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徽商与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及流播的影响为例

徽商与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及流播的影响为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州嗲院 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 2014年10月第28卷第5期 0ct.2014 Vol-28 No.5 徽商与戏曲文化的传播 ——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及流播的影响为例 祝中侠 (池州学院历史与文化学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以安徽第一代地方戏曲声腔青阳腔的形成和流播为例,论述了明清徽商对戏 曲文化的形成和流播所产生的重要影响。青阳腔是江西弋阳腔在徽商影响下流播于皖南青阳一带的产物,青阳腔兴盛之际又伴随着徽商的 脚步而风行天下,成为“南北时尚”。 [关键词】徽商;青阳腔;戏曲文化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4一l104(2O14)05—007 2-05 考察明清两代安徽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和商 业经济的发展状况,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即徽 “五胡乱华”时期.中原陷于长期战祸,民生经济大 受破坏。出现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大量南 商与青阳腔的盛衰时限几乎吻合。徽商兴盛于明代 中叶嘉靖年间至清中叶乾隆年间,道光以降渐趋衰 落,执商界牛耳三百余年。无独有偶,安徽省第一代 影响全国的地方戏曲声腔、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之一的安徽池州青阳腔.亦勃兴于明代中叶嘉 迁居民包括诸多世家大族移居僻静的徽州,这些士 民聚族而居,他们在新居地传承着自身的历史义 化,也使得原本封闭、落后的徽地受到了先进中原 文化的洗礼和濡染。中原文明“对徽州的影响是巨 大而深远的。在文化方面,它使徽州重视教育,崇尚 靖时期。盛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以后逐渐衰微,道 光、咸丰年间曲终人散。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青阳 儒学。益向文雅”【”。正因为儒学的熏陶,使得徽州很 早就获得了“东南邹鲁,礼仪之邦”的赞誉。 徽商的“好儒”主要体现在文学、书画、戏曲、园 林、教育、出版、饮食等文化领域,尤其在戏曲方面, 腔同样有着三百余年的艺术发展历程,鼎盛之时, 青阳调“布满天下”.成为“南北时尚”。 徽商与青阳腔分属不同领域,然而,青阳腔的 成熟和发展与徽商的崛起几乎是同步的。二者是单 纯的历史巧合,还是相互之间存在着某种割舍不断 徽商最喜搭台唱戏。徽商钟情于文学艺术特别是戏 曲艺术,既受时代和社会大背景的影响,同时也取 决于自身对戏曲艺术的需求。 的历史情结及必然联系?这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 问题。在此,笔者不揣冒昧,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和 首先,统治阶层的提倡。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 就曾“注意到戏曲具有讲求道德风化的社会功利价 流播所产生的影响为例.就商业经济的发展对戏曲 值,可以借戏曲宣扬礼教,淳化民情”[2159。戏曲受到 文化的助推作用做一论述。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同 仁们指教。 了皇权贵族们的喜爱,上行下效,因而有明一代,戏 曲声腔艺术骤然勃兴。 其次。社会风尚的变化。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 1 “贾而好儒”——徽商最喜搭台唱戏 徽商区别于其他地域商人的显著标志,是徽商 具有“贾而好儒”、“亦商亦儒”、“重教好文”的儒商 品质。