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七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千古涛声

导学1 《长 江》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相关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散文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领悟作者借赞美长江的黎明表达对新中国新时代的热爱之情.(重难点)

3.品味重点语句,体会散文诗象征手法、反复、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学法指导】

1.边朗读边用双色笔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句及自己欣赏的字、词、句、段。

2.认真研读、思考导学目标,充分预习,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发挥团队合作探究优势,积极思考,力争全面、准确地回答合作探究的问题。 3.反复诵读文中精彩的语段,领会其表达的精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知识链接】

1. 散文诗是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从本质上看﹐它属于诗﹔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多用象征手法描写客观生活引发的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2.本文写于1961年。当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与赞美,写下了此文。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郭风,原名郭嘉桂,当代作家。《长江》是他的一首 (体裁),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充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著有散文集《 》 《 》 《 》等。 2.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划线字注音。

Shān ( )板 堆zhàn( ) guī( )丽 粼粼( ) 湖泊( ) 驳( )船

3. 作者描述了长江 时段的美景,抒发了 之情,这种写法

1

叫 。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认真阅读课文第6自然段,“……我想那是祖国人民无比的幸福生活……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全部光辉……”根据课文内容概要回答“那”指什么?(将相关的内容有感情地读出来),思考回答 1.课文为什么不写长江的中午或者晚上,而要写长江的黎明?这里的黎明是否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

2.课文反复说“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为什么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

3.文中许多句子和词语重复出现,有无啰嗦之感?删去效果如何?

【拓展延伸】

搜集有关长江的图片、诗歌、故事等资料。

【达标检测】

1.下列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2.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一种景致.(如:天上的白云 ,黎明的乡村 ,夕照中的海边等)

【我的收获】

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导学2 《筏 子》

【导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的主题。(重点)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手法的作用。(难点) 4.明确作者在文中渗透的道理。(重难点)

【自主学习】

1.认识作者

本文的作者 , 作家,原名田复春 ,江苏淮安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感情激越,思想深邃,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留春集》等。 2.给下面划线字注音

心悸( )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一泻千里( ) 3.解词

如履平地: 惊涛骇浪:

化险为夷: 胆惊心悸: 4.理解课文

(1)文中的艄公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把表现其特点的词语摘抄在下面。

(2)我们知道《长江》的作者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么本文赞美了什么?

【我的困惑】

【知识链接】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

种“烘云托月”的写作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 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甲事物由于乙事物的陪衬,就显得更清 楚,更鲜明,更突出。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

的」衬托「更好的」。

3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

「坏的」衬托「好的」。

(2).他的年纪小,器量可大。(以年纪小衬托器量大。)

【合作探究】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2.文中哪句话最深刻?从全文看这句话仅仅是对艄公的赞美吗?

【拓展延伸】

1.课外积累:试找出一些有关黄河的诗句。

2.从选材、表达方式、寓意、主题等方面比较《长江》和《筏子》的不同点。

【达标检测】

1.下面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眼前……像一支箭似的直射向雁滩。

2.阅读课文5——8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有两组对比,请找出来并写在下面。

(2)这两组对比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

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导学3 《当我死时》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品读全诗,感受作者抒发的情感及诗歌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难点) 3.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背诵全诗。(重点)

【自主学习】

1.走进作者: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永春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19年秋应邀赴美任教讲学。1966年返台,继续任教师大。1997年当选为笔会会长,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钟乳石》《莲的联想》《白玉苦瓜》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日不落家》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自己试着读一读全诗。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未yàn( ) tāo tiè( ) 头lú( ) zhè gū( ) 瞭望( ) .

4.再将诗歌诵读三遍,注意音准、语速、节奏和重音。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后,回答下列问题: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请谈一谈你的理解。(结合“我”死后所葬的地方来理解此题。)

5

2.诗句“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如此夸张的想象,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感?

3.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母亲怎样的情感?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试编写一首短诗,两三句也可,抒发自己对家乡及祖国的热爱之情。

【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把该词语读一遍。

头颅( ) 未餍( ) 饕餮( ) 鹧鸪( ) ......

