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现代交际·2018年19期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丹
(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00)
摘要:本文以新能源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并找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新能源 皇明太阳能 发展战略 可持续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082-02
一、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我国目前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很多方面,例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开发、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技术,但是在光伏发电方面,中国仍旧落后于很多发达国家,和经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来新能源行业经过多年市场推广,已经基本完成市场导入。从国际形势来看,世界各国正把安全清洁的太阳能开发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我国新能源产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这一环保清洁的技术,我国对于新能源产业也非常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能源供应的缺失。其次,人们越来越追求绿色生活,衣食住行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环保,新能源利用技术可以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改变生产方式,推动我国整个社会的创新。但是仍然有一些影响新能源产业不断发展的因素,比如研发成本高、技术创新不够等因素,所以应该研究应对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因素的解决对策,为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二、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体系不完善,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管理混乱。虽然我国制定了有关新能源的法律法规,但由于新能源涉猎范围广,对新能源的具体法律规定不完善。新能源行业管理混乱,规划不合理,一些企业盲目跟风,盲目投资,导致市场结构混乱,产品供大于求,使得局部产能过剩,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国家尽快完善各个新能源体系,整体上宏观新能源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高速有效地增长。(2)新能源产业配套措施不健全。进入21世纪后,在经济和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迎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在“十三五”能源规划会议中,各地贯彻会议精神,推出了新能源的发展规划,但是相关的新能源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健全。例如新能源的认证标准、示范体系建设、检测标准等,严重影响了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对于新能源发电的配套电网建设不完善,成为制约电力运输的瓶颈。(3)成本较高,社会认同缺乏。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新能源,需要得到人们的大力支持,人人参与。但是由于目前新能源技术屏障,导致新能源成本过高,加上人们对新能源认识不是很全面,缺少积极性,所以,新能源的发展道路还很长。(4)人才制约严重,技术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落后于西方国家,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许多关键设备和原材料必须从国外引进,这导致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较高。同时,新能源发展的专项人才十分稀缺,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低,种种原因致使我国新能源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不够,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发展。(5)新能源市场不完善,产业链不够完善。目前新能源的发展较为混乱,由于在支持新能源的发展,所以民间资本大量进入新能源行业,会造成重复建设较多,产能过剩,且没有核心技术,严重干扰了新能源市场的发展秩序。同时产业链建设不完善,先进设备需从国外引进,相应的新能源研发和服务机制需进一步的健全。(6)新能源发展分布不均衡。我国新能源产业整体发展尚处于初期阶段,但从当前的发展形势来看,产业间和区域间的发展不均衡现象较为明显。产业间太阳能和风能明显发展过热,尤其是太阳能,导致产能过剩,而生物能等其他新能源发展明显落后。空间上中西部新能源发展缓慢。三、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及建议在低碳经济时代,新能源产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潜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个国家都将发展新能源作为经济复苏的重要。目前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正进入高速的发展时期,在国家和地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已成为世界新能源的一个主要发展市场,但在新能源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更快、更好地发展新能源,这将是我国目前新能源产业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1)制定新能源发展规划,加强新能源产业的布局和监督。新能源需要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才能够获得更快、更健康的发展。由国家能源局、工业与信息部等多个部委参与起草的我国备受瞩目的新能源规划将会陆续出台。规划重点围绕非化石能源所占比重与高碳减排展开,大力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发展。同时,国家需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监督,保证新能源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下转第81页)作者简介:丹,吉林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协同发展视角下德州新旧动能转换研究81计划,不断引进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及人才。突出柔性用材和市场招才,降低人力资源市场准入门槛,促进周边区域高端人才循环利用。定期选派重点产业领域企业家外出学习培训,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现代企业家队伍。(3)深化机制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一是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探索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尤其对于“四新”项目,最大限度简化项目审批和管理流程。对涉企收费项目,加大清理规范力度,实行收费目录管理。利用大数据、随机抽查、信用评价等措施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监督和处置。二是持续深化投融资改革。放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渠道,推动融资平台向市场化方向进行转型。聚焦“四新四化”要求,建立一批重大项目款,优先进行扶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各主体间融合联结机制,打造现代化立体式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四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超前谋划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打造互联互通现代交通网络。抢抓“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强与东盟、欧洲等国家产业对接,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参考文献:沿和产业变革方向,坚决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1)不断调优产业结构,夯实发展载体和平台。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紧抓住德州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契机,围绕“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及《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以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依托,集中优势资源培植千亿级产业集群。二是以技改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引导纺织服装、绿色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实施高层次、高技术含量的技术改造提升工程,实现质的突破。三是不断培育发展新经济。“四新”促“四化”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及新型信息技术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促进作用,实施“互联网+数字创意”行动,加快德州智慧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的建设。利用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提高企业工业设计水平,大力推进分享经济,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2)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打造“双创”高地。深入贯彻实施“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新发展理念,把德州建设成为“双创”高地。一是推进各类园区建设,强化发展动力源泉。统筹推进德州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区及“两园”高地(科技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打造科技创新创业综合体。二是推进孵化平台建设。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德州产业研究平台与各大高校院所深度合作,按照“一企一平台”打造企业创新平台,同步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各类孵化平台。三是创新招才引才育才机制。借助“创业德州”人才支持(上接第82页)(2)加快标准、认证、检测体系的建立,完善制度建立。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新能源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已成为全世界的焦点。但目前关于新能源产业的标准、认证、检测体系的建立还不完善,造成新能源产业发展比较混乱。必须早日建立和健全新能源设备以及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新能源产品的检测标准以及各项行业标准,从而保证我国新能源产业能够得到健康发展。(3)开展度的新能源宣传。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得到了的大力支持才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但是最终,还需要民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够正常发展。新能源产品,最终的消费人群是广大的人民群众。由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在21世纪后才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时间较短,民众对新能源认识不足。所以要鼓励广大民众参与研发和使用新能源产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何让民众接受新能源,这就需要的广泛宣传,让民众意识到发展新能源的重要意义,只有民众参与到新能源的发展之中,才能使新能源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技术研发广泛参与,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技术是新能源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初期由支持指引,但最终发展还是要依靠企业的全面参与。企业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专项人才培养,组建一流的研发团队,不断创新,加强研发能力,培养企业发展的高端人才。同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情况自主创新,掌握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竞争力。(5)采取多形式补贴。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需要国[1]刘家义在山东省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s://www.sohu.com/a/223492230_362088.[2]赵昌文,杨建龙.加速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和培育壮大新动能[N].光明日报,2016.责任编辑:张蕊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由于目前技术、市场等方面的原因,新能源产品成本较高,需要国家出台有利于新能源企业发展的优惠,在新能源信贷方面,国家应给予优惠的。对于新能源产品,国家可以在价格上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新能源和常规能源能有一定的竞争优势。(6)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能源危机与环境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困境,如何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各个国家之间的广泛合作。加强国际间合作,大力发展新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的共同选择。近年来,我国和很多西方国家在新能源领域建立了多项合作。2011年中美在南京签署《新能源领域合作框架协议》,此次强力合作为双方国家新能源领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同时,中国也与日本、英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在低碳微排、节能建筑等方面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使我国在新能源合作方面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和世界上10多个国家建立了可再生资源和新能源方面研发、技术转让和示范等方面合作。参考文献:[1]刘若霞,李宇飞.我国新能源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7):73-76.[2]李琼慧,王彩霞.新能源发展关键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2015,48(1):33-36.[3]李春曦,王佳,叶学民,喻桥.我国新能源发展现状及前景[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2,28(4):1-8.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