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散文朗读
作者:严国亮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2年第07期
一、认清朗读的益处
朗读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设计的能力训练点之一,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语文教学理应将朗读贯穿始终。朗读的诸多益处仅语文老师意识到还远远不够,还应让学生也充分认识到。因此,笔者认为,语文老师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朗读有助于培养语感,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有助于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助于增强记忆力、发展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等等。认清了朗读的诸多益处,学生自然会把朗读落实于行动之中。 二、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现实中,许多学生之所以不重视朗读,是因为无论是平时的小测试,还是每学年的期末测试,乃至中考,语文试卷上几乎见不到朗读类的试题,即使有一两题也是所占分值极少的。因此,既然朗读不考,学生也就不重视朗读,平时学习朗读与否当然就无甚紧要。考试是指挥棒,具有导向功能。在平时的语文阶段性检测,或者在中高考试卷中,如果能适当增加一点对朗读的考查分值,(如适当增加对朗读语气、语调、重音、停顿、节奏等内容考查的分值),这势必会引起学生、老师、家长对朗读的普遍重视,这对大面积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必将大有裨益。在朗读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以激励为主的朗读评价活动,也是调动学生朗读积极性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里说:“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 三、培养朗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首先要纠正学生不良的朗读习惯。例如,不少学生朗读时存在“拖调”问题,突出表现为声音拖得太长,乍听似乎抑扬顿挫,很有节奏,细加品味就会感到如同念经一般。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教师多范读课文,经常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或让同学之间互相评议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纠正方式。其次,要提倡、鼓励学生放开喉咙,声情并茂地朗读,坚决反对那种羞羞答答、忸忸怩怩的朗读,反对目光呆滞、表情木然的朗读,反对心不在焉、方言满口的朗读。在这一点上,语文老师要导向明确,态度明朗。再次,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把朗读的知识、方法和技巧运用在语文课堂上,还要更多地将其运用到自己的课外朗读实践之中,勤读、美读,毫不懈怠。最后,要引导学生多进行理解性朗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 四、教给朗读技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门艺术,它有着自己的规律。如果学生只是模仿朗读,仅凭感觉朗读,或者仅仅依赖自己有限的经验朗读,那么,想要很快提高水平,掌握朗读艺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的朗读指导,教给学生一些朗读的基本常识和技巧,让学生牢固掌握,并在朗读实践中熟练运用。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朗读风格。学生应该掌握的朗读知识和技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学会采用胸腹式呼吸,调节好嗓音和共鸣,使朗读发音音域宽广、音质优美、响亮动听;二是经常进行绕口令训练,使朗读吐字准确、清楚,声音圆润、饱满;三是通过教师范读、听名家朗读等途径正确处理好朗读中的各种停顿(包括标点停顿、语法停顿和感情停顿),以便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四是进行针对性训练,把握好朗读过程中的各类重音;五是控制朗读的语速,使朗读能够快慢适宜,缓急适度,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六是学会调整语调的升降平曲,使朗读显得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最后,还要注意轻声、儿化、变调等朗读细节。 五、拓展朗读范围
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诗词文章,大多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并且往往配有相应的音像资料,非常适合朗读。这些课文应作为朗读训练的首选材料。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教师还可以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篇章中选一些适合朗读的推荐给学生,供他们平时朗读练习之用。此外,学生还可以自选一些既感兴趣又适合朗读的材料作为补充,努力拓宽学生语文朗读的范围。 六、保障朗读时间
语文教师要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每周安排几节晨读课,用于学生练习朗读。在语文课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留下适当的朗读时间。当然,课堂上的朗读一方面是自由的、个性化的,另一方面又不应该是漫无目的的、毫无要求的、放散羊式的,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定目标、提要求,并且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