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史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访谈录

■ 林宇

摘要:本文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演变史上的一名重要亲历者进行采访,采访内容围绕其学戏经历、艺术成就等个人情况和传承、育人、排演等对剧团的管理建设情况。目的在于明晰书面资料以外的婺源徽剧信息,回探婺源徽剧的历史痕迹与经验教训,期待对当下有所启迪与借鉴。

关键词: 婺源徽剧 剧团 演员 培养

婺源徽剧是皖南徽剧的重要流派,清末年间它盛行于赣东北的浮梁、乐平、鄱阳和浙江开化等地,现今则以婺源为中心。其声腔主要以弋阳腔、老石牌(即老吹腔、高拨子)为底子,吸收了高腔、下江调、饶河戏弹腔及婺源民间小调。建国后,婺源县成立了国营婺源县徽剧团,聘请原清末徽班艺人恢复传统戏,培养了第一批演员与乐师。1968年剧团被撤销,次年组成“思想宣传队”以配合政治宣传演出。1980年,婺源徽剧团再次重组,恢复演出。2006年,婺源徽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婺源徽剧团改制,更名为婺源徽剧传习所,并不断培养新生力量。

一、婺源徽剧传承人口述历史(一)访谈背景

戏曲演员中的佼佼者是演绎经典剧目的台柱子,是剧种繁衍的传承者,是剧团赖以生存的顶梁柱,这些贡献与价值是其他戏曲从业者所无法替代的,可见戏曲演员中的名家名角对戏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本文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对原婺源徽剧团的一名优秀徽剧演员进行了采访,借助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让受访者对其个人学艺、从艺经历和对剧团的建设、管理等工作进行回顾,以此来挖掘建国初期婺源徽剧艺人的培养模式、剧团发展的经验与教训,窥探影响剧团生存、发展的因素以及受访者对剧团未来发展的建议,希望能够对婺源徽剧的传承、发展提供启迪与借鉴,也为相关学者提供更全面的研究材料。

本次采访对象系原婺源徽剧团优秀演员暨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裕民。江裕民曾是徽剧团的主力演员,又是主要管理者,无疑是一名较为合适的采访对象,对记述徽剧历史信息、剧团建管方法、艺人培养模式等情况大有裨益。迄今,他调离剧团至其他单位已有二十余年,从一名亲历者转为旁观者,从局内人转为局外人。而这双重兼备的“身份”使其回忆的内容、谈及的问题更为相对的全面、客观、冷静。

访谈对象:江裕民,生于1944年,婺源县西岸村人。13岁考取婺源县徽剧团,师承于汪新丁、蒋荫庭等。工红生、文武老生。其功底扎实、扮相威武,善演关公戏。于1988年至1996年间,

2019.5 ┃ 121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任剧团团长,1996年,调离剧团。

访谈地点:受访者家中。

访谈时间:2018年5月16日;2019年4月11日。

采访者:林宇,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婺源徽剧的透视》负责人。

另外,婺源徽剧传习所的文场乐师汪斌在访谈过程中提供协调、沟通等帮助。(二)访谈内容 

第一方面:传承人与徽剧

林宇:您好江老师,这次关于婺源徽剧口述历史的采访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您根据我提出的问题一一对答即可。我先做录音,最后将这段口述材料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呈现出来。

江裕民:可以的,你先提出问题,我就按照问题顺序来回答。不过我们从小学戏,文化知识水平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传承人,其他的演职人员该不该算传承人呢?传承人就一两个指标,评上了的,积极性就高一些;没评上的,积极性就低。剧团请大家来议事的时候就会有些尴尬,好像传承任务都是传承人的。再一个,评到传承人的,得到了一些补贴,而其他演员就得不到,这个也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如何能让大家扭成一股绳,这个是要思考的。

林宇:谢谢江老师,您提到的这个问题体现了传承人对传承问题所作出的关心与思考,我会记录下来,以后再作探讨。现在,我根据设计好的问题继续提问。首先,想了解一下您学艺前的情况,请您谈谈小时候生活在怎样的家庭环境中。

江裕民:我出生在婺源县溪头乡西岸村,家里有一个哥哥、两个妹妹。由于父亲在屯溪做茶叶生意,全家人都生活在那里。我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在屯溪读的书。

林宇:请您谈谈儿时的爱好和如何踏上学戏这条道路的?