2.这首诗借 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

3.“两管永生的音乐”指的是 。“管”字形象地写出了 。

4.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图,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诗句中“十七年”指的是 ,加点词语你是如何理解的? 。

【我的收获】

6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斑斓春色

导学1 《春》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会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朗读、背诵。 2.积累字词、优美语句、修辞方法;感知文章思路。(难点)

3.领悟文章的诗画意境,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歌颂与赞美之情,陶冶个性。(重点)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

酝酿( ) 黄晕( ) 披着蓑衣( ) 涨起来( ) ....宛转( ) 应和( ) 戴着斗笠( ) 抖擞( )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A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 B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 .. C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3.了解作者

朱自清,字 ,江苏扬州人,现代 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散文集代表作有 等。 4.整体感知

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本文共描绘了哪几幅春天的图景?给每副图加个小标题。

7

2.这些春的图画中,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哪些修辞手法来描写景物的。例如: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钻”这个词贴切地表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b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花的繁茂和娇艳。

【拓展提高】

仿句练习:

请仿照“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写一个句子。

【达标检测】

1.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默写出这三个比喻句,说说他们赞美了春的什么。

2.请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1)描写春风和暖、清新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春雨细密、闪烁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8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导学2 《春风》

【导学目标】

1.找出描写北方春风气势和力量的词句,体会北方春风的特点。(重点) 2.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难点)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1)在文中圈点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冰砚( ) 冰溜 ( ) 冰碴( ) 乍暖还寒( ) .... 粗犷( ) 大靸鞋( ) 刮折( ) 呜呜吹号 ( ) ....(2)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 ( ):评论好坏。 ( ):将养,休息和调养。 ( ):消除心中的气愤。 2.整体感知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北方春风的句子,感受作者对春风的感情。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从全文来看,作者对北方春风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2.作者运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表现北国的春风,请分别勾画出来,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并概括在下面。

9

3.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试概括在下面。你更喜欢哪种春风?为什么?

【拓展延伸】

春天的雨与大夏天的雨肯定是不同的,你感觉到了吗?请写两个描写春雨与夏雨的句子(要求用修辞手法)。相信你一定能够写的很棒!

【达标检测】 词句品味积累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 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3.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我的收获】

10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导学3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钱塘湖春行》

【导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2.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重难点) 3.了解自然,热爱自然,尊重自然。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领会诗歌意境。

【知识链接】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它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篇多得难以统计。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这首诗以即景寓情见长,写诗人骑马浏览中所见到的西湖早春风光,使人觉得生意盎然,如亲见一般,真不愧为名篇。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朝文学家、哲学家。字 ,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 ”。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 ”之首。

白居易(772~846)字 ,号 。原籍山西太原,祖上迁下邽( 今陕西渭南 ) 。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2.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一) 阅读《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回答下面的问题

11

1.写景须抓住事物的特征, 一、二句中表现早春特点的景物有哪些?写出了早春怎样的特点?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作者所写的早春之景。

2.三、四句中“最”“绝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中为突出早春季节特点描写了哪些典型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达标检测】

1.从动物角度写所见,展现了清新的早春风光的句子是 , 。

2.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是 , 。

3.色彩美是本诗的一个突出特点,除“绿杨荫”“白沙堤”外,你还能从本诗中读出哪些色彩?

