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职称论文范文1
关键词:基础;护生;情景;教学;素质
由于医学模式的转变,自然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护理学已成为一门为人类健康服务的性应用性学科。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知识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深化,对护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21世纪护士从事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包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体态素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1]。《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对本课程的学习在护生向护士角色转换过程中的意义十分重大。在《护理学基础》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施,模拟医疗护理服务活动各个环节,将护理专业素质教育融于教学过程。教师的言传身教、师生间的互动、与患者及家属的直接交往等系列影响使护生不但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顺利适应社会和护理工作,又能充分体现护生个人价值和创造力。
1教学方法
1.1结合绪论和基本概念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护理哲理《护理学基础》是护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之前由于社会环境和偏见的影响,很多护生对护理专业和护士自身价值的认识不足,黄戈冰、许乐[2]研究表明:51.6%护生喜欢护理专业,46.8%护生对护理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迷茫,半数以上护生不愿终身从事护理工作。而《护理学基础》“论”是引导护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第一课,“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能提高护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水平,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专业信念。为此我们精心设计开篇课,以帮助护生对专业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护理本科在大三开设《护理学基础》课程,经过两年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护生往往对专业课充满着好奇与期待。我们要求教师每堂课都做到仪表文雅大方,待人热情诚恳,授课内容和方法富于趣味性和吸引力,让护生感受到教师和护士的双重职业美,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在讲授“绪论-现代护理学发展历程”时,突出南丁格尔对护理发展的贡献。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收集南丁格尔各个时期的照片,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以详细、生动的讲授,向护生展示一位出身名门望族的贵族小姐如何冲破世俗禁锢而从事身心付出巨大的护理工作,以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一位民族英雄的光辉形象,使护生了解护理鼻祖南丁格尔对护理事业的呕心沥血和才智倾尽;并介绍了“国际护士节”和“弗罗伦斯·南丁格尔奖章”的相关内容,促使护生内心深处产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讲授“中国现代护理”时,展示了中国的南丁格尔-王秀瑛、林菊英、叶欣等护理前辈的照片,详细介绍其感人事迹,以及我国现代护理发展现状和前景,让护生了解护理专业发展道路的艰辛,产生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明确学习目标和榜样。通过学习“护理学四个基本概念”,使护生更好的理解患者特征,树立新型的健康观,进一步认识护理专业,从而增强专业信心,促进自身不断发展。
1.2渗透护理情感教育,培养高度职业道德感护理职业道德表现在热爱护理专业、爱护护理对象、严守规章制度、钻研护理业务、保守患者秘密等方面,这些宝贵品质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需要精心培育的[3]。护理情感教育是培养职业道德感的主要途径,借助现实生活中先进人物事迹渲染、到医院参加临床见习、角色模拟等系列教育活动增加护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注重培养护生的爱心、耐心、细心、同情心和责任心。
广大护理人员在2003年“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表现出的临危不惧、顽强拼搏、舍生忘死、奋力抢救的精神以及2008年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持久奋战、坚忍不拔的毅力,发扬了救死扶伤的大无畏精神,捍卫了白衣天使的神圣职责,对在校护生来说无疑是最生动的一课。根据护生需求,在授课过程中穿插临床见习,每学完一个单元内容后即有一次见习机会,使护生能眼见为实,临床护士在工作中认真、细致、严谨、周密、慎独的工作作风和精神,以及患者的身心痛苦表现,都给护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教学内容特点设计特定情境,让护生自编、自导、自演,变理论教学为具体活动过程。如讲授“特殊情况下的沟通技巧”时,创设病室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愤怒患者、抑郁患者、新入院患者和责任护士角色,通过情景表演来探讨相应的沟通技巧;在讲到“临终护理”内容时,针对临终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设计情景,护生分别扮演患者、家属和护士,使其能在富于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中掌握理论授课内容。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地引导护生去创设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站在患者及家属角度去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1.3规范日常言行举止,树立良好职业形象南丁格尔曾说:“护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护士不但要帮助其行其貌给人美感,有助于帮助患者恢复促进健康。这种良好职业形象的形成,是通过长久训练后内在气质的外化,需要护生下意识地去塑造,并使其成为习惯。为此我们将技能练习室模拟治疗室和病室环境,使护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在技能练习课和临床见习课时,要求护生进入练习室和病室必须穿统一的护士服,戴护士帽,不穿高跟鞋,不留长指甲,不戴首饰,进入练习室就如进入病室,一言一行都严格遵循护士行为规范要求。技能练习室采用开放式管理模式,反复强化各种技能操作练习,最终做到操作娴熟、手法轻巧、胆大心细,以培养护生的技术娴熟美、操作轻巧美和动作稳健美[4]。
