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第2卷第2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7,Vol.2,No.2 ·1 15·
综 述
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王文利,张学智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100034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治疗;痰瘀;综述
[中图分类号]R25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613(2007)0220115203
高脂血症(hyperlipidemia,HL)即脂质代谢紊乱,是目前公认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和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高脂血
肾主津液,对津液的存储、分布、利用及津液、精、血之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人到中年以后,肾气亏虚,精气渐衰。肾气不足则各脏腑功能失常,阴阳失调则开阖失度,水津不布或水液内停,最终为湿为痰,沉积集聚,致使血脂升高。
1.1.3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 肝的疏泄功能对调畅
症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但近期的研究表明,中国高脂血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偏低[1]。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采取综合措施,降低其导致AS的危险性是我国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现代中医学从病机角度认为,高脂血症属祖国医学“痰浊”“、瘀血”范畴。近年来中医药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理论探讨和临床研究较多,现将近5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相关性的理论研究111 痰浊、瘀血与高脂血症发病关系
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血液、津液输布代谢以及调畅情志活动有重要作用。吴元洁等[6]认为肝病可生痰,肝失疏泄,则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精津转枢失调,聚而为痰;肝郁日久,易化火伤阴,阴虚内热,亦可炼液成痰。杨兰[7]认为肝主疏泄与藏血调节的功能与高脂血症的形成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从而生痰致瘀,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变生诸证。
112 高脂血症中痰浊、瘀血的病理演变
高脂血症形成的外因是嗜食肥甘、膏粱厚味,内因是脾肾运化输布失调,肝胆疏泄调畅失司,痰浊、瘀血的形成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十分密切。1.1.1 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脾为生痰之源,脾失
中医理论认为,痰浊、瘀血既可单独致病,又能相互为患,痰必致瘀,久病入络,痰瘀互结。钱小奇[8]认为高脂血症导致人体脏腑组织功能失调,其致病因素为湿浊、痰凝、瘀血。湿浊为高脂血症的早期病理产物,痰凝为高脂血症的中期病理产物,瘀血为高脂血症的后期病理产物。由于湿浊、痰凝、瘀血三大病理产物是随着疾病的演进而逐渐产生的,因此,后一时期的病理产物必然包含前一时期的病理产物。蒋玉萍等[5]认为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的主要病理基础,高血脂为血中之痰浊,脾肾之虚固然是脂质壅滞之源,但血中脂质一旦升高,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乃津液之变,痰乃血液凝滞,由于津血同源,所以痰瘀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可以相互转化。痰邪停滞日久,必致瘀血;而瘀血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可影响水液代谢,使水湿停聚变生痰浊。因痰致瘀,或因瘀成痰,痰瘀互结,沉积脉道是本病演
健运,不能运化水谷,津液代谢失常,凝聚成痰,阻于血脉,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痰瘀同病,积聚血中,形成高脂血症。郑贵力等[3]总结王绵之经验,认为脾气虚弱,运化输布水谷之精微失常,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之职,非但气血生化紊乱,膏脂转运、输布亦不利,滞留于营中,形成高脂血症。韩崇伟[4]认为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在脾,脾失健运,输化失常,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形成病理性的痰湿脂浊,注入血液而致血脂升高。1.1.2 肾气亏虚,痰瘀互结 肾为先天之本,对于
体内津液代谢起重要调节作用。肾虚水泛为痰,痰浊日久不去,郁阻气血而引发高脂血症。蒋玉萍等[5]认为肾主一身之阳气,为气化之源,五脏之根;
[作者简介]王文利(19752)男,医学硕士,从事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的临床研究
·116·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第2卷第2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7,Vol.2,No.2
变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必然转归。2 痰浊证、瘀血证与高脂血症证型分布
血症患者46例,使用汤散两种剂型药物同用,自拟降脂散:制何首乌、生山楂、炒白术各160g,决明子、郁金、水蛭各60g,共研末混匀,每次口服12g,每日2次;自拟清浊化瘀汤:黄芪30g,党参20g,桃仁、
近几年,高脂血症中医证候学研究相对较少,同时也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屠浩明[9]选取306例原发性高脂血症住院病人,将其分为痰浊阻