这种特质的形成,从历史角度来看是受到了 先进的中原文化的影响。自东汉末年以后尤其是 收稿日期:2014—07—18 日益活跃,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日 益壮大.市井文化走向繁荣,“社会风尚从明初的朴 素、简约开始趋于纵情、享乐,率性而行、崇尚自然 的异端思想冲击着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在思想家 和文学界涌起一股人文主义思潮。”整个社会呈现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C类重点学科(专门史)建设项目[教高[200812号;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1SK492zd)。 作者简介:祝中侠(1963一),男,安徽太湖人,池州学院历史文化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 第5期 祝中侠:徽商与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及流播的影响为例 73 出相当活力,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精神追求和文 化生活等出现躁动与变异,向往平等、民主、思想自 由、个性等人本主义的东西,这股思潮波及剧 显祖的推论是可信的,即青阳腔脱胎于南戏四大声 腔之一的弋阳腔。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之 一,简称“弋腔”,系元末明初南戏流传至江西弋阳后, 坛,“许多剧作家也纷纷打出‘任诞’(徐渭)、‘至情’ (汤显祖)的旗号,宣告着人性的觉醒;他们为情作 使,抨击时弊.给沉寂的剧坛吹来了一股清新的空 气”[2163-64。戏曲表演同样发生了演变,出现了贴近民 众、贴近生活、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现实主义文艺作 品和舞台表演艺术,且成为社会时尚。 与当地方言、民间音乐结合。并吸收北曲演变而成的 地方戏曲声腔,时与昆山腔、余姚腔、海盐腔并称四大 戏曲声腔。明代中叶,弋阳腔“向安徽南部流传,进一 步分化为青阳腔、太平腔、石台腔、四平腔等,其中以 青阳腔影响最大,流传的地区也很广”圆65。 那么,弋阳腔又是如何传人皖南池州青阳一带 第三,徽商自身对戏曲的需求。由于国家对戏 曲的提倡及社会的热衷.戏曲自然也就成了徽商们 追逐的艺术载体,他们为了自身文化娱乐、追求高 雅品位的需要。开始寄情于戏曲,同时也以蓄养家 班、搭台唱戏作为“交往官府、接纳文人、取悦顾客 的社会活动方式”[31。 “戏剧是一种纯艺术活动,但它的存在是要由 经济来支撑的,没有经济就谈不上艺术”[41。徽商之 所以对戏曲具有浓厚兴趣.也因为他们通过经商积 累了相当的财富,才有了钟情戏曲的现实可能性。 于是,戏曲既是商人们的主要精神营养品.也在一 定程度上成为徽商的公关活动内容和手段.这种 “贾道而儒行”的商业文化理念受到了越来越多的 富商大贾的重视和追求。从而在徽商故里或经商之 地出现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或“经济搭台.文化 唱戏”的独特文化景象。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就 曾记载万历庚子年间在歙县诸天阁的一场盛大的 戏曲演出,而在那场演出中就有“自楚至者吕王,自 吴至者王三,自越至者孙四,皆名倾一时”[-a'Jm。徽商 利用其经济实力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戏剧潮流, “为戏剧提供了生存的条件、成长的舞台、提高的动 力、创新的机会”凹 。正是由于徽商钟情于戏曲艺术 的独特品质和财力支撑.最终成就了弋阳腔的传人 和青阳腔、徽戏的形成。 2 “商路即戏路”——弋阳调绝。变为徽、青阳 随着明中叶徽商的崛起,大大促进了皖南地区 尤其是徽州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为地域文化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青阳腔作为明清时期皖南地区重要 的戏曲文化艺术形式.它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徽商的 影响。 现存有关青阳腔艺术历史源流的权威资料,乃 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在《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 记》中的一段话:“江以西弋阳,其节以鼓,其调喧。 