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合的有关概念和运算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1高中数学基础知识汇总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y25x2;④对数:真数0,例:yloga(1)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x4、求值域的一般方法:
①图象观察法:y0.2;②单调函数法: ylog2(3x1),x[,3]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yx4x,x[1,5), y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y2|x|13(1)集合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元素a和集合A之间的关系:a∈A,或aA;
2、子集定义:A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则A叫B的子集 ;记作:AB, 注意: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3、真子集定义:A是B的子集 ,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B; 4、补集定义:CUA{x|xU,且xA};
5、交集与并集 交集:AB{x|xA且xB};并集:AB{x|xA或xB}
6、集合中元素的个数的计算: 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_________,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 二.简易逻辑:
1.复合命题: 三种形式:p或q、p且q、非p;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2.真值表:p或q,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且q,同真为真;非p,真假相反。 3.四种命题及其关系:
互原命题 逆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若p则q 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否互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互 为 逆 互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为 逆 否 否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互 否逆否命若pq,则p叫q的充分条件; 否命题 题 若pq,则p叫q的必要条件; 若p则互若pq,则p叫q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一. 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A→B,若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b叫a的象,a叫b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3、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R;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
x22x2
x;⑥换元法:yx12x 2x15、求函数解析式f(x)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x),且满足3f(x1)2f(x1)2x17,求f(x) ②配凑法:f(x)x6、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区间D上任意两个值x1,x2,若x1x2时有f(x1)f(x2),称f(x)为D上增函数; 若x1x2时有f(x1)f(x2),称f(x)为D上减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叫函数f(x)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复合函数yf[h(x)]的单调性:即同增异减;
7.奇偶性:
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 与f(-x)的关系。
f(x) -f(-x)=0 f(x) =f(-x) f(x)为偶函数; f(x)+f(-x)=0 f(x) =-f(-x) f(x)为奇函数。
8.周期性:
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9.函数图像变换:
(1)平移变换 y=f(x)→y=f(x+a),y=f(x)+b;(2)法则:加左减右,加上减下 (3)注意:(ⅰ)有系数,要先提取系数。如:把函数y=f(2x)经过 平移得到函数y=f(2x+4)的图象。(ⅱ)会结合向量的平移,理解按照向量a(m,n)平移的意义。 10.函数yf(x)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yf; yx的对称点为(b,a)二、指对运算:
- 1 -
11x21;③换元法:f(x1)x2x,求f(x) ,求f(x)2x(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点(a,b)关于直线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图 定 点 a(a0)loga10,过定点(1,0) a01,过定点(0,1) nnnn1. 指数及其运算性质:当n为奇数时,aa;当n为偶数时,a|a| a(a0)象 图象 xx0,图象在y轴右边 a0,图象在x轴上方 mm特征 1mn2.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ana;负分数指数幂:anm 图象 yax的图象与ylogax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na关系 3.对数及其运算性质: 第三章 数列 (1)定义:如果aN(a0,a1),以10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lgN,以e=2.71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记为lnN (2)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loga10,③底的对数等于1:logaa1,④积的对数:loga(MN)logaMlogaN, 商的对数:logaban一.数列:(1)前n项和:Sna1a2a3an; (2)前n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a1S1(n1)
