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的课堂环境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在个性张扬中的积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成熟而且天马行空,教师如果不加以就会使学生的思维脱离对课堂内容的学习,变得难以控制而没有达到互动的效果;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兴奋点,优化学生的生成来引导课堂互动,从而引导互动能够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例如,在学习探究“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时,结合学生爱喝饮料的素材,让学生讨论饮料中的气体是什么?学生都会回答出是二氧化碳;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观察饮料瓶上的说明,上面的表述却是碳酸饮料,从而在学生心中建立了问题:为什么进去的是二氧化碳气体,却写着碳酸饮料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了质疑,有的学生说这是饮料商的表述错误,应该叫二氧化碳饮料,随着几个学生的附和,所讨论的问题变得有点脱离主题;教师这时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参与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学生通过实验来对表述进行验证,学生转而讨论如何验证二氧化碳和水的反应.经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和猜想,学生采用了紫色石蕊来验证,通过学生对现象的观察发现溶液变红色,说明了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了酸,结合学生对酸的认识从而确定了该酸为碳酸,也还了饮料商一个“公道”:称为碳酸饮料是正确的.通过这样的互动,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成来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正确互动,使得课堂教学高效、实用.
二、利用重点探究,突出互动内涵
课堂互动犹如层层剥茧,要能够逐渐地突出课堂的核心问题才是课堂互动的内涵所在.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的关键,从而由散开式讨论逐步过渡到集中式讨论,将学生的思维慢慢地转向对重点知识的思考上来,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时,利用“燃烧的手帕烧不坏”魔术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讨论中学生认识到了手帕表面的酒精发生了燃烧,教师顺势让学生讨论酒精燃烧的条件?结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学生了解到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充足的空气;但是随着学生的进一步互动,又出现了新的疑问:为什么酒精燃烧完了,手帕不跟着燃烧而灭了呢?根据学生的经验手帕应该是特别容易就会燃烧的,这个实验与学生的经验发生了冲突,这也促进了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对燃烧条件的怀疑,从而建立了问题的重点:是什么促使酒精能够燃烧而手帕不可以?在学生的不断互动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物质在燃烧时需要的温度不同,就像一根火柴能够轻松的点燃一张纸而不能轻松的将桌子点燃,从而让学生理解了着火点的概念.解释了实验现象的真正原因:酒精和手帕的着火点不同,酒精中的水吸收了酒精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变为水蒸气,而没有达到手帕的着火点,所以手帕不会燃烧,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了解了着火点这个概念,掌握了现象背后的内涵.
三、灵活教学手段,提高互动效果
在结构化学课程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课程评价的手段。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达到学以致用效果。论文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结构化学 课程论文 创新思维
《结构化学》是理科院校化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专业课。这门课程以严谨的数学逻辑推导为基础,建立比较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一般感到难学难懂。因此,学生易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到教学效果。根据结构化学教学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设置课程论文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知识和评价教学效果的手段。对此,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 在掌握学生基本学习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设置与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注重理论研究和解释实际实验现象的课程论文题目,引导学生尝试应用结构化学/量子化学的理论计算结果来解释化学实验,深入了解分子结构和理论性质,揭示其内在规律性。从而在应用理论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 设置课程论文的重要性
与其他化学专业课程不同,《结构化学》的内容主要是抽象理论,缺乏合适的配套实验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加深、拓宽和巩固。该门课程的对象一般是大学三年级学生,具有相当的化学专业知识。设置课程论文可以让学生在搜寻研究对象或者范围时,对以前专业知识进行回顾和分析,思考大学一年级以来学习的知识是否存在可以采用结构化学理论解释的地方,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原理和现象进行思考,在自由选择题目范围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论文撰写时,着重讲授一般论文的写作格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形成一定论文写作规范。这对于一般理工科学生尤其重要。设置的课程论文同时为四年级毕业论文研究阶段所需要的逻辑思维和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2 理论化学计算软件的讲授
让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首先必须先教导学生使用理论化学的计算软件,让计算软件成为学生进行课程论文研究的工具,所以教师本身需要对该类软件非常熟悉,同时具备利用该类软件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经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众多量子化学理论计算软件中,HyperChem比较适合一般学生使用。可视化软件使深奥的理论计算结果形象化、直观化进行表达,让学生好学易懂,同时操作简单,适合用来作为课程论文研究的计算软件。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只需要1学时就能教会学生有关HyperChem的基本操作和应用于简单的理论计算。谭君[1]介绍了HyperChem软件的一些使用操作和特点,这里不再重复叙述。
3 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的指导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所以我们在课堂上,教导学生一般的科学研究思维和步骤。课堂上以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律作为计算例子,采用Hyperchem软件计算各原子电荷并解释定位规律的实验现象。众所周知,苯环上的取代基分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这里选择了氨基和甲醛基分别作为邻对位定位基和间位定位基两类代表,通过计算其量子化学指数,讨论其计算结果,从理论上解释定位效应。
首先分析影响亲电反应的因素。一般认为碳原子的电子云密度是主要因素,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计算苯环上的碳原子电荷来解析亲电反应规律。
在Hyperchem构造并以PM3分别计算氨基苯和苯甲醛,按display中的labels,选定charge项,在分子中显示各碳原子的电荷分布。
电荷分布显示氨基苯上邻位和对位的C原子带负电荷,分别为-0.191和-0.169,均大于间位C原子电荷(-0.05),所以对于氨基苯来说,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邻位和对位。而在苯甲醛的情况恰好相反,间位C原子电荷为最负,为-0.119。亲电基团会首先进攻间位。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和讨论,应用原子电荷的规律变化很好地解释了亲电取代定位规则。
