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四篇】

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四篇】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 导语】民间故事是民间⽂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从⼴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形式的⼝头⽂学作品。下⾯是⽆忧考分享的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四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

  ⿎楼⼭座落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內的长江之阴。上接青冥之蓝天,下临绿⽔之波澜。⼭峰兀⽴,怪⽯嶙峋。⼭坡苍杉翠⽵,杨梅弥猴。⼭下流⽔潺潺,游鱼戏⽯。旖旎的风光引得游⼈络绎不绝。⾃从魏晋南北朝以来,江南步步开发,⽇益繁华,⿎楼⼭陪伴着历代⽣活在这⾥的⼈民,共同承受着风霜⾬雪的折磨,共同享受春风阳光的沐浴,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兴衰,历史的推进,⿎楼⼭留下了许多鲜为⼈知的美丽的传说。

  ⿎楼⼭有个古⽼的名字叫古龙⼭。相传上古时代,这⾥本⽆⼭丘,⼀坦平原,当时久旱不⾬,河湖⼲涸,⾚地千⾥。百姓背井离乡。有⼀天东海龙王⼤太⼦飞经此地上空,见此惨状,⽬不忍睹,顿⽣仁爱之⼼,兴风布⾬,普降⽢霖,拯救了亿万⽣灵。⼈⼈欢呼,个个感恩。但不知有冤家⼩⼈报告天廷,⽟帝怒其触犯天律,责令龙王⼤太⼦即刻去现场,永不赦免。可怜太⼦为了黎民苍⽣⽽受到严厉惩处,向谁申诉?只得⽼⽼实实蛰伏现场,不敢动弹。千百万年后,化为⼀座⽯⼭。远远看去⼭脊隆起,所以当地⼈名⽈:古龙⼭。古龙⼭连绵起伏,逶迤⼗余公⾥。⼭下是七⾥洪⼭⾕,⼭⾕中有⼀条公路。每逢⾬季,⼭⾕⾥洪⽔铺天盖地咆哮奔腾,古龙⼭在在洪⽔中缓缓浮动,⽔⽯相搏,声若惊雷,⽓势万钧,恰似蛟龙出海,威武雄壮。在七⾥洪⼭⾕北隘⼝处,古龙⼭有⼀处⽯坡凸向⼭下⽔⾯,⼈们叫龙咀头。龙咀头下临深潭,⽔⾯平静却深⽆底。曾有当地⼀村民潜⼊⽔中摸鱼,意外发现⽔中⼭体有⼀洞⼝,便顺洞⽽⼊,不久即看到⼀座⾦碧辉煌的龙王宫殿,琼楼仙阁,亭台⽔榭。内积奇珍异宝,满⽬玲琅,眼花瞭乱。⼜见龙⼦龙⼥轻歌曼舞,乐声悦⽿。村民惊恐出洞,语之村⼈,村⼈皆惊叹万分,当即前往寻求,结果不见洞⼝,只隐约传来钟乐声,听得⼼旷神怡,乐⽽忘返。

  古龙⼭后来改名⿎楼⼭,此与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相关。据说朱元璋与陈友谅争夺天下,在鄱湖⼤战了⼗⼋年。有⼀次战⽃,朱元璋惨败,怆惶逃窜。陈友谅穷追不捨。朱元璋由江西都昌弃船登陆急急奔⾄彭泽三⼗都,被眼前⾼峻陡峭的古龙⼭挡住了去路,残兵败将狼狈不堪,登⼭⽆路,⼊地⽆门,插翅难飞,追兵将⾄,情急万分。朱元璋⾃料必死于陈友谅⼑下。绝望之中,他忿忿拔剑朝⼭头刺去,意外⼀声霹雳,⼭崩地动,眼前⽴刻⽣出⼀条狭长的通道,元璋率残部急速通过。追兵尾随,只见浓烟弥漫,狭⾕闭合,追兵骇然⽽退。朱元璋化险为夷,欣喜地说:“天不灭我,逃过此关已太平也!”于是他登上古龙⼭,在⼀块圆形巨⽯上建造⿎楼,召集残部,重整旗⿎。他亲⾃登楼擂⿎,号令反击敌⼈,从此便转败为胜,节节胜利,最终剿灭陈友谅,建⽴⼤明王朝。翌年,元璋传下圣旨改名古龙⼭为⿎楼⼭。把⿎楼⼭下⼀古驿站改名太平关。⼀将成功万⾻枯,明军乘胜追歼陈汉军,残杀⽆数败兵,⾎流七⾥,染红⿎楼⼭⾕,因⽽世⼈改称⼭⾕七⾥洪为七⾥紅。如今春季到来漫⼭遍野的杜鹃花开,红灿灿的,⼀⽚汪洋,亦为名符其实的七⾥红了!