红花各10g,当归、丹参、川芎、赤芍各15g,地龙6g,香附15g,泽泻、黄精各20g。服用30d进行近
遏型、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5个证型,其中痰浊阻遏型59例,构成比为19.3%;气滞血瘀型87例,构成比为28.4%。关宝
期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控制17例,显效22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95.65%。刘兰印等[16]采用化瘀祛痰饮(何首乌、山楂、苍术、白术、草决明、泽泻、水蛭、大黄、陈皮、半夏等)治疗高脂血症证属气滞血瘀、痰浊阻滞者70例,结果总有效率97.15%。李明等[17]认为高脂血症治疗尤重痰瘀,本病病程长,前期相对稳定,后期方生变症。病初体质尚佳,治疗应以治标为主。以痰瘀脂清片(法半夏、陈皮、茯苓、白术、葛根、山楂、水蛭、丹参、赤芍、酒大黄、姜黄、党参、黄精)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40例,总有效率9010%,与对照药血脂康比较,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105)。沈晓旭等[18]以清脂六通丸(醋香附、醋
莲等[10]对2100例高脂血症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辨证分为6型,脾肾两虚型最常见,606例,占28.86%;气血瘀滞型460例,占21.90%;湿热壅滞
型424例,占20119%;痰湿痹阻型302例,占14.38%;气阴两虚型268例,占12.76%;肝肾阴虚
阳亢型40例,占1.90%。韩丽蓓[11]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分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瘀证5个证型,其中痰浊阻遏证组最多,占23%,主要表现为甘油三酯(TG)单项升高。3 从痰瘀辨证与现代检测指标的关系五灵脂、大黄等)治疗高脂血症115例,与对照组(脂必妥胶囊组)115例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血脂、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血脂、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05)。412 单味药研究
庄德成等[12]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了血脂全套检查,并就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脂质成分的相关性作了初步探讨,发现脾肾阳虚证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2C)表现为单相降低;痰浊阻遏证患者表现为血清总胆固醇(TC)、TG双相升高;肝肾阴虚证、阴虚阳亢证、气滞络瘀证患者表现为TG单相升高,TC正常或在临界水平。袁肇凯
余国友等[19]应用绞股蓝口服液或片剂治疗高脂血症患者158例,疗程2个月,结果表明绞股蓝具有明显降低TC、TG及升高HDL2C作用,总有效率达76.92%~77.36%。孙敦等[20]将100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50例口服银杏叶片,对照组50例口服烟酸肌醇脂片,疗程均为30d。结果治疗前后组间比较及观察组自身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105或P<0101),同时发现观察组的血液黏稠度和临床症状均有改善。王洪秀[21]运用水蛭胶囊治疗高脂血症56例,结果临床控制26例,显效2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TG增高型疗效优于TC增高型,血瘀证疗效优于
等[13]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对高脂血症“痰瘀病理”演变有一定的影响。血清脂质过氧化物(LPO)呈健康对照组<非痰非瘀证组<脾虚痰凝证组<痰瘀阻络证组的递进趋势,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则相反,LPO和SOD均与痰瘀辨证密切相关。黄献平等[14]对高脂血症痰瘀辨证与脉图检测分析进行研究,发现高脂血症痰瘀阻络患者w(高压时间)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h3/h1(张力系数)值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非痰非瘀证组(P<0.01),表明脉图参数可作为高脂血症痰瘀辨证的客观指标之一。所有这些研究的开展,丰富了中医学对痰浊、血瘀的认识,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理论依据。4 临床疗效411 专方治疗
痰瘀证和痰浊证,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413 中西医结合治疗
还有一些医家在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的同时配合西药治疗,也取得了较好疗效。如赵峥等[22]观察自拟降脂汤(山楂30g,丹参18g,草决明15g,灵芝、黄精、何首乌、山药、山茱萸、熟地、牡丹皮、泽泻、茯苓各12g)与氟伐他汀联合治疗高脂血症(27例),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单纯服用氟伐他汀的对
杨国华[15]治疗符合中医痰瘀辨证标准的高脂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年第2卷第2期 World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andWesternMedicine 2007,Vol.2,No.2 ·1 17·
照组(P<0105)。冯蓉[23]将8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活血通脉胶囊和舒降之联合治疗,对照组单用舒降之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陈凯等[24]将108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
[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2):48250.