转贴于 4 拟定结构化学计算题目
① 药物分子的结构与活性关系
通过对分子的结构计算,讨论结构与活性关系,寻找分子活性中心和主要影响活性的因素。
② 化学反应原理与规律解释
以理论方法计算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的产物与规律,如丁二烯的加成反应。
③ 分子结构与性质
计算出分子的量化指数,寻找量化指数与分子性质的关系,如HOMO、LUMO与颜色的关系。
④ 光谱的移动
研究分子结构与光谱移动的关系,如分子中的键长的变化直接影响红外吸收峰的移动。
⑤ 分子的结构/构型/构象
以理论方法研究分子的结构、具体构型和构象。
⑥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的作用一般为氢键和范德华作用,与化合键作用相比,属于弱作用,是生物大分子主要相互作用。
5 论文指导与创新思维模式的培育
创新思维的特征是求同与求异的统一、发散与收敛思维的统一、敏锐的直觉与理论思维的统一。课程论文布置下去以后,学生在对课题的思考会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新的想法,我们要鼓励学生在对新的问题进行创新思维。安排课程讨论,将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上讨论,尊重学生的新想法,引导学生将课堂学习的结构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课程论文研究中。
具有思考判断能力是学生创新思维模式的主要表现。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已表现出许多弊端,影响了学生思考和动手的素质及其能力的形成。学生自己选题,成为培养学生思考判断能力跨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开展课程论文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判断能力。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课程论文研究的过程上,而非结论。教会学生从抽象的数理推导中评选出适合个体所需的条件。同时,学生只有具备的思考判断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在终身教育过程中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不断实现知识的更新[2]。
【参考文献】
1 谭君. HyperChem 在结构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17(6):20~22.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改教学方略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理念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的实施中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把学生置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在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参与设计。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又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去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开始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教师在给学生开始上化学课时,以实验首先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挂在黑板上,再用装有3%的氢氨化钠的小喷雾器喷射在白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等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教师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还要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1、科学与非科学的概念科学的本意是“知识、学问”。。只有科学才能使我们面对真实,进而真正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真实的东西就是科学,不真实的东西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探索自然,探索真理。无论是牛顿的三定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还是简单的库仑定律,都是人类探索自然的结果,而这些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理论——真理,尊称为“科学”,而对那些凭空捏造、经不起检验的东西成为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逻辑推理”,即:1)首先设定基本假设,作为不可证明的公理。2)一切结论都需要通过比较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出很多与基本假设相差很多的结论。不符合逻辑推理的就是非科学。有的人认为,科学就是“尊重事实”,与事实相符,否则就是非科学。还有的人认为,科学能预测未观察到的现象。量子力学预言了约瑟夫森效应,量子光学预言了量子拍形成等等。对于上述观点,我认为有合理的成分,但不完整。我认为,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或者说,科学是以范畴、定理和定律形式反映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1.2、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主要有四个不同标准:一是可证实性原则,可证实性是指能够想象出一个命题的证明方法来确定它的意义,至于这种方法能否被实际采用则是另外一回事。也就是说,可证实性是原则上可能被证实,而不是技术上的可证实。二是波普尔提出的可证伪性标准,认为一个理论的科学性的评价标准就是它的可证伪性。三是库恩的范式论划界标准。库恩的范式提倡的是一种科学家共同协商的标准,认为科学理论由科学家内部的共同信念所决定,从而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从客观方面引向了主观方面。四是“怎么都行”标准,也就是费耶阿本德的消除分界论。费耶阿本德认为科学与非科学学之间没有一条绝对的界线。显然地,以上四种标准都不能较好地解决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我认为,合理的划分标准应该从科学的含义出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有用性。二是经得起实证检验。
1.3、辩证看待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科学与非科学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二者还可相互转化。非科学甚至伪科学有助于科学的发展并可在一定条件下向科学转化,反之亦然。科学与非科学的关系问题既是一个很基本的科学问题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哲学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将会有不同的内容和标准。所以,我们应该在一定的条件下,客观、全面、辩证地判断科学与非科学。
2、中医方法的一般特征
中医方法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
2.1、整体观念(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要靠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另一方面又要靠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生理平衡。。因此,中医认为,人体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诊断时,可以通过外在的变化,判断内脏的病变。治疗时,对于局部的病变,也从整体出发,确定治疗方法。(2)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如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区方域等)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因此,人要主动地适应环境。在治疗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就成为重要原则。
2.2、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的异同。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3、中医是科学