  站⽴七⾥红⼭⾕中仰望,⿎楼⼭陡岩峭壁,屏⽴阵布,似⼀道长长的环形⾼墙。景观⼗分雄奇。传说原先⼭势平缓,⼭下⼀⽚平原,开阔坦荡。相师爷均说这⾥是龙脉之地,将会有皇帝来此建⽴都城。真是⽆巧不成书,当朝太⼦与⼀宫⼥偷情,宫⼥怀了孕。太⼦唯恐宫⼥性命不保,在⼤监的帮助下,暗中转移出宫。⼜计划选址于⿎楼⼭下建造⾏宫⾦殿藏姣,等待继承皇位后⽴宫⼥为正宫。宫⼥欣喜若狂,百般献媚,取宠于太孑。岂料太⼦此举惊动了⼤慈⼤悲的观⾳娘娘。她⼼⾎来潮:太⼦者,储君也!瞒天过海,私造⾏宫。宫⼥⼜怎可为皇后?岂不乱了朝纲,乱了天下,必须早早妥善处理这件事。思量之余,她决定先下凡考察⼀番,于是跳下莲花宝座,摇⾝化作货郎⼈,肩挑满满⼀担⽇⽤品,⼀路叫卖着向⿎楼⼭下⾛来。再说⿎楼⼭下有⼀⼩村庄,村名神下刘,座落于七⾥红⼭⾕东侧,紧倚古楼⼭脚下。村前⼩河,四季川流。河滩翠⽵,四季长青。传说朱元璋在与陈友谅激战时,曾将刚妇产⽣过的马⽒安顿于这⾥,并留下五百⼠兵保卫安全,当时朱元璋在前⽅指挥打仗,后⽅空虚,陈友谅派来⼀⽀偷袭马⽒营地,五百卫兵死守三天三夜,危急万分,突然间河边翠⽵节节爆破,跃出三千⼈马助战,內外夹击,把打得落花流⽔,马⽒有惊⽆险。或⽈:⽵兵乃神兵也!朱元璋称帝后,五百卫兵仍然留下未归队,他们在当地安家乐业,不过统⼀改姓\"留\"。但⼜因百家姓中⽆“留”姓,“留”与“刘”谐⾳,所以改姓“刘\"。这些⼤概也是神下刘村名字的来因吧!神下刘村也确神奇,村址临河,仅⽐河⽔⾯⾼出不⾜三⽶,但洪⽔暴发期,汹涌澎湃,⾼出村址丈余,⽔却如逢避⽔珠⼀样,绕村⽽过,村址滴⽔不进,⼀奇也!⼆奇是⼀年四季村內⽆蚊蝇,曾有⼀不信者专程进村考察,三伏天,他在村中露宿了三天三夜,果⽆蚊蝇叮咬,且凉爽宜⼈,安然⼊梦。

  神下刘村村民纯朴善良,勤劳智慧。⼩农经济,丰⾐⾜⾷。有⼀天在村旁的⼀所空闲的⼤院⾥到来⼀伙闲⼈,⽩天不出院内。⽆⼈知晓他们想⼲什么。这⼀天观⾳娘娘下凡考察到此,她挑着货郎担,⼀声叫卖,院门应声⽽开,出来⼀个中年汉⼦,头戴⽅⼱帽,⾝穿长衫服,⾯⾊苍⽩。脸庞左边⽆须发,右边满是长长的⿊胡⼦。这个边胡⼦径直奔货郎担⽽来,选中⼀些物品揣⼊怀中后却称回院取银⼦来付账,就头也不回地进屋了。紧接着⼜出来了⼀个⼜⼀个的中年汉⼦,他们的⾐貌,胡⼦均与第⼀个边胡⼦维妙维肖,同样拿货不付银⼦。观⾳娘娘也不与他们计较,任其所作所为。就这样共出来九⼗九个边胡⼦,满满⼀担货物被拿光。观⾳⼼中有数,早就略施神通,在他们的⾐服上分別烙上凡眼看不见的序号,并尾随最后⼀⼈进了院⼦,仅有最后⼀⼈付了银⼦,前九⼗⼋⼈皆拒不认账。观⾳好⾔相劝反⽽拳脚相加,⼤慈⼤悲的观⾳娘娘连连摇头叹息着出了院门。她⼜来到不远处的太⼦⾏宫选址,址边堆积⽯⽊建材,尚未施⼯。睁开慧眼,只见⾏宫选址正位于龙脉中⼼,紫⽓上腾。考察完毕,脚下⽣云,直上灵霄宝殿,⼀⼀禀奏⽟帝。⽟帝⼗分⽣⽓,即着太⽩⾦星召来⿎楼⼭神,⾯谕圣旨:“朗朗乾坤,竟有九⼗九个边胡⼦聚伙作恶,如此品⾏不端,有污东⽅净⼟。⼜有当今太⼦,⾏为不轨,苍天不容。着汝速回,妥善处理。”⼭神⼼领神会,急速回归,施展神通,顿时电闪雷鸣,天昏地暗,地动⼭摇,轰隆⼀声巨响,⿎楼⼭⾯⽬全⾮,平缓⼭坡顿时变得陡峭似壁,太⼦⾏宫下沉⽔底,九⼗九个边胡⼦亦不知去向。⼤院和神下刘村安然⽆恙。阳光复出,风和⽇丽。后来听说宫⼥流落民间也有⼈说宫⼥投⽔⾃尽了。九⼗九个边胡⼦是被狂风卷送到远⽅,他们经过艰苦磨练,全都改过⾃新,⾃⾷其⼒,勤劳致富,家业万贯了

  ⼭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楼⼭有美丽的传说则喜⼈。笔者但愿路过⿎楼⼭下的远近朋友们,“停车坐爱枫林晚”!把这些亦史亦神的故事带往四⾯⼋⽅!

【篇⼆】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

  ⾃来桥镇北⼗⾥左右有⼀⼭,叫寨⼭。⼭不算⾼,但⼭连岗,岗连⼭,⼭⼭相依,岭岭怀抱,地势⼗分险要,历来是兵家看重之地:秦末楚怀王熊⼼避难时来过这⾥;隋末⽡岗寨军攻打扬州时在此屯过兵;宋代名将杨六郎在此剿过匪,兵败时孟良、焦赞在此练过兵;太平天国,洪秀全⼿下两员猛将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军精锐万余⼈北伐,在此驻扎过。当时林凤祥麾下苗新带⼈在此征集过粮草。⼀⽇苗新带领⼿下来到寨⼭(当时叫茅草岭),对寨⼭⼀带地势⼗分欣赏。当时对⼿下说:\"若北伐胜利,夺取江⼭,我将带⼈在此占⼭为王。\"这话虽是苗将军⼀时性情之说,可⽇后却应了他话中的后半句,留下了⼀段神奇的传说。