【我的收获】

1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导学4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导学目标】

1.了解事理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了解花红的原因。

2.了解以逻辑顺序安排事理说明文的结构,掌握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重点) 3.激发同学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 【知识链接】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2.按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划分,说明文可分为事理说明文和事物说明文 3.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1)分清说明类型。 (2)把握说明对象。 (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 (4)理清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文章。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成长过程,说明物品的生产程序和使用程序,介绍人物传略常常采用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物等静物一般按空间方位的顺序安排文章。首先要确定观察点,或俯视、或仰视,或远眺、或近观,按一定方位,从前后左右,上下四方,内外中心来说明事物。

逻辑顺序:按事物内部的联系安排文章。一般事理说明文多用这种顺序。一般有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局部,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等顺序。

(5)判断说明方法。常见的有: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好处:使人们在阅读时对抽象的字词能够更加明白、理解。

分类别: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好处:使文章表达的意思更明确,更生动形象,读者更明白,增强说服力。

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好处: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

13

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数字:是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用列数字的方法进行说明,既能准确客观的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

(6)辨析说明文语言:平实、准确或生动、准确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灼伤( ) 裸子( ) 花萼( ) 分泌( ) ....花蕊( ) 花卉( ) 柑橘( ) 虞美人( )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_____、说明对象的特征是______ ______。说明的顺序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作者 是一位 作家。题目“红”的含义是 。

4.作者从哪几方面回答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一问题?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一、设疑(总): (1)内部原因:① 物质基础 ② 二、分析(分) ③ ④

(2)外部因素:① 自然选择 ② 三、解疑(总): 【我的困惑】

人们说:“发现一个问题不如提出一个问题有价值”,读了本文,你对课文内容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大胆说出来,我们来共同探讨。

【合作探究】

1.课文标题借用了一首著名歌曲的名字,说说这样拟题有什么好处?你还能举出类似

14

的例子吗?作者在课文中多次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设问,作用是什么?【知识延伸:每个时期都有流行的歌曲,我们平时在写作或交际过程中,都可以用一些歌词,如:以“明天”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用“我的未来不是梦”或“明天会更好”为题等;以“面对困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用“勇气”等 】

2.本文语言准确严密,你能从文中试举一例来分析吗? (自主找到类似的句子并分析)

3.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说他们在文中的作用。

【达标检测】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最后要归功于人工选择。②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③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

15

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

(1)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2)句①是________问句,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句②和句③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相比较,目的是什么?

(4)为了突出人工选择的显著成就,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文中列举牡丹、大丽花和虞美人三个典型事例,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将自然生长的花同人工培育的花进行了比较。

(5)“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句中的“仅”字有什么作用?

【我的收获】

16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慷慨正气

导学1 《最后一课》

【导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重点)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知识链接】

1.背景介绍:

《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的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2.作者简介:

都德(1840—1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3. 小说文体简介: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4)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5) 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6)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

【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列出文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生字词,并与组内同学交流补充。

2.请分别从小弗朗茨和哈墨尔先生的角度复述课文。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按人物、课堂情景等分类找出一系列“异常”现象,注意不要忽略重点语句。

2.小弗朗茨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18

3.哈墨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在文中找出描写哈墨尔先生的语句,做出批注,分析哈墨尔先生是个什么样的人。

4.在文中划出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并说说这样有什么作用。

【达标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ī) 赚(zhuàn)

2.表现人物性格常常运用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等手法。试对下面的描写文字表现人物性格进行分析。

(1)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2)屋顶上鸽子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①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运用的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结合你了解的历史或看过的影视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我的收获】

20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导学2《过零丁洋》

【导学目标】

1.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解诗的大意(难点),感受诗中蕴含的爱国情怀(重点)。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自主感知,交流探究。

【自主学习】

1.诵读古诗,朗读展示(一定要有感情哦,比一比,看谁读的最好。) 2.走进作者(结合目标检测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对理解此诗至关重要。)

《过零丁洋》的作者是 , (朝代)末年伟大的民族英雄和诗人,字 、 ,号文山。本诗是一首 言 。

3.理解重点词语(先结合课下注释自己掌握,然后默写在导学案上。)

遭逢: 一经: 干戈: 寥落: 风飘絮: 雨打萍: 惶恐: 零丁: 汗青: 4.用自己的话简述诗歌大意。(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本诗后小组交流。)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2.颔联和颈联分别写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3.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

【达标检测】(一显身手的时候到了,让我们一起勇往直前!)