1.4贯穿临床案例教学,塑造整体专业素质《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一门桥梁课,护生没有接触过临床,加之本课程约有1/4内容属护理理论,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没有生动具体的临床案例,则不利于护生对理论内容的理解,在学习时也会感到枯燥乏味。授课时我们要求尽可能结合临床实践,通过具体案例情景加强护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如在讲述“医疗事故及处理”内容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将抽象理论形象化、简单化,针对问题护生畅所欲言,进一步领悟和运用所学理论,同时又提高了护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应变沟通能力。再如讲授“给药原则”时,以身边有血有肉的惨痛教训为例,加深护生对“三查七对”原则的理解,又能从中学到一丝不苟、忠于职守、诚实严谨的慎独修养。
1.5鼓励评判性思维,挖掘科研能力评判性思维是现代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要求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各种复杂临床现象合理质疑,思考,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护理操作教学中,我们改变护理工作过分强调程序和规则、盲目服从的传统做法,在教师规范示教后护生展开练习的过程中,要求护生视自己为一名真正的护士,能全身心投入到模拟操作情景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能够有所创新和改造,并给出科研新信息,引导查阅相关文献期刊,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如护生能够了解头尾床单打结铺床法,血压计零点位置、着衣测量和测量部位对血压值的不同影响;简化青霉素皮试液配置方法以及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觉的青霉素过敏试验部位选择等最新研究成果,与教材标准、教师示教相比较,激发护生产生科研兴趣。在讲授“鼻导管给氧法”内容时,设疑“鼻饲及胃肠减压伴吸氧的患者,采用何种氧疗方法最好?”,护生通过查阅文献发现,采用胃管对侧鼻导管吸氧法,氧疗效果不受影响。但是患者双侧鼻腔同时插入导管,如何解决由此带来的诸多不适和不便呢?在我们的教育引导之下,参阅其他资料,护生自己设计了一套鼻饲及胃肠减压吸氧装置--吸氧套管,并书写成文有待发表。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我们都注重创设情景,引发护生去思考问题、查阅文献和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护生的科研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后自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超级秘书网
2教学反馈及体会
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我们综合运用各种情景教学,不仅拓宽了护生的知识视野,而且也注重培养专业素质,使护生在人际交往、语言表达、应变能力、审美观点等方面均有了很大提高,为临床实习、考研、就业打下坚实的铺垫。近几年来,我校80%护生能在省内、外找到理想的实习、就业单位,在工作中体现出完美的职业风貌,有的护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即承担了领导职务,考取研究生的护生也得到深造学校教师的肯定和赏识,收到了良好的信息反馈。
我们体会到,讲授《护理学基础》课程,不单单是传授给护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护生如何做人,如何更好地塑造自我而符合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把“授业”和“传道”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种教学情景,促进护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0.
[2]黄戈冰,许乐.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需求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0):61.
护理学职称论文范文2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肺部感染 预防 护理对策 职称论文
【Abstract】 Objectiv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Method On43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were ret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summarize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Result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complicated with nosocomial pulmonary infection factors and the disease severity, age, use of respirator, tracheal intubation or tracheotomy, suctioning, time of lying in bed, indwelling gastric tube, drug use, health, environment and so on.Conclusion In addition to the correct treatment, should be through a variety of specific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decrease the infection rate and mortality.
【Keywords】 Severe traumatic brainin jury Pulmonary infection Prevention Nursing countermeasure.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害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症之一。患者由于颅骨骨折、颅内出血以及脑神经损伤而造成昏迷,可伴有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减弱、大小便失禁等。若治疗和护理不当易导致机体感染扩散而危及生命。而肺部感染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医院内感染中居第二位,也是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院2010年9月~2012年5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调查分析其并发肺部感染病因。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9月~2012年5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43例,其中男31例,女12例,年龄10~80岁,损伤类型:颅内血肿23例,脑挫裂伤14例,复合伤6例,43例感染中气管切开38例。
