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胸痹)络病辨证治疗
中医学根据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可归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病位在心之脉络,心络郁滞或心络虚滞为发病之本,基本病理环节为心络瘀阻、心络绌急、心络瘀塞。 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痰浊、瘀血、气滞、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
治疗原则
本病急重者,应及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免耽误病情而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根据本病病位在心之脉络,总的病机主要为营卫失调所引起的络气郁/虚滞,心络瘀阻,心络绌急、络虚不荣等,多为久病入络或久瘀入络的脉络之病,故“损其心者,调其营卫”,“络以通为用”为其治疗原则。本病病机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的特点,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发作期主要迅速通畅心络,缓解心痛,控制病情。而在缓解期则重在根据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法,并针对与发病有关的危险因素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或消减危险因素,以预防或减少心绞痛的发生。
(一)心络郁滞
【证候】胸中憋闷,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按揉、叩击、捶打胸膺可使胸闷暂缓,或未发作时欲饮热汤水,善太息,遇情志刺激胸闷加重,舌暗红,苔薄白,脉弦。
【证候分析】心络气机郁滞,气血运行不畅,在气无形尚属功能病变阶段,故以胸中憋闷为主,捶蹈或饮热汤可得缓解,气滞则血运不畅,故胸中憋闷或伴有胀满刺痛,心络郁滞之功能失调向心络瘀阻之器质性损伤发展,为其病机趋势。 【治法】流气畅络。 【方药】旋覆花汤加减。
旋覆花12g(包煎),薤白12g,菖蒲12g,郁金12g,降香9g,川芎9g,葱管3根。
1
【方解】旋覆花辛通络瘀,降气祛痰,薤白、降香宣痹通阳,流气畅络,郁金、川芎行气活血,川芎“血中气药”行营阴,助血运;菖蒲、郁金化痰开窍,葱管辛通脉络,全方以辛味为主,重在流气畅络以解胸中憋闷。
【加减】若肝气郁结明显,症见胸胁胀痛或攻痛,每因情志刺激而诱发或加重,脘腹胀满,食少纳呆,大便失调,脉象沉弦者,上方合用柴胡疏肝散、枳壳散加减;兼血瘀者,症见胸闷胸痛明显,唇青舌紫或舌有瘀斑,脉沉涩者,加鸡血藤、丹参、三七粉(冲服);症见舌红少苔,焦虑眠差者加百合、生地;气郁有火者加丹皮、栀子;舌苔黄腻者加黄连。
(二)心络瘀阻
【证候】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由瘀血引起者,疼痛以针刺样为特点,伴见舌紫暗见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症。
【证候分析】血瘀停着不散,心络瘀阻,故见胸部刺痛,痛处不移。《素问·脉要精微论》云:“脉者,血之府也,涩则心痛”;痛则脉弦,舌暗滞有瘀点,舌下
【治法】辛香理气,化瘀通络。 【方药】利心通络汤。
水蛭6g,鸡血藤30g,瓜蒌15g,薤白12g,川芎12g,降香9g,郁金12g,赤芍12 g,加服通心络胶囊。
【方解】水蛭化瘀通络,瓜蒌祛痰宽胸,赤芍、鸡血藤养血活血,川芎、郁金、薤白、降香宣通气机,流畅络气。
【加减】伴有心慌、气短等气虚症状者,加人参、黄芪;痰湿偏重舌苔厚腻者,加茯苓、半夏;遇寒胸痛,胸闷加重者,加桂枝;偏于阴虚者,加西洋参(单煎),麦冬,五味子;瘀血明显者,加土鳖虫、红花。
(三)心络绌急
【证候】突然性的胸闷或胸痛发作,常因受寒或情志刺激而诱发,因受寒诱发者可见畏寒肢冷,得温痛减,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因情志过极而发者,发作前常有精神刺激史,伴有烦躁易怒,情志抑郁,脉弦。
【证候分析】素体阳衰,心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阻于心络,卫气失宣,心阳不振,可发为胸痹心痛。寒邪侵袭脉络失于温煦又可引起脉
2
络拘急收引。或风邪冷热乘于心,客于手少阴之络,致心络阻滞或心络痉挛,可卒发心痛。表现为突然性胸闷胸痛发作,受寒者可见畏寒肢冷,得温痛减;情志不遂,气机失常,心络郁滞,心络绌急而痛。气机郁滞,肝疏泄功能失常,可见烦躁易怒,情志抑郁。
【治法】搜风通络。 【方药】护心解痉汤。
柴胡12g,佛手12g,全蝎6g,蜈蚣3条,桂枝12g,赤芍12g,薤白12g,甘草3g。
【方解】全蝎、蜈蚣搜风止痉;桂枝、薤白通阳散寒;柴胡、佛手疏肝理气;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寒邪偏盛,症见疼痛剧烈,唇甲晦暗或青紫,脉弦紧者,重用桂枝,或加附子温阳散寒,或用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苏冰滴丸合止痉散;若平素畏寒肢冷、体乏无力,胸痛常在夜间或感受寒邪时发作,并见腰膝酸软、小便清长,属心肾阳虚者,加人参、淫羊藿、细辛、补骨脂温补心肾;若以胸闷为主,感寒诱发者,多为心阳不宣,气血凝滞,加瓜蒌、薤白以宣痹通阳;若疼痛多在情绪波动时发作,发作时症状不典型,但却较频繁,常伴胸闷、善太息、两胁不舒等症,属肝气郁滞者,加郁金、香附、金铃子。