1.从本诗所写的内容来看,这首诗属于( ) A、状物诗 B、述志诗 C、叙事诗 D、写景诗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了 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 。

3.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忧虑不安心情的句子是 , ;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诗人高尚

是 , 。 4.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科举入仕和大战告捷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余。

B、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叙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

C、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自己遭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

D、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诗人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

5.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6.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7.背诵并默写本诗

【我的收获】(只有会反思的人,才能在学海中畅游!)

2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导学3 《勇 气》

【导学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的含义。(重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并理解文章中人称切换的表达效果。(难点) 3.揣摩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内涵。领会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自主学习】

1.请给下列加点生字注音: (1)拘谨 (2)颀长; (3)熹微 ...(4)寥寥可数 (5)绶带 (6)怯生生 ...(7)着陆 (8)门闩 (9)呜咽 ...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拘谨: ②颀长: ③孔武有力: ④熹微: ⑤悉意: ⑥寥寥可数:

3.请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顺序复述课文内容。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他们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如果法国妇女是本文的主人公,为什么作者对她使用笔墨较少?

3.比较一下,课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23

1.“生”无疑是美好的,“死”是人的本能要抗拒的。面对生与死,自己的丈夫与一个陌生人,一位普通的法国农妇毫不犹豫地做出了抉择。勇敢的、有价值的活着或死去都是有意义的,如罗盛教救朝鲜的落水儿童等。怯懦的、无价值的活着都是我们鄙弃的。 对此你有何感想?你能否举一个相似的事例。

2.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句或哪几句,请说说理由。

【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汉字。

jū jǐn_______ shòu______带 qiè_______生生

zhuó______陆 门shuān______ qí________长

xī________微 呜yè_______ 2.用线条将下列词语与正确的义项搭配起来。

(1)拘谨 ①全心全意。 (2)颀长 ②日光微明。 (3)孔武有力 ③非常少。 (4)熹微 ④身材高。 (5)寥寥可数 ⑤过于谨慎、拘束。 (6)悉意 ⑥勇武而有力量。

3.“一个年约三十岁的法国女人开了门,她长得并不漂亮,虽不是笑容满面,但是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这个句子的句式特点是先总写概述,然后围绕这一句或句中的中心词再展开写,进行更加细腻、更加深入的描写。请在课文中找出两个有此特点的句子,并仿写一个。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我的收获】

2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伟岸人格

导学1 《邓稼先》

【导学目标】(有目标就有方向,同学们,加油!)

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朗读课文,理解体会作者的感情。(重点) 3.学习运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的方法。(难点)

【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领悟伟大杰出的文学家、科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精神品质。

2.学习通过日常琐事表现为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行,完成它们是你们的拿手好戏)

1.查资料说一说作者情况及背景资料。

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 读准下列加黑字字音:

元勋 鞠躬尽瘁 选聘 锋芒毕露 殷红 鲜为人知

解释下列词语:

鞠躬尽瘁 锋芒毕露 鲜为人知 马革裹尸

3.在文中画出直接评价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关键词语。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团结智慧广)

1.课文在写邓稼先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100年的历史?

25

2.本文写奥本海默,他并不是文章的主要人物,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刻画他的性格和为人?

3.作者是否真的始终想不清楚,究竟是哪一件事引起了他那样大的感情震荡?

【拓展延伸】

谈谈有关“两弹一星”的故事。

【达标检测】

1.文中有两个成语,恰当地概括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2.邓稼先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真正做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部分标题是“我不能走”这四个字,表现了邓稼先的_________ 精神。

【我的收获】

26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导学2 《回忆鲁迅先生》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并积累生字词。

2.学习本课捕捉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重点) 3.体味本文朴实且饱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难点)

【自主学习】

1.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1) 鉴赏( ) 筵会( ) 窘 ( ) (2) 阖 ( ) 解剖( ) 踌躇( ) (3) 校样( ) 虔诚( ) 祈祷( ) 解释下列词语:

窘: 踌躇: 虔诚: 阖:

2.速读课文,用加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关于鲁迅先生的几件事?