  却说北伐军离开太平庵(明光市⾃来桥镇)⼀路攻城夺镇,杀将擒敌,勇往直前,没要半年时间已攻下徐州。此时北伐军已发展到5万多⼈。在徐州和盟军、捻军会合,并肩作战,但由于捻军草莽、乡混较多,很快在北伐军内部发⽣了⽭盾,且⽇趋激烈,导致后来北伐军在徐州被清兵剿灭,苗将军带领⼀⽀⼈马杀出重围。在过凤阳时与淮勇楚胜军遭遇⼜被杀得丢盔弃甲,苗将军也丢掉了⼀只⼿,多亏胯下那匹千⾥马,驮主⼈如飞冲出敌阵,⼀路往东奔逃,绕过⽩云⼭,苗将军⼀看⾝边只有七⼋名卫⼠相随,⾃⼰⼜⾝负重伤,泪流满⾯,仰天长叹:\"太平天国⽓数已尽,⾃为天国⼤将岂能苟且偷⽣。\"说完拔剑就要⾃刎。⾝边卫⼠慌忙夺下苗将军⼿中宝剑说:\"苗将军不必如此,半年前将军不是说过,兵败后再到茅草岭占⼭为王的吗?再说夫和和⼩姐还有扬州。\"苗新经卫⼠这么⼀提,⼼想是呀!半年多不知夫⼈和⼩姐怎么样了?不如暂到茅草岭占⼭扎寨再说。

  苗新带领所剩⼏名卫⼠来到⾃来桥北⾯的茅草岭,选⼀辈⼦易守难攻的⾼岭,伐⽊建寨,树旗称王,同时派两名⼿下装扮成⼩商⼈前往扬州接夫⼈和⼩姐。当两名卫⼠进⼊扬州城时,扬州已在头两天被清军攻克,没了夫⼈和⼩姐的下落。两名卫⼠在扬州⼀连打听了两天也没打听出消息,只好回寨复命。这天两名卫⼠来到来安城,天已中,腹中空空,⼜渴⼜饿,他们找⼀家⼩酒店,叫⼩⼆端上⼗个馒头,两碗清汤。正吃着突听窗外⼀堆⼈群掌声如雷,叫好声不断。两卫⼠好奇站起⾝探头看个究竟,原来是⼀个卖艺⼥⼦,使得⼀⼿好剑法,踢、弹、窜、跳,轻功⾮凡。当那⼥⼦转过脸时,两卫⼠差点没被⼝中馒头噎死,异⼝同声地说:\"⼩姐。\"这真是踏破铁鞋封锁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卖艺的⼥⼦不是别⼈,正是要找的苗新之⼥苗秀英。两卫⼠顾不得许多,跃窗⽽出,分开⼈群,⼀声\"秀英⼩姐\",舞剑⼥⼦停住,⼀看是⽗亲⾝边的两名卫⼠,话没出⼝两⾏热泪如泉涌出。两卫⼠将苗秀英带进⼩酒馆⼜要了⼏个馒头⼀碗汤。⼩姐也真是饿急了,抓过馒头⼤⼀⼝⼩⼀⼝狼吞虎咽起来。饭饱后两卫⼠才将此次出来是奉将军之命接夫⼈和⼩姐去⼭寨及徐州、凤阳之战全军覆没,将军只带出七⼋名卫⼠冲出重围,来到茅草岭占⼭为王之事,⼀⼝⽓说了。苗⼩姐见⽗⼼切,⽔也顾不得喝,跟两名卫⼠前往⼭寨。

  原来,⼏天前清军⼤举围攻扬州,守城太平军浴⾎奋战,⽆奈清军⼈多,众寡悬殊,扬州城被攻克,太平军⼤部分战死,太平军家眷被集中在⼀座⼤庙⾥,清军⼀头⽬说,太平军再也不能翻泡了,北伐军在徐州已全军覆灭,⼀个没剩全成了⼑下⿁。苗夫⼈⼀听⼀头撞在⽯柱上,顿时脑浆溅出,⽓绝⾝亡。苗⼩姐强忍悲痛,趁夜⾊施展轻功,跃墙逃⽣,⼀路往北打听⽗亲下落。

  ⼏个时⾠后,苗⼩姐和两名卫⼠来到⼭寨。⽗⼥相见抱头⼤哭。哭罢,苗⼩姐将清军攻城母亲⾃尽,⾃⼰逃出等⼀⼀告诉⽗亲。苗将军泪湿⾐襟,顿⾜捶胸。

  苗将军⼀家三⼝,分在徐州、扬州两城,不想两城同开战⽕,都是太平军⼤败,苗将军丢了⼀只左臂,苗夫⼈撞柱⾝亡,苗⼩姐安然⽆恙,流落⼏⽇与⽗重逢,⽐起太平军中其他将⼠⽼⼩,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寨杀鸡宰⽺欢庆苗将军⽗⼥相逢。从此,⼭寨中多了⼀个武艺⾼强的⼥寨主。

  这苗秀英芳龄⼗九,聪明美貌,胆识过⼈。⾃幼跟⽗亲学⽂习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轻功更是了不得,丈五⾼墙能⼀跃⽽过,⼀柄三尺龙泉剑⽆坚不摧,三五条⼤汉近不得⾝。苗新有了⼥⼉做帮⼿,更是如虎添翼。他们杀富济贫,惩恶扬善,深受百姓爱戴,周围⼗乡⼋⾥的⾎性男⼉纷纷前来投靠,⽆奈⼭不⼤,寨也⼩,远近⼏⼗⾥⼤都是贫苦⼭民,虽有⼤路,但为⼭道,来往过境之⼈也⼤都是打柴樵夫、挖药⼭民,商贩根本不敢打此过,因此⼭寨并不富裕,⽆法留下许多兵勇。苗将军只选⼗五⼈常驻⼭寨,跟随左右,其余劝其返村。为使这些⼈能学上点武功,⼀为强⾝健体,⼆为保村庄平安,不受⽑贼欺辱,苗秀英隔三岔五到各村庄指点年轻⼈舞⼑弄。