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变为乐平.为徽、青阳”[qll镐。 汤氏之说虽为一家之言,有关青阳腔的艺术源 头,戏曲史学界亦见仁见智,但多数戏曲史家认为汤 的呢?从对现有文字资料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 论:戏路随商路,弋阳腔是伴随着徽商的脚步从江 西传人皖南池州府青阳县境内,并与当地目连戏、 傩戏以及九华山佛教音乐等元素相融合,进而演变 成为新的地方戏曲声腔——青阳腔的。 明人张翰在他的笔记文献《松窗梦语》中曾写 道:“自安、太至宣、徽,其民多仰机制,舍本逐末,唱 棹转毂以游帝王之所都,而握其奇赢,休、歙尤伙, 故贾人几遍天下” 。这段记载一方面描述了徽商 势力的迅速扩张;另~方面还给我们拓展了徽商的 外延,即“把安庆、太平、宣州、徽州作为一个商业文 化带加以勾勒”[81。徽商不仅仅局限于古徽州六县商 人,“当时所谓‘徽商’是以徽州人为主,并包括安、 太、宣、宁、池诸府。”安徽池州位于长江中游南岸, 南倚黄山,北枕长江,介于安庆、太平、宣州、徽州四 府之间,交通便利,四通八达,是徽商北上西进的必 经之路。青阳县陵阳镇自古即为江南重镇.大量货 物和山区土特产在此地集散.贸易往来的繁荣大大 增强了此地的商业氛围和人们的经商意识。加上青 阳县境内多丘陵山地,“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 和庄园”,山多田少,人口日增,与徽州地区的自然条 件几近相同。因此,“受到商业风气的濡染,外出经商 的人也不会太少”tsl。有研究者甚至得出青阳县陵阳 镇生意人“加入徽商行列者不计其数”[91的结论 此 地因经商而多望族,有“富贵陵阳镇”之说,经商致 富的青阳人在家乡建有许多徽派风格的民居.明清 古建筑至今还多有留存。 最近几年在池州市石台县境内发现的至今保 存完好的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千年古徽道,亦称 “池徽大路”,池即池州,徽是徽州。古徽道初建于唐 朝,为“官道”,到了明清时期则成为南来北往 的徽商贩运商品的必经通道。古徽道匍匐在连绵起 伏的群山之间,全长15华里,全部用长条形青石板 铺就,宽约1.5米。沿途每隔3华里左右,便建有一 座石亭,亭内建有石凳,两侧有耳房,专供行商走贩 小憩或食宿,每座石亭内还有建亭时的石刻碑记. 74 池州学院学报 第28卷 石面上或均匀地分布着条状纹路或钤有精美的花 卉图案。现保存较好的石亭有“启源亭”、“玉泉亭”、 “古稀亭”、“继保亭”等。络绎不绝的徽商们正是从 古徽州黟县、祁门出发,沿着这条石板路从石台仙 寓山进入东至县境.前往安庆和江西饶州、鄱阳湖 一带从事商业经营,故而历史上也称这条徽商专用 “丝绸之路”为“徽饶古道”。古徽道沿途众多的石 碑、石刻,为研究徽文化。尤其是研究古徽商,提供 了弥足珍贵的实证资料。 徽商与江西商人的长期贸易往来,为弋阳腔的 传播提供了现实可能。弋阳县隶属赣东北广信府, 地处闽、浙、皖、赣的交通要道,在地理位置上与皖 南地区相距很近。素有江东望镇之誉。独特的地理 位置加上繁盛的集市贸易,自然成了临近弋阳的徽 州商人理想的商贸市场。 随着皖南、赣东北地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以及江西商帮和徽州商帮的长期贸易往来,弋阳腔 也很快成为对戏曲情有独钟的徽商青睐的对象,从 而在客观上推动了戏班的流动和剧种的流传。因此 有研究者认为:“明代徽商主要往来于江西之间经 营景德镇之瓷窑原料.当初极有可能是徽商买卖 时,将江西弋阳声腔带回徽州本地”[1o1。从时间上来 看,大约在明中叶嘉靖年间(1522--1566),徽商“将 江西弋阳声腔带回徽州本地”【砌。弋阳腔传人皖南 后,很快就被当地艺人吸收.“传入徽州后发展成 ‘徽州腔’,同时传人青阳地区的弋阳腔也变化为 ‘青阳腔”’I】”。弋阳腔随着徽商的脚步外传变为 “徽、青阳”后,在弋阳本地几成“绝唱”,以至于江西 临川汤显祖发出了“至嘉靖而弋阳之调绝”的感慨。 因青阳属池州府,故青阳腔亦称为池州调。徽州腔 与青阳腔享誉戏曲声腔领域,被誉为“徽池雅调”。 3 “贾人几遍天下”——青阳腔成为南北时尚 徽商在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 靖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间达于极盛,为徽 商发展的黄金时代,其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 业与资本等,皆居全国商人集团之首,时有“遍地徽 商”之说。 “戏路随商路”。青阳腔在徽商影响下于安徽青 阳一带形成后.又伴随着占据明清商界制高点之徽 商“几遍天下”的脚步而风行天下,最终导致青阳腔 “梨园几遍天下.苏州(昆曲)不能与角什之二三” 肼 的局面。青阳腔在发展过程中对临近剧种如徽剧、 赣剧、楚剧、川剧和黄梅戏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 十分重要的影响,甚至为四大徽班进京形成京剧奠 定了一定基础,有“京剧鼻祖”之称。青阳腔之所以 能成为风靡南北的“时尚”。“除了它经过革新,变为 通俗易懂而又富于戏剧性之外,其最重要的原因是 由于徽州商人走遍全国”【”】。“商路即戏路。这一带 商人为青阳腔的传播开辟了道路,提供了条件”『】417。 3.1青阳腔回传江西 就目前资料进行推论,青阳腔形成后,随着徽 商经商路线首先传播到江西九江一带,“江西三面 距山。背沿江、汉.实为吴、楚、闽、越之交,古南昌为 都会.……九江攘上流,人趋市利” 。九江与安徽 池州同样临靠长江。水上交通便利,九江本身属于 江西的商业重镇.明代徽商通过池徽大道往来于江 西九江之间.主要经营景德镇之瓷窑原料。“由此可 推知……当青阳腔形成后,很快的便藉由徽贾之 经商路线回传至江西”【删。诚如戏曲史家龚国光先 生在《江西戏曲文化史》中所言:“自青阳腔在安徽 青阳产生之后,很快即在皖南、赣东北形成了两个 青阳腔演剧中心”f15195。传人江西九江一带的青阳 腔,历经数百年竞未绝迹,至20世纪八十年代经过 湖口县刘春江先生等戏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终于 使古老的青阳腔再度唱响九江大地。相形之下,青 阳腔却在其故乡池州青阳一带却因战乱和瘟疫等 原因人去楼空,几成“绝唱”。 3.2青阳腔流传到福建、浙江 据史料记载,明代嘉、隆(1522—1566)时期,在 闽、浙一带已有徽商足迹。《闽书》卷三十八《风俗》 云:“安平一镇尽海头.经商行贾,力于徽、歙,人海 而贸易,差强资用”㈣。从这段文字中可知,在青阳 腔形成和发展之时,福建泉州安平一带,已有众多 的徽商在那里经商。“随着徽商行旅、文人墨客、官 员使差的足迹踏入闽地,无孑L不入的青阳腔也就跟 着到了福建各地安家落户、‘人乡随俗”’ 。“不论 是徽州、歙县还是休宁,皆位于皖南黄山一带,临近 池州.因此在戏曲声腔范围上,多少有受到青阳腔 的影响。所以当其进入闽、浙行商时,很自然地将声 腔携入当地”【彻。 明万历元年(1573)时,闽建书商林叶志已刻成 《新刻板青阳时调词林一枝》,将时调青阳腔刊刻成 书。“青阳腔的剧本选集,部分经过福建建阳的徽州 书商之手” 。由此表明当时青阳腔已传入闽地,并 深受闽地民间喜爱,而风行一时。 另据明末清初史家张岱《陶庵梦忆》所载:“选 徽州旌阳剽轻精悍,能相扑跌打者三四十人,搬演 目连,凡三日三夜”[17172。徽州自古以来都无“旌阳” 地名,因此研究者认为“旌阳”可能系“青阳”讹误。 第5期 祝中侠:徽商与戏曲文化的传播——以徽商对青阳腔形成及流播的影响为例 75 “目连救母”亦是青阳腔演出的重点剧目。因此,从 文字所载青阳弟子演出目连戏盛况,说明明末清初 时期青阳腔已随徽商足迹远播于浙江绍兴一带了。 3.3青阳腔流传到苏州、扬州 明代苏州、扬州一带是商业重心,同时也是徽 商聚集之地,尤其是苏州,它不仅是商业集散地,许 多徽商为了营运长途贩卖商品。往往以苏州为重要 的起落点。同时苏州城也是百技汇集之区域,青阳 腔亦曾一度来到此地。在《吕真人黄粱梦境记》第九 出《梦蝶》云:“吴下人曾说,若是拿着强盗,不要把 刑具拷问,只唱一台青阳腔戏与他看.他就直直招 了,盖吴下人最怕这样的曲儿”【l8]68-69。这段话虽有夸 大和鄙薄青阳腔之嫌,但在吴中地区的人们尤其是 文人士大夫们早已习惯了流丽悠远的昆山腔,对敲 锣打鼓的青阳腔难以适应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随 着徽商大量的聚集,真要完全隔青阳腔.是不可能 的”[101墙。随着青阳腔逐步深入到昆山腔腹地,“尽管文 人士大夫格外青睐昆山腔,但从民间流行的广度和演 出受欢迎的程度看,昆山腔却远不及青阳腔”[18168。 3.4青阳腔在湖广地区的传播 青阳腔形成后.随着长江水系和徽商脚步,进 入湖北、湖南地区。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从 北京写给江陵友人沈胡焕之书信中云:“……歌 儿皆青阳过江”【18)69.从皖南徽州到湖北江陵.须由 东向西渡过长江。“所以袁氏称‘青阳过江’,看来江 陵一带曾一度是青阳腔的天下”[18169。足以反映青阳 腔在当地流行的情况。