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试卷(三)
1. 下列我国原始居民中,最早会使用天然火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 桂林的虞山公园有一座石山,相传远古时代舜帝(史称虞舜)曾南巡到此,故名虞山,后人在此立庙纪念,今天的虞山公园就是由此得名。请指出舜是通过( )方式成为部落联盟领袖的?
A.世袭制 B.武力夺取 C.禅让制 D.民主选举制 3. 商鞅变法中主要为了加强君主权力的是( ) A.建立县制 B.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严刑峻法 4. 秦朝“焚书坑儒”、明清“八股取士”都是为了( )
A.压制知识分子 B.推崇儒家经典 C.完善法律体系 D.加强思想控制
5.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 明朝统治者加强君主的措施是( ) A.实行三省六部制 B.创立科举制 C.废除丞相制度 D.设立军机处
7. 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核心思想是( )。 A.维护传统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挑战儒家思想 D.抨击腐朽统治
8. 中国古代在纺织、制瓷等行业中,私营手工业规模超过官营手工业并且占据行业主导的是在( )。
A.商超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9. 东汉名医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打开衙门坐堂行医,救治了无数湖南百姓。至今在长沙湘雅医院还立有其雕像,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杰出医学伟人对湖南的源源遗泽。以下古代医学巨著与他有关是( ) A.《黄帝内经》 B.《伤寒杂病论》 C.《本草纲目》 D.《千金方》
10. 汉字听写大赛经电视热播后,汉字的演变历史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下列汉字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金文→小篆→甲骨文→隶书 B.金文→甲骨文→小篆→隶书 C.甲骨文→金文→隶书→小篆 D.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
11. “列强的炮声惊醒了古老中华帝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的屈辱史——中国近代史开始了。”这里“列强的炮声”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引起。的。允许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重要地区的不平等条约( )
A.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是一次性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C.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宣布在中国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
13. 作为洋务派的代表,受命于危难之际,收复,清在他的建议下于1884年设行省。他是(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张之洞 D.李鸿章
14. 同盟会宣言中提到“今者由平民以建,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这与孙中山的哪一主张相符合?( )。
A.民主 B.民族 C.民权 D.扶助农工
15. 近代的许多报刊杂志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周评论》传播的新思想是( )
A.三民主义 B.民主与科学 C.维新变法思想 D.马克思主义
16. “在土地已经分配区域,保证一切取得土地的农民之私有土地制。在土地未分配区域保证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及债权„„对东(地主)佃(雇农)关系及债务关系加以合理的调整。”这里的“”是指( )。
A.苏维埃 B.抗日民主 C.区 D.人民民主专政 17.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路径来。”民歌中的“路径”是指( )
A.占领中心城市 B.实施战略决战 C.和平夺取政权 D.农村包围城市
18. 蒋介石敢于发动内战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党尚未做好准备 B.国共关系完全破裂 C.美国的支持 D.人民力量弱小
19. 曾说:“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不要在搞群众推荐。”文中“今年”指( ) A.1976 B.1977 C.1978 D.1979
20. 曾宪梓在纪念逝世10周年时说:“以超然的智慧、胆识和人格,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 )。 A.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 B.最初是为了解决澳门问题 C.首先成功运用于解决问题 D.适合于解决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
21. 《十二铜表法》是人类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成文法,它颁布于古代( )。 A.罗马 B.雅典 C.中国 D.英国 22. 13世纪末到15世纪,控制东西方航道的帝国是( ) A.波斯帝国 B.神圣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23. 卢梭在( )中,阐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 A.《论法的精神》 B.《纯粹理性批判》 C.《哲学通信》 D.《社会契约论》
24. “二战”后初期,有政治家认为,当时美国在欧洲实施的某项战略措施“最初不过是一种经济手段。现在却成了美国武器库里对付苏联的一种主要武器”。这一措施是( )。
A. 推行马歇尔计划 B. 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C. 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 倡议签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5. 2011年1月26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办人克劳斯·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说:
“世界政治从根本上发生改变······这些根本变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地缘政治权势与地缘经济实力正在同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向东方转移。”该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 )。 A.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复杂格局 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C.发达国家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已经缩小 D.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合作交流趋向平等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6. 集权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重要制度,最早建立于何时?何时发展到顶峰?试比较秦朝、汉朝、明朝、清朝加强制度在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采取的措施有何相似之处?
27. 简述初中历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准则是什么。
28.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怎样优化各种教学方法,使之在教学中合理运用。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29. 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被历史淘汰。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
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 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富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1)据材料一,概括科举制的特点,并简要指出科举制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被历史淘汰”的主要原因。
3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 太平天国运动 课堂导入:
教师:同学们回想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是哪次? 学生: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
教师:对。大泽乡推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那么,是不是历史上的每次农民都能推翻上一个王朝的统治呢?近代史上的农民
是哪个呢?