江裕民:我读书的那个时候,我们溪头乡西岸村的小学还没有高小,在本村只能读到四年级,五年级就要到段莘乡读书。那里离家有十五华里,只能住在学校做寄宿生,每个星期要回家带菜和米去学校,这样一直读到小学毕业。我读书时喜欢蹦蹦跳跳,热爱唱歌。学校隔壁就是段莘乡汪氏祠堂,这个汪氏祠堂在镇上比较有名,祠堂里头搭有戏台。村里有一个业余剧团,唱京剧。每当我听到胡琴、锣鼓的声音,心思就被分散了,课也上不好。到了课间和放学时,就和几个调皮的同学跑到村外田头去玩耍,你追我打,模仿演戏的样子,把一种很长的花插在头上,扮作帽子上的翎子,还用一种草做成胡子样,挂在脸上。这种有趣的生活持续了两年。

1957年,我小学毕业,闲在家里。父亲担心我不太乐意在农村生活,就想办法帮我找出路。后来听到县剧团到段莘乡招生,就积极地给我报名。我自己也愿意去,但是我母亲反对,觉着这样会影响我的前途,再就是她希望我在留她身边,劳动可以挣工分。后来我父亲说服了母亲,就这样我小学毕业就考取了县剧团。

林宇:请描述一下您那个年代剧团招生考试的形式和内容是怎样的?

江裕民:当年全县城共有十多个人报名,包括县城的、村子里的。我记得来到段莘乡招生的是县里的一位文化局副,后来还当过徽剧团的团长。我是他招来的,他叫我某某日到县剧团去报到。

林宇:那时剧团招生考试的形式、内容您还记得吗?

江裕民:考试是有面试的,我们一个一个的来。老师先看看长相、五官、腿、腰,让我们下下腰、

122 ┃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扳扳腿,再唱一两句歌就可以。我记得我唱的是草原歌曲,不记得了,当时随便唱一下就可以的。胡琴老师拉几个音,我们跟着唱,看看我们嗓子的调高。相对现在的考试,那时还是比较容易的。

林宇:谢谢江老师。请您回忆一下正式进入剧团后的学戏情况。

江裕民:我被录取到剧团后,父亲对我是有所期望的,他希望我能学到京剧名家李少春一样的水平。我自己当时不知道该学什么行当。我的启蒙是蒋荫庭。蒋老师看我的条件建议我学大面1。我是1957年招进剧团的,就在一年前,剧团已招了一批学员,我们那时的学员大大小小、男男女女都搭在一起练功,每个月还发十块钱的生活费。上午安排练功,中午休息,下午学习练唱。把同一个行当分成一个小组,各自行当跟自己的老师学戏,等唱的部分学好了,再到排练场上一起排动作。那个时候是不教识谱的,都由口传心授,也没有剧本给我们,就是一张纸放在那里,上面写了唱词,就开始教唱,一句一句地教我们。唱不好,会用很长的烟杆子抽我们。另外,剧团还有两位专门负责练功的老师,其中一位是蒋金根,他是京剧演员,在徽班里待过。剧团请他过来负责给我们学员练武功。蒋金根老师要求我们很早就要起床练武功、翻跟头。大家在剧团练功一年后,看到我们跟斗翻得不错了,加上老也翻不动了,于是就带我们下乡实践。因为我们能翻跟头,舞台画面就更好看了,村民们很喜欢。这样在一个村庄就可以多演几场,不用演一天换一个地方了。我们都希望能在一个地方演上三到五场,人就可以休整一下,可以白天安排练功,晚上登台演出。那时我们演出还是以老为主,他们几个聚一起,斗一斗戏就可以登台了。我们那时还没有学会演戏,就去翻跟头、跑个龙套或者当个小兵。

林宇:您进剧团学戏多久才开始正式登台演出呢?演出的第一个戏是什么?

江裕民:我正式登台大概在1960年。

林宇:那就是进剧团不到三年就开始正式演戏了。

江裕民:是的。我最开始演的一个戏是徽剧《黑风帕》,我学里面的“高旺”这个大面角色。之前我都是在剧团练功,或者下乡观摩、实践,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可以让学员很快地成长起来。

林宇:您主工哪些行当?还接触过哪些剧种?