按照上述科学与非科学的划分标准,根据中医治病的原理、方法和效果,我认为中医是合乎科学的,理由如下:
3.1、中医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中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有科学的治病原理,主要包括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象、经络、运气等学说。
3.2、中医具有不可或缺的现实作用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科学价值已经为千百年来的历史所检验和证明。在现代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现代科学手段检测,没有实质性病变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性疾病、妇幼疾病、中医药仍然显示良好的治疗效果,在不孕不育、月经不调、红崩白带、水肿病、肝腹水、胃痛、脱发、慢性腹泻、骨伤、形寒肢冷、免疫功能低下等领域,中医药更显其独特功效。可见,在现代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医仍然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一、精心设疑,适时提问
许多教师的教学计划中,都有教学步骤、教学的重点、难点等内容,但却没有课堂提问的计划,造成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必要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未经思考就回答了问题,课堂气氛表面看似很热闹,实际收获却很少。因此,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把课堂提问列入教学计划中,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提出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服从教学目标要求,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并且要做到适时适度。
(一)教学重点难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点。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问题引起他们对重点难点的注意,使其思维聚集在重点难点上。
(二)学生“无疑”处。这是指一些看似十分简单,学生似乎已经完全掌握的知识点。实际上学生往往由于粗枝大叶或思维处于不活跃状态,而未发现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是不完全明白的。教师应精心设置疑问,推动学生思考问题,使他们更全面地掌握知识。比如学生在读完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时,都觉得这很简单。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一组对边相等另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问题掀起了学生的思维波澜,使他们重新对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积极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掌握了这个定义。
(三)新旧知识交汇处。新旧知识的衔接教学对学生掌握新知识很重要。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温习巩固,并引发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继而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启发,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四)课堂结尾处。在讲完一节课所有的知识点之后,精心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对本节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巩固所学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兴趣,只有有趣的东西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激发兴趣是课堂提问的第一要素,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讲《整式的运算》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引入新课: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任意写一个两位数,在按如下顺序运算:(1)用这个两位数减去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2)再把所得的数的各数位上的数相加;(3)再乘以15 减去88,结果等于x。全班同学在纸上写的数虽然不相同,结果却都一样,同学们面面相觑,感到惊奇,这是怎么回事呢?在大家产生强烈兴趣的基础上,教师说:“如果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就要学好本节知识。”既紧紧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所学新知识上,又激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把握时机,连续追问
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师要连续追问,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问题思考的方向,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可以紧随着再问学生“为什么?”即你的回答的理由是什么,你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根据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扭转盲目猜题和想当然的趋势,特别是在概念的判别和选择题的解答时更应如此。当学生解决一个特殊形式的问题时,可以通过变式追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方法化用,得出规律,发现问题的关键,得到新的结论。
四、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关键词:对外汉语 初级阶段 中国文化教学 方法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SK2012B201)
当前,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选择学习汉语,来华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加。这些来华的留学生学习目的不尽相同,学习时间也有长有短,从几周的体验式学习到几年的专业学习都有。对外汉语教学除语言的教学外,文化教学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逐步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并展开了研究讨论,到现在已经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我们现在所说的文化教学,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如中国的风俗习惯、民族心理以及一些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二是指中国历史文化常识的教学。本文所谈论的对象是后者。
根据当前的对外汉语课程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一般开设在中高级阶段,学生水平一般较高。以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例,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开设在本科三年级。但是,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有相当一部分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他们也有学习这门课的愿望,而他们的汉语水平又处于较低的层级。那么,我们能不能为这部分学生开设这门课呢?如果可以开设,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呢?
我们认为,可以为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开设这门课,只要教学方法运用得当,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师用语的运用
合理运用教师用语,这是教师讲课时要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师的课堂用语必须符合学生的汉语水平,否则,教学目的就很难达到。我们在面对初级阶段留学生教授中国历史文化常识课时,如何运用教师用语呢?
