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习题(含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1. 水电解的微观过程可用下列各图表示,微观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①②④③ D. ①④③②
2. 在电解水的实验中,可以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 B. 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约为2:1
C. 在两个电极上均有气泡产生,且与负极、正极相连的两个玻璃管内收集的气体
体积之比约为2:1
D. 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 如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
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
A.
B.
C.
D.
4. 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属于单质、后者属于混合物的是( )
A. 氮气、蒸馏水 B. 高锰酸钾、食盐水 C. 氢气、稀有气体 D. 二氧化碳、洁净的空气 5. 如图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
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能正确指出①、②、③、④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 ②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B. ①单质、③氧化物
C. ④单质、③化合物 D. ②化合物、④氧化物
6. 如图是表示某气体分子的示意图,图中“●”和“〇”分别表示两种不同质子数的
原子,其中可能表示氧化物的是( )
A.
B.
C.
D.
7. 冬天,带水的自来水管容易浆裂,主要原因是( )
A. 铁管热胀冷缩 B. 铁管热缩冷胀 C. 水比冰密度大 8. 如图为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 B. a管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C. 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约为2:1 D. 该实验可得到的结论:水中含氢分子和氧分子
第1页,共15页
D. 冰比水密度大
9. 物质进行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下列各组物质中,按单质、氧化物、化合物
和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
A. 铁、高锰酸钾、二氧化碳、空气 B. 红磷、液氧、氯化钾、过氧化氢溶液 C. 铜、二氧化硫、氢气、稀有气体 D. 液氮、水、氯酸钾、矿泉水
10. 下列从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
A. 氢分子和氧分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
”所表示的粒子,可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
D.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11. 关于电解水实验的叙述中,氢气表现出的化学性质是( )
A. 产生的氢气无色、无味。
B. 试管中能收集到氢气,说明氢气难溶于水。
C. 氢气的密度小于空气,收集氢气后试管口应向下放置。 D. 将收集氢气的试管移近火焰,可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12. 下列关于水的性质的描述,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 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B. 在压强为1.01×103Pa时,水加热到100℃会变成水蒸气 C.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 D. 在4℃时,水的密度为1g/mL
13. 水是重要资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滤或加热均能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B.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可使海水转化为淡水 C. 电解水得到的H2和O2质量比为2:1 D. 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间间隔增大
14. 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 用肥皂水可鉴别硬水和软水 B. 水分子由H2和O构成 D. 水是氧化物
15.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电解水实验,有以下描述:①向水中
加入少量硫酸钠,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快;②甲、
1;乙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③甲试管内产生
的气体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以上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③ C. ①② D. ①②③
16. 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 )
第2页,共15页
A. O2 A. 氯酸钾
B. SiO2 B. 硬水
C. Cu2(OH)2CO3 D. Fe(OH)3 C. 黄铜
D. 臭氧
17. 下列物质中,属于化合物的是
18. 分析推理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
A. 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B.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C. 点然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所以点燃H2前一定要验纯
D.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B. 空气质量级别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 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 氧化物一定是纯净物
20. “●”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图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A.
B.
C.
D.
21. 下图为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的是( )
”各表示一种原子,下列说法 不 正 确...
A. 反应物是两种单质
C.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2. 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B. 反应物有剩余
D. 该反应生成了多种产物
”与“ ”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中的一个分子由三个原子构成 B.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C. 该反应可能是水的电解
D. 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不变
23. 科学家采用“组合转化”技术,可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重要的化工原料
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第3页,共15页
A. 乙烯属于氧化物
B. 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 该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D.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1:3
24. 有关电解水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 证明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不能再分 C. 证明了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化学变化 25. 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
A. 一定是单质 B. 可能是化合物 C. 可能是有机物 D. 可能是混合物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6. 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化学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
(1)下表是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请根据表格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D图中X=___________。
②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________(填字母);它们在化学反应中易形成________(填“阳离子”或“阴离子”)。
③B、C、D三种元素在同一周期的原因是_________。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字母)。 A.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和电子 B.分子比原子的质量大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D.等质量的钠和钙两种金属,钠所含的原子个数多
(3)分类观是初中化学必备的化学观念。请给下列物质进行分类(用字母填空)。 A.海水 B.液氮 C.洁净的空气 D.冰水混合物 E.铁粉
第4页,共15页
上述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0分)
27. 请回答下列问题:
a试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_____((1)图1是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在实验过程中,
填名称),ab两试管中产生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2)ab两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往往会大于2,其原因:
(3)图2实验中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水,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
28. 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三个实验装置图,请按要求填空:
(1)对于实验①,下列操作不妥的是________; A.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B.点燃红磷缓缓伸入集气瓶中并塞上瓶塞 C.用木炭代替红磷
D.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
(2)实验②中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无色的酚酞溶液________,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
(3)实验③中左边玻璃管产生的气体是________,该实验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其目的是________。
第5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微观粒子发生反应时的先后顺序方面的问题。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结合成新的分子。 【解答】
水电解的过程可用图示表示,微粒运动变化的先后顺序是: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氧原子和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图示顺序是:①②③④。 故选A。 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在回答问题时,不要将现象和结论混淆了,难度不大。 【解答】