江裕民:我大面的戏演了不少,像《黑风帕》《捉放曹》,后来改唱红生戏。红生行里我演了很多关公戏,像《水淹七军》《战长沙》《古城会》《斩颜良》,这些戏都是当年教给我们的折子戏。我们整本戏学得要少,主要是折子戏。后来我接触过京剧演员,包括我的崔月楼也是唱京剧的。我觉得京剧的戏要更好看,节奏感要强一些,唱起来也提神一些,观众都喜欢看,再加上演出时也偶尔唱京剧,慢慢地我也喜欢了京剧。到了后来样板戏一登场,就都往京剧这方面发展了,但对我们徽剧团发展来讲,这个是一个误区。

林宇:请您讲述下学戏生涯中印象较为深刻的几位。

江裕民:第一位就是崔月楼了,他是剧团的业务副团长,他身体不太好,但在剧团里受过比较正规培训的就属他了。他技术比较好,他演的戏我们很喜欢。记得他演戏时,我们一群学员都想看,但身上又都有任务,要跑龙套,不能拖场又不能犯规,我们只能躲在侧幕条背后偷偷地看他演戏,有时候看着看着就忘记登场了,下来就会挨骂挨打。还有一位业务团长叫潘子乾,他是婺源人。他是懂简谱的,在团里负责移植、整理徽剧。他的课讲得很好,学生们都喜欢上他的课。

林宇:谈谈您从艺生涯中较为难忘的一次经历。

2019.5 ┃ 123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江裕民:1982年,上饶市组织戏曲演员参加全国性的纪念汤显祖活动,我当时被借调到德兴市去演《南柯记》,是弋阳腔戏。

林宇:看来江老师还有一段学演弋阳腔的经历。

江裕民:是。弋阳腔是现学的,我扮演后半段的老生淳于芬。这个戏排了三个月,还去过临川演出。这个戏对我有很大的提升,但距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现在快全部忘记了。我记得是在那时认识了万叶、陶学辉这几位省内戏曲专家。万叶在剧组里整理剧本,邹莉莉是副导演,陈汝陶负责唱腔设计,杨小芸是舞蹈设计,省里的骨干力量都来了。当时我们都住在招待所里,一个房间有两三个床铺,可以睡三个人,吃饭也全部安排在招待所里。大家在一起整整待了三个月,磨练、进步了很多,相处也很愉快。

第二方面:传承人与剧团

林宇:您任职剧团团长期间,主要负责哪些工作?

江裕民:我是1957年考进剧团,1968年剧团被撤销,我去了粮食系统。1971年又回到剧团。1985年,机构改革我去了县文联工作。1988年任县文化局副时又兼任剧团团长。我1988年担任团长时,剧团有四五十人。那几年剧团在忙着演样板戏,我主要是抓业务、训练演员。由于经济压力重、演出场次多,也来不及整理徽剧剧本和唱腔。1996年,我调至文化局做工会,没再管理剧团了。

林宇:据了解,剧团曾经是有主创队伍的,请您回忆一下当年团里是如何创建、培养这批主创人员的。

江裕民:大约在1970年,普及样板戏时,我们缺少音乐设计,发现宁华很聪明,头脑灵活。我们商量后,决定请老师来教宁华作曲,宁华自己也主动联系老师。辅导他的老师是安徽的王锦琦和陆小秋。由于他们住在黄山,没有时间过来,宁华就过去学,住在一个招待所。我那时也经常到黄山办事,去学样板戏《杜鹃山》,就去宾馆看望他,并和他住同一个宾馆。果然,不负众望,后面宁华给剧团新编的戏《长城砺剑》设计了唱腔,还在江西省电视台录音、播放。在《长城砺剑》的唱腔设计上,宁华与剧团领导一致认为吹腔更合适。这个剧本是由县文化局王纪贵编写的。

林宇:除了培养音乐创作人才,当时有没有培养其他主创人员?