  且说离⼭寨东南七⼋⾥处的岳家巷(今来安县扬郢乡岳巷村)有座华陀寺是周围⼏⼗⾥较⼤的⼀座寺庙,占地近⼗亩,有殿堂、禅房⼏⼗间,原来寺⾥有住持⽅丈,法号顶明,精通中医,⼤⼭中有的是各种中草药。顶明⽅丈常帮助周围⼭民医疗治病,救苦救难,但从不收钱,⽼百姓把寺庙叫作华陀寺。周围⼭民和远近⾹客对寺院也从不吝啬。因此终年钟声悠扬,⾹⽕旺盛。可有⼀年不知从哪来了个游⽅僧,⾃称济世和尚。此和尚⼈⾼马⼤,⼀⾝好武功,顶明⽅丈惜才,留下济世和尚做护寺。岂料这济世和尚是个不守戒规,好⾊成性⽆恶不作的恶徒。进寺不到⼀个⽉就害死了⽅丈,撵⾛了⼏名寺中⼤师,谋取了住持之位。从此,许多事佛和尚看不惯济世和尚的轻浮好⾊,贪酒吃劳,⼀个个离寺⽽去,剩下的⼗⼏名和尚⼤都是六根未净的混事主⼉,整天跟着济世和尚喝五吆六,横⾏乡⾥,谁家的⼤姑娘、⼩媳妇要是有三分姿⾊,被这恶和尚看中,谁家就算倒了霉。

  近来济世和尚听说茅草岭被太平军⼀败将苗新⽗⼥占⼭设寨,除恶扬善,杀富济贫,深受百姓拥戴,⼼中不悦,但知苗新是武艺⾼强,带过兵,打过仗,见过世⾯的⼈。济世和尚不敢轻举妄动,⾏恶也回避这地⽅。

  再说这苗新也听周围百姓说过华陀寺⾥有⼀帮⽆恶不作、欺男霸⼥的和尚,为⾸的济世和尚⼈⾼马⼤,武功⾼强。但⾃从

他在茅草岭主⼭寨以来,这帮和尚就有所顾忌,平⽇也不到这⼀带骚扰。因此,苗新也没太放在⼼上,只是井⽔不犯河⽔,各⾏各的事。

  可近些⽇⼦济世和尚不断听⼈说,那苗新有个⼥⼉,叫苗秀英,有沉鱼落雁之貌。这济世和尚的⼈⽣学说是\"宁可花下死,做⿁也风流\"。听说苗秀英美若天仙,按捺不住邪⽕,恨不得⽴即能将苗秀英搂⼊帐内。⾃古\"⾊\"字头上⼀把⼑,济世和尚是欲⽕⼼中起,恶从胆边⽣。

  ⼀天,济世和尚带着⼗⼏名⼿下,⼼怀⿁胎,前往⼭寨拜见,想先睹苗⼩姐芳容后,再伺机下⼿。苗新见济世和尚前来拜⼭,猜到这和尚是黄⿏狼给鸡拜年-没安好⼼。但出于礼节,还是按江湖规矩接待了他。因这和尚拜⼭不怀好意,进寨后茶过三杯也没见着苗秀英,以为苗秀英在房⾥不愿见他。就故意说:\"苗寨⾔,占⼭已近两年,怎么还住着茅草屋呢?\"苗新

说:\"⼭寨既⼩⼜贫,⽐不上你那华陀寺,委屈了⼤师啦。\"和尚东张西望说:\"哪⾥,哪⾥,我⼀个和尚,四海为家,庙⼤家就⼤,庙⼩家就⼩,你这⾥破烂不堪,顶不能遮⾬,墙不能避风,不苦了你那如花似⽟的姑娘了吗?\"说着那和尚⼀惊⼀乍,突然单⼑直⼊:\"苗寨主,听说⼩姐美如天仙,能否叫出让贫僧⼀睹芳容。\"苗新⼀听这话⽓得⽛根发痒,这可恶的东西太轻狂了,但还是强忍住⼼头怒⽕,没好⽓地说:\"出门去了。\"济世和尚嬉⽪笑脸地说:\"是吗?该不是故意躲着我吧?\"说着起⾝要进两边房。苗新忍⽆可忍,操过桌边⼀把扑⼑喝道:\"⼤胆秃驴,故意到⼭寨来滋事寻衅,我今天要看你有何能耐。\"话落⼑起,呼啸带风,冲和尚劈去。那和尚⼀个猫步,窜跃⼀边说:\"苗寨主,我再借你⼀条膀⼦,你都奈何我不得,别找死。\"说完旁边⼀⼩和尚递过⼀把柳叶⼑,双⽅退到屋外,拉开阵势,你来我挡\"叮叮当当\"厮杀起来。⼀连战了⼆⼗多个回合,苗寨主终因单臂⼒弱,逐渐不⽀,只有招架之劲,⽆反搏之⼒了。近⼗名寨兵⼀看不妙,各⾃抄起家伙⼀哄⽽上,⼗⼏名⼩和尚也举⼑抵挡,双⽅混战起来,不到⼀个时⾠胜负已成定局。苗新⾝负重伤,剩最后⼀⼝⽓时,他叫⼈迅速逃⾛下⼭进村,把情况告诉⼩姐。⼭寨上除⼀名⼠兵逃下⼭去外,其余全被和尚杀了。和尚见⼩姐真不在⼭寨,点起⼀把⽕,带⼈下⼭去了。