[4]韩崇伟.健脾化痰治疗高脂血症的理论探讨[J].山东医
药,2006,46(10):78.
[5]蒋玉萍,赵玉敏.高脂血症的病因及证治探析[J].中医药
学刊,2004,22(6):1142.
[6]吴元洁,王正,王玉凤,等.“痰浊”与高脂血症相关性初探
[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4,16(3),2012203.
[7]杨兰.高脂血症与肝相关性的中医理论探讨[J].辽宁中
疗组62例和对照组4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调脂汤(山楂、泽泻、丹参30g,何首乌、草决明、菊花、豨莶
草各15g,甘草6g)联合洛伐他汀胶囊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洛伐他汀胶囊治疗。治疗60d后观察近期疗效,停药3个月后统计远期疗效,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近期与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5 结 语
医学院学报,2005,7(4):322.
[8]钱小奇.试论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J].天津中医,2002,
19(6):50.
[9]屠浩明.高脂血症血脂水平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研
究[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6):4702472.
[10]关宝莲,齐红羽.高脂血症的中医辨证分型研究[J].山
痰浊和瘀血作为病理产物和致病因子,是高脂血症发病的的关键环节“,痰瘀互结”可能是高脂血症最重要的病理状态。临床对高脂血症患者采用化痰祛瘀法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然而目前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中医入选标准、辨证分型标准不统一,或是缺乏严格随机的对照试验等问题,因而降低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同时实验研究中的单一指标也难以准确表达中药复方复杂成分的作用机制。因此,为增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优势,应加强高脂血症中医诊断和疗效判定标准化的研究;在研究设计时采用随机对照盲法试验,以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水平;高脂血症的治疗还应加强病证结合,对应方证研究,例如对于无症状型高脂血症可用化痰祛瘀方药治疗,以血脂指标评价疗效;加强中医证、方、效与血脂成分异常的相关性研究,如TC、TG、LDL2C等,将微观指标与宏观辨证结合起来,确
西中医,2005,21(1):41.
[11]韩丽蓓,杨惠民,崔春燕,等.老年前期及老年人血脂代
谢紊乱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77.[12]庄德成,卞善述.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9):18219.
[13]袁肇凯,黄献平,简亚平,等.高脂血症痰瘀证候与胰岛素抵
抗的关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6):46.
[14]黄献平,袁肇凯,姚湘玲,等.高脂血症痰瘀辨证与脉图
检测分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23(4):39.
[15]杨国华.高脂血症从痰瘀论治46例疗效观察[J].中国
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4(17):2025.
[16]刘兰印,信建军.化瘀祛痰饮治疗高脂血症70例临床观
察[J].四川中医,2005,23(2):56.
[17]李明,何英红,宋银枝,等.痰瘀脂清片治疗原发性高脂
血症4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25.
[18]沈晓旭,鲁伟星,毛静远,等.清脂六通丸治疗高脂血症
(气滞血瘀痰浊内阻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
立公认的、科学的与中医证型相关的现代医学指标群;用多靶点、多环节指标探讨化痰祛瘀药作用,分析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中医化痰祛瘀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及临床支持。总之,中医药调整血脂是从整体出发,结合患者的个体差异,应用化痰祛瘀可以全面调整患者的状态,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eJ,GuD,ReynoldsK,etal.Serumtotalandlipopro2teincholesterollevelsandawareness,treatment,andcontrolofhypercholesterolemiainChina[J].Circulation.2004,110(4):405.
[2]陈灏珠.我国人群血脂水平现状和高脂血症的治疗[J].
杂志,2005,12(4):16.
[19]余国友,高寒,陈建永,等.绞股蓝治疗高脂血症158例
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4(5):204.
[21]孙敦,王如侠,俞军.银杏叶片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J].四川中医,2001,19(10):20.
[21]王洪秀.水蛭胶囊治疗高脂血症56例[J].国医论坛,
2002,17(5):26.
[22]赵峥,范中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127例疗效观
察[J].四川中医,2005,23(10):56.
[23]冯蓉.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56例临床观察[J].四
川中医.2005.23(1):56.
[24]陈凯,陈凤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62例疗效观察
[J].新中医.2006,38(1):58.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2):81282.
[3]郑贵力,王煦.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
(收稿日期:2006212215 修回日期:2007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