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的内容。 2、理解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情怀。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品味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前,我们先来看房子,这房子如何?环境如何?
竹林环绕,清幽寂静,适合休闲居住,不错的好地方!你愿意住在这吗? 愿意短暂居住!
这间我们愿意短暂居住的茅草屋,是伟大诗人杜甫漂泊到成都时,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的一座草堂,在这他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愿意长期居住,“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是刚定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锦江江畔散步赏花,创作的《江畔独步寻花》组诗里的诗歌。诗中可以看到他的满足和喜悦!
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那年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诗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听录音范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朗读完后,教师纠正“飘转”“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三、研读赏析
这是一首叙事诗,前三节在记叙描写,最后一节是直抒胸臆。下面我们先看看记叙描写部分。
(一)合作探究1:概括诗中描绘的三幅图画,并品析精彩语言,说说每幅画中流露诗人怎样的情感?
(合作探究,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所有画面,然后结合关键词语品读第一节,概括情感,感受语言美感;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品读诗歌的第2、3节,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品读完每一节,根据情况请朗读优秀的学生朗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详细过程:
第一节
诗中,前3节诗都描绘了一幅图画,每节诗都流露了诗人不一样的情感,而且每节诗的语言都值得品味。下面,一起和老师看看第一节。
第一节的主体事物是什么呢?风!秋风做了什么事情?卷走屋顶的茅草。对了,所以,我的画面概括是“风卷屋茅”,有些同学认为是“秋风破屋”,那我们来说说,哪个好?
风卷走茅草之后,也许屋并没有破的,屋顶有多层茅草,也许还有一层的呢?所以最初他也许认为风只是卷子茅草,而屋没有破。
有些语言很值得揣摩。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秋风破屋”这个画面,以及这些精彩词语,“怒号”一系列动词影响下,你觉得这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焦急)
第二、三节
接下来我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析品读诗歌的第2、3节,概括2、3节的图画?并说说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品析精彩语言。
(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说,品读完每一节,据情况请朗读优秀的学生朗读。) (2)第二节——群童盗茅——愤懑、无奈 引导思考:
1、群童为何盗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随机找学生朗读,读出叹息,无奈!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第三节——夜雨屋漏——悲凄、愁苦
1、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棉被似铁”——被子陈旧、冷、硬,表现生活困窘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雨点密集,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看完前三节诗,我们再来看看,为什么第一节诗用“风卷屋茅”更好呢?其实诗人的诗歌内容是层层深入的,最初是自然的破坏,紧接着人为的,最后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下雨才能彻底地知道屋漏了,而恰逢又是夜晚,漫漫长夜,屋漏床湿,可见诗人的凄惨啊!
下面我们请女生朗读,尽量读出“悲凄”“愁苦”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二)合作探究2: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品析第四节——期盼广厦——忧国忧民
重点品析第四节
1、 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
问: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 学生的想法,可能是:讨厌、愤怒!无聊,玩游戏,看电视……
问: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 (此处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
他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关心民生疾苦,担心天下所有的“寒士”,忧国忧民。
欣赏了这首诗,感悟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屏幕上红色字体的几个词要重音,蓝色部分要延长,也注意读出每一节诗,诗人的情感!
(三位同学加老师,分节朗读;全班齐读,再指导最后一节,齐读最后一节,最后一句。)
(三)结合本诗说说“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1、“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提问多位同学,说出多个词语。 引导学出说出多个词语!如“可怜可叹”“有济世情怀”“忧国忧民”,形成小辩论!你认同哪一种?
2、 杜甫有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官方的简单的介绍,就是这样的:
但是今天我们要详细了解一下,杜甫人生分为四个阶段,而这个人生阶段是往下走的。我们也可以看看这个, “唐宋文学编年地图”的网站,这个网站制作了一张地图,这张地图上有135位唐宋著名诗人一生的行迹。其中杜甫的是这样的——(图中,红色点点就是这位诗人走过的地方,是他一生的行迹。):
因为他的人生轨迹图,他被网友戏称为最“折腾”的诗人,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一生颠沛流离,几乎走遍了当时唐朝的所有“不毛之地”。
其实,杜甫的人生分为四个时期,请看屏幕: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5) 杜甫出生时家境优越,生活相对富足。自幼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19岁后在齐鲁等地游历,在泰山时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在747年,杜甫35岁,开始在长安参加考试,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直到755年,44岁,才得一小官,但杜甫不愿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可任官后不久,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了。
3、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756—759) 杜甫在投奔肃宗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再投奔肃宗,任左拾遗。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
4、漂泊西南(760—770) 杜甫弃官后到秦州(现甘肃天水),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也感到快乐和自足。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他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很多的诗歌,我们来看看这几句诗:
“读书时代” “会当凌绝顶,一览纵山小”的远大抱负,这种抱负何尝不是一种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民为国。
“困守长安”时期,刚刚为官,回家省亲时,根据自己京城遭遇,路上所闻,创作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我们来看几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这几句,诗人看到了豪门贵族和平民百姓的差距,心疼百姓;还有自己回到家一进门就听见哭声酸楚,小儿子,已活活饿死!已说不出内心里的惭愧,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可还是想到了自己好歹是个官儿,享有:既不服兵役,又没有交租纳税的负担。想想失去土地的农民,已经是倾家荡产,又想想远守边防的士兵,还不是缺吃少穿。忧民忧国的情绪啊,千重万叠,高过终南,浩茫无际,又怎能收敛!
而“深陷叛军之中,短暂为官期”,他也是如此心忧天下百姓,“漂泊西南”时期仍是,比如我们今所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实直到临死的时候,杜甫还在绝笔诗《风
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中慨叹着:“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洛阳久无信来,长安还未解除战争的威胁。战火兵乱依旧,南北伤乱,作战军声至今不断。绝笔诗中,我们看到一位在生命的最后时日依然念念不忘国事,为
天下而忧虑的爱国者的崇高形象。
我们可以发现一下这些诗的特点:一生一世,忧国忧民;三生三世,情系家国。
四、作业
(面对如此可叹可敬的诗人,你想对他说的什么呢?)
对话诗人: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所以说杜甫无愧于“诗圣”之称号,他不应被戏称为最“折腾”的诗人,而是应该尊称为最“心忧天下”的诗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质课比赛课一等奖
合作探究题
概括诗中描绘的三幅图画,并说说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图画 风卷屋茅 第三节 情感 痛惜、焦急 合作探究题
概括诗中描绘的三幅图画,并说说每幅画中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第一节 第二节 图画 风卷屋茅 第三节 情感 痛惜、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