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三
一、填空
1.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之一,人类活动的意识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 目的性 。
2.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 国家和个人 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狭义的教育目的是 国家 对教育培养怎样人的要求,与教育方针在提出主体、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3.教育目的一般表现为三个基本的层次:一是 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 ;三是 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 。
4.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 社会依据___和__个体依据__。
5. 确立教育目的的原则有信息完备原则、_系统协调原则__、__民主参与原则__、和现实可行原则。
6.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其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客观现实条件是中国的国情。
二、单选
1.教育活动最终是( A )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
A 受教育者 B 教育者 C 国家 D 学校
2.从教育目的的主辅性来看,可分为( D )。
A 外显的教育目的和内隐的教育目的 B教育的理想目的和现实目的
C 理论性教育目的和行动性教育目的 D主导性教育目的和辅助性教育目的
3. 在( A )中,美国明确要求在20世纪结束时实现“国家六大教育目标”,彻底改变中小学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A 《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 B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C 《美国2061计划》 D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4. ( B )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人的本性之需来确定。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一般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身心的和谐发展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人格本位论
三、辨析
1. 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答: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既然教育目的以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为核心,那么,在回答这一问题之时,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
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当然,基于主体需要对教育目的的回答又不完全是凭空的设想和梦想,而是要基于教育客观的活动及功能的展现。也就是说,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答: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涂尔干等。
国家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在柏拉图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主要是作为其国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他提出,一个完美的理想的国家,必须由三部分人组成: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指农民和手工业者),而培养这些人并达到理想国的目的,主要通过教育来实施。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和选拔出统治国家的哲学家——最高统治者,他们是“深谋远虑的,真正有智慧的”;训练出勇于维持国家秩序和保卫国土的军人,使他们永远保持着“什么该怕,什么不该怕的信念”,“对内不法之徒,对外抗虎狼般的入侵之敌”;也得训练出一大批安于生产,愿意供养统治者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使他们在“谁应当统治,谁应当被统治”的问题上,易于“达到意见一致”。可以说,柏拉图关于教育目的的认识,是与其社会政治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他那里,教育是社会政治的附庸。
涂尔干,这位教育社会学创始者,在他的学说中,是把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他的教育学说实际上是其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涂尔干看来,教育是一个社会事物,学校
是社会的缩影,不同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类型的教育,他说:“今天,我们难道看不到教育同样随着社会阶级的不同,甚至随着居住地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吗?现在,城市教育就不同于乡村教育,资产阶级受到的教育也不同于工人受到的教育。”整个社会及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着教育能够发挥怎样的功能,正是由于每个社会都具有适用于全社会的全体成员的规范,教育才使儿童产生:“(1)他所属的社会认为其每个成员不应该不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2)他所属的特定社群(社会等级、社会阶级、家庭、职业)认为其全体成员必须具备的某些身心状况。”基于这种认识,他认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某些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
四、简答
1.简要回答教育目的的性质。
答: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以下重要的特性。
(1)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的产生的机制来看,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教育目的首先表现为一种主观的东西,它与教育价值密切相关,是教育目的的确定主体依据自身对教育的需要所提出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2)教育目的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发展性。从教育目的的演变和发展过程来看,一方面,教育目的总是某个时代的教育目的,受到它所处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制约,具有很强的时代
性;另一方面,教育目的又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3)教育目的是社会性和个体性的对立统一。从教育目的实现的条件来看,教育目的既要受到某个时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又必须以尊重个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只有将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有助于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4)教育目的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从教育目的的归属来看,教育目的不仅与教育价值紧密相关,是教育理论需要研究的问题,而且是基于教育实践又对教育实践具有导向、规范等意义的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问题。所以,必须将教育目的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
