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太原市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定太原

1.城市发展目标与定位 从资源型城市走向综合型城市 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共赢 从千年古邑走向时代名城

从“锦绣龙城”走向“生态新都”

2.总体发展定位

我们基于对太原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初步认为太原的城市定位是:太原是国内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是具有晋阳文化特色的旅游中心城市;华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重要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山西省省会,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概括为“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即清洁能源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旅游中心、物流中心、山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构太原

1.区域空间的构建

对于太原区域空间的构建,我们从全国、省域(含大运经济带)、太原一小时都市圈、太榆都市区、太原中心城区五个层次的角度出发,从宏观到微观,从区域到地方,进一步明确太原在不同经济区和空间尺度中的地位和结构。

(1)全国视野中的太原

太原的发展,首先应该放在全国的视野来考虑。太原地处中部的区位,将有利于太原塑造国内东西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太原应凭借优越的省域中心位置,主动承担联系环渤海经济区和西部地区的桥梁作用,树立承东启西的纽带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的分工与合作,融入环渤海经济区的经济循环中,提升合作

的层次和水平,成为环渤海经济区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2)山西省域中的太原

山西的发展主要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未来山西发展的空间结构将主要依托城市和交通干线,通过对外交流和区域合作,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展开,以此推进山西的社会经济发展。

(3)太原1小时都市圈空间的构建

太原1小时都市圈呈现“指状”生长的空间结构,以核心区为节点,通过多条发展轴线沿交通干线向外伸展,伸展的主要方向是东向和南向,而伸展出去的轴线发展的主导产业方向应有所差异。太原市区的产业空间分布将考虑在1小时都市圈的范围内综合安排,以充分发挥太原城市对外的辐射带动功能,同时优化自身的产业布局,实现太原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4)太榆都市区

太榆都市区实际是由太原1小时都市圈的核心区和紧密区构成,包括太原市区、晋中市榆次区及古交、阳曲、清徐。

太榆都市区形成以太原为中心,榆次为次中心,古交、阳曲、清徐为卫星城的空间结构。

2.太原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模式的选择

本次战略规划以现实为基础,以城市南向的拓展做为基本取向,考虑可能的拓展形式,对潜在的城市空间发展模式进行了充分的分析:

(1)基于现状生长的发展模式

规划以现有建成区为依托,呈摊大饼式向周围扩展。

(2)跨越式双城发展模式

跨越现有城区,在城市郊县的清源、徐沟建设新城,形成旧城与新城并行的双城格局。

(3)组团式发展模式

以南拓为方向,以开发区、大学城、物流中心、市等为开发组团进行城市拓展。

(4)南部轴向拓展的发展模式

以南向的三条主要交通轴为发展轴线,轴向拓展。

(5)基于行政区划调整的发展模式 将榆次区纳入太原市,集中安排城市布局。

经过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以组团式发展模式为基础,加强南北轴向交通的建设,发展沿汾河带形组团城市,远景考虑行政区划调整的可能性,将榆次纳入太原城市的拓展空间范围,城市空间由带形转为“T”形组团状城市。

3.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策略 (1)总体空间发展策略

规划中确定南部为中心城区发展的主要方向,确定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的基本取向为:北调南拓、内优外设。

北调:从产业、空间、设施、交通、生态等方面调整位于城市北部和上风向的尖草坪区城市用地。 南拓:顺应目前南拓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区域交通导向和中心城区对外辐射功能,强化和晋中、清徐的区域空间联系,把城市建设的重点逐步从市中心区向小店区和晋源区转移,建设南部新区。

内优:对中心组团进行调整和重构,提升土地效率、优化交通、整合功能、改善环境、改造城中村、建设CBD等。

外设:中心城区功能的外溢,主要指服务功能的外溢。

(2) 空间结构规划分析──滨河带形组团城市 城市总体布局采用“一河、四片、五带”的结构形态。

一河:突出汾河的景观功能和服务功能,沿汾河组织各城市功能,成为太原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轴线和景观主轴线,形成“一河两岸”的城市总体格局;

四片:结合目前发展态势,扩大城区规模,同时充分利用自然河流、高速公路绿化隔离带等作为主要生态廊道,将城区有机分为4个相对、集约发展的城市功能组团(北部组团、中心组团、西南组团、东南组团);

五带:重新梳理现有城市功能布局,在现实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城区空间带形拓展趋势、交通导向、主导风向,从西向东逐渐形成西部产业带、西部居住带、汾河综合服务带、东部居住带、东部产业带5大城市功能带。

谋太原

1.太原发展的多动力组合机制 (1)动力一──新型工业化

太原应该本着“特色就是优势、个性就是竞争力”的思想,发挥本地比较优势,构筑特色产业──以煤为主题的清洁能源业和以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为主题,并延伸到上下游的装备工业,在产业组织形式上以构筑产业集群为主基调。

(2)动力二──城市化

尽管从户籍非农人口的比例来看,太原的城市化水平非常之高,但存在一些问题。今后一段时间,太原农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城市和农村将进一步融合,城市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太原经济未来增长的动力与途径之一。

(3)动力三──区域化

随着西部开发的进一步推进,东、中、西部产业将融合和协调发展,在东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将加速成长。太原要尽快摆脱“不东不西”的尴尬地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从各个层面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京津冀经济区和首都经济圈; ·加强与西部地区的联系,力争成为东西部联系的纽带;

·构筑1小时经济圈,加强太原与圈内城市的分工与合作,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扩散、辐射和服务功能; ·与晋中的榆次构筑经济合作区,合力建设以武宿机场、高速公路作为支撑的物流基地。

(4)动力四──产权多元化

加快以产权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改造工作,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促进非国有经济如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可以预期,未来太原经济发展将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大格局下,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动力五──信息化

从国际经验比较,信息化的发展并不必然以工业化完成为前提,相反,根据后发优势和经济赶超战略,我们完全可以在继续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就着手于信息化工作,通过采取“两步并作一步走”的并行发展方针,实现工业化、信息化的跨越式发展。

(6) 动力六──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根,城市的魂,是城市文明的核心。太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越快,就越要寻找维系城市这个有机体的根,让市民形成共同的精神认同和文化认同,为构筑大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和动力。同时,一个城市的形象和特色,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城市的人文精神。只有塑造城市人文精神,强化城市人文特色,才能确立竞争优势和特色,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提升核心竞争力。

城市精神必须继承传统的历史文化并融入现代精神。太原有2500年的辉煌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晋阳文化。晋阳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多元性”、“创新性”和“辐射性”,不论是“多元性”、“创新性”还是“辐射性”,都是由“开放性”导致的。

在新世纪,太原应该进一步开阔自己的视野、开放自己的思维、从偏于一隅走向区域合作,利用自身绵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本地区集中,将太原建设成为区域性的资源配置型中心城市。

2.区域合作太原与晋中合作的策略

(1) 加快创新太榆都市区行政管理的步伐 (2) 制定太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约 (3) 构建太榆地区广域交通体系

(4) 充分发挥太榆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市场作用 (5) 规范地方行为

项目类型 委托研究项目 完成时间 2004年 项目地点 山西省太原市 项目负责人 蔡云楠

项目组成员 韦梦鹍 李开猛 邱加盛 洪祥瑾 黄凤麟 张讯高 合作单位 太原市城市规划局

合作单位 太原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委托单位 太原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项目规模 太原市域6988km2 获奖情况

2004年度广州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二等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