3.说一说鲁迅先生留给你的总体印象。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的?你认为分别表现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征?

2.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但本文却大量细致地记叙了他的工作.生活琐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7

【达标检测】

1.本文有许多令人感动的细节,这些细节集中表现了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品德和特征?

2.品评下列句子

(1)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的小龟背上站着。一双拖鞋停在床下:鲁迅先生在枕头上边睡着了。

“停”和“站”给你什么感觉?能改为“插”和“放”吗?注意文中到处都是这样的短小自然段和短小句子。)

(2)天将发白时,鲁迅先生就象他平日一样,工作完了,他休息了。 .................(把加点处改为“去世了”,文章的深沉意味和情感还在吗?请多加揣摩。)

【扩展延伸】

1.你知道有关鲁迅先生的名言或故事讲给同学。

2.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抓住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物的个性特征。

【我的收获】

28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导学3 《自 嘲》

【导学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这首古诗。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名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重难点)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法指导】

鉴赏诗词四步法:

第一步,从作者入手,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诗词内容。 第二步,借助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第三步,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如动词、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等)。 第四步,对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动为静,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鲁迅,原名________ ,字________ 。我国伟大的________ 家、________家、 ________家。 2.背景资料:

鲁迅先生在北京时,由于坚决支持女师大爱国学生与校方及其后台北洋军阀的斗争,勇于和顶头上司教育总长章士钊以及现代评论派陈源等人展开论战,受到打击、诬蔑、围攻,运交“华盖”,他曾把自己那时的杂文集干脆定名为《华盖集》。后来他到了南方,同样受到新军阀的压迫,依旧四处碰壁。他的新杂文集定名为《华盖集续编》,意为“年月虽改了,清新却依旧”(《华盖集续编。小引》)

3.朗读诗歌,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给加点字注音。

载酒( ) 孺子( ) ..

5.“自嘲”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在这里是指________________。

【我的困惑】

29

【合作探究】

1.结合课下注释,用现代汉语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想一想: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千夫指”是指什么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精神?

【达标检测】

1.看清字形,给加点字注音。

载( )酒 孺( )子牛 儒( )学 ...2.《自嘲》一诗中高度概括鲁迅伟大人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我的收获】

30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导学4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导学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品味诗句语言,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臧克家(1905年生),现代著名诗人,山东诸城人。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3.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和感情;初步体会诗人的爱与憎,颂扬与鞭斥等情感。 (1)给加点字正音。 摔垮 ( ) 不朽 ( ) 臧克家( ) ...(2)朗读示例: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 伟大!”(狂妄、轻浮)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庄重、崇敬)

(3)互评同伴的朗读(注意从读音、节奏、停顿和感情方面去评价)。 4.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读第一节,讨论:

A.这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怎样理解?

31

B.两个“有的人”分别指谁?

2.自由读第二、三、四节,边读边思考:

这三节,分别从哪三个方面写两种人的具体表现?

3.读第五----七节,边读边思考:你能把两种人不同的表现及相应的结果连在一起吗?

【拓展延伸】

1.在我们的社会中同样存在着像诗中所说的两种人,请分别举例。

2.这首诗启迪我们要做怎样的人?

【达标检测】

1.《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人名)____________逝世13周年,怀着____________的情感而写的, 题目不直接写作“纪念鲁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篇采用_______手法,褒贬鲜明,但重在________。作者从鲁迅生前________________,故后________________这两点来表现他的伟大。

【我的收获】

3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逆流勇进

导学1 《黄河化险》

【导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并掌握文中字词。

2.感受伟人在困境中的沉着冷静,培养自己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重点) 3.分析文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学习通过外部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的写法。(难点)。

【自主学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背景。

2.阅读课文,积累生字词,注音并解释。

泥泞: 滞留: 蠕动: 蹙眉: 刹那: 咆哮: 猝然: 惊骇: 孱弱: 沤烂:

3.请划出并读出文中将的思考变成生动可感形象的精彩片段,说说其作用。

4.你认为黄河化险中“险”来自于哪方面?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33

1.阅读课文,具体谈谈是凭借什么化险为夷的。

2.写骂人发脾气,是否有损他的形象?为什么?

