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

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

王翠英

2012-9-21 9:38:50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2年01期

【英文标题】Research in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under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作者简介】王翠英,女,1971年生,广东商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广州510320

【内容提要】 文章运用经典扎根理论,以“扎根精神”来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的社会过程,分析影响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的因素,对现实存在但不易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形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框架。

This paper uses 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 studies the social proces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with “grounded spirit”,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impact activities of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in the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conceptualize the patterns of behavior that really exist but is not easy to be noticed, forms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ocial network theor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关 键 词】社会网络/信息组织/信息共享/经典扎根理论/社会网络理论social network/informatio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haring/classical grounded theory/social network theory

20世纪兴起并发展的社会网络研究加深了人们对极其复杂的社会系统的理解。社会网络是由一群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关系集合,节点可以代表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团体甚至一个国家,节点间的连线表示节点间的联结关系,这些关系是特定类型的社会关系,节点关系中蕴涵着大量信息和资源。社会网络的实质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利用的关系网[1]。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Web 2.0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互联网上涌现出了很多在线的社会网络。这些网络的规模异常庞大,且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种形式的在线社会网络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个人意见表达、思想交汇、情感交流和经济往来的整合平台。用户与社会网络的高互动性和参与性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行为向网络行为、现实社会关系向网络社交关系以及社会信息向网络信息转化的进程[2]。

随着社会网络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人利用人际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多的组织不断优化组织内外的交流系统,从而增强组织内外的信息传播,以便不断提高组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而,如何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技术,结合我国网民的特点,通过实证体悟,分析出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一般规律,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进展

网络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需求和重大的科学意义,近年来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研究兴趣,但面向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

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将“社会网络”与“信息组织”、“信息共享”相结合进行检索,几乎没有相关文献。

1.1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研究进展

在CNKI中检索发现,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相关的中文学术论文只有3篇。这3篇论文是《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3]、《社会网络情景下信息组织的运动规律及特征》[4]、《Twitter类网站微信息组织及用户关系网络研究》[5]。而纵观历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最相关的课题是学者黄如花2010年的“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研究”。由于社会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SNS)首先发起于国外,因而国外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研究程度较我国而言更为全面和透彻。在国内,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参照国外模式的很多,鲜有独具国内特色的网站服务模式。除了采用分类法、主题法,搜索引擎方法、元数据法等进行信息组织外,以网络书签网站Del.icio.us和图片共享网站Flickr等为代表的众多新兴网络服务形成了一种来源和服务于普通用户的新型信息组织方法——分众分类法(Folksonomy),并借助于以Tag、RSS、Wiki、Delicious、Blogroll、Catalogue等社会性网络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为工具,实施个人信息组织。.

1.2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研究进展

在CNKI中检索发现,与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相关的中文学术论文只有4篇。郑燕林、李卢一认为,微博客可以用于支持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与聚合;支持教育教学中的社会性交互;支持新型学习方式——微型学习[6]。郭彦丽探

讨了组织或团体内部社会网络结构对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的影响[7]。刘广为、张文德探讨了如何利用人际网络拓展科技资源共享渠道[8]。单超探讨了参与者间在SNS中形成的以信息为媒介的社会网络关系,以便揭示群体内的信息共享[9]。而纵观历年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没有与本主题相关的课题。国外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也不多。Counts和Fisher探讨了移动社交网络享信息的类型和有效性、信息共享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10]。Takeuchi提出了一个利用社会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为基础的内部通信支持系统,以支持网络中的信息共享[11]。Bowden探讨了社会网络中的验证性偏见对信息共享的影响[12]。Daniel等人运用社会网络技术分析了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信息和知识共享互动模式[13]。

1.3研究发展路径

关于信息组织与共享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比较丰富。从已有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发展是与信息管理整体发展及信息技术发展紧密联系的。随着社会网络服务的普及和社会网络理论的兴起和成熟,有关信息组织、信息共享方面的研究从基于信息网络范式的研究逐渐转向基于社会网络范式的研究,将信息组织与共享放在具体的社会网络中进行研究是较为理想的研究通道。

2、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的意义

2.1研究的必要性

社会网络环境包括传统社会网络环境与Web社会网络环境。社会网络环境下

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可以分解为传统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与共享和Web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与共享。Web社会网络的形成又可以分解为社会网络Web化和Web信息社会化。