1.2 诊断标准
以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为依据,诊断标准:X线胸片显示肺部有感染性浸润性病变,肺部可闻及湿罗音,并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确诊:(1)发热。(2)白细胞总数增高>10×109/L.(3)脓性支气管分泌物。(4)肺部罗音。(5)痰液培养连续2次分离到相同病原体等。43例患者均符合医院内肺部感染诊断标准[1]。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院内感染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和统计。
1.4 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院内肺部感染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除了正确的治疗外,通过各种护理干预对策可以有效的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2 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抬高床头15 °~30 °,以利静脉回流及肺部通气,同时减少胃内容物、呕吐物及口腔分泌物返流入气管内。定时翻身叩背,每2小时 1次,促进痰液的排出,注意动作轻柔缓慢,使得头略向后仰,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
2.1.2 彻底吸痰,成人吸痰负压一般在0.04mPa~0.06mPa ,避免深部负压吸引,对痰液稀薄可用低负压吸引。吸痰前先确定痰液的位置和性质, 避免盲目操作,用听诊器置于胸骨上窝或站在病人床旁,听到“呼噜”声,表明大量糊状痰液淤积在上呼吸道;将听诊器放置在第3 胸椎、第4 胸椎,听到支气管肺泡呼吸音“呋哈”并夹低调较远的“咝咝”声,表明分泌物黏稠,支气管内形成薄膜,使管腔变窄,痰存于下呼吸道;应根据痰的位置进行吸痰。吸痰最好一次吸完,最多不要超过2 次, 每次吸引时间不能超过15 s。吸痰管插至遇阻力回抽0. 5 cm~1. 0cm 后再吸引,但深部吸引时间不可太长,以免引起组织损伤及炎症、肉芽组织形成,导致支气管狭窄、肺气肿和肺不张。吸痰时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一定深度后撤出。同时注意患者生命体征、面色及血氧饱和度的改变。
2.2 加强气道湿化,保持气道的湿润状态,采用湿化器加湿、多种方法加温的方法将室内环境控制在室温18-22℃,湿度50-60%,以更好的维持粘膜细胞完整,纤毛正常运动及气道分泌物的排出,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对于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气道滴药,超声雾化,气管套管口用双层无菌盐水纱布覆盖。
2.2.1气管内滴药:0.45%生理盐水20 ml+α-糜蛋白酶4000 u+庆大霉素8 万u+地塞米松5 mg,采用输液管用微量泵以0.2mL~0.4mL/min的速度持续滴注湿化,能将湿化液稳定、缓慢而持续的注入气道,达到有效的湿化功能。可根据病人的痰液性质调整微量泵的速度:痰少且稀者速度为4mL/h~8mL/h,痰多且粘稠者速度为8mL/h~20mL/h,以保证起到湿化作用,使痰液稀释。
2.2.2超声雾化吸入:采取沐舒坦雾化吸入,由于沐舒坦具有促进黏液排出,及减少黏液的滞留,使呼吸道黏膜上表面活性物质发挥正常的保护功能。[2]故早期采用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以0. 3mL/ min~0. 8 mL/ min 速度持续加温雾化, 保证湿化剂的温度控制在20 ℃~40℃。
2.3 加强口腔护理,改善口腔环境 认真做好危重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日2~3次,舌苔厚口臭用双氧水擦洗,再用生理盐水洗净,必要时可对口腔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根据结果选择口腔局部用药。
2.4 营养支持 必须及时有效补充能量和蛋白质,以减轻患者机体消化。早期静脉供应营养,少量多次输血、血浆、血蛋白、脂肪乳等。肠蠕动恢复后,以肠内营养支持为主,上鼻饲给予高蛋白、高能量、高维生素饮食由少渐多,循序渐进。
2.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设重型颅脑损伤病房,人员流动,进入人员戴口罩、帽子。保持空气清新,每日定时通风1~2次,每次30 min。氧气管道、湿化瓶及湿化水,每日更换,雾化管道严格消毒。
2.6 积极治疗原发病 只有当原发的颅内疾病的初步康复,全身情况得到改善,肺部感染才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严格执行无病操作技术规程,尽量减少各种侵入性操作,缩短抗生素和皮质激素使用的时间。
3 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昏迷、气管切开及继发肺部损伤等,破坏了呼吸系统的防御机制,容易并发肺部感染。采取综合性治疗及护理,尽可能的避免环境微生物入侵以及内源性感染机制,预防肺部感染,是提高疗效,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1)意识障碍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和吞咽反射的消失或减弱,使得气管内分泌物排除不畅易于细菌的滋生,同时因外伤后,机体免疫功能抑制,从而易引起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反过来加重继发性损害。因此能否有效地控制肺部感染是改善患者通气,增加脑部供氧,从而减轻继发性损害,最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手段之一。[3](2)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易发生于老年人,老年患者体质相对较差,免疫功能低下,且呼吸系统出现退行性变化,并多伴有慢性肺部疾患及长期吸烟史,更易感染。。(4)误吸: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可致生理反射消失,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胃肠功能减弱,胃贲门括约肌松弛,胃内容物可向气管内反流,鼻饲进食时,因患者吞咽反射差,若不当时,食物易误吸入气管内。(5)其他原因:包括侵袭性操作和不合理用药。如手术中气管插管、吸痰等易损伤气管黏膜导致屏障功能减弱,此外吸痰、雾化吸入等操作也增加污染的机会。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患者菌群失调,造成耐药菌株增加,可导致二重感染,使感染不易控制。
总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医院内肺部感染因素与疾病危重度、年龄、呼吸机的使用、气管插管或切开、吸痰、卧床时间、留置胃管、药物使用、卫生环境等有关。除了正确的治疗外,可通过各种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策以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降低感染率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22(4):201
[2] 潘学田.中国药品使用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