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五年级部编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积累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课内阅读我最棒。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吾盾之坚(_____) 吾矛之利(______) 或曰(______) 弗能应也(______)

[2]那个人采用了什么办法让楚人哑口无言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读书有三到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带线的词语。

余尝谓:______________ 漫浪诵读:______________ 既不专一:______________ 心到最急:______________

2.“读书有三到”,即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用文中句子回答)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句话是一句_______句,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词。

而:________ 啖:________ 去:________ 欲:________ [2]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不一样的一项是( ) A.仕于南方 不得已而从仕

B.或曰:“啖菱须去壳。”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C.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 / 6

[3]在下列句中括号里填上句子省略的成分。

(______)曰:“我非不知。并壳者,(______)欲以(______)去热也。” [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回答问题。

疑邻窃斧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 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其邻之子非变也, 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掘于谷而得其斧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

(注解)①鄙,边境。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③侍御:侍从妃子。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 (2)吾知所以亡矣(_____) (3)被服以立(_____) (4)卒得反国(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鯀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

2 / 6

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

[1]“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2]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理解。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解释加点词。

示:____________ 曰:____________ [2]孔君平为什么说“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杨氏之子用一句“____________”回应了孔君平的逗弄。其巧妙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见杨氏之子是一个___________的孩子。

8. 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____________。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 )。 A.矛很锐利,能戳穿他的盾 B.盾很坚固,他的矛戳不穿 C.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3]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在生活中见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sòng yǒng)读,(决 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用横线画出括号里正确的字和读音。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问句,说明心到了,眼睛也会看到。

B.反问句,点明,只要用心了,眼和口自然会到。点明心到的重要性。 [3]读了这篇短文, 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先解释句中加点字,再解释句子意思。 (楚人)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____________ 陷:____________ 句子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这则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回答问题。

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北宋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 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

会:适逢,恰巧。 杨大年:即杨亿, 当时的文学家。 [1]理解下面加点字的意思。

(1)水底日为天上日 (________) (2)因请其对 (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4 / 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故事中,杨大年称得上是文学家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轻风细柳,淡月梅花”是一副四字对子。请根据扩展后的下联, 在方格中填写一字,组成一副对仗工整的五字对。 上联:轻风_____细柳 下联:淡月隐梅花

1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②。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③。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④。”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⑤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yì)世为通好也⑥。”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⑦。太中大夫陈韪(wěi)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⑧。”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⑨。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有删改) (注释)

①孔文举:孔融,字文举,是汉代末年的文学家。②洛:洛阳。③通:通报,传达。④我是李府君亲:我是李府君的亲戚。李府君指李元礼。⑤仆:我,古代谦称。⑥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过去我的祖先仲尼(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老子)为师,这样看来,我家和您家世世代代友好往来。⑦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⑧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出众。⑨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孔文举说自己是李元礼的亲戚的理由是什么?用“ ”在文中画出来。

[2]“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字面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__________”,言外之意是说陈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言文,你认为孔文举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古诗文阅读。

程门立雪

杨时见①程颐于洛,时盖②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③,时与游酢侍立④不去。颐既⑤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见:拜见。②盖:大约。③瞑坐:打瞌睡。④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⑤既:已经。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颐偶瞑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与游酢侍立不去”的原因是什么?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时与游酢在欣赏程家的雪景。

5 / 6

B.杨时与游酢想拜见程颐,又担心打扰程颐休息。 C.杨时与游酢没有经过程颐允许,不敢擅自离开。 [3]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文言文阅读。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鲁而食之( ) A.设法得到 B.恳求,乞助 C.需要 D.寻找

[2]天帝使我长百兽( )

A.替,让 B.出使 C.派,差遣 D.用 [3]天帝使我长百兽( )

A.管理,治理 B.生长,发育 C.增加 D.排行第一 [4]兽见之皆走( )

A.失去原样 B.跑,奔跑 C.通过 D.走路,步行 [5]“狐假虎威”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6]百鲁看见老虎和狐狸皆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7]这篇寓言故事讽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