有研究表明,人们在寻求知识时,往往首先选择向身边的人请教,而不是去图书馆或知识库查询[14],这样社会网络就成了人们搜寻知识的主要路径和平台。传统社会网络环境下,成员之间具有相对稳定、清晰的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多以口头语言和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往往受到时空的。SNS(如)使人的交往回归现实,把现实的社交搬上网络,实现了现实社交的网络化,使人们从网络空间回归到现实。人们重新与熟识的人联系、交流、分享,改变了以往只与陌生人交往的状况。

网络群体也在发生变化。80后是数字化的一代,是由平面的印刷媒介向数字化转变的一代,是价值断裂的时代,对于父辈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质疑程度是前辈所没有的。90后也是数字化的一代,是价值重塑的一代。80后和90后把网络当做一种生活空间。面对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正宗的“互联网族群”,有必要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2.2研究意义

从目前国内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研究现状来看,部分研究者已经开始将社会网络的部分概念应用于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有必要深入进行系统化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是基于社会网络服务实践的归纳演绎,基于个人、组织对社会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的不断认同和应用,运用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揭示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规律,对于进一步完善信

息组织与共享模式体系、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强信息传播效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将社会网络理论应用于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复杂数字环境中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模式体系,有效解决目前信息组织模式发展缺乏理论指导产生的问题,促进数字环境信息组织与共享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3、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信息共享研究趋势

3.1研究框架

Web社会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形态,对传统的社会学、信息学的研究理论和手段提出了挑战。应用社会网络理论、经典扎根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层次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网络整体和关系视角研究多层次的信息组织与共享,即将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框架分为三个层面:(1)网络个体信息组织与共享,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和分享;(2)网络中的小团体信息组织与共享,即组织内成员与成员之间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组织与共享;(3)网络整体信息组织与共享,即组织与组织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组织间社会网络是指特定组织之间比较持久的、稳定的社会关系模式,组织行为受到社念网络的制约,同时其行为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网络,影响网络的结构与属性[15]。

在深入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组织基础上,尚需进一步研究组织间社会网络、团体问社会网络、国家间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模式,从不同角度揭示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为解析信息的组织与共享提供新的视

角和途径。

3.2研究的趋势

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是一种社会活动,需分析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社会过程,包括基本社会心理过程和基本社会结构过程,对现实存在但不易于注意到的行为模式进行概念化。

3.2.1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基本社会结构

(1)揭示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规律,需要对信息组织与共享的交互操作背景和影响信息交换的虚拟环境、面对面环境以及二者相结合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以识别和分析社会网络、交流层次结构和知识创造能力。原因在于:①企业型、型、科技型社会网络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目标不同。企业信息群落的信息组织以企业内部的知识发现和知识创新为目标,同时重视业务流程中隐性知识的发掘;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标是打造服务型,除了以元数据技术、数据库技术、本体技术和语义网技术构建信息组织的底层结构之外,特别重视交互界面,即门户网站的信息组织问题,这是贯彻服务型理念的一个关键;科技信息群落信息组织的根本目的在于知识创新和知识发现,促进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16]。②社会群体内成员间的差异形成的多样性。群体多样性能够影响群体过程和群体效能,以及群体成员的情感回应和需求。一方面,多样化的群体创造力和创新性更强,能够做出更有效的决策;另一方面,多样性会妨碍群体内部的沟通,破坏群体凝聚力,降低成员的满意度,引发冲突。多样化的群体拥有更多的认知资源,包括更加全面的知识和信息,而且成员背景的差异性还会带来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资源

使得群体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且能够对各项方案进行更全面的评估,从而做出高质量的决策[17]。由此可见,要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过程,尚需运用社会网络理论,从网络规模、网络范围、网络密度、联系强度、网络位置等方面研究不同层次的企业型、型、科技型社会网络的特征。

(2)社会网络的动态演化机制。群体的发展过程既是群体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群体适应外部环境不断演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网络的结构以及网络中的个人、群体的交互方式不断地发生变化,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有必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微观的视角去研究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社会结构与网络关系,注重研究社会结构与个人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个人行为及其方式如何受到社会结构的制约,即如何受到行动者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人行为的模式化过程是如何形成一定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结构对行动者的行为方式能够进行持续性的影响和发生作用。有必要运用社会资本理论,从宏观上研究一个组织、一个群体或一个社区甚至网络整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探讨组织、群体、国家之间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社会结构与网络关系。由此可见,对信息学及社会学理论进行交叉研究,将两种理论体系中的宏观分析理论的相关方法进行抽离和整合,对网络结构进行多尺度挖掘,研究Web社会网络形成和发展阶段成功运营的条件,揭示Web社会网络的动态演化机制、社会个体/群体行为规律及信息传播的动力学特性,成为该研究方向的关键。