SS(n2)n1n二.等差数列 :
1.定义:an1and。2.通项公式:ana1(n1)d (关于n的一次函数), 3.前n项和:(1).Sn4.等差中项: An(a1an)n(n1)2
d(即Sn = An+Bn) (2). Snna122MlogaMlogaN, N1n幂的对数:logaMnlogaM, 方根的对数:loganMlogaM,
n指数函数 对数函数 ab或2Aab 2三.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函数 定义 图象 5.等差数列的主要性质:
(1)等差数列an,若nmpq,则anamapaq。
a1ana,a2,a3,,an2,an1,an
a2an1a3an2,如图所示:1a2an1*(2)若数列an是等差数列,Sn是其前n项的和,kN,则Sk,S2kSk,S3kS2k成等差
yax (a0且a1) a>1 y 01 y y=logax 0数列。如下图所示:SkS2kSkS3kS2k 性 质 x 定义域 (-∞,+∞) (-∞,+∞) 值域 (0,+∞) (0,+∞) (0,+∞) (-∞,+∞) 在(0,+∞) 上是增函数 在(0,+∞) 上是减函数 三.等比数列: an11.定义:n1q(q0);2.通项公式:ana1q(其中:首项是a1,公比是q) an单调性 在(-∞,+∞) 在(-∞,+∞) 上是增函数 上是减函数 函数值变化 na1,(q1)n3.前n项和]:Sna1anqa1(1q)(推导方法:乘公比,错位相减) ,(q1)1q1qaanqa1(1qn)(q1); ○说明:①Sn2Sn13当q1时为常数列,Snna1。 (q1); ○ 1q1q1,x0ax1,x0 1,x01,x0ax1,x0 1,x00,x1logax0,x1 loga0,0x10,x1x0,x1 0,0x14.等比中项: - 2 - Gb2,即GaGab(或Gab,等比中项有两个) 5.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1)等比数列an,若nmuv,则anamauav 33sin()cossin()cossin()cossin()cosa1an2222 cos()sin cos(3)sin cos(3)sin a,a,a,,a,a,acos()sin123n2n1n也就是:a1ana2an1a3an2。如图所示: 2222a2an133tan()cottan()cottan()cot*tan()cot(2)若数列an是等比数列,Sn是前n项的和,kN,则Sk,S2kSk,S3kS2k成等比数列。 2222S3ka1a2a3akak1a2ka2k1a3k 如下图所示:SkS2kSkS3kS2k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S():sin()sincoscossin S():sin()sincoscossin 四.求数列的前n项和的常用方法:分析通项,寻求解法 n 1.公式法:等差等比数列 ;2.分部求和法:如an=2n+3 3.裂项相消法:如an= C():cos(a)coscossinsin C():cos(a)coscossinsin 1n ;4.错位相减法:“差比之积”的数列:如an=(2n-1)2 n(n1)第四章 三角函数 T(): tan()tantantantan T(): tan() 1tantan1tantan1、角:与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为{|k360,kZ} 2、弧度制:(1)定义: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180弧度,1弧度(7、辅助角公式:asinxbcosxa2b2(sinxcoscosxsin)a2b2sin(x) (其中称为辅助角,的终边过点(a,b),tan180) b) a112(3)弧长公式:l||r (是角的弧度数) 扇形面积:Slr||r 223、三角函数 定义:(如图) yyrsin tan sec rxxxxrcos cot cscryy8、二倍角公式:(1)、S2: sin22sincos (2)、降次公式: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rx2y20 y P(x,y) r 0 x 1sin2 21cos211222 12sin2cos1 sincos2 2222tan1cos2112T2: tan2 coscos222221tanC2: cos2cos2sin2 sincos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 (1)函数的周期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f(x),若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 f(x),那么函数f(x)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如果函数f(x)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f(x)的最小正周期。 (2)函数的奇偶性: ①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 - f(x),则称f(x)是奇函数,f(-x)= f(x),则称f(x)是偶函数 ②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 (1)平方关系: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 sin2cos21 tansin tancot1 cos5、诱导公式(理解记忆方法: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一: sin(k360)sin cos(k360)cos tan(k360)tan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 sin(180)sinsin()sinsin(360)sin cos(180)cos cos(180)cos cos()cos cos(360)cos tan()tantan(180)tantan(180)tantan(360)tansin(180)sin- 3 -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kZ) (4)、函数yAsin(x)(A0,0)的相关概念: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周期性 奇偶性 递增区间 递减区间 函数 定义域 值域 振幅 周期 频率 [-1,1] xR T2奇函数 2k,2k2k,32k ysinx222221 xR [-A,A] A yAsin(x) Tf T2初相 x 相位 图象 五点法 ycosx xR {x|xk}2 [-1,1] T2偶函数 (2k1),2k 2k,(2k1) 22yAsin(x)的图象与ysinx的关系: ①振幅变换:ysinx 当0A1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A倍 yAsinx 当当A1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倍 ytanx (-∞,+∞) T 奇函数 k,k 1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3,1),(,0),(,-1),(2,0); 223(0,1),(,0),(,-1),(,0),(2,1); ycosx图象的五个关键点: 22(0,0),(ysinx图象的五个关键点: y ②周期变换:ysinx ysinx 1当01倍 倍 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1时, 当0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个单位倍 ③相位变换:ysinx ysin(x) 当0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右平移||个单位倍 第五章 平面向量 1.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的定义、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相反向量、共线向量、相等向量。 2.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减法: 向量的减法 向量的加法 三角形法则 平行四边形法则 a bb ab ab ababb a bab aa 首位连结 指向被减向量 (2)实数与向量的积:①定义:实数与向量a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 ②它的长度:|a||||a|; 21 0 -1 y ysinx2 32 2 x 21 0 -1 ycosx 2 32 2 x y 3 2 2 o 23 2x ③:它的方向:当0,a与a的方向相同;当0,a与a的方向相反;当0时,a=0;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 4 - ytanx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1,2,使a1e12e2; 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1)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设A、B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ABx2x1,y2y1. (2)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ax,y,则λax,yx,y,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babcosa0,b①定义:a0,001800 , 0a0.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a的长度|a|与b在a的方向上的投影|b|cos的乘积; ③、坐标运算:设ax1,y1,bx2,y2,则abx1x2y1y2 ; 向量a的模|a|:|a|2aax2y2;模|a|x2y2 ④、设是向量axx1x2y1y21,y1,bx2,y2的夹角,则cos2。 x221y1x22y25、重要结论: (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设ax1,y1,bx2,y2,则a//bab x1y2x2y10 (R)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设 ax1,y1,bx2,y2,则 abab0x1x2y1y20 (3)两点Ax1,y1,Bx2,y2的距离:|AB|(x1x2)2(y1y2)2 '(5)平移公式:如果点 P(x,y)按向量ah,k 平移至P′(x′,y′),则xxh,y'yk. 6、解三角形: (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12absinC12acsinB12bcsinA (2)正,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2R,或a2RsinA, b2RsinB, c2Rsin a2b2c22bccosA②余弦定理: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ab)22ab(1cocC)求角: cosAb2c2a2a2c22bc cosBb22ac cosCa2b2c22ab 第六章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中间值比较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 1.内容: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即:若a,b0,则ab2ab(当且仅当ab时取等号) 2.基本变形:①ab ;②若a,bR,则a2b22ab 3.基本应用:求函数最值: 注意:①一正二定三取等;②积定和小,和定积大。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如:①函数y4x9124x(x2)的最小值 。 ②若正数x,y满足x2y1,则 1x1y的最小值 。 