江裕民:那时团里有编剧,王继贵是省文艺学校毕业的,董隆镐老团长把他要来剧团的。程社淦负责舞美,从乐平调到剧团的。

林宇:请您谈谈剧团在1968年被撤销时,剧团人员的去向和建团时请来的那批老艺人的去向。

江裕民:业务能力强的人员留在了县城,准备当时的“九大”宣传活动,也会到各个单位排练文艺节目。一部分人员下放到农村,当地干部得知是剧团来的,让他们劳动之余演戏;还有一部分人员派到系统内部工作。我当时去了粮食系统。建团初期请来的老艺人多是招来的,属于临时工作,没有编制指标,大概在1962年至1965年慢慢被辞退,前前后后走了很多老艺人,就留下了业务副团长汪新丁,还有两位姓崔的老师负责学员练功。1968年,曾有七八位老从安徽来到剧团找领导,希望能解决他们的工作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后来到1980年,剧团恢复,又聘请了一部分老艺人回来。

林宇:您认为剧团当时被撤销的原因是什么?

江裕民:当时也有没被撤销的剧团。无外乎是极左思潮。徽剧是古老的剧种,越是古老的,

124 ┃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就被认为越是反动的。徽剧老戏演王侯将相、帝王大臣,宣传这些事物就是在为他们服务,要不得,剧团就撤掉了,我分析可能是这样的。当时把剧团的服装、道具、剧本、资料全部搬到广场上去,有的戏服几百块钱买来的,都是我们舍不得用的,还没有开箱就被丢掉了。

林宇:据说70年代,剧团改为“思想宣传站”,后又创办过“京剧培训班”,请您讲述一下这一阶段剧团的情况。

江裕民:剧团撤销后,1969年又成立了“思想宣传站”,当时省群艺馆姓董的一位女老师调到剧团当宣传站站长。上饶杂技团、歌舞剧团、话剧团将近二十人下放到婺源县秋口镇,这些人业务能力强,演出节目很有水平,群众很喜欢,也是我们剧团学习的好机会。我们之前都是演传统戏,他们来了之后,带来了一些新东西,话剧、小品、歌舞之类的节目。我们剧团专门把他们聘请过来当老师,辅导我们表导演,教发声、唱歌,都比我们要更系统。我们的乐队更是受益匪浅,学到了不少东西。还将他们一部分人员调到到我们剧团工作,和他们一起同台演出,他们唱歌、跳舞,我们表演徽剧,一台节目下来,有歌舞、小品、戏曲和杂技。当时剧团排了《严峻的时刻》到上饶会演,那时他们都在我们剧团里,参加了这个戏的演出。还有《果园一刻》这个戏,他们也是在一起演出的。后面落实后,他们又调回原单位了。好像是1976年调走的。

1974年,“思想宣传站”又改为“京剧团”,通过了县委的同意,还刻了公章,挂了牌子。1975创办了“京剧培训班”,创编了京剧《严峻的时刻》。

林宇:全国普及样板戏时,剧团是以何种形式学习样板戏?

江裕民:1973年,我回到剧团,那时剧团就开始排样板戏了,第一个戏就是《智取威虎山》。普及样板戏的时候,一招一式都要跟样板戏一样,不能改动,大家都是乐意接受的。当时县里各个剧团都要演样板戏,那时学习样板戏方法一是有样板戏电影了,再就是省里举办了样板戏培训班。我们剧团去了一部分人。我们有唱古装戏的底子,徽剧最大特点就是演宫廷戏、帝王将相这样的戏,所以我们学起来很快,到省京剧团学习并排练了《智取威虎山》《红灯记》。因为那时连续几年要求我们每年都要排一出样板戏,像《红灯记》《平原作战》《沙家浜》《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磐石湾》,还有好多。当时剧团有位老团长,他负责跑钱,那时服装、道具都给我们实报实销,可以看出有多重视的了。

林宇:1980年,剧团恢复后的重大活动有哪些?