传人湖北的青阳腔被民间称 为清戏.直到近代鄂北地区流行的俗谚仍说“清戏 当官,二黄站班.越调。”说明青阳腔在当地 是最重要的声腔剧种。“清戏后来又流传到四川、河 南、山西等地”[18169。 万历八年进士湖南武陵(今常德)人龙鹰在观 赏过青阳腔演出后,曾写下《诗谑》一诗加以嘲谑, 诗中最后两句为“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 阳”[18169。龙鹰等达官贵人看惯了丝管婉转唱词华丽 的昆曲雅剧.自然对锣鼓喧天唱词通俗的青阳腔是 不以为然甚至是蔑视的,认为那不过是取悦“市井 娠童游女”之腔调,实为庸俗之物。尽管文人雅士们 对青阳腔等民间戏曲是不屑一顾的.但留下的文字 资料却为后人提供了青阳腔曾在湖南民间流行的 研究资料。 3.5青阳腔在北方流行的情况 1954年秋,山西万泉县(今万荣县)文化馆工 作人员在该县白底村偶然发现了青阳腔《金印记》、 《三元计》、《涌泉记》、《剔目记》四个麻纸古抄本,开 始引起当地文化部门的注意。1963年春节和1983 年9月该县文化馆专家深入乡村.先后在临近的范 村请老艺人演唱了青阳腔的零出片段。 “青阳遗响在万泉”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青阳腔流传到山西已成不争的事实。那么,青阳腔 是于何时、经何种途径流入山西境内的呢?有研究 者通过对后世方志的考证.认为青阳腔应是明代万 历时期传人山西境内的.而传入的途径则应从安徽 与山西特殊的经济联系中去揭示。“中国各声腔剧 种的流布,一般是在相近的地域文化圈按‘水漫式’ 的走向传播开来的,但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由‘商 路’、‘军路’的渠道,取‘抛物式’的传导方式,跨地 域直接引进,亦屡见不鲜。山西万荣青阳腔无疑属 于后者” ”。在明清时期的诸多商人集团中,徽商 和晋商一南一北操纵着商界,是居于经济支配地位 的豪商巨贾的代表,“山西商人和新安商人在巨大 规模的经济联系中,必然会产生频繁的文化交流。 在这种大背景下考察,安徽池州的戏经‘商路’流入 山西,就有其必然性了”【 4】燃。 因此,“‘贾人几遍天下’之语不仅明白无误地 告知我们徽商足迹所至范围之广,路程之遥.还透 露给我们这一信息,徽商在经济贸易的同时也兼带 着担负起文化的引进和输出”【l41“ ∞。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徽商刊刻对戏曲尤其是对 青阳腔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剧本是戏 曲活动的重要依据,明清两代徽商经商除了盐业、 典当业、茶叶和木材四大行业外,还致力于版刻、刻 工、印刷、书坊等文化产业的经营。其中戏曲剧本刊 刻是徽州刊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徽商刊刻的剧 本大多图文并茂、富丽精工,其中不少剧本属于青 阳腔传唱的经典脚本,如《还魂记》、《牡丹亭》、《玉 簪记》、《琵琶记》、《阳春奏》、《北西厢》等。“明清徽 商的刊刻剧本固然是为了追求坊肆之利.但客观上 也起到了保存剧本、传播剧本的作用”㈣。为戏曲的 传承流播作出了很大贡献。 综上所述,明清时期青阳腔的形成、发展与流 播决非偶然现象,它不仅得益于皖江地区深厚的文 化积淀,更直接受益于“富甲天下”且“贾而好儒”的 徽商的滋润。这一历史现象给我们透示出了一种历 史文化信息,即商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能够推 动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对地方文化艺 术的繁荣产生重大的影响。诚然,青阳腔艺术的荣 衰与徽商的盛衰虽有诸多联系,但二者又不能完全 画上等号。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衰原因很多,也很复 杂,究其实质性原因,是其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即 76 池州学院学报 第28卷 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文化环境的巨变导致的。正 如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H・斯图尔德 所说的“文化生态学承认文化之间存在实质性的不 同.它们是由一个社会与其环境互动的特殊适应过 【5】【明]潘之恒.潘之恒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 汤显祖诗文集:TIM].