  ⼀群⼩和尚⼀边说⼀边笑刚来到⼭下,迎⾯碰上急赶回来的苗秀英。苗秀英⼀见和尚⼆话不说拔剑砍去。济世和尚⼀见苗秀英果然貌若天仙,脸露*笑,还想说话,可苗秀英⼀把龙泉剑上下左右⼀眨眼功夫使出了七⼋招,这和尚不敢轻敌,打开架式,使招迎战。苗秀英怒⽕中烧,报仇⼼切,⼀把三尺龙泉剑犹如万龙出海,刺向和尚,那和尚根本来不及进攻,只是招架,边打边往后退,正打着只听\"咔嚓\"⼀声,济世和尚光头落地,⽆头⼫体\"嗵\"的⼀声像⼀堵墙似的倒下,⼀命呜呼了。⼀群⼩和尚⼀见四处惊逃。苗秀英杀红了眼,哪容⼀个开溜,不⼀会,⼗⼏个⼩和尚吃饭的家伙⼀个个都搬了家。

  苗秀英奔往⼭寨,⼀切都晚了,⼭寨⼀⽚⽕海,⽗亲和近⼗名寨兵倒在⾎泊中,苗秀英痛苦万分,欲哭⽆泪。她恨⾃⼰,因临出门时⽗亲⼀直表现得不安,叫她叫下⼭了,她说:\"昨天讲好,今个教⼈家⼑法,怎好不去呢?\"苗秀英见⽗亲脸⾊不对,以为⾝体不舒服,⼀再追问,苗新对⼥⼉说:\"昨晚做了个恶梦,不知从哪跑来⼀群狼,见⼈就咬,⼭寨中的⼈⼀个个被咬死,我奋⼒砍杀,⼀群狼⼀齐冲向⾃⼰,⼀下惊醒,原来是⼀场梦,梦醒后再也睡不着,总觉得有什么⼤事要发⽣。\"苗秀英⼀笑说:\"嗨!原来是⼀场梦闹的,没事,我早去早回。\"于是苗秀英只带了四五个⼈下⼭,其余⼈全留在寨⾥。不曾想,这⼀去却是和⽗亲永别之时,⽽且⽗亲⼜死的那么惨。苗秀英越想越⽓,越⽓越后悔,她跪在⽗亲⼫体⾯前,仰天长叹:\"⽼天爷呀!你为什么要容恶⼈横⾏,好⼈不得善终呢?\"说完把剑⼀横,鲜⾎涌出,倒在⽗亲⾝上。

  周围⼭民在四五名寨兵的带领下,⼿拿叉⼦、扁担,从四⾯⼋⽅向⼭寨奔来,可都来晚了,苗寨主战死,苗⼩姐⾃刎,留在⼭寨的其他兄弟也都壮烈殉难了。

  村民中有个⽼者环顾⼀下周围说:\"此⼭险恶,苗⼩姐遗体不应葬于此,应埋葬在离此不远的东⽅梅⼭。\"⼤伙⼀致赞同。于是⽼者在梅⼭选了⼀块凤头地将苗⼩姐安葬了。

  第⼆天有⼈到坟前祭拜,见这座坟长得像⼀座⼩⼭似的。⼜过了许多年,⼈们为了纪念这位除恶安民、侠肝义胆的⼥杰,⾃发捐款在苗秀英坟前⽴了⼀块碑,上刻\"苗⽒侠⼥秀英之墓\",墓前有⽯桌、⽯凳、⽯⾹炉,还有⼗⼏个⼤⼩差不多的圆⽯,⼈们说那是\"和尚头\"。

【篇三】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

  明朝年间,⽩州有个杨天助,⽣意做得很⼤。这天中午,他正在房内午休,夫⼈来把他叫醒,说是他⼆舅公从北京回来了,看样⼦家都没有回,直接就上这⼉来了。

  杨天助⼀⾻碌从床上爬起来,步出房外⼀看,只见厅中坐着⼀个乞丐⼀般的汉⼦,蓬头垢⾯,⾐不蔽体,脚上连双鞋都没有,只有⼀层⿊乎乎的泥垢。他怔了⼀怔,⽅才认出这⼈正是他的⼆舅公。

  杨天助不由皱起了眉头。这位⼆舅公是他母亲的⼀位堂弟,姓李,有个外号叫李⾆头。他有⼀门常⼈没有的本事:吃⽜⾁,能吃出⽜的年龄;吃狗⾁,能吃出狗的轻重。也正因为他这条天⽣的神⾆,他从⼩就⼗分好吃,⽽且⾮常讲究,精到极致,不单把家产吃了个精光,甚⾄年过四⼗,连个⽼婆也娶不上。今年开春前,他向杨天助借了⼆⼗两银⼦,说是要到北京做买卖,没想到三个⽉不到就回来了。看他这副模样,肯定是⽣意做砸了。

  果然,李⾆头说在北京把本钱都赔光了,没办法,只好⼀路乞讨回来。杨天助⽆奈地叹了⼝⽓,吩咐夫⼈做两个菜,让他先吃饱肚⼦。

  不⼀会⼉,夫⼈摆上饭菜,李⾆头饿久了,狼吞虎咽吃了三⼤碗饭,把⼀盘炸⾖腐吃了个⼲⼲净净,可另外⼀盘⽜⾁却⼀

筷未动。杨天助奇怪地问他为何不吃⽜⾁,李⾆头⼀本正经地说道:“这⽜昨夜三更放的⾎,天亮上市,到现在已有六七个时⾠了,⽜⾁⼀定没有什么鲜味了,加上你夫⼈炒的时候⽕候不当,⾁变⽼了,现在嚼起来就像咬棉布头⼀般,有这盘炸⾖腐,不吃它也罢。”