学生:太平天国运动。
教师:对,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一场农民,那它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从这一课的学习中进行总结。
请回答:试对此课堂导入进行评价,并说明课堂导入的要求有哪些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某教师在讲授郡县制的过程中,当讲到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废除分封制时,引用了《史记》中的一段文字:“廷封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功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如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帮助学习理解此段文字的大意,从而让学生明白李斯建议郡县制的缘由,以及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目的。
请回答:上述材料中该教师采用的是哪种史料的教学?历史学科的史料包括哪几种?史料教学的意义有哪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25分) 32.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2)课文摘录: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针对苏联经济发展面临的停滞局面,进行政治经济改革。1991年底,苏联解体。
要求: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课文内容,设计出相关的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并说明设计意图。
历史三答案
1.A 2.C 3.A 4.D 5.C 6.C 7.C 8.D 9.B 10.D 11.A 12.C 13.B 14.C 15.D 16.B 17.D 18.C 19.A 20.C 21.A 22.D 23.D 24.A 25.B
26. 答:集权制度最早建立于秦朝。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相似之处:①政治上:都注重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其制度、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时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设“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建立一整套集权的制度。汉朝时,汉景帝实行“削藩”,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王国对的威胁。明朝时,撤中书省,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六部和三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立卫厂等特务机构,实行恐怖统治。清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②思想文化上:都推行文化统治,加强思想控制。秦朝时焚书坑儒,实行文化。西汉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明朝时实行八股取士,禁止发挥个人观点。清朝时大兴,压制反清思想。 27. (1)科学性。科学性是选择教学内容最重要的标准。
(2) 基础性。基础性指精选基础知识、基本规律为教学的主干内容。
(3) 发展性。发展性指教学内容蕴涵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显著成分与价值,通过教
学显著地促进学生发展。
(4)可接受性。可接受性指立足于目标,把高难度和量力性有机结合起来,使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 (5) 时代性。时代性指教学内容在体现人类知识宝库的精华时,也能反映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现 代社会甚至未来社会所要求的知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6) 多功能性。多功能性指同一内容可以达到多种教学目标。 28. 答:首先,教学内容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
其次,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学设计,要具体灵活运用各种教法、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具、多媒体等等,让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风格都能相尊相竞。
第三,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性能、适用范围和条件,但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万能的,适用于 一切范围和条件。因此,多种教学方法的组合可以是并列的,即同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也可以是系列的, 即一种方式结束后再开始另一种。
29. 答:(1)特点:主导;自由报考;公开考试;平等竞争;考试内容丰富;择优取士。作用:使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进入各级任职。
(2)现象:西方国家学习科举制。原因:科举制为西方国家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
(3)原因:科举制选拔的人才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30.答:材料中采用的是复习导入法进行导入,即由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设计几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材料通过复习提问,从引导学生获悉农民的内容与太平天国运动密切相关,自然过渡到新课的过程,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街接,并且容易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关系。但这种导入方法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导入的要求:要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要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根据不同课型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导入方法和内容 31.答: 材料中该教师采用的是文字史料的教学。 历史学科的史料主要包括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种。
史料教学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历史;有助于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加历史教学的容量或信息,拓展历史教学的视野;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能力 32. 通过课前准备,该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师:社会主义运动在20世纪80 ~90年代,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工人党纷纷 丧失政权,在这样的背景下,1991年苏联解体。你能够根据以往的知识来说明苏联解体的原因吗?
学生互相讨论,老师主动和学生交流,对部分叙述的观点给予肯定、表扬、对个别学生给予辅导。
生:我记得我们在学习《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一课时,就了解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弊端,这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它使苏联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它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 生:我记得“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就武装干涉苏俄,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的建立就 是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看来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没有放弃对苏联的敌对看法,他们时刻准备这个 政权。
师:看来你们不仅注意到苏联国内的情况,还能联系到当时的国际形势,这种方法很好,同学们还有其他 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斯大林独断专行,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破坏,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没有成功,苏联的经济发展困 难。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又提出了什么“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人们的思想产生了极度 混乱,思想混乱能维持国家的统一吗?所以,这也是苏联解体的一个原因。
师:同学们分析的非常好,苏联解体的原因应从两个方面看,一个是内部原因,一个是外部原因,这样比较 全面。 设计意图:
因为学生通过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学生已有的有关苏联的知识出发,可以顺利地实现知识的 迁移,也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因此,在讲授该内容时,教师就引导学生从以往知识中总结苏联 解体的原因,从旧知识出发构建新知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