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简答
1有机疏散理论:34
1)、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内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2)、由于城市功能产生某种力量,而使城市句有一种膨胀的趋势当分散的离心力大于集中的向心力时就会出现分散的现象。
3)、有机疏散的过程存在正反应和逆反应,能逐渐把城市的紊乱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而这两种作用将在城市内部产生出对日常活动的功能性集中,而这些集中点又产生有机的分散。4)、应该把联系城市主要部分的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高速交通集中在单独的干线上,使其避免穿越和干扰住宅区等需要安静的场所。
5)、他的思想可以把无秩序的集中变为有秩序的分散。 2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的平面为圆形,半径约1240码(1码=0.9144米)。是一个面积约145英亩的公园,有6条主干道路从中心向外辐射,把城市分成6 个区。城市的最外圈地区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一面对着最外层的环形道路,另一面是环状的铁路支线,交通运输十分方便。
田园城市的定义: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
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3三区六线:
“三区”就是在镇域范围内确定不准建设区(区域绿地)、非农建设区(城镇建设区)、控制发展区(发展备用地)三大类型地区的规模和范围;“六线”就是确定城镇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以及镇中心区、主要工业区等位置、规模,建立城镇拓展区规划控制黄线、道路交通设施规划控制红线、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黑线、水域岸线规划控制蓝线、生态绿地规划控制绿线、历史文化保
护规划控制紫线等
4、城市化:
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包括:1)
5、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工作内容(网上找的) 一、城市规划的任务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这种对未来空间发展的安排意图,在更大的范围内,可以扩大到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而在更小的空间范围内,可以延伸到建筑群体之间的空间设计。因此,从更本质的意义上,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的、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不仅仅是在行政级别意义上的城市,也包括在行政管理设置、在市级以上的地区、区域,也包括够不上城市行政设置的镇、乡和村等人居空间环境,因此,有些国家采用城乡规划的名称。所有这些对未来空间发展不同层面上的规划统称为“空间规划体系”。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地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在市场经济下,城市规划的本质任务是合理地、有效地和公正地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
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地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城市规划有哪些工作内容?
1.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
2.论证、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确定城市功能布局及长远发展万问。 4.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件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拟定新区开发利旧区利用、改造原则、步骤和方法。 6,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根据城市基建计划,安排城市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根据建设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6、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控制性详细规划包括下列内容: (1)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确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确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确定公共设施配套要求、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要求。
(3)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城市设计指导原则; (4)根据交通需求分析,确定地块出入口位置、停车泊位、公共交通场站用地范围和站点位置、步行交通以及其它交通设施。规定各级道路的红线、断面、交叉口形式及渠化措施、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5)根据规划建设容量,确定市政工程管线的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管线综合。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6)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8.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概念,成果内容。(网+书)
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市、乡镇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根据城市、镇总体规划的要求,用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的规划。
图纸成果:规划用地位置图,规划用地现状图,土地使用规划图,道路交通及竖向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工程管线规划图,环卫、环保规划图,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图,五线规划图,空间形态示意
图,城市设计概念图,地块划分编号图,地块控制图则。