3.细读任弼时与争论的部分,说说这里所表现出两人的个性、关系,说说任弼时以什么方式和什么样的语言使接受了批评。

【达标检测】

1.给下列黑体字注音:

滞留 蠕动 蹙眉 刹那 猝然 惊骇 孱弱 沤烂 2.将本文中的词语填写完整。

逼人 鸦 无声 面 而立 深不可 不及防 若无人

3.本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摘录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不少于3句)。

4.试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我的收获】

3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导学2 《词两首》

【导学目标】(有目标就有方向,同学们,加油!)

1.了解诗人相关情况,能正确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词。 (重点)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准确把握这两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 3.赏析精彩词句,感受品味词的意境。(难点)

【知识链接】

1936年2月,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三省以后,又将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则迎合日本帝国主义的要求,继续实行不抵抗,国家和民族处于危急存亡之秋。与此同时,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同志率领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题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沁园春•雪》。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一定行,完成它们是你们的拿手好戏!)

1.给黑体字注音。

馀 ( ) 妖娆( )( ) 稍逊( ) 犹( ) 2.解释词语。

犹: 顿: 须: 引: 惜: 文采:

风骚: 风流人物: 3.你对作者了解多少?把你知道的写下来吧。

【我的困惑】(再读词句,也许你有许多不解的发现,请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合作探究】(团结智慧广!)

35

1.与陆游《咏梅》比较,说说《咏梅》“反其意”反在哪里?

2.《沁园春·雪》上阙写雪山雪原的词句表现了怎样的美?“江山如此多娇”中的 “娇”改为“骄”可否,为什么?

3.冰雪严寒往往使人联想到困难,但想到了“江山如此多娇”,想到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这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达标检测】

1.《沁园春·雪》中点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 雪》中写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静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卜算子是:.____________,咏梅是____________。

【我的收获】

36

七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导学3 《海 燕》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领会海燕的形象;(重点) 3.分辨多种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的作用。(难点)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1905年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工

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作者创造“海燕”的艺术形象来呼唤即将来临的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自主学习】

1.你了解作者吗?

高尔基, 国作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自传体三部曲《 》,《 》,《 》。 2.你能读准下列词语吗?

苍茫 胆怯 翡翠 蜿蜒 呻吟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比一比 看谁读的最好!)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再读课文,小组探究下列问题。

1.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海燕、暴风雨、海鸥、海鸭、企鹅分别象征什么?(象征就是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37

【拓展延伸】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暖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中的暴风雨,你该怎样做呢?交流自己的想法。

【达标检测】

1.下列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1)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乌云听出了欢乐。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3)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请你想象一下,海燕在振翅飞翔时会有什么想法,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海燕的心理活动。

【我的收获】

38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心志坚毅

导学1 《愚公移山》

【 导学目标 】

1. 扫清字词障碍,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能较顺利地翻译课文。(重点) 3. 理解课文中运用对比、衬托、语言等手法突出人物形象。(重难点)4. 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理解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重难点)

【 自主学习 】

1. 积累生字词(注音)

曾( )不能损( )魁父之丘 迂( ),孀( )妻,始龀( )

穷匮( ) , 河曲智叟( )亡( )以应 2.《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体裁)。 3.解释句中的字

年且.九十: 箕畚..: 荷.担者三夫: 一厝.朔东: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故事情节。

【 合作探究 】

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他成功了吗?

2. 本文运用哪些写作手法来刻画愚公这一人物形象?

39

3. 什么是愚公精神?我们今天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 知识链接 】

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例如:《杞人忧天》,《海上鸥鸟》,《薛谭学讴》等

【 检测反馈 】

1.填空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惩山北之塞 山之一毛 ..

出入之迂也 杂然相许 ...