徐朔方,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明】张翰.松窗梦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8】朱万曙.关于青阳腔的形成问题[J】.安徽新戏,1998(5):51—52. 【9】胡晓玲.安徽青阳腔若干问题浅析【J].池州学院学报,2007(6): 105—106. 程造成的”。尽管如此,社会经济因素过去是今天依 然是滋润民族艺术发展的源泉。文化发展始终离不 [1O]柯香君.明代徽商与戏曲关系之研究[J1.逢甲人文社会学报. 开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与制约,振兴民族经济是实 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传承的关键因素之一.这 也是本文对徽商与青阳腔盛衰相依关系进行个案 研究的初衷所在。 2007(14):99-129. [11】周筱华.徽戏与徽商加.江淮论坛,2002(4):126—128. [12]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M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3. [13]张庚.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上)【JJ.戏曲研究,1987(23):24. [1 4]安徽省艺术研究所.古腔新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参考文献: 【11栾成显.经济与文化互动——徽商兴衰的一个重要启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4):404—409. [2】麻文琦.谢雍君.宋波.中国戏曲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 1994. 【15】龚国光.江西戏曲文化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6]J ̄显宝.论青阳腔的人文背景历史地位及美学价值[J】.上海 音乐学院学报,1997(4):34—41. 【17】【明】张岱.陶庵梦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 【3】刘永慊.徽商对戏曲文化的影响【J1.安徽新戏,1995(3):89. [413 ̄世华.徽商与戏剧的发展叫.新视野,2010(5):85—86. 【责任编辑:余义兵】 Hnlzhou Merchants and Commnnieation of Opera Culture ——A Case Study of Huizhou Merchants’Influence on Formation and Spreading of Qingyangqiang Zhu Zhongxia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Culture,Chizhou University,Chizhou,Anhui 247000) Ab— The develop 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 is the important premise of culture and art development. With the case of Qingyangqiang formation and spreading,the paper discusses Huizhou merchants’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and spreading of traditional opera culture.Qingyangqiang was the product of Jiangxi Yiyangqiang on which Huizhou merchant’S exerted influence,and the prosperity of Qingyangqiang goes with Huizhou merchants’footsteps. 1 Wroda:Huizhou Merchants;Qingyangqiang;Opera Cultur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