2.教育目的的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目的作为主观和客观、时代性与发展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社会性与个体性的对立统一,对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导向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来看,教育目的具有导向的意义。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引导着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或事物的展开朝着教育目的制定者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它可以确定教育活动发展的方向。
(2)规范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展开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规范的意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开展起到制约或促进作用。它不仅要告诉各类教育主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而且还要使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3)选择的意义。从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产生的过程来看,教育目的具有选择的意义。从教育活动来看,为什么有的教育活动能在某个历史阶段产生,为什么有的教育活动能一直延续到现在(如班级授课)、而有些则早已不复存在,这些都受到教育目的选择意义的影响。从教育内
容来看,任何一个国家的学校和教师都会无例外地根据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决定哪些研究成果和社会文化可以进入教育内容,哪些则应受到批判和抵制。
(4)激励的意义。从教育主体活动的动力来看,教育目的具有激励的意义。各类教育主体可以因为教育目的的存在,不断激发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科学合理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教育目的实现。当然,教育目的激励意义的实现要依赖于教育目的在学校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具体化。因为,只有具体化的教育目标,才能对各类教育主体具有激励的意义。
(5)评价的意义。从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的价值来看,教育目的具有评价的意义。教育目的既是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同时也当然是衡量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不仅可以依据教育目的评价学校的总体办学方向、办学思想、办学路线是否正确、是否清晰,可以评价学校的管理是否科学有效、是否符合教育目的要求,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是否遵循了教育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
3.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审视各国的教育目的,分别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答:从对各主要国家教育目的的分析可以看出,他们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选择上都体现出一下特点:
(1)注重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结合。前面的分析已经明示了对教育目的影响最大的是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在西方,受古希腊“三杰”朦胧主体性思想的影响,个人本位倾向根深蒂固。只是到了19世纪70年代以后,社会本位才在法国、德国、美国应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而生。中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儒家思想强调用“礼、义、仁”的社会规范改变人性,造成社会本位的倾向根深蒂固。可以说,中国至今还没有出现西方意义上的个人本位倾向。
(2)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的结合。20世纪是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不断争执的过程。但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人类在不断地追求二者的融合,走向科学人道主义。科学人道主义教育目的观,是科学人文主义对人的发展的要求,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任何教育事业中基本的、贯彻始终的因素;要使科学和技术成为为儿童、青年和成人设计的一切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最后,要使科学和技术有助于人类建立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以促进科学发展而不致为科学所奴役。
(3)注重适应价值和发展价值的结合。传统政治教育进行的是政治知识的教育、意识形态的灌输。这样,就不足于培养学生承担社会义务的态度。对此,《学会生存》提出的改进策略是: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结构的功能活动进行学习,并于必要时在改造这些社会结构的斗争中承担个人的责任。同时,把民主的政治纳入教育体系中。
4.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我国的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教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既源于社会需要也受社会制约。因此,教育无不带有各个时代社会的特点和要求,无不体现一定的社会性质。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质决定教育性质。所以,社会主义的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性质的基本规定。
(2)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既明确了我国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引导和发展学习者,又确定了我国对社会主义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的要求,二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明确在哪些方面促进发展。这不仅体现了人自身需要的层面性,而且是社会发展和分工的必然。
(3)全面发展的人是从事经济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各级各类的人才。人的发展可分适应性发展和自由发展两个层次、水平。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培养“建设者”和“人”就正好体现了我国当下教育的全面发展还处于适应性的全面发展阶段,这更多受制于我国当下的国情。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在任何时代(时候)都是相对的,相对而言,现代人的发展比古代人的发展自由和全面多了,因此,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从理想看是“远在天边”的,从过程和目标看是“近在眼前”的。
(4)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途径和方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源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源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被视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得到明确,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这一原则。
五、论述:
1.分析和论述教育目的确立的基本依据,并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教育目的确立是指某个时代的教育主体对教育目的进行选择和制定的过程,其直接的结果是教育目的的产生,进而对教育活动产生导向、规范等意义。
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据。
(1)社会依据:马克思认为:“为了建立正确的教育制度,需要改变社会条件,另一方面,为了改变社会条件,又需要相应的教育制度。”所以,认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状况,都对教育目的起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是确立教育目的的重要社会依据。
①社会经济状况和科技发展:社会经济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出
发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确立,从根本上看反映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体现。因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规格、类型和标准的需要不同,教育目的的具体内容便有所不同。
②社会政治状况以及其发展的需要:教育目的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社会政治经济有着直接的制约关系。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又首先表现为要符合统治阶级或执政党的利益和需要。由此可以说,有什么性质的社会政治经济,便会有什么性质的教育目的。不同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党的人才标准不同,教育目的便会有所不同。
③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还受到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东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如我国自古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目的。而西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显然,这两者有共同的阶级实质,又有源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传统所带来的差异。
(2)个体依据:教育目的确立的个体依据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个体教育需要的影响。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特点。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而后可变性、不平衡
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的需要。这样确立的教育目的才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
2.结合实际分析我国教育目的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
答:第一,我国教育目的中的问题:
(1)适应论或工具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要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二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来制定,使得教育和教育所要培养的人,不免会落人工具或附庸者的角色。
(2)近视化的倾向:从社会化的观点出发来选择教育目标,不能摆脱现状的困扰和当前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容易导致一种近视化的功利取向。
(3)把人作为客体的倾向:教育目的在强调社会要求这一外部因素的前提下,对儿童自身的发展,只提到了“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人仅是作为客体来对待,这样导致的必然结果是:教育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上述三种价值倾向是密切相关的,即根据当前社会的要求来制定教育目的,在这个目的中不考虑人的主体地位,最多只是不违背人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以往对教育目的的研究,可以归结为这样一个顺序:社会要求——人的素质(教育目的)——实施教育。这是一种适应论和工具论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的消极适应论及其导致的教育目的工具论的观点,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社会(环境)
与教育关系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主体决定了环境的形成和变革,人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教育要根据人的发展规律为未知的社会培养人,这种人不是社会的工具,而是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主体。这样教育目的的研究顺序就成了:实施教育——培养新人(教育目的)——创造“新”社会。这种主体论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教育的超越论:一是教育面向未来,走在社会发展的前面,它不再简单地为维持一个已存在的社会而培养“工具”,而是要为一个尚未出现的社会培养主体。这个社会不是宿命式的、既定的,而是由人创造和决定的。二是教育不再仅仅回应当下社会生活的要求,不再有什么样的社会就要什么样的教育,被动地接受社会的指令,而是积极干预和参与社会生活及其发展。教育通过培养主体人来变革社会、决定社会。从而真正达到教育先社会而行。因此,教育目的要真正走出误区,必须首先在价值观念上实行转换。
第二,如何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
对于学校培养目标,需要一种整体的学校教育形态。这种整体,表现为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围绕着核心目标进行;而且,在不同的层面与领域,相互沟通、合理分工但不分家,充分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促进生命整体的成长。
从空间的角度看,在第一个层面上,学校整体的工作目标应围绕培育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而展开。全校性的工作安排,校长的全部工作,必须明确这一中心。学校要研究如何针对本学校的学生特点,设计和建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生活。学生在学校中生活,是学校生活的整体在促进着学生的发展。而综合性地设计和建设学校生活,就要以整体综合的思维方式考虑学校整体育人环境的建设,都需要在学生发展的层面上加以设计和建设。
第二个层面上,学校教育中基本的生活形态是班级活动与课堂教学。这二者具体的表现形态不同,因此,目标的重心也会不同,其价值与目标却是一致的,都在于促进学生成长,只是在用
不同的构成性资源养育着共通的生命。
第三个层面上,课堂教学内部的不同学科与课程的教学、班级中不同主题的活动,又构成自身的资源特殊性。在自身的特殊性之上,又可以建立这一层面的目标系统,如语文教学的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等。如果再考虑更为微观的一次次次的活动,这一结构还要延伸。
不同层面、不同时段的工作,具有内在的价值取向的相通性,并且在实际的学校教育生活中相互影响、相互生成。针对多层面、度、立体的教育生活的建设,需要在坚实的、研究型的教育实践中生成。在具体的教育生活创建中,需要关注不断生成的新资源,不断将资源的价值开发出来,动态调整学校生活,在清晰合理的价值取向指导下,推进学校改革的深入。
这一过程,也同样是每一位教师直面挑战的过程。实现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和培养目标的当代重建,需要有思想、有智慧、有境界的教师,需要能够脚踏实地、自强不息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有发展意识与自我更新能力的教师,也将生成教师的灵性与智慧,将使教师的职业形象获得全新的定位。因此,这一过程将是一个学校教育的自我更新过程,是一个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富有生命气息的生命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