3. 翻译

1甚矣。汝之不惠! ○

2如太行,王屋何? ○

3曾不若孀妻弱子。 ○

4.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运用

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 我的收获 】

40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导学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师寄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导学目标】

1.了解有关孟子及《孟子》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培养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重难点)

【自主学习】

1.积累生字词,给加点的字注音。

寡助 ______ 畎亩______ 傅说 ______ 拂士______ ....2.关于孟子。

孟子,名______ 字 ______ ,______ 时期 ______家 、 ______家、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人将他和______ 并称为“______ ” 人称 “______” ,孟子主张施行______ ,《孟子》和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为“四书”。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各题。

1.本文第一段举出了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他们在文中起何作用?

2.说说历史上承担大任的人之前经受了哪些痛苦的磨难?这些磨难给他们带来了哪些益处?他们在思想上经受的磨难是什么?

3.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41

【拓展延伸】:

1.本文阐述了\"逆境能成才\"的道理,也有人认为\"顺境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古往今来,成就大事业的仁人志士往往经受过艰苦的磨难,当你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感觉痛苦疲惫时,不妨用文中的名句 “

” 来

激励自己。

【检测反馈】

1.填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译成现代汉语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解释下列加点字。

管夷吾举于士 _______ 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 .. 拂乱其所为 _______ 曾益其所不能_______ .. 人恒过 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 ..3.翻译句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知道有哪些名句与此意思相同吗?请列出两句。哪些事例可以证明这一道理?请列举几例。

【我的收获 】

42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导学3 《山海经》两篇

【导学目标】

1.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把握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重难点)

【自主学习】

1.了解神话的有关知识,积累生字词。

发鸠( )之山 柘( )木 白喙( ) 溺 ( )水 湮( )于东海 夸父( ) 2.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⑴夸父与日逐走: ⑵北饮大泽: ⑶道渴而死: ...⑷文首: ⑸以堙于东海: ..3.理解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夸父与日逐走。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4.《精卫填海》选自 。《山海经》是我国现存最古的 书,保存了不少古代的 。你知道的神话故事有 、 。 5. 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两则神话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各表现了怎样的精神?

【我的困惑】

读课文,回答问题:

1.精卫的状貌、叫声、来历各是怎样的?读了这些描摹和叙写,你有怎样的感受?最能

43

【合作探究】

突出其锲而不舍精神的词是什么?

2.《夸父逐日》全文共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为几个画面描述夸父的?

3.你如何评价夸父追逐太阳的举动?这种精神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在你心中夸父、精卫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拓展延伸】

1.对《夸父追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2.《精卫填海》给了我们哪些教育和启迪?

3.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这篇文章的体裁是 , 给文章拟一个标题(不超四字)。

(2)这段文章所写的内容是真实的吗?它反映了古代人民的什么愿望?

【我的收获】

44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导学4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家作品及“序”

2.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掌握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重难点) 3.了解对比手法的应用,学习古人专心学习、刻苦自励的精神。(难点)

【自主学习】

1.本文是 写给同乡晚辈太学生 的。“序”,这里是 。

2.解释字词并对加点字注音

⑴嗜.学: ⑵ 叱咄..: ⑶俟.: ⑷负箧曳屣...: ⑸ 皲.裂: ⑹媵.人: ⑺日再食.: ⑻容臭.: ⑼烨.然: ⑽缊.袍: ⑾耄.老: ⑿谬.称: 3.用原文回答: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

4.作者最终能学业有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的困惑】

【合作探究】

1.小组合作,疏通文意,逐字逐句翻译全文。

2.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

45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用原文概括。

【达标检测】

1.区别课文中虚词“以”的用法。

⑴以衾拥覆 ⑵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⑶生以乡人子谒余 ⑷俯身倾耳以请 ..⑸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⑹以中有足乐者 ..2.翻译句子。

⑴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⑵及其稍长,索无书读

⑶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的方式?写出自己的观察与认识。

【我的收获】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