  杨天助和夫⼈听罢,都是禁不住既好笑,⼜⽣⽓,摇头暗叹,都到要饭的地步了,还这么讲究,真是没得救了。  李⾆头吃饱肚⼦,喝了杯茶,然后左看右望,⼜是搓⼿,⼜是挠头。等杨天助夫⼈退出去后,他才脸红红地向杨天助提出,再借⼆⼗两银⼦去北京,他要把⽣意再做起来。

  杨天助⼜皱起了眉头。李⾆头见他不语,就说:“外甥,你就再帮⼆舅公⼀次,我是真的要改掉⾃⼰的⽑病,从今天起戒掉⾷瘾,踏踏实实做⼈了。”

  杨天助正要说话,却见夫⼈在门外冲他打眼⾊,⼼下⽴刻会意,这钱万万不能再借给⼆舅公了。即便他说的是真话,把钱拿去做⽣意,可照他这副头脑,⼗有⼋九要做赔本的买卖。于是,杨天助说了声抱歉,谎称⾃⼰⽬前也需要银⼦周转,⼀下⼦实在拿不出来了。接着,就劝⼆舅公回家,⽼⽼实实打理那两块⽥地。  李⾆头听外甥这样说,脸⾊尴尬极了,低下头听了半晌,就告辞回家了。

  过了⼏天,杨天助忽然想起⼆舅公,⼼下隐隐有些不安。母亲的娘家就只剩下他这么⼀个男丁了,⾃⼰不闻不问,也对不起去世的母亲啊。眼下刚好⾝⼦得闲,他就称了两⽄⾁,骑上马去探望⼆舅公。

  ⼀炷⾹的⼯夫,到了李⾆头家门外,只见房门半掩,推开进去⼀看,只见李⾆头⾚膊袒胸地躺在⽵床上发呆。灶间⼗分冷清,看样⼦⾄少两天没⽣过⽕了。

  李⾆头从床上坐起来,⼀看他⼿中提着的⾁,就喊:“哎呀,这是后臀⾁,虽然瘦,但⾁太硬,⼝感不佳。外甥,你以后别买这种⾁。”

  杨天助⼀怔,⽓呼呼地把⾁扔下,转⾝就⾛。可⾛出门⼝,⼼道:他连饭都吃不上了,我不管他,只怕会饿死。这么⼀想,他就⼜进去,问李⾆头愿不愿意去他的纸⼚⼲活,他⼀个⽉给⼀两银⼦。⼀两银⼦,已经⽐⼀般伙计多了⼀倍,李⾆头⼀个⼈吃饭绰绰有余,还能攒点钱等以后娶⽼婆。

  明摆着是外甥的好意关照,李⾆头却低头考虑了半天,这才点头同意。

  过了些⽇⼦,杨天助到乡下收债。路过⼆舅公的家,见他正好回来吃午饭,就进去看看。只见李⾆头⼿⾥捧着⼀个⼩钵头,呼哧呼哧地喝着粥。桌上什么菜也没有,只是⼿⾥抓着块咸菜。⽽他⽐以前⼜瘦了些,光着上⾝,⼏条肋⾻都数得⼀清⼆楚。

  杨天助问他:“怎么不买点⾁?”

  李⾆头嘿嘿笑道:“吃饱肚⼦就⾏,⾁太贵了。”杨天助很奇怪,⼆舅公会嫌⾁贵,这真是太陽打西边出来了,就问道:“纸⼚的李掌柜,他没有给你⼯钱吗?”

  “给了,给了,每⽉⾜⾜⼀两。”李⾆头慌忙从床底下的⼀个罐⼦⾥掏出⼏块碎银来,“你看,都在这⼉呢,舍不得花,我想先攒着。”

  杨天助⼗分⾼兴,⼆舅公果然开始改掉好吃的⽑病了。

  ⼜过了⼀个来⽉,有⼀天,杨天助来到纸⼚,看到⼆舅公时,⼤吃了⼀惊。只见他⾻瘦如柴,只剩下⼀层⽪包着⾻头⼀般,⾁都被风⼲了,仿佛⼀具⼲⼫。他忙问⼆舅公是不是⽣病了,李⾆头摇摇头,说⾃⼰什么病也没有。  杨天助想了想,有点⼉明⽩了:“你的银⼦都攒着?”李⾆头呵呵笑着承认了:“是,⼀钱也没动过。”

  杨天助不知该说什么好了,⼆舅公这⼀改⼜改得太彻底了。临⾛时,他动情地劝李⾆头:“⼆舅公,你以前⼀门⼼思只顾吃,当然不⾏,但也不能太省了,⼈总不能⽼不吃⾁呀!”李⾆头并不说话,只是连连点头。

  眨眼间,就到了冬天。有⼀天,天⽓异常寒冷,杨天助⼜去纸⼚,在那⼉见到了⼆舅公,他⼜是吃了⼀惊。李⾆头只穿着两件单⾐,冻得就像⽥⾥的茄⼦似的,连⿐涕都流不出来了。

  杨天助问他怎么不做件棉⾐,李⾆头⽛齿打了半天架,这才说出话来,说天不会冷太久,做⼀件棉⾐要费不少钱,挺⼀挺就过去了。

  杨天助⼜是好笑,⼜是⼼酸,不忍⼼再见他受冻,回去时,就把⾝上穿的⽪⼤⾐脱下来,送给了⼆舅公。

  ⼀个⽉后,杨天助再次去纸⼚,却没见到⼆舅公。⼀问,才知道⼆舅公已经三天没来了。杨天助暗暗担忧,难道⼆舅公病倒了?事⼉⼀忙完,他就骑上马赶去探望。

  来到⼆舅公家门外,⼀眼看去,院⾥有⼀⼤群公鸡,疯了似的奔跑嘶叫。可叫也叫不出鸡鸣声来,仔细⼀看,每只鸡的嘴

⾥都淌着⾎。

  杨天助⼼中⼗分惊诧,快步⾛进去,⼜见院⾥⼀个⾓落有⼀堆死鸽⼦,脑袋都被从中剖开成两半,样⼦极为恐怖。⾛到门前,只见门边⼜扔着⼀堆死鱼,肚⼦都被剖开了,鱼肠⼦到处都是。