江裕民:从京剧团恢复到徽剧团时,人员严重不全,要培养人,几乎两三年就招一批新人。之前京剧团时期招收了程国华等一批十多位演员;1978年,招收了汪斌等一批演员;剧团要保持活力,要持续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这个工作是一直记得做的。因为没有人就演不了戏,尤其大戏要达到一定的规模,需要的人更多,所以就要招生,这也是个新陈代谢的好机会。接着就排了京剧大戏《逼上梁山》,我扮演林冲,记得是黄山市京剧团的人过来教戏,还向他们借人、借服装道具。后来又遇到全省古老剧种会演活动,当时团长欧阳红派我去请老过来排戏,请了汪新丁、余秋桂、崔等,帮我们排了《扈家庄》《水淹七军》《百花赠剑》参加全省会演。

再就是剧团那时常去乐平演出,像《打銮驾》《宏碧缘》《樊梨花》,一个戏能演到十几、二十场,客都满了,票卖得很好。还带着《宏碧缘》到上饶地区演出,弋阳、万年、余干,有时利用当地的制茶厂演出,没有舞台就在田间地头搭台子演出,条件再差点的话就直接找个平坦的地头演出,那时都卖票的。

此外,还请来这些老到剧团回忆唱腔,组织人员对各声腔做了记谱,整理了一批徽剧唱

2019.5 ┃ 125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戏剧研究 ┃ Drama research腔曲谱和一批剧本。

林宇:80年代,剧团经历过一次机构改革,谈谈您对那次改革的看法?

江裕民:1984年,县里领导对剧团进行了整顿,几乎把剧团里该留下的、该巩固剧团发展的骨干人员都调走了,我也走了。本来剧团力量应该是蛮强的,可这么改革后,留在剧团的人受到了影响,心都散了,也想找人帮忙调走。后来,剧团的年轻人都希望我回去,组织上也认为我有号召能力,希望我回去管理剧团。1988年,县委和组织部动员我回剧团,我被调了回来。可当时,我知道剧团遇到了困难,像宁华、李进财这些骨干人员离开了剧团是很遗憾的。整顿是好事,但违反了艺术规律。

林宇:从1996年至今您离开剧团已有23年,这期间您参与过徽剧相关的活动吗?

江裕民:当时徽剧申报国家级非遗时,剧团请我回去排演《汾河湾》《水淹七军》《百花赠剑》三个戏,并且拍了录像,但后期也没有安排过演出,现在基本快忘掉了,是很遗憾的。

第三方面:传承人与期望

林宇:江老师,剧团于2012年招收了一批新学员,你对这批新生演员有哪些期待?

江裕民:剧团招了这么多新演员来传承徽剧是好事,建议剧团领导把这些老艺人组织起来,一起回忆老戏。每个人尽量回忆自己演过的、学过的部分,虽然行当不是很全,但有了大家的力量,一个戏也更容易回忆、恢复出来,然后再传给这些孩子们,让他们多学些老戏,继承下去。

林宇:作为徽剧传承人,您认为恢复徽剧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江裕民:我虽是传承人,可我过去学的东西很多都淡忘了。这些新学员应该从学习老戏开始,比如从《汾河湾》《百花赠剑》学起,把这里面好的折子戏整理出来,全本戏的精华都在这里面。首先把案头工作做好,把它们都理顺了,才能有的放矢地把它进行排练、教学。要掌握这些老戏,把这些本事捡起来,传承徽剧这些东西是不能丢的。

二、采访手记

据了解,江裕民于2017年完成了文化旅游部“戏曲专项扶持计划——名家传戏”项目,传授了两个徽剧传统戏2。由于身体状况欠佳,传戏多以讲述为主,偶尔示范些轻松的动作。

通过对访谈录音的整理,令我看到传承人的辩证思考与积极反思,也看到了由于身体衰弱、记忆减退所导致的无力感。目前,与他前后进团的艺人或离世、或体衰,使传授力量处于相当薄弱的境地。传统戏曲的保护需要吸收各阶层、各领域的力量,尤其在主核力量并不乐观的情况下。戏曲传承离不开老艺人,相关部门应出台扶持对此进行抢救、保护。而不论到位与否,戏曲院团自身应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向内外的徽剧艺人吸收营养,借助多方力量,在紧迫的环境中开展高效、时效的传承工作。

注释:

1.大面即花脸。

2.传授剧目为《水淹七军》《汾河湾》,传戏学生为徽剧传习所的两位青年演员宋江平、王伟东。(本文为2016年度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婺源徽剧的透视》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G2016213)

责任编辑 原旭春

126 ┃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