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
作者:施春晖 汤苗苗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年第04期
诗人余光中说:“意象(imagery) 是构成诗的艺术之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似乎很难想象一首没有意象的诗,正如我们很难想象一首没有节奏的诗。”[1] 一篇成功的诗作,往往具有独创性的意象。它使古诗词更生动形象,更具审美价值。“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2],“古诗之妙,专求意象”[3]。意象,内蕴了作者强烈的审美体验,给学生传达的是审美的愉悦。小学古诗词中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每种意象在古诗词鉴赏中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作用。古诗词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而对于小学生,意象的理解在古诗词学习的初级阶段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如果学习得好,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诗词内容和思想的理解。因此,古诗词学习可以从常见的意象入手,浅显易懂地切入教学,让学生尽快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那么教师应如何捕捉意象进行古诗词教学呢?
一、 以读为本 朗读感受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感染力、创造力的因素。《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4]。古诗词诵读能够再现古诗词意象,让学生在吟咏美读中感受古诗词意象的美,从而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实现对作品的感知、理解和体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教学李白的《静夜思》,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强化朗读,通过反复朗读来品味古诗中月意象的内涵,感受诗情诗意。诗的前两句,教师引导学生要注意月光意象,月光如冰冷的霜一样洒落在床前,读出清冷的感觉,从而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读后两句,学生可以采用边读边做动作的方法,再加上丰富的表情神态,将诗人对月思乡的深情生动地表现出来。在表演美读中,学生仿佛真的看到了“月光”、“明月”等意象,尤其是那一轮寄托着思乡之情的明月,学生进而进入到了古诗描绘的意境之中。
在教学高鼎的《村居》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这首《村居》犹如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你能从诗中读出哪些景物。
(生自由读,师巡视交流。)
师:你们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
(生答:黄莺、二月天、杨柳、春烟、儿童、纸鸢。)
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用心去读,边读边想,就能从诗句中读出这么多的景物。
美美地读着诗歌,嫩绿的小草、飞翔的黄莺、随风摆动的杨柳、欢乐的儿童,飞翔的风筝,这些意象就会在学生的脑海里浮现,学生眼前自然会出现一幅充满生机、春意盎然的农村生活图画,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也油然而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 加强视听 感官刺激
“古诗词言简意赅,富有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础,因此教者要重视对学生加强视、听等感官形象性的刺激”[5]。运用直观手段,运用言语描述再现古诗中的意象能让学生进入古诗词所要描绘的意境中来理解诗歌。
1.利用直观手段,再现画面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强于抽象逻辑思维,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采用直观的手段如绘画、表演、影视作品等,将语言文字直接转换成鲜活的画面或场景, 再现古诗词意象。
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这首诗中有哪些景物呢?
生:有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船……
(生汇报,师依次用课件点击出这些物象,物象为黑白,没有颜色。)
师:作者不但是位诗人,还是一位画家,画出了这么多事物。对照古诗,你觉得这幅画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生:没有颜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是呀,现在都是黑白的,不怎么好看。再读古诗找一找,觉得该用什么颜色呢?
(生读后汇报,师呈现出有色彩的画面。)
师:啊,多么美丽鲜艳的一幅画卷呀,咱们来美美地读读。
意象是情思的载体,古诗词教学应凭借这些直观可感的意象来窥察诗人的情思。而对小学生来说,不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情思常常无从领会。因而,对古诗词教学而言,必须要以“意象”为中介。以上教学环节把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待发的船只等意象巧妙地串联,运用多媒体的手段,将黑白的画面化为色彩绚丽的画面。通过对比,将杜甫草堂周围多姿多彩、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春天美丽的色彩与生机勃勃的景象,同时诗人愉悦的心境也清晰可感了。
2.运用言语,描述意象
意象是作者根据外部世界的客观特征进行改造, “因心造境”而得的景象。它在创造过程中可以说是十分细腻逼真的,但由于文体特征的需要、表达文字的制约,它又必须是简约的、概括的。其意象的简约与概括, 给读者的想象和描写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良好的机会。[6]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或学生完全可以将再造的意象描述出来。在教学古诗《望洞庭》时,一位教师不失时机地展示画面,动情描述: “这是一个皓月当空、风平浪静的秋夜,我们遥望洞庭湖的美景。看,湖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是那样的清澈透明,平静的湖面在皎洁的月光照映下,宛如一面硕大的银镜,皓月下,青翠的君山、清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多么像银盘中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呀!”这么优美的景色,这么优美的描述,不仅再现了诗歌的意象,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意象的美,而且在感知意象美的同时学生不觉进入诗境。此时,教师展示描写此景的诗句《望洞庭》,学生们看图、谈诗、品句,兴趣高涨。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语为体验诗境、理解诗情做了充分的铺垫。
三、 激发想象连象成画