(一)尽可能地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
这首先要求授课教师了解初级阶段语言课程的教学内容,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这样,在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就能很好地把握学生的特点,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师用语。
。这样,学生便能够明白太和殿的重要地位和它所象征的意义。。这样,我们只需要用简单的几个句子和词语,便能让学生感受到秦始皇兵马俑的气势以及古代中国工匠高超的技巧和智慧。
(二)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词汇和句式
上面我们谈到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初级阶段学习过的句式、词汇。但初级阶段分初级上班和初级下班,这部分学生水平也是有较为明显的高低之分的。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使用简单的词语、句式。
比如我们在上面介绍太和殿时,涉及的关键词主要有“最、大、重要”;在介绍秦始皇兵马俑时,使用的关键词主要有“多少、多、高、一样”,这些词语都是初级阶段学生学过的,易于理解。
以上两点,看似简单,却并不容易做到,需要授课老师熟悉初级阶段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并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适时调整。
二、身势语的使用
在语言教学中,身势语是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有些内容用语言不易解释清楚,但有时通过一个表情、一个动作或一个简单的表演就能解决问题。在对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适当地使用身势语也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介绍京剧旦角的分类时,老旦、武旦容易讲明白。但青衣和花旦则不易说明白,这两种角色除了扮相的不同外,还有性格的不同,一个文静,一个活泼。可“文静”“活泼”都是比较抽象的词语,我们很难跟学生解释。这时候,如果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演,用表情和动作将动、静两种性格展示出来,学生便不难发现这两种角色的差别了。
在初级阶段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合理地使用身势语除了能起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外,还能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三、问题的设置
对外汉语教学特别强调师生互动,它几乎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而问题的设置,教师问,学生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常用的形式之一。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的教学中,我们也要设置问题,穿插在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以我们教学过程中的实例来做简单说明:
(1)龙门石窟有很多佛像,有的大,有的小,一共有多少个佛像?
A.90多个 B.900多个 C.9000多个 D.90000多个
(2)徽州的传统建筑修建“马头墙”的目的是什么?
A.为了好看 B.为了防水 C.为了防火 D.为了防小偷
(3)兵马俑有多高?他们一样吗?你觉得有多少个?
问题的类型可以是选择题,如上面(1)(2),也可以是问答题,如上(3),也可以是其他题型。问题提出后,给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再分别请学生给出答案。最后,教师公布答案,说明原因。如第(1)题,公布答案:D。然后简要说明。很多学生可能想不到数字会这么大,也必然会惊叹于中国历史之悠久,积淀之深厚。再如第(2)题,公布答案:C。然后我们再做说明。马头墙除了它的功用之外,现在已经成为了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设置问题,实现课堂中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值得留学生去学习了解的方面很多。而学习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有一个过程,不可能通过一门课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得全面透彻。在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初级阶段的学生时,我们更要顾及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和接受能力,必须合理地选取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切不可不分详略、主次而面面俱到。
例如,我们给学生讲“中国古代的神话”,只应选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比较熟悉的神话作为教学内容,讲清楚神话的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即可。比如反映人类产生的女娲造人、反映天地产生的开天地、反映对自然现象认知的后羿射日、反映不屈精神的精卫填海、反映人类始祖奉献精神的神农尝百草等等。这些神话基本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对宇宙、自然以及日常生活的体验与感知,对待生活的态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五、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众所周知,多媒体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对外国留学生的历史文化课教学中,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它的使用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初级阶段学生的教学更是如此。。
。再如,我们想告诉学生长城有多长,只需要展示一张标有长城的中国地图,告诉学生长城的起点和终点,便能让学生感受到长城工程的伟大。。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要注意时机的把握和时间的控制,应以适时、适度作为基本原则。
以上我们谈了几点对初级阶段留学生的历史文化常识课教学的几个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学生个体不尽相同,即便是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水平也有高有低,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郭宪春.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的文化渗透方法[J].长春:教学探索2008(6)
[2] 马叔骏,潘先军.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层次[J].延吉:汉语学习,1996(1).
[3] 莫赛.对外汉语初级阶段文化因素导入研究[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 田桂民.对外汉语教学应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播[J].天津:南开学报,1997(6).
[5] 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延吉:汉语学习,2006(6).
[6] 张占一,毕继万.如何理解和揭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北京: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
[7] 邓时忠.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6).
[8] 王钟华.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关于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关系问的思考[J].北京:世界汉语教学,1991,(1).
[9] 王魁京.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与第二语言的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6).
[11]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