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空间环境设计论文灰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开展更人性化、适地性的设计活动,能够凸显出灰空间设计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的有效性,从而绽放出灰空间的多样化功能,满足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设计的创新需求,也满足乘客的实际诉求。 1.地铁环境中灰空间的概念界定 1.1灰空间的基本定义
灰空间,是一个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建筑设计名词,在古代和现代都有频繁的应用。最早,日本建筑家黑川纪章提出了“灰空间”概念,用以概况室内空间与外部空间交融、缓冲的区域。之后,日本建筑家安藤忠雄将灰空间从理论应用于实践活动,并在实际建筑设计中将其发扬光大。时至今日,灰空间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并且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建筑师。
从表象意义上看,灰空间一般可以带着建筑设计中的灰色色彩和色调,即介于黑色和白色之间的过渡性颜色;另一方面,灰空间主要指外部空间与内部建筑之间的衔接区域,即走廊、庭院、亭子等空间。后来的灰空间概念和范围都有所拓展,形成了保护以外部花草树木、玻璃幕墙等在内的多元化空间形态。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灰空间应用在我国古代传统建筑设计中早有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江南水乡建筑空间设计中庭院楼台、回廊立柱的设计。现代建筑及景观设计中,灰空间的理念多被理解为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对接,其实凸显出了灰空间过渡、衔接与
融汇的特性。在新时期地铁空间环境的设计中,灰空间的设计和运用也被逐渐发扬光大,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 1.2灰空间设计发展趋势
时至21世纪,不同功能、形式的空间各有其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往往是牢固的。对于灰空间的发展而言,不仅仅在地铁空间环境中有广泛而强大的应用生命力,而且必将衍生出更多的实用性设计理念。在空间的相互过渡过程中会产生一种模糊的空间形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灰空间”,是最接近与人类情感感知的边缘存在。在这个空间里,人们由此到彼的过程中,在放弃部分已有而为了获得部分未有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灵将会被一种游离的力量作用。会在内外相互交融中,较为容易产生对于空间、艺术、哲学的新的认知。在两种空间甚至是其他不同种的事物方面,过渡、连接、铺垫、衬托,都是互相交融的状态。 在从此到彼的过程中,21世纪的今天灰空间诞生了一个新的理论,就是“跨界理论”。英文名为“Crossover”,指的是根植于不同的范畴,相互间融合,即保持了一定的原有形式的特征,同时又不同于原有的任何形式。新产生的形式,具有双重特性,能够满足两种形式共同的需要。
上海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在发展地下轨道交通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从1995年4月10日第一条线路投入运营以来,上海市已经有14条地铁线路,运营总线路达到525.2公里,基本可以覆盖整个上海,满足人民群众日常出行的基本需要。上海市在开发、设计地铁的过程中十分注意“灰空间设计”,一
方面是为了地铁空间环境的考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增加行人、乘客的便利度,提升地铁的服务品质。所以,灰空间设计是上海地铁固有的特色,而且作用十分明显。
2.地铁空间环境设计中中灰空间的建构原则 2.1存在性原则 (1)结合性
地铁空间环境中灰空间的存在,其实是为了提升地铁空间环境的整体“品质和气质”,即灰空间要为地铁空间环境整体水准的提升作出贡献。当然,灰空间也要以更为和谐、自然的策略融入到地铁环境中,二者必须是和谐一致的关系。其实,这体现了灰空间存在于地铁环境中的结合性原则。这个结合不仅是灰空间在地铁环境的体现,更是地铁环境要中灰空间的设计来源。在上海市地铁的设计中,设计师注意把地铁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有机结合,可以大大增加灰空间面积,为乘客提供更多的自主空间。 (2)延伸性
灰空间要很好的融入到整体地铁空间环境中,但是同时也要更好的向外界延伸,以拓展灰空间的空间、范围和区域,形成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的完美对接。这样的话,灰空间不仅可以成为地铁内部建筑与外部空间的有效结合,而且拓宽了整
个缓冲、勾连的区域,为乘客提供更加宽阔的休闲、人居和使用范围。 (3)隔断性
灰空间在地铁空间环境中也应该追求适度的和隔断,即空间区域不能太过“发散”,而应该适当的与外部空间隔离,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灰空间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的特质。首先,隔断性与整体性、延伸性并无矛盾,这个隔断指的是设计区域的隔断,而非风格、色彩、质感的隔离;其次,适度的空间和设计区域的隔断反而能够更加凸显出灰空间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的独特性,增添灰空间的吸引力。
2.2整体性原则
所谓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整体性,首先是要追求色彩与质感的整体性。具体来说,地铁区域外围、内部的色彩一般要与灰空间的色彩、色调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保障整个建筑群、设计体的一致性,才能将完整的设计要素融入其中,体现地铁空间建设群体的特色与个性。色彩的整体性基本上是传统建设样式的必备原则,也是灰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正是由于色彩一致性的保障,地铁空间环境中的灰空间才能完美的融入到整体设计中,不至于显得突兀和奇怪。
由灰空间表现出的物质真实感其实是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理念、指向的延伸,体现了设计师的风格和特色。遵循灰空间与地铁空间环境整体的质感一致,可以很好的诠释灰空间的存在价值,也为身处其中的乘客提供了高品质的体验。
2.3人性化原则
其实,任何建筑设计、室内设计或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满足人的需求,地铁更是如此;地铁是以运送乘客为核心任务的,因此其灰空间的设计更要考虑这一目的。也就是说,人性化原则是地铁景观设计、环境设计的核心原则,也是影响设计师实践操作的根本法则。在考量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设计的时候,设计师必须依据地铁环境的整体现状,分析灰空间设计的操作可能性,并做出更接近人们需求的设计方案。