三、绝对值不等式:|a||b||ab||a||b|,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五、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 5 - 判别式:△=b-4ac 二次函数 2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0 0 0 yy1xx1xy(3)两点式: (4)截距式:1 y y y2y1x2x1aby O (5)一般式 Ax+By+C=0 (A、B不同时为0). 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当直线l1和l2有斜截式方程时,k1=k2且b1≠b2; (2)重合:当l1和l2有斜截式方程时,k1=k2且b1=b2; (3)相交:当l1,l2是斜截式方程时,k1≠k2 (4)垂直:设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有l1l2k1k21 一般式方程时,l1l2A1A2B1B20(优点:对斜率是否存在不讨论) R f(x)ax2bxc(a0)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数根 x1 x2 x O x1=x2 x O 没有实数根 x 有两相等实数根 ax2bxc0(a0)的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x1,x2(x1x2) x1x2{x|xx1,xx2} “>”取两边 axbxc0(a0)的解集 一元二次不等式 2b 2ab{x|x} 2aA1xB1yC10(5)交点:求两直线交点,即解方程组 AxByC0222{x|x1xx2} “<”取中间 4.点到直线的距离:设点P(x0,y0),直线l:AxByC0,P到l的距离为daxbxc0(a0)的解集 2Ax0By0CAB22. 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取两边,“<”取中间) (1)当a0时,|x|a的解集是{x|xa,xa},|x|a的解集是{x|axa} 5.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设两条平行直线l1:AxByC10,l2:AxByC20(C1C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d,则有dC1C2AB22. (2)当c0时,|axb|caxbc,axbc, |axb|ccaxbc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⑴ 6. 关于点对称和关于某直线对称:利用直线垂直,平行等解决 7.简单的线性规划----线性规划的三种类型: 1.截距型:形如z=ax+by, 把z看作是y轴上的截距,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y轴上的截距的最值。 2.斜率型:形如zf(x)f(x)0 ;0 ; (2)g(x)g(x)第七章 直线和圆的方程 5.高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数轴标根法。 一、直线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α∈[0,π).(2)直线的斜率,即ktan(900) (3)斜率公式:经过两点P1(x1,y1)、P2(x2,y2)的直线的斜率为k2.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 :y-y0=k(x-x0) (2)斜截式:y=kx+b ya时,把z看作是动点P(x,y)与定点Q(b,a)连线的斜率,目标函数的最值xb22就转化为PQ连线斜率的最值。 3.距离型:形如z(xa)(yb)时,可把z看作是动点P(x,y)与定点Q(a,b)距离的平方,这样目标函数的最值就转化为PQ距离平方的最值。 二、曲线和方程:求曲线方程的步骤:①建系,设点;②列式;③代入④化简;⑤证明. 三、圆 1..圆的方程: 222 (1)标准方程(x-a)+(y-b)=r.(a,b)为圆心,r为半径. (2)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DE4F>0.) (3)圆的参数方程:- 6 - 22y2y1(x2x10) x2x1xarcos(为参数). ybrsin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第八章 圆锥曲线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给定点M(x0,y0)及圆C:(xa)2(yb)2r2. 一.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及其几何性质 平面内与两个定点F1、F2的距离的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 222(x0a)2(y0b)2r2 ①M在圆C内d(x0a)(y0b)<r;②M在圆C上d定义 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椭圆的焦距.若M为椭圆上任意一点,则有|MF1||MF2|2a. 222③M在圆C外d(x0a)(y0b)>r 22方程 yxx2y21(ab0) 1(ab0) 3.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a2b2a2b2 设圆圆C:(xa)(yb)r(r>0); 直线l:AxByC0(A2B20); 圆心C(a,b)到直线l的距离dAaBbCAB22222. 图像 a,b,c关系 焦点 范围 对称性 顶点 长短轴 离心率 准线 - 7 - ①几何法:dr时,l与C相切;d<r时,l与C相交;d>r时,l与C相离. (xa)2(yb)2r2② 代数法:方程组用代入法,得关于x(或y)的一元二次方程,其判别式为, AxBxC0c2a2b2 则:0l与C相切;>0l与C相交;<0l与C相离. 注意:几何法优于代数法 4.求圆的切线方法 ①若已知切点(x0,y0)在圆上,则切线只有一条。利用相切条件求k值即可。 ②若已知切线过圆外一点(x0,y0),则设切线方程为y-y0=k(x-x0),再利用相切条件求k,这时必有两条切线,注意不要漏掉平行于y轴的切线. 5.