3.2.2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基本社会心理过程

(1)深入分析人际社会心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个体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社会心理过程作了分析,认为个体信息组织与共享首先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可归结为情感和责任心、个人成就、声誉、兴趣爱好、

互惠互利五个方面,其次个人信息组织与共享可节约信息获取成本,如时间成本、物资投入成本、注意力成本、知识服务支付成本等,但对群体内的人际社会心理过程鲜有研究。在多样化的群体中,相似的个体之间更能够相互吸引,人们倾向于与自己相似的个体进行交往,并且信任他们,因为个体在与对方的互动过程中收获了美好的体验。另一方面,在多样化的群体中,当个体和与自己不相似的他人进行互动时,刻板印象容易被自动激活,群体成员有时需要故意地去抑制这种刻板印象,从而产生了不适感[17]。如果个体对他人存在偏见,那么他将会把消极的态度带入到与对方的互动过程中,导致对方同样报以消极的回应,而这种回应又恰好“验证”了个体之前对他人先入为主的偏见,从而造成一种恶性的循环,成为群体内人际冲突的根源,影响信息的组织与共享。

(2)探讨群体、群际的社会心理过程。目前,对网络中的群体和网络整体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动机和原因鲜有研究。有必要研究群体和网络整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探讨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群体社会心理对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的影响机制。如果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共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对群体规范的普遍接受等,则成员的感知结果和行为表现极易趋于一致。作为群体重要特点的凝聚力是动态变化的,是随着群体演化过程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用动态的视角来审视群体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会更合理、更符合逻辑[18]。分析群体的任务凝聚力(来源于群体的工作目标和群体所提供的工作激励)、人际凝聚力(产生于群体成员的归属感和成员间的相互喜欢)、社会情感凝聚力(成员参与群体决策和从群体获得情感满足)、工具凝聚力(群体成员在共同完成目标和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信任和合作行为)如何影响群体和网络整体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行为,成为该方向的主要研究趋势。

3.2.3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模式

将信息组织与共享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社会结构过程和社会心理过程,目的是为了形成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概念框架,并将概念框架作用于研究对象得出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因此,在深入扎根企业型、型、科技型社会网络特征的基础上,针对社会网络中的网络个体、网络中的小团体以及网络整体三个层次,分析影响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因素,总结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规律,提出基于社会网络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的理论框架和/或模型,是另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红梅.社会网络嵌入性视角下R&D联盟形成动因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8):426-428.

[2]杨士强,孙立峰,崔鹏.Web社会网络分析[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11,7(2):52-58.

[3]欧阳剑.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J].情报资料工作,2009(1):-67.

[4]欧阳剑.社会网络情景下信息组织的运动规律及特征[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6):111-114.

[5]张英杰,冷伏海.Twitter类网站微信息组织及用户关系网络研究[J].图

书情报工作,2010,54(16):116-119.

[6]郑燕林,李卢一.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2):29-32.

[7]郭彦丽.社会网络视角下组织内部信息资源共享研究[C].第六届信息化与信息资源管理学术研讨会,武汉,2009.

[8]刘广为,张文德.基于人际网络的科技资源共享渠道拓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4):59-62,99.

[9]单超.基于社会网络群体觅食机制的SNS分析评估与设计[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0.

[10]Counts S, Fisher K E.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as information ground: A case study[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10,32(2): 98-115.

[11]Takeuchi S, Teranishi Y, Harumoto K, et al: An in-house communication support system based on an information propagation model utilizing social networks[J].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 in Japan, 2009, 92(12):43-49.

[12]Bowden M. Confirmatory bias and the sharing of information within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CAI 2007, Las Vegas,2007.

[13]Daniel B K, McCalla G I, Schwier R A.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echniques: Implications for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learning commun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2008, 2(1):20-34.

[14]Cross R, Borgatti S, Parker A. Beyond answers: Dimensions of the advice network[J]. Social Networks, 2001, 23: 215-235.

[15]陈文波,曾,黄荣辉.跨组织信息系统与组织间社会网络的互动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0,24(1):42-45,55.

[16]马捷,靖继鹏,张向先.信息生态系统的信息组织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0):15-19.

[17]韩立丰,王重鸣,许智文.群体多样性研究的理论述评——基于群体断层理论的反思[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2):374-384.

[18]刘敬孝,杨晓莹,连铃丽.国外群体凝聚力研究评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8(3):46-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