9.《周礼考工记》对我国古代都市规划的影响(网)
《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
10.城市历史保护与旧城更新改造的关系(书)
旧城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保护好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保护真实历史遗存;
旧城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建设和改善地段内的基础设施,改善居民住房
条件,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旧城更新改造的过程中要就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建筑物用途及其合理分配和布局等提出具体规定。
11.工业用地布局的主要原则(网)
<1)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
<2)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3)工业区和城市各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
(4)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
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12.隋唐长安城的规划布局特点(书)
1.城市布局严整,分区明确,体现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
2.城市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两市;
3.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
4.有些地方如旁三门、左祖右社等体现了周王城的; 5.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的连接方式都相当成熟。
6.108个坊考虑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活动场所和寺庙用地。 13.城市总体布局的一般原则(网) (1)整体协调,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城乡融合,力求系统综合,时空发展有序的原则。 (3)增强区域城市观念、重在区域整体发展的原则。 (4)体现、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的原则。 14城市机场位置的选择的要求(书)
净空角度:使跑道轴线方向尽量避免穿过城市市区,最好在城市侧面相切位置;如果跑道中线穿过城市,则跑道靠近城市的一端与市区边缘的距离至少在15km以上;
噪声干扰角度:城市建设区应(特别是生活居住区)应尽量避免布置在机场跑道轴线方向,且居住区边缘与跑道侧面的距离最好在5km以上;特殊情况下,跑道不得穿越居住区;
与城市的联系:以一个城市为中心的周围地区设置的几座机场,邻近的机厂应保持一定距离;航空交通量较小的城市,不足以单独设置航空港时,航空港的选址要考虑与相邻城市共同使用的问题。
15.卫星城的发展历史(书)
第一代卫星城:卧城:除了居住建筑,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尚需去中心城市解决。
1.20世纪初,昂温,在大城市外围设置卫星城,以疏散人口控制
大城市规模;
2.1921~1920,巴黎,郊区居住建设规划;
第二代卫星城:半的卫星城:卫星城中除了居住建筑外,还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居民仍去母城工作。
1.1918年,沙里宁、荣格,在中心城附近建立一些半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
第三代卫星城:基本完全的新城:规模比第一、第二代卫星城大,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共福利设施。
二战,阿伯克隆比,大伦敦规划,在外围建设卫星城,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有一定的工业,居民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基本可以就地解决;
1960,米尔顿凯恩斯,城镇具有多种就业机会,社会就业平衡,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规划方案灵活经济。
从卧城到半的卫星城,到基本完全的新城,规模由小到大。规模大的新城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吸引较多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16.城市性质如何确定P265
确定城市性质,就是综合分析城市的主导因素和特点,明确城市的主要职能,指出其发展方向,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定:
.城市的宏观综合影响范围和地位 .城市的主导产业结构 .城市的其他主要职能和特点 17.城市竖向规划的内容P479
①.结合城市用地选择,分析研究自然地形,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少占或不占良田。对一些需要经过工程处理才能用于城市建设的地段,提出工程措施方案要求。
②.综合解决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各项关键性控制标高问题,如防洪堤、排水口、桥梁和道路交叉口等。
③.使城市道路的纵坡度既能满足交通的要求,又结合地形地貌
④.合理可靠地解决城市建设用地的地面排水。
⑤.经济、科学地进行山区土地的土方工程,尽可能达到填方、挖方平衡。避免填方无土源,挖方土无出路,或填挖方土运距过大。
⑥.合理利用地形,注意城市环境的立体空间美观要求。 18.城市水源选择要求P440
①.水源具有充沛的水量,满足城市近、远期发展的需要。 ②.水源具有较好的水质。
③.坚持开源节流的方针,协调与其他经济部门的关系。
④.水源选择要密切结合城市近、远期规划和发展布局,从整个给水系统(取水、净水、输配水)的安全和经济来考虑。
⑤.选择水源时还应考虑取水工程本身与其他各种条件,如当地的水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形、卫生、施工等方面条件。
⑥.保证安全供水。 19.港口位置选择要求
①.良好的水域:港阔、水深、风浪小,不淤不冻 ②.良好的路域:地形平坦开阔 ③.依托大城市,经济腹地广阔 ④.与其他交通干线联系方便 20.用地评定的分类及分类标准P205
①.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 ②.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
③.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
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 21.历史文化名城的分类P
历史文化名城分类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按照各个城市的特点主要分为七类:
一、古都型:以都城时代的历史遗存物、古都的风貌为特点,如:
洛阳、西安、南京、北京
二、传统风貌型:保留一个或几个历史时期积淀的有完整建筑群的城市,如:潮州、苏州、扬州、平遥、聊城、商丘
三、风景名胜型:由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叠加而显示出鲜明个性特征的城市,如:泰安、桂林、肇庆、承德、敦煌
四、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独自的个性特征、民族风情、地方文化构成城市风貌主体的城市,如:丽江、拉萨、喀什、库车
五、近现代史迹型:反映历史上某一事件或某个阶段的建筑物或建筑群为其显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义、延安、哈尔滨
六、特殊职能型: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极突出的地位,如:“盐城”自贡、“瓷都”景德镇、“天下第一关”山海关
七、一般史迹型:以分散在全城各处的文物古迹为历史传统体现主要方式的城市,如:徐州、长沙、常州
22.公共设施用地的分类 分为四中类、十小类
四中类分别为:U1 供应设施用地U2 环境设施用地U3 安全设施用地U4 其他公用设施用地
十小类分别为:U11 供水用地U12 供电用地U13 供燃气用地U14 供热用地U15 通信用地U16 广播电视用地U21 排水用地U22 环卫用地U31 消防用地U32 防洪用地
23、基础设施用地包括哪些 P438
城市基础设施是为物质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一般条件的公共设施,是沉思来一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城市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
1、能源设施用地
包括电力、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暖气和新兴太阳能设施等;
2、给排水设施用地
包括水资源保护、自来水厂、供水管网、排水和污水处理。
3、交通设施用地
包括对外交通设施和对内交通设施。前者包括航空、铁路、航运、长途汽车和高速公路;后者包括道路、桥梁、隧道、地铁、轻轨高架、公共交通、出租汽车、停车场、轮渡等。
4、通信设施用地
如邮政、电报、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广播电视等。 5、环保设施用地
如园林绿化、垃圾收集与处理、污染治理等。 6、防灾设施用地
如消防、防汛、防震、防台风、防风沙、防地面沉降、防空等。 24、卫星城镇理论的发展过程P029
卫星城镇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这种设想提出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新型城市结构形式,在中心城市周围建立一圈较小的城镇,形式上有如行星周围的“卫星”。卫星城城镇理论经历了昂温发展的附属型卫星城、
沙里宁提出半型的“卧城”和第三代型的新城三个主要发展阶段,规模逐渐由小到大。
25、各种对外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P375
铁路运输:运量大、成本低、速度快;连续性好,安全可靠,受气候影响小。
公路运输:运量小、成本高、速度快,最为灵活机动。 水路运输:运量最大、成本最低、速度最慢;受气候影响大。 管道运输:运量大、成本低,运速连续;最具连续性强,可昼夜运输;投资小,占地少,便于管理,安全可靠,受气候影响小。
航空运输:运量小、成本最高、速度最快,但受气候条件。 26、城市园林绿地的分类及功能 P433
(1)、公园绿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
(2)、生产绿地:为县城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
(3)、防护绿地:县城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县城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县城组团隔离带等。
(4)、附属绿地:县城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
(5)、其他绿地: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县城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27、城市交通性道路和生活性道路的特点P369
交通性道路:用以解决城市各分区的交通联系以及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的联系。特点为行车速度大车辆多、行人少、道路平面线型要符合快速行驶的要求,如城市快速路。
生活性道路:解决城市各分区内部联系。其特点是车速低,以行人、自行车和短距离交通为主。
28、改善旧城道路系统的措施P372
(1)、对原有道路做必要分工,重新分配车流和人流,尽可能减少各种车流之间以及车流与行人的干扰。
(2)、利用平行的、路面宽度不足的街道,组织单向行车,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和道路的通行能力。
(3)、为了疏散闹市地区和车流量大的街道,或者为了适应市区外围地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修建交通组织绕行干道,对减轻旧有道路的交通负担、改善城市道路系统很有成效。(4)、封闭一些出入口或车流的方向。
29、如何处理风景旅游城市中风景与工业的关系
首先,从工业性质方面加以严格控制,合理选择工业项目。在风景旅游城市中,可以发展少量为风景旅游服务的工业,如食品厂、印刷厂、传统工艺美术工厂等。
其次,在工业布局方面,合理选择工厂建设的地点,使工业建设
有利于环境保护,不妨碍风景区内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于已经布置在风景区或风景城市内的工业,应根据对城市环境与风景的影响程度,分别采取强制治理、改革工艺、迁移等不同的处理办法,逐步加以解决。
总之,在对待风景与工业两者的关系上,应该克服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把风景与工业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在风景城市中不能发展任何工业;而另一方面,无视风景城市的特点,不加选择、不加控制地在风景城市发展很多的工业,这显然是错误的。
30、人口自然增长率P118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或期中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
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当全年出生人数超过死亡人数时,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值,当全年死亡人数超过出生人数时,则为负值。因此,人口自然增长水平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两者之间的相对水平。它是反映人口再生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