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已知两圆圆心分别为O1、O2,半径分别为r1、r2,则 (c,0) |x|a,|y|b (0,c) |x|b,|y|a 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 (1)两圆外切|O1O2|=r1+r2;(2)两圆内切|O1O2|=|r1-r2|;(3)两圆相交|r1-r2|<|O1O2|<r1+r2. (a,0),(0,b) A1A22a,B1B22b (b,0),(0,a) ea2x cc(0 (1)代数法:直线l:Ax+By+C=0和圆锥曲线C:f(x,y)=0的位置关系可分为:相交、相切、相离. 设直线l:Ax+By+C=0,圆锥曲线C:f(x,y)=0 ; 由坐标轴是椭圆的对称轴,原点是对称中心. AxByC0 消去y(或x)得: F(x,y)0(a,0) 实轴:A1A22a,虚轴:B1B22b (0,a) ax2+bx+c=0 (a≠0) ;令Δ=b2-4ac, 则Δ>0⇔相交;Δ=0⇔相切;Δ<0⇔相离. (2)几何法:求大致位置和满足条件的直线时可用,精确计算时不可用。 2.弦长的计算:弦长公式AB1k|x1x2|1k1.平面的基本性质:三个公理及推论。 2.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 3.直线与平面 位置关系 直线和平(1)直线在平面内——有无数个公共点 。(2)直线和平面相交——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和平面平行——没有公共点 判 定 定 理 性 质 定 理 22(x1x2)24x1x2. ea2x cyc(e>1) aa2y c第九章 立体几何 渐近线 xybbx(220yx) aaba22ayx b- 8 - 面平行 a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若二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面垂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1)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βa直 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bb 面内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 5. 常用证明方法: (1)判断线线平行的常用方法: aα直线与平面垂直 判 定 定 理 α性 质 定 理 bl①a∥b,b∥c, ③a⊥α,b⊥α a∥c;②a∥α,a β,α∩β=b a∥b a∥b a∥b;④α∥β,α∩γ=a,β∩γ=b 0α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三垂线定理 三垂线逆定理 空间两个平面 两个平面平行 nmα (2)判定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b α a⊥b; ②b∥c,a⊥c a⊥b (1)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2)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定义这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是直角 0(3)一条直线和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内,定义它和平面所成的角是0的角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垂直。 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③a⊥α,b∥α a⊥b; ④三垂线定理及逆定理 (3)判定线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 ②a α,b α且a∥b a∥α.③α∥β,a β a∥β; (4)判定线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c⊥a,c⊥b且a ③α∥β且a⊥α α,b α,a,b无公共点 c⊥α;②a∥b且a⊥α b⊥α 4.平面与平面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判 定 性 质 a⊥β (5)判定面面平行的常用方法: ①a、b β,a∩b=A,若a∥α,b∥α α∥β α∥γ α∥β (1)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平(1)两个平面平行,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必平行于另一个平面 (2)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2)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交,那么它们的交线平行 (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②a⊥α,α⊥β ③α∥β,β∥r (6)判定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 ①a⊥α,a β α⊥β ②α∥β,b⊥r α⊥β β⊥r 相交的两平面 二面角: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二面角的线,这两个半平面叫二面角的面 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任一点为端点,在两个面内分另作垂直棱的两条射线,这两条射线所成的角叫二面角的平面角。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做直二面角。 ③a⊥β,a∥α 两平判 定 性 质 6.棱柱 (1)棱柱的定义、分类,直棱柱、正棱柱的性质;(2)长方体的性质。 (3)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四棱柱→正方体这些几何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 及它们的特有性质。 (4)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5)V=Sh。 - 9 - 为成功的人生做准备! 7.棱锥 1.