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业
医疗服务业是为全社会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产品的要素、活动和关系的总和。目前在我国,医疗服务业仍然是一种由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医治和预防疾病、保障全民身体健康、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功能。
医疗服务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综合财政计划紧密相关。医疗服务资源指构成现实医疗服务产品的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是实现医疗服务业社会保障基本功能的基础。医疗服务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和配置的状况,决定了一个社会医疗服务业提供医疗服务产品的水平。
按照经济学的观点,医疗服务市场是指医疗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的原则,由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服务的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与的作用一样,医疗服务市场也可以调节医疗服务资源的状况,使其不断优化。一般情况下,人口的增长、就诊率的上升、老龄化、疾病谱的变化等客观因素都促使医疗需求增加。但是人为设计的医疗制度的变化也是影响医疗需求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医疗保险制度的普及改善了医疗服务的可获得性,使医疗需求量增加。 二、我国医疗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医疗服务需求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一国居民收入增长的过程中,医疗服务需求通常会优先得到满足,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刚性消费特征。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不断增长,进一步强化了医疗服务需求的刚性特征。我国近年来持续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持续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医疗对比图如下:
(一)全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
卫生部2011 年8 月发布的《2011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07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首次突破1 万亿元,达到11,573.97 亿元;2010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到19,921.35 亿元,与2007 年相比,全国卫生总费用增加8,347.38 亿元(未扣除物价影响),增长了72.12%。相比而言,在1980 年我国卫生总费用仅为143.24 亿元。1980-2010 年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139.31 倍,复合增长率达到17.88%。我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总体上也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2010 年,全国卫生总费用占GDP 的比重达已到5.01%。 (二)就医人数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国就医人次和住院人数持续增长。根据《2011 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10 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总诊疗人次达41.81 亿,入院人数达14,174万人。与
2004 年相比,诊疗人次增加14.24 亿,增长51.65%;入院人数增加7,498万人,增长112.31%。
(三)居民卫生支出持续增长
从居民个人卫生支出的总额看,我国居民卫生支出总额从1990 年的267.01 亿元增长至2010 年的7,076.17 亿元。从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看,我国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1990 年的65.40 元增长
到2010 年的1,487.00 元。从消费人群层面上来看,城市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1990年的158.80 元增长到2009 年的2,176.60 元,农村居民人均卫生支出额从1990 年的38.80 元增长到2009 年的562.00 元。 (四)人均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长
从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额看,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额从1990 年的25.70 元增长到2010 年的871.80 元,农村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额从1990 年的19.00元增长到2010 年的326.00 元。
综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国卫生总费用持续增长。从我国卫生费用的筹资渠道上来看,居民个人卫生支出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且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逐年攀升,到2001 年已达到60%,占比为近20 年来历史峰值。2002 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力度,全国卫生总费用在2002 至2010 年持续快速增长,居民卫生支出占比虽逐年下降但总额也仍旧处于持续增长趋势。另外,从全国卫生总费用的功能上来讲,其中占比最大的仍旧是以医疗费用为主的卫生费用。
对于一个13 亿人口的大国而言,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仅靠疾病治疗来解决,况且面
对快速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国家及居民的卫生支出负担日趋沉重。即便是以医疗服务为主导、市场调节为主的美国,日益上涨的医疗费用也同样令美国和医疗保险部门难以支撑。参照国际健康管理规则计算:以健康体检为主的预防性投资每投入1 元钱,便可为个人及社会节省9 元钱的医疗费用。为了保证居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升、节约国家及居民医疗费用开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医疗卫生工作的“战略前移”,即抓预防、治未病,真正贯彻以一、二级预防为重点,以疾病发生的“上游”入手的“预防为主”的战略方针。国家卫生工作战略的前移,改变了传统的“重治疗、轻预防”的思想观念,同时也为健康体检服务市场需求增长创造了空间。与此同时,居民卫生支出及人们医疗保健支出也在不断增长,这为健康体检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三、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趋势
(一)医院规模将分为大型和小型化两种趋势
今后医院将逐步分化为大型化、设备高精化、高新技术成熟化和小型化、专业化两种趋势。病人可享受高层次专业化的医疗服务,药物简化,检查简化,高新技术普及,医生专业化,科学分工细化,每一所医院都会为病人提供全面的优质医疗服务。 (二)合理分工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未来的医疗服务体系,将是社区卫生服务组织、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合理分工的服务体系。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和常见病、多发病、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主要从事疾病诊治,其中大型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疗并结合临床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医院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中心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三)医院间的协作化步伐加快