A.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说法正确但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错误; B.有氢气和氧气产生,且体积比为2:1,说法正确但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错误; C.根据“正氧负氢,氢2氧1”,两电极均冒气泡,且与负极、正极相连的两个玻璃管内收集的气体体积之比约为2:1,是能直接观察到的现象,正确;
D.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现象,错误。 故选:C。 3.【答案】C
【解析】 【分析】
读懂图示是解题的关键,要能确定每个模型表示的意义,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同种物质的分子构成纯净物,不同物质的分子构成混合物。 【解答】
A.只有一种分子,且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A错误; B.有两种不同分子,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只有一种分子,且由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单质,故C正确;
D.只有一种分子,且由不同种原子构成,属于纯净物中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与生活实际联系比较密切。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第6页,共15页
【解答】
A、氮气属于单质,蒸馏水属于化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食盐水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C、氢气属于单质,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符合题意;
D、二氧化碳属于化合物,洁净的空气属于混合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只要掌握了物质的分类方法,解答起来比较简单。 【解答】
物质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包括氧化物。
由图中信息可知,①代表单质,②代表化合物,③代表含氧化合物,④氧化物。 故选:D。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及构成方面的知识。需要会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判断物质的类别。 【解答】
A、图中含有5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5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A错;
B、图中只含有一种分子,该图所表示的物质为纯净物;图中分子为由两种不同原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分子,若其中一种原子为氧原子,则该分子即为氧化物的分子,图所示物质则是氧化物,故B正确;
C、图中含有三种构成不同的分子,即为三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的物质为混合物,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C错;
D、图中只含有一种物质的分子,该图所示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由于分子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的单质分子,因此不可能表示氧化物;故D错。 故选:B。 7.【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铁和水的物理性质,了解铁和水的物理性质及应用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解答】
A、铁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铁的体积应热胀冷缩,但变化较小,不会使铁管破裂,所以错误。
B、铁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铁的体积应热胀冷缩,所以错误。
C、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水比冰密度大,水结冰时体积增大很明显,能把铁管胀破,所以正确。
D、水比冰密度大,而不是冰比水密度大,所以错误。 故选:C。
第7页,共15页
8.【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结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是8:1。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同时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解答】
A、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以增强水的导电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B、a管收集到的气体是氢气,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实验中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水中不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 【解答】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
A、铁属于单质,高锰酸钾属于化合物,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B、红磷、液氧都属于单质,氯化钾属于化合物,过氧化氢溶液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铜属于单质,二氧化硫属于氧化物,氢气属于单质,稀有气体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液氮属于单质,水属于氧化物,氯酸钾属于化合物,矿泉水属于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0.【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等方面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解答】
从图示可分析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在化学变化中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2个氧原子构成1个氧分子,每2个氢原子构成1个氢分子,反应前后水分子发生了改变,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改变。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因此氢原子和氧原子是该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故A错误;
第8页,共15页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B错误;
C、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氧分子是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粒子,而“
”表示的
是水分子,故C错误;
D、由微粒的构成可知,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D正确。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电解水实验考查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
A、氢气的颜色、气味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 B、氢气的水溶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
C、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 D、将收集氢气的试管移近火焰,可以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说明氢气和氧气能够反应,属于化学性质。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看这条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解答】
A、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在压强为1.01 ×103Pa时,水加热到100℃会变成水蒸气,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可得到氢气和氧气,需要通过化学反应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在4℃时,水的密度为1g/mL,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3.【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关水的知识,难度不大。 【解答】
A、煮沸、蒸馏可使硬水软化,过滤时除去不溶性杂质,不能使硬水软化,故A错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但不能使海水淡化,故B错误;
第9页,共15页
C、电解水得到的H2和O2体积比为2:1,故C错误;
D、液态水变成水蒸气,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故D正确。 故选:D。
14.【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的组成和构成,根据水的组成和构成来分析,并利用组成来分析物质的类别,利用硬水中钙、镁离子的浓度来分析鉴别的方法. 【解答】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A说法正确;
B、每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故B说法错误;
C、硬水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沫,易形成浮渣,而软水与肥皂作用易起泡沫,所以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加以鉴别,故C说法正确;
D、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则水是氧化物,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1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电解水的实验,电解水实验可简单记忆为:“正氧负氢”“氢二氧一”,这里的比是体积比。 【解答】
①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能使水电解产生气体的速度变快,因为硫酸钠能增强水的导电性,正确;
②甲与电源负极相连,产生氢气,乙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氧气,两试管内收集到的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正确;
③甲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氢气,氢气能燃烧,且燃烧时火焰呈淡蓝色,正确; ④乙试管内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确。 故选A。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物的识别,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据此分析。 【解答】
A.O2中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故A错误;
B.SiO2 中有两种元素,其一为氧元素,属于氧化物,故B正确;
C.Cu2(OH)2CO3 中有四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盐,故C错误; D.Fe(OH)3中有三种元素,也含氧元素,但不属于氧化物,属于碱,故D错误。 故选B。 17.【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物质的分类,掌握化合物的概念是解答关键。 【解答】
第10页,共15页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A、氯酸钾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B、硬水中有较多量的可溶性杂质,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C、黄铜属于合金,合金属于混合物,故选项错误;
D、臭氧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8.【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解答】