棱锥的定义、正棱锥的定义(底面是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上的射影是底面的中心) 4、不相邻问题插空法:对于某几个元素不相邻的排列问题,可先将其他元素排好,再将不相邻的元素在已排好的元素之间及两端的空隙之间插入即可(有时候两端的空隙的插法是不符合题意的) 5、正难则反排除法(或淘汰法):对于含有否定词语“至多”,“至少”类的问题,从正面解决不容易,可以考虑从其反面来解决。即总体中把不符合要求的除去,应注意既不能多减也不能少减。 6、元素重复问题住店法(或映射法):解决“允许重复排列”的问题要注意区分两类元素:一类元素可重复,另一类元素不能重复。把不能重复的元素看着“客”,能重复的元素看着“店”,再利用分步计数原理直接求解的方法称为“住店法”。 四.二项式定理: n0x1n-112n-223n-33rn-rr n-1n-1nn 1.(a+b)=Cna+Cnab+ Cnab+ Cnab+…+ Cnab+…+ Cnab+ Cnb n122rrnn 特别地:(1+x)=1+Cnx+Cnx+…+Cnx+…+Cnx rn-rr 2.通项为第r+1项: Tr+1= Cnab 作用:处理与指定项、特定项、常数项、有理项等有关问题。 mn-m 3.主要性质和主要结论:对称性Cn=Cn 最大二项式系数在中间。(要注意n为奇数还是偶数,答案是中间一项还是中间两项) 01234rnn 所有二项式系数的和:Cn+Cn+Cn+ Cn+ Cn+…+Cn+…+Cn=2奇数项二项式系数的和=偶数项而是系数的和 0246813579n -1 Cn+Cn+Cn+ Cn+ Cn+…=Cn+Cn+Cn+ Cn+ Cn+…=2 五.概率1.必然事件: P(A)=1;不可能事件: P(A)=0;随机事件的定义: 0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如果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年n个,且所有结果出现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个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 1m,如果某个事件A包含的结果有m个,那么事件A的概率P(A). nn12.相关计算:S侧=各侧面的面积和 ,V=Sh 3423 8.球的相关概念:(1)S球=4πR V球=πR (2)球面距离的概念 39.计算问题:计算步骤:一作、二证、三算 (1)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范围:0°<θ≤90° 方法:①平移法;②向量法. (2)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范围:0°≤θ≤90° 方法:关键是作垂线,找射影. (3)二面角方法:①定义法;②射影面积法:S′=Scosθ三垂线法;③向量法. 其中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①定义法:由二面角平面角的定义做出平面角; ②三垂线法:一般要求平面的垂线好找,一般在计算时要解一个直角三角形。 (4)两点之间的距离.(5)点到直线的距离. (6)点到平面的距离: (1)直接法,即直接由点作垂线,求垂线段的长.(2) 等体积法. (3) 向量法 (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 (8)两异面直线间的距离(1)定义法,即求公垂线段的长.(2)转化成求直线与平面的距离.(3)向量法 (9)平面的平行直线与平面之间的距离.(10)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的距离. (11)球面距离 第十章 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概率 一.排列组合 1.计数原理 ①分类原理:N=n1+n2+n3+…+nM (分类) ②分步原理:N=n1·n2·n3·…nM (分步) 2.排列(有序)与组合(无序) An=n(n-1)(n-2)(n-3)…(n-m+1)= mm n!n An =n! (nm)!3.互斥事件:不可能同时发生的两个事件叫互斥事件.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事件A+B发生(即A、B中有一个发生)的概率,等于事件A、B分别发生的概率和,即P(A+B)=P(A)+P(B); 推广:P(A1A2An)P(A1)P(A2)P(An). 4.对立事件:两个事件必有一个发生的互斥事件叫对立事件.(A、B互斥,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A、B对立,即事件A、B不可能同时发生,但A、B中必然有一个发生。P(A)+ P(B)=1 5.相互事件:事件A(或B)是否发生对事件B(或A)发生的概率没有影响.这样的两个事件叫做相互事件. 如果两个相互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等于每个事件发生的概率的积,即P(A·B)=P(A)·P(B). 推广:若事件A1,A2,,An相互,则P(A1A2An)P(A1)P(A2)P(An). 6.重复事件:若n次重复试验中,每次试验结果的概率都不依赖于其他各次试验的结果,则称这n次试验是的. 如果在一次试验中某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那么在n次重复试验中这个事件 knk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Pn(k)Ck。特殊:令k=0 得: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没有nP(1P).. Cn = n(n1)(n2)(nm1)n!mn-mmm+1m+1 Cn= Cn Cn+Cn= Cn+1 k•k!=(k+1)!-k! m!(nm)!m!三.排列、组合问题几大解法:总原则:先选后排,先分再排 1、多排问题直排法:把n个元素排成若干排的问题,若没其他的特殊要求,可用统一排成一排的方法来处理. 2、特殊元素优先法:对于特殊元素的排列组合问题,一般先考虑特殊元素,再考虑其他元素的安排。在操作时,针对实际问题,有时“元素优先”,有时“位置优先”。 3、相邻问题捆绑法:对于某些元素要求相邻排列的问题,可先将相邻元素捆绑成整体并看作一个元素再与其它元素进行排列,同时对相邻元素内部进行自排。 发生的概率为......Pn=Cnp(1-p) =(1-p)令k=n得: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全部发生的概率....... (n)nn0n 为P=Cnnp(1-p) =p . - 10 - (0)00n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