古诗词简短凝练,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尽而意无穷,要充分体会其美,必须借助想象。在学习诗词时,教师要让学生借助想象,补其空白,让词语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主体画面,从而更好地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的蕴意和情感。
教学贺知章《咏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仅停留在串讲句意上,这无疑把鲜活的诗句缢死于苍白的解释中。在教学中,一位教师启发学生想象,“春风看不见,摸不着,作者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学生说:“春风轻轻地吹过柳条,柳叶窸窸窣窣响,仿佛春风正在修剪柳叶……”这样的再造想象,能使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各种物象所构成的和谐的艺术整体形象。接着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是谁在握着这把剪刀呢?”学生的想象进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风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通过学生的想象,“春风”这一普通的意象被赋予了生命和力量,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这样对“春风”这一意象的把握就更加具体深刻了。
特级教师王菘舟在教学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就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借助学生的想象填补了诗歌的空白之处,从而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描绘的画面,走进诗人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有这样的片段: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翻来覆去睡不着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得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全首词有山、水、灯、风、雨、榆关、故园几种意象。山水意象寓征途羁旅之苦,风雪意象寓怀乡思归之情。“故园”既是一种生活场景,更是一种精神意象。这些意象都很平常,但却意味蕴藉。为了让学生通过这些景物来体会词人羁旅之苦、思乡之切,王菘舟老师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这些意象连成画面,因此学生可以看到跋山涉水的画面、辗转反侧的画面、抬头仰望的画面、孤独沉思的画面等等。这些画面中有些是古诗中没有直接通过语言描绘出来的,但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些生动的画面形象地出现在了他们的眼前。想象补充了课文的空白之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恋。
四、 归纳积累深入把握
在学生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量积累的情况下,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把视野扩展到已经学过的古诗词和课外的古诗词当中去,让他们对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意象进行分析,尤其是一些可以多重解读的意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涉及到这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象的古诗词,再将这些意象进行比较,体会同一个意象具有不同的特定含义。
月意象在小学古诗词中具有丰富的涵义。“中国人那根极轻妙、极高雅而又极为敏感的心弦,每每被温润晶莹流光迷离的月色轻轻拨响。一切的烦恼郁闷,一切的欢欣愉快,一切的人世忧患,一切的生死别离,仿佛往往是被月亮无端地招惹出来的,而人们种种飘渺幽约的心境,不但能够假月相证,而且能够在温婉宜人的月世界中有响斯应。”[7] 寄托在“月”意象中的丰富情感和深层内涵就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归纳积累。教学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学生理解了诗中“明月”意象重在以月蕴含时空的永恒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句。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刘禹锡的《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等。教师可将学生说出的这些古诗一一整理出来,进一步引导他们将月的意象进行比较,体会月亮意象在不同诗词中的不同表达作用,从而归纳出月意象的不同意义。
福建省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的黎立生老师在教学《暮江吟》时在课后给学生设置了这样的扩展题:
将几个表达夕阳的词填在下列句子中读一读。
夕阳残阳斜阳落日白日
①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 )如血。(《忆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娥·娄山关》)
②浮云游子意,()故人情。(王维《使至塞上》)
③()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④雨后却( ),杏花零落香。(温庭筠《菩萨蛮》)
⑤()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山外山。(李叔同《送别》)
以上的诗词,有些是学生学过的,而大部分是课外的古诗词。教师在课后布置这样的题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 “黄昏”这个意象进行归纳积累,进而体会古诗词语言丰富、内涵深刻的特点。
“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的灵魂”[8],把握意象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意境、风格及作者的情感。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在古诗词教学中积极探讨意象教学的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解读古诗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余光中.《掌上雨》.:文艺书屋,197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3] 胡应麟.《诗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 郑继敏.《浅谈小学古诗教学》.才智,2008(12).
[6] 张文生.《谈诗词意象教学》.黑龙江教育,2001(4).
[7] 周新.《浅谈古典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审美特征》.昌吉学院学报,2004(1).
[8] 陈树宝.《诗歌中的意象与意象组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该文为温州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专业建设预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