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孟母三迁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选自刘向《列女传》

[1]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其舍近墓”的意思是“他住的房子靠近墓地”。 (____) (2)“复徙居学宫旁”中的“复”的意思是“重复”。 (____) (3)“此可以处吾子矣”的意思是“这个地方我儿子可以住了”。 (____)

[2]孟子幼时原来住在_____,后来搬到了_____,最后又搬到了_____。 [3]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说“此可以处吾子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主要说明了 。

A.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生活得更好屡次搬家 B.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C.一个人的成长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2.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吾盾之坚。(________) (2)吾矛之利。(________) (3)或曰(________) (4)弗能应也。(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揭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6

3. 阅读,完成练习。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使弈秋诲二人弈(___________) (2)通国之善弈者也(___________)

(3)虽与之俱学(___________) (4)惟弈秋之为听(___________) [2]分别用“ ”和“﹏﹏﹏”画出两个学下棋的人的不同表现。 [3]课文通过记叙_________________的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4. 课内阅读。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 ,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代的__________。

[2]按原文补充文中画“ ”内容,工整、规范地写在田字格内,注意笔画的变化。

[3]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1)士人:_______________ (2)恒:___________ (3)下流:_______________

[4]解释“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还知道哪些古人谈过读书的方法,他们是怎么说的?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内文言文阅读。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1]把文言文补充完整。 [2]解释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 (2)于物无不陷也(_____) (3)吾矛之利(_____) (4)弗能应也(_____) [3]“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6

[4]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会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什么启示?( ) A.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想好之后再夸大其词。

B.说话、做事都要考虑周到,不要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C.做生意不能同时卖两种东西。

6. 课文阅读。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联系上下文填空。

(1)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设果。 (2)孔指____________以示儿曰……

[2]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______)

(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______) (3)本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______)

[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以及人物的特点,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的作用。

[4]孔君平由“______”而联想到小儿姓“____”,就和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说明孔君平非常幽默。

[5]想一想,小儿的回答巧妙在哪儿?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孔雀是一种美丽的鸟,他巧妙地称赞了孔君平的高尚人格

B.他用对方的方法来反驳对方,既表现了他的质朴,也表现了他语言的幽默 C.他由孔君平的“孔”想到了孔雀,用“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正话反说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7.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___。孔君平______________其父,父不在, ___________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 A.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B.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是自己家的果子。 C.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D.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并不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 6

8. 阅读理解。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敏而好学(______) (2)不耻下问(______) (3)默而识之(______) (4)学而不厌(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三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哪些关于读书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月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______ (2)或告知曰________ (3)然后已_____ (4)请损之_________ [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 [唐]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①,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②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以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

(注释)①本:根。②建:树立。③倚:偏颇。④体道:包含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⑥砥砺: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

[1]读文中画“”的句子,结合下面的译文,用“/”给此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译文: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是为了培养德操;君子看到它的根本,就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

A.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B.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C.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D.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4 / 6

[2]把文中画“”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 )。 A.竹子是空心的,空心包含仁德;君子见到竹心,就会想到虚心

B.竹心虚空,内心虚空用来实践天地正道;君子看到它的内心,就会想到适应需要虚心接受意见的人

C.竹心虚空,内心虚空;包含仁德,君子见到,就会虚心接受意见 [3]文中“竹似贤”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快乐阅读(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文中加点字“走”的古义是_____,今义是__________。 (2)下列各句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跟着太阳跑,追赶上了太阳。) B、未至,道渴而死。(还没有跑到,就在大道旁渴死了。) C、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3)文中写夸父能吞河饮渭,运用了什么修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理解。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给下面加点的“度”字选择合适的解释。

①标准,限度 ②衡量 ③计量长短的标准或工具

先自度其足 _________ 吾忘持度 _________ 宁信度 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加点字“之”共出现五次,任意选择其中的两处,说说“之”的词性和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课内阅读。

古人谈读书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 有识则知学问无尽 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何伯之观海 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_________________。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

[1]请将原文中缺失的句子填写到下方的横线上。

5 / 6

[2]给短文空白的地方加上标点。 [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盖:(_______) 窥:(_______) 士人:(_______) 下流:(_______)

[4]下列选项中,与“河伯之观海”的“之”用法一致的是( )。 A.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结合选文,请你谈一谈为何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按课文内容填空。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陷。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鬻:_____ 誉:______ 坚:_______ 陷:_______

利:_____ 或:_____ 以:_______ 何如:________ 弗 :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想到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篇文言文的____故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_____的人,夸张_____,他说的话_________。这个故事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