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道德与法治教案范例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目标与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纲要,加强教师学科理论学习

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继续采取集中与分年级组的形式组织老师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进一步强化课改意识,把新课程理念的研究融入教学过程的始终,尤其是这学期要加强对品德课作业的评价以及作业的创新。努力使每位教师在自己的学科专业发展上都有所提升。

2、活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

这学期我们要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学面向学生生活、实现活动式的教学,探究式的学习。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素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提高品德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3、各年级根据学科特点制定出评价方案,并且共同研讨并加以修改。以鼓励性评价为主,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按照评价方案执行,认真完成各年级各单元的品德实践作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鼓励创新性作业,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进而成为情感充沛、灵动丰富,热爱生活的人。

4、加强作业的监督。。

5、积极组织开展好集体备课组活动。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以年级为单位,每周研讨一个课题,主备教师进行发言说课,其他教师评课,针对不足共同修改。第二环节,解疑答惑。各年级针对自己学科遇到的困惑进行交流,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一、 研讨课例安排表

周次

课题

1

我背上了新书包

2

我们班里故事多

3

我们的学校

4

祖国江山的保卫者

5

社会文明大家谈

6(国庆放假)

7

祖国妈妈在我心中

8

秋天的收获

9

做生活的小主人

10

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11(

期中考试作业抽查

12

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13

冬天里的节日

14

学做小雄鹰

15

我给自己定的规则

16

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17

文化风采

18

期末作业检查

19——20

反思总结

附表格:

品德作业检查记录表

时间

被检查年级

检查成员

检查内容

优点

不足

评价

自评:优秀() 良好() 合格()

互评:优秀() 良好() 合格()

组长评:优秀() 良好() 合格()

品德课评价方案表

二年级品德

单元

课题

作业名称

作业形式

评价方案

一.我在集体中成长

1.快乐的暑假生活

新学期,我有一个小小的心愿

制作心愿卡

2、把心愿写下来,制成心愿卡。

3、班级展示心愿卡

4、小组互评,教师评。

二.金色的秋天

2.秋天的收获

小小丰收会

班级举办丰收会

1、说说秋天的收获,尤其家乡的特产

2把自己带的秋天的果实放到展示桌上进行展示并介绍

3、感受丰收的快乐,明白辛勤汗水换硕果的道理。

4、教师点评

三.我们真棒

3、学做小雄鹰

我做“小雄鹰”

学做“小雄鹰”计划

1教师制