  杨天助惊疑万分,急急推门进去,只见⼆舅公好端端地坐在屋内,这才松了⼝⽓。接着定睛⼀瞧,不由得怔住了。  只见李⾆头满⾯红光地坐在椅⼦上,⾝上只穿⼀件单⾐,脚下燃着⼀盘炭⽕,旁边⼀张⼩桌上摆着⼀盘菜和⼀壶酒。此时,他正惬意地⾃斟⾃饮,嘴⾥似乎嚼着菜,眼睛半开半闭,竟似陶醉了⼀般。

  直到杨天助⾛过去,李⾆头才似从梦境中惊醒,看了⼀眼来⼈,坐正⾝⼦招呼道:“哦,原来是外甥来了,快来快来,快来尝尝我的菜。”说着,从盘⼦⾥⼩⼼翼翼地夹起⼀筷菜,送到杨天助嘴边。

  杨天助只好张嘴吃下去,他吃不出是什么东西,只感觉怪怪的,但味道却鲜美⽆⽐。

  ⼆舅公微笑着问:“怎么样,好吃吧?”见杨天助点头,他满脸得意之⾊,呵呵笑道:“这是鸡⾆,你再尝尝这个。”⼜夹起⼀筷送来,“这是鱼鳔⼦。”

  杨天助⼀愣,恍然⼤悟,推开他的筷⼦问道:“原来外⾯的东西是你买来做菜的?”

  “是呀,是呀。”李⾆头笑道,“这道菜要⽤公鸡⾆、鸽脑和草鱼鳔⼦,⽽且还要⼗⼏种佐料,我⾜⾜做了三天呀,对这盘菜来说,外⾯那些就只是⼀堆臭⾁了。”

  杨天助指着他,⽓得差点说不出话来:“你你你……你不是要把钱攒着吗?我还以为你真的戒了呢,唉!”

  ⾯对外甥的指责,李⾆头充⽿不闻,脸上没有丝毫愧疚之⾊,反⽽兴致盎然地说道:“外甥呀,这可是天下难得的美味啊!你听我慢慢给你说来。”

  杨天助耐着性⼦听着,脸都⽓绿了。原来去年李⾆头听⼈说,北京有⼀道名菜叫“百雀归巢”,是天下吃的美味,于是动了⾷⼼,向外甥借钱,说是做买卖,其实是要去北京吃菜。他千⾥迢迢跑到北京,只吃了⼀个菜,就把银⼦花光了,只好⼀路要饭回⽩州。不过,他有过⾆不忘的本领,这道菜要⽤什么料,怎么制作,经他的⾆头⼀咂,都摸得⼀清⼆楚。从北京回来后,他⼀⼼想的就是能⾃⼰做⼀道,再吃⼀次。

  李⾆头摇头晃脑地说道:“我⾜⾜攒了⼗个⽉,⼗两银⼦⼀钱也舍不得动,这才攒够钱做这道菜啊,只是酒钱还没有着落,迫不得已,只好把外甥送我的⼤⾐先拿去当了。唉,这辈⼦能⼆尝此美味,死也瞑⽬,死也瞑⽬啦!”说罢,夹⼀筷菜进嘴,慢慢咀嚼,细细品味,⼀脸满⾜幸福之⾊,竟似到了极乐世界般。

  杨天助听得⽬瞪⼝呆,本来想冲他发作⼀场,可看着⼆舅公悠然快乐似神仙的模样,不禁感慨万千:这⼈⼀旦对什么到了痴迷的程度,实能把⼈害死。回去后,他当即写下“戒痴”两字,挂在厅中,当作家训。

【篇四】中国民间长篇传说故事2000字

  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书⽣很爱好养花,⼈们便送他⼀个外号,叫他“花相公”这花相公的花园正靠着⼤马路,南来北往的⼈看了,都夸他的花养得好。花相公听了,⼼⾥也喜滋滋地直点头。

  ⼀天早上,花相公正在花园⾥浇花,忽然,从园⼝⾛来⼀个⽩胡⽼头。花相公笑着⾛上前,问道:“⽼爷爷,您看我这花园怎么样?”⽼头摸了摸胡⼦说:“好归好,就是少棵绿牡丹。”花相公听后,⼜问道:“⽼爷爷,您说上哪⼉能弄到绿牡丹呢?”⽼头说:“有是有,就怕你受不了苦,找不着。”花相公说:“⽼爷爷,您说吧,只要能找到绿牡丹,就是上⼑⼭,下⽕海,我也不怕!”⽩胡⼦⽼头听后,说:“好吧,既然你⼀定要去找,我就告诉你。”于是⽩胡⼦⽼头便如此这般地把找绿牡丹的⽅法和他说了⼀遍。