A.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例如中子也不带电,故A错误;
B.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但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例如氧气和臭氧组成的物质就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点然可燃性气体前要验纯,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所以点燃H2前一定要验纯,故C正确; D.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但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都是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故D错误。 故选C。 19.【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原子的构成,空气的污染,单质和氧化物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解答】
A.原子核一般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但有的原子核内没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故A错误;
B.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的含量就越高,空气质量越差,故B错误;
C.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金刚石和石墨混合在一起,只有一种元素组成,但属于混合物,故C错误;
D.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只有一种物质,由同种物质构成,因此氧化物一定是纯净物,故D正确。 故选D。 20.【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合物为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因此表示化合物的示意图中只能含有一种分子,且该分子应由不同原子构成。 【解答】
A.该图所示的六个分子构成相同,属于同种物质的分子,并且每个分子都是由两种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分子;故正确;
B.该图有两种不同的分子,所示物质为混合物,故不正确;
C.该图所示的六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但每个分子却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故不正确;
第11页,共15页
D.该图所示的六个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但每个分子却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故不正确。 21.【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微观离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掌握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解答】
A.由图可知,反应物是两种单质,故A正确; B.由微观结构示意图可知,反应后有1个C.因为应后有1个
分子剩余,有两个
分子剩余,有两个
分子剩余,故B正确;
分子剩余,所以该反应是由两种物质生成一
种物质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C正确; D.因为应后有1个错误。 故选D。 22.【答案】D
分子剩余,有两个
分子剩余,该反应只生成一种物质,故D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解答】
A.甲中的一个分子是由一个“”与两个“”构成,共由三个原子构成,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该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类似水分子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由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可知,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23.【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观察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
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个数关系是:
第12页,共15页
据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中CO2和H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乙烯(C2H4)和水;
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而乙烯中不含氧元素,故A不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故B正确; C.化学变化中,分子形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故C正确; D.由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6=1:3,故D正确。 故选A。
2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电解水实验,解题的关键是明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证明水由H、O元素组成。 【解答】
A.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A正确;
B.在电解水中,水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可以得出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B正确;
C.水是纯净物,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故C不正确。
D.电解水能生成氢气和氧气,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C。 25.【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的定义来回答本题,只含有一种元素不一定是纯净物. 【解答】
A. 混合物指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也可能属于单质,故A选项错误;
B.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绝对不是化合物,故B选项错误;
C.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只含有一种元素绝对不是化合物,故C选项错误;
D. 纯净物是指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也可以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只含有一种元素,可能属于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第13页,共15页
26.【答案】(1)① 8
② AB;阴离子 ③电子层数相同
(2)ACD
(3)AC;BE;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的构成及物质的分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解答】
(1)①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总数,所以D中X=18−2−8=8;故填:8;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所以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粒子是AB,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6,易得电子形成阴离子;故填:AB;阴离子; ③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故填:电子层数相同; (2)A.原子中一定含有质子和电子,说法正确;
B.分子的质量不一定比比原子的质量大,说法错误; C.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说法正确;
D.因为钠原子的质量小于钙原子的质量,所以等质量的钠和钙两种金属,钠所含的原子个数多;
故填:ACD;
(3)海水中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液氮就是液态的氮气,属于纯净物,由于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也属于单质;洁净的空气由多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由于水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铁粉,属于纯净物,由于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也属于单质;故填:AC;BE;D。
27.【答案】(1)氢气;1:8
(2)部分氧气溶到水里(或氧气氧化金属的电极) (3)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解水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电解水实验现象,结论及注意事项。 【解答】
a试管连接电源的负极,(1)由图1水通电分解的示意图可知,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
b试管产生的气体是氧气;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所以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等于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1×2):16=1:8。
(2)因为氧气比氢气更容易溶于水,所以相对来说,氧气溶解的多一些,且氧气会和金属电极反应,导致氧气体积减小,会导致ab两试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大于2。 (3)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图2实验中集气瓶底部预先放少量水,其作用是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 28.【答案】(1)BC
(2)逐渐变为红色 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3)氧气 增强导电性
第14页,共15页
【解析】 【分析】
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分析;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氨分子,分子不断运动到烧杯B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显碱性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以及水的导电性比较弱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1)A.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实验前一定要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使实验更准确,故A正确;
B.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中并塞上瓶塞,故B错误;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消耗气体,产生气体,导致气体体积几乎不变,所以不能用木炭代替红磷,故C错误;
D.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故D正确。 故答案:BC;
(2)实验②中烧杯A中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氨分子,分子不断运动到烧杯B中,与水结合形成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故答案:逐渐变为红色;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着的;
(3)实验③中电解水实验结论“正氧负氢”,则左边玻璃管与电源正极相连,产生的气体是氧气,由于水的导电性比较弱,所以在电解水实验中,在水中加入少量硫酸钠或氢氧化钠,增强水的导电性,故答案:氧气;增强导电性。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