随着医疗市场竞争的加剧,各医院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大小医院之间会建立各种形式的协作关系,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比如医院集团、医院公司以及各种以合作、合资形式出现的医院等。 (四)医技保障会出现社会化服务机构
为医院提供医技保障的部门:如影像中心、检验中心、制剂中心、血液供应中心、医疗器械维修中心等,都会有专门的机构出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这种资源共享的发展趋势,不仅减少了资源的浪费,也为社区服务网络提供方便条件。 (五)医院后勤服务社会化
医院的一些后勤保障工作将委托院外企业经营,如消毒供应中心、被服洗涤中心、饮食供应中心、财务结算中心等,在地区内将以规模效益的新型企业出现。其设备、技术水平将超越单个医院,担负起区域内多个医院的任务。 (六)多媒体技术和“信息高速公路”开辟医学服务新领域
现代高新电子信息传递技术的出现,可以实施远程医疗。用户只需备有一台微型计算机和互联网连接,通过和医院各种治疗信息的相互传递,病人即可达到不出家门或远距离接受健康咨询、会诊、治疗指导等服务。
医疗器械产业将是未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随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相关法规的完善,医疗器械行业将迎来进一步的快速发展。集中采购将必然引发行业洗牌,行业龙头企业的市场份额将逐步扩大。伴随着新医改的实施,每年给医疗体系的投入将可能达到1000 亿元以上。2010 年,国家对农村医疗体系建设投资将达到2000 亿元,其中用于医疗器械的占到30%。这些均将给医疗器械产业带来新的生机,也将有助于龙头企业业绩
的提升。
此外,关注受益于医改行业的企业。医改涉及面较大,关注于低端、全民医保,能真正受益的是具有规模优势、产品价格较低的大型普药生产企业。目前,国家已经确定基础用药目录及第一批定点生产企业,大型普药生产企业与医药流通行业的效益改善将逐步显现。根据2010 年实现新型医疗体系这一目标,未来几年,若按人均年新增50 元的药品消费计算,全国9 亿农民将年新增大约450 亿元的医药市场空间,而这一增量将主要集中在普药领域。
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的发展前景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 疾病流行模式的变化, 医疗保健需求将迅速增加, 医疗卫生服务业正处于快速的发展阶段。今后,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的发展前景总体将呈现出服务内容多层次和多样化发展的趋势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结构顺应需求的变化会发生重大调整医疗服务业的所有制形式将出现多元化公立医疗机构的运营将实行自主化、一体化和地区化。 (一)医疗卫生服务的内容将更加广泛
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医疗保健需求结构升级。现阶段, 多数城镇居民已经基本解决衣、食和基本生活用品的问题, 正在向着改善居住条件、出行条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阶段过渡。随着工作压力增大, 生活节奏加快, 使城市居民要求得到更加方便、快捷、舒适、人性化的和有尊严的医疗卫生服务, 并产生了对健康咨询、心理咨询、健康体检、慢性病防治、调整亚健康状态、人体功能康复和临终关怀等卫生服务的需求。精神卫生服务、口腔保健服务、医学美容服务等卫生服务需求将大幅度增加。同时对服务环境、服务态度、服务程序等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将对老年卫生服务和社区卫生服务产生更大的需求, 也将促使社区护理服务的发展。由于专科医院对慢性病的治疗其费用昂贵而疗效有限, 并对总的卫生状况的改善影响甚微, 而以社区为基础, 开展积极的一级和二级预防则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因此, 疾病模式的变化将促使社区卫生服务广泛发展。
“低水平、广覆盖”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使城市人口对医疗服务保持基本的需求水平。收入差距扩大又会使消费者对住院服务产生不同的需求, 为了满足不同收人水平的城市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高、中档病房和普通病房、家庭式温馨病房、“月子”医院等将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二)医疗卫生服务的功能结构将出现大的调整
在医疗服务领域, 服务的组织体系将打破级服务体系, 变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双层运行模式。医院服务主要包括综合医院和各类专科医院的人院急救服务、门诊服务和住院服务。其中又以急救服务和住院服务为主, 大量的门诊医疗服务将被分流到社区。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医疗机构为主体, 全科医师为骨干,以人的健康为中心, 家庭为单位, 社区为范围, 需求为导向, 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 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建设和全科医师培训, 使一级医疗机构和大多数二级医疗机构逐步转向社区, 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与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合理分工、双向转诊的格局。
在医院服务方面, 院前急救服务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加强急救网络系统建设, 完善急救呼叫、病人抢救和转运措施, 既是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也是农村地区卫生发展的需要。
(三)医疗卫生服务业的所有制形式多元化发展
医疗机构按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类管理的重大产业调整, 使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能够按制度规范各行其道, 共同发展。我国加人, 将加速推动这一进程的发展。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 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面临机遇和挑战。
改革以来, 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 私营与个体医疗机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发展, 促使医疗服务业的投资主体日益趋向多元化, 形成了多种所有制与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加入WTO后, 以公有制医疗机构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各类医疗机构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医疗服务业的新的产业布局将逐步形成。随着各种不利于医疗机构公平竞争的法规和规章的废除, 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环境将日趋公平, 竞争机制将更加完善, 市场机制在配置卫生资源中的作用将得到较为有效的发挥。通过竞争与协作, 各种所有制形式和不同经营方式的医疗机构之间将会逐步明确和调整各自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的目标人群, 从而提高医疗服务业的整体效益。这将有利于我国医疗服务业的质量、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使居民得到更加方便、价廉和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发展, 已经使我们看到这一医疗机构的融资方式和经营方式不仅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技术, 而且有利于借鉴新的管理, 引人新的经营模式和服务理念。这类医疗机构的进人, 以其全新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服务理念与公立医疗机构展开竞争, 并相应地产生了示范效应, 促进我国公立医疗机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