比如,供乘客休憩的灰空间必须考量行人步行、穿越、休憩的诉求,合理划分区域,切勿压缩乘客的步行、穿越与休闲空间。在这方面,上海地铁做的就比较好。上海地铁在地铁内部留出了足够的空间供乘客休憩、行走,同时利于联系地铁车厢。
3.地铁空间环境设计中灰空间的作用
3.1灰空间衔接了地铁空间环境的内部与外部空间
追求地铁空间环境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协调、一致与整体性,这是地铁空间环境空间和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灰空间设计的存在和出现则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也就是说,更好的衔接内部会计和外部空间,最终拓宽地铁空间环境的整体空间,才是灰空间设计的核心诉求。
灰空间是介于内外起到衔接作用的空间,是空间的转折点,是交通流线的节点,是人们驻足停留的地方。起到衔接内外功能的灰空间的最好例子就是地铁走廊,地铁走廊一面与室内空房间相连接,又与外部自然相连接,衔接了内外功能。正是这个衔接内外的过渡空间存在,才有了这么多故事的产生。走廊、廊坊式灰空间,让人获得了地铁内外的双重信息,促成了人们的交往。此外,地铁的立柱、幕墙在起到标志引导功能的同时,其空间涵盖了众多的意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它都深受大家喜爱,它存在的目的已经超出原始的功能目的。 3.2灰空间营造出了地铁空间环境更深层的内涵
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灰空间可以营造出场所感和领域感,即灰空间最能带给人们思考的应该是它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具有了更深层的内涵,带给了地铁空间环境更多样化的表现功能,那就是它营造出的空间氛围即场所感、领域感,给人在心理层面带来了更多的关怀。
地铁空间环境的内部空间带给人的封闭与外部空间带来的不安全感,是人们长期以来营造灰空间并且不断发展它的原因。黑川纪章说,“这种空间已经被看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用来减轻由于现代建筑使城市空间分离成私密空间和公共空间而造成的感情上的疏远。”在建筑中底层架空就很好的解决了人们在寻找场所感、领域感、归属感方面的问题。通过底层架空空间的应用,乘客、行人之间可以在此交往停留。
这个空间不仅可以满足地铁乘客的必要性活动,如:等人、上下班、接送人等;
还能满足人们的自发性活动,如:散步、停留或呼吸新鲜空气等。通过对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界面的围合程度来控制其“公共”与“私密”的程度来实现它应该符合的活动等级。
3.3灰空间增强了地铁空间环境的空间层次感
灰空间加强地铁空间环境的临界渗透,协调了室内外空间的交流。由于空间是由物体全部或部分围合产生的,空间围合的强弱直接决定灰空间与其地铁空间环境外部空间的流通程度。因此,通过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来形成室内外空间的交流。框景、对景和借景,都是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到另一空间,使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特别是把地铁空间环境外空间的景物引入室内,具有空间渗透的性质,有助于增强城地铁空间环境的空间层次感,为乘客和行人提供良好的体验。
4.上海地铁空间环境中“灰空间”设计实例解析 4.1地铁空间内部的“灰空间设计”
在目前上海运营的14条地铁轨道线路中,随着工程的推进与建设手法的成熟,工程师、设计师与相关工作人员愈发重视灰空间的设计。尤其在地铁内部,预留的空间范围越来越大,留给乘客、行人的空间也越来越多。其实,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空间都是灰空间的实际设计体现。
以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18号线换乘的江浦公园站为例,在12号线设计时就充分考虑换乘客流的影响,预留换乘空间,其有效空间不仅能满足换乘需要,而且还可供乘客休憩、等候,提升了地铁内部空间灰空间设计的水准。 4.2地铁内外结合部的“灰空间设计”
其实,灰空间就是连接内部建筑空间与外部建筑空间的一个特殊空间,这也是灰空间设计的起初本质所在。就目前上海市地铁空间环境设计的状况看,连接内外部环境的空间范围都可以视为灰空间,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区域。
比如,上海地铁线路深入地下的部分一般设计有长距离的转弯回廊、上下电梯等,这些都是为乘客营造一个回转、步入地铁的空间,也是灰空间的一种形态。诸如此类的结合部灰空间设计在上海地铁环境设计中经常见到,也可以满足乘客不同的需求。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铁空间环境的灰空间设计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地铁空间环境空间布局、拓展与延伸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与人的需求双重目标的导向下,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设计需要追求实用主义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以更好的实现设计目的,突破固有设计理念的束缚。本文的前半部分着重阐述了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基本类型和样式,大致勾勒出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主要现状;此外,对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主要建构原则及作用的分析,可以
简要得出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应用特性及意义,为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的设计实践指明了方向。
总之,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和原则,开展更人性化、适地性的设计活动,能够凸显出灰空间设计在地铁空间环境中的有效性,从而绽放出灰空间的多样化功能,满足地铁空间环境灰空间设计的创新需求,也满足乘客的实际诉求。 参考文献
[1] 马金祥.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色彩应用研究─—以中韩两国地下铁为例[J]. 装饰. 2011(06)
[2] 王晨. 建筑空间中过渡空间环境艺术的研究[D]. 山东建筑大学 2012 [3] 王伟华. 公共建筑的灰空间研究[D]. 山东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