  花相公听后,回家带上了银⼦,骑着马上了路。他按照⽩胡⼦⽼头指的路,顺着⼤道⼀直往前⾛。⾛啊⾛,⾛啊⾛,不知⾛了多少天,⾛了多少路,银⼦花光了,粮⾷吃完了,后来,连马也卖了,但,仍然没找到绿牡丹。正在他左右为难的时候,⼀抬头,发现前⾯果园⾥,有个⽼头摘杏⼦。他急忙⾛过去,双⼿抱拳,作了⼀揖,对⽼头说:“⽼爷爷,您⾏⾏好,告诉俺上哪⼉去才能找到绿牡丹?”⽼⼈听后,叹了⼝⽓说:“唉,就是告诉你,你也去不了!”花相公⼀听,双膝脆在地上,再三央求⽼⼈,让⽼⼈告诉他那绿牡丹长在哪⾥。⽼⼈见花相公找绿牡丹⼼切,便说:“想找到绿牡丹要过三关:⼀是,路上要过⿊⽔湖。那湖⾥的⽔啊,⿊得象锅底⼀样,凉得刺⾻。这湖上⼀没有桥,⼆没有船,只有⼀根独⽊头横在湖⾯上,⾛不好,⼈就掉进湖⾥淹死了。⼆是,要过蒺藜⼭。那⼭上的蒺藜刺,个个都有⼀尺多长。⼭上没路,只能从蒺藜空中过。⼈要过蒺藜⼭,弄不好,恐怕连脚也会扎个稀糊⼦焦烂。三是,要过落魂涧。那涧⼜深⼜陡,⼈站在涧底下往上望,只能看见⼀线天。要想越过涧去,只能抓住⼀根⼜细⼜长的树根荡过去。弄不好掉下来,不光没有了命,连⼫⾸也会跌成碎渣渣!”

  花相公听完⽼汉的话,说:“⽼爷爷,谢谢您的指教。为了找到绿牡丹,我什么都豁出去了!”说完,就照⽼汉的指点,⼜上了路。

  他⾛啊⾛,⾛啊⾛,不知⾛了多少时候,果然看见前⾯有个⿊⽔湖。放眼望去,那湖⽔确实⿊得惊⼈,⿊⾊的波浪翻滚着,⼀眼望不到边。湖⾯上,只有⼀根⼜细⼜圆的⽊头搭在上⾯。双脚踩在⽊头上,只打颤,花相公顾不了这些,把眼⼀闭,趴在⽊头上,拚命地往前扒⽔游去。⾝⼦不时浸在湖⽔⾥,那湖⽔凉得象锥⼦刺在⾻头⾥。他咬着⽛,忍耐着,⼜游了好长功夫,好容易才过了⿊⽔湖。上了湖岸,他⼜继续往前⾛。⾛啊⾛,⾛啊⾛,不知过了多少时候,前⾯果然来到了蒺藜⼭。抬头看,⼭上的蒺藜刺,真的都有⼀尺长。⼀⾛不好,⾝⼦摔倒在蒺藜⼭,就会被扎得⽪开⾁绽。可是,为了找到绿牡丹,他睁⼤双眼,两脚专拣蒺藜空⾛。⾛这蒺藜空,要⾛得稳,站得牢,踩得准才⾏。因此,⾛起来很慢很慢。他⼀直⾛了两天两宿,好不容易才⾛过了蒺藜⼭,找到了前⾏的路。花相公脚不停地顺路⾛了⼀程⼜⼀程,这天来到了⼀条深⼭涧⾥。抬头⼀看,这⼤⼭涧⼜长⼜深⼜陡,只有⼀根⼜细⼜长的树根从⼭上挂下来。为了找到绿牡丹,花相公忍着满⾝的伤痛,双⼿攥着树根,两脚蹬着⼭崖,使劲往上爬起来。他爬啊爬,爬啊爬,⼿勒破了⽪,他不叫苦;脚割开了⼝⼦,他也不抱怨。不知爬了多久,突然看见眼前⼀闪,⼀条铮亮的⼤路横在眼前。花相公⼼⾥话:这下可找着路了。他急忙跳下树根,顺着⼤道往前⾛去。⾛了不多远,进了⼀个⼩村⼦,看见村头上有个⽼头坐在⼩板凳上晒⽇头。那⽼头⼀见花相公⾛来,就站起⾝来说:“你这位相公,⼤概来找绿牡丹的吧?”花相公惊奇地说:“正是。⽼爷爷,您知道那绿牡丹在哪⼉吗?”⽼头说:“你别急,先跟我进家歇歇脚,吃点饭。吃饱了,我就领你去找。”花相公⼀听,恣得蹦了起来,跟着⽼头就去了。他在⽼头家,急忙窜⽕地吃了点饭,就跟⽼⼈家找绿牡丹去了。

  ⽼头领着花相公,来到他家的花园⾥。只见那花园⾥,开着⼀⾊绒绒的牡丹花。花⾊迷⼈,⾹味扑⿐。花相公叫这满园的绿牡丹给迷住了。他左求右求地告⽼⼈给他棵。⽼头说:“这样吧,我叫我七闺⼥把你送回家去。到家三年后,你家中的花园⾥也就有绿牡丹了。”花相公听后半信半疑。这时,只见⽼头把⼿⼀招,叫出了他的七个闺⼥来。花相公⼀看,这七个的个量、⾯貌都⼀个样⼉。⽼头把排在末后的七闺⼥叫过来,对花相公说:“你让她背着,要紧闭着眼,不叫你睁,不要睁开。”起先,花相公还不好意思让⼤闺⼥背。但是,想到为了得到绿牡丹,⾃⼰千难万险都不怕,便⼀硬头⽪,趴在七闺⼥的背上,把眼⼀闭,让她背着就⾛了。只听,⽿边风声直响,飞沙⾛⽯,不⼀会⼉,风停了,声住了,双脚也试着落地。那七闺⼥叫他睁开眼。他睁眼⼀看,哟,已进了⾃⼰的家门。花相公的爹娘⼀见⾛了多⽇的⼉⼦回来了,还领来个俊闺⼥,欢喜得不知怎么好。他们问明了原由,当天就给他俩办了喜事。

  第三年头上,那俊闺⼥⽣了个⼥孩⼦,⼜⽩⼜胖,俊得活象⼀朵牡丹花。孩⼦长得出奇的快,不到三个⽉⼯夫,就会⾛,会说、会笑、会叫⼈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