(四)痰浊阻络
【证候】胸闷痛如窒,气短喘促,咳唾痰浊,痰多清稀或黄稠,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纳呆恶心,舌苔白浊腻或黄浊腻,脉滑。
【证候分析】《灵枢·五味》曰:“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若饮食不节,五味偏食,或恣食肥甘,过饮贪杯,不仅可直接损伤心脏,日久可损伤脾胃,营卫交会生化失常,津凝为痰,痰浊痹阻心络,心阳痹阻,心脉不通,多见于体型肥胖或饮酒过度贪杯者。痰湿痹阻心络则见胸闷痛如窒;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津停为饮,饮聚为湿,湿凝为痰,可见肢体沉重,纳呆恶心;痰浊阻肺,肺气失宣而见气短喘促,咳唾痰浊;痰浊清稀,舌苔白腻为痰湿之象;有热者可见痰黄稠,舌苔黄腻。
【治法】豁痰通络。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3
瓜蒌20g,薤白15g,半夏15g,枳实12g,厚朴12g,桂枝12g。 【方解】本方以瓜蒌、半夏豁痰降逆,桂枝、薤白辛通散结,枳实、厚朴除中焦痞满,行心肺气滞。气顺痰消,阳通痹除,则诸证自愈。
【加减】若寒痰壅滞,胸阳不展,证见胸闷如窒,心痛彻背,舌苔白腻者,可合用二陈汤、干姜、细辛;若心胸满闷,咳唾黄痰,舌苔黄腻者,合用清气化痰丸或小陷胸汤;痰浊阻胃,脘痞纳呆,餐后易发者,可合用橘枳姜汤;兼气虚者可合用四君子汤补益心肺之气;瘀血内停,脉络不畅而胸痛明显者,可加丹参、赤芍、川芎。
(五)痰瘀互阻,毒损心络
【证候】胸部刺痛或闷痛,反复发作,心胸憋闷,恶心呕吐,食少腹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素体肥胖,气虚痰湿之体,嗜食肥甘,贪饮喜杯,情志抑郁,阻滞气机,营卫交会生化失常,聚湿成痰,而见胸部闷痛,心胸憋闷,恶心呕吐;气虚或气滞致血液运行不畅而停滞为瘀。痰性黏腻,阻于心胸,痰瘀交结,瘀阻心络,而发心痛。痰浊与血瘀既是病理产物,又都是致病因素,二者之间相互影响。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痰瘀互结,郁久腐化,久则凝聚成毒,久郁化火而见食少腹胀,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久瘀成毒,毒损心络,病情反复或加重。
【治法】化痰祛瘀,解毒通络。 【方药】温胆汤合丹参饮加减。
陈皮12g,茯苓12g,半夏12g,枳实12g,丹参30g,檀香10g,瓜蒌12 g,大黄6g,水蛭6g,全蝎5g,甘草6g。
【方解】方中以半夏,陈皮、瓜蒌、枳实、茯苓健脾化痰通络;丹参、全蝎、水蛭化瘀通络;檀香行气止痛;大黄解毒化瘀通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若痰热伤阴,舌红心烦,加西洋参、麦冬、知母;热毒明显者加银翘、黄连、栀子。 (六) 络虚不荣
【证候】心胸隐痛,动则更甚,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光)白,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或伴阴虚而见舌红心烦,夜间盗汗,
4
或伴阳虚而见手足不温,心痛遇寒加重。
【证候分析】各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营卫气化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学术不仅脉络自身充盈失度舒缩障碍甚或结构损伤,日久可致脏腑组织失于气血温煦濡养而发生各种继发性病理改变。久病必虚,久病入络,络中气血不足,络体失养,络脉运行气血输布渗灌功能失常导致络脉虚滞之变,所谓“至虚之处,便是容邪之处”。脉络空虚不荣,络体失养,更易导致外邪侵袭或痰瘀阻滞脉络,不通而痛,清代叶天士有“络虚则痛”之说;“下焦空虚,脉络不宣,所谓络虚则痛是也”。气虚日久阳气亏损,血虚日久营阴耗损,总之气血阴阳亏虚,气虚无以温煦,阳虚易生内寒,血虚无以濡润,阴虚易生内热,导致络气虚、络血虚、络阴虚、络阳虚的不同病理变化。络气虚则见心胸隐痛,动则更甚,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心悸失眠,面色(白光)白,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或结代。络阴虚则见伴阴虚而见舌红心烦,夜间盗汗。络阳虚而见手足不温,心痛遇寒加重。
【治法】络虚通补。 【方药】参芪生脉饮加味。
人参9g(另煎),黄芪30g,桂枝12g,麦冬12g,五味子9g,当归12g,炒枣仁12g,丹参15g。
【方解】叶天士首倡“络虚通补”治法,提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方以人参、黄芪大补心肺之气;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桂枝调和营卫;丹参、当归养血活血,通络止痛;炒枣仁养心安神。
【加减】若伴阴虚手足心热,夜间盗汗,心烦失眠,上方去黄芪,加元参、知母;若伴阳虚手足不温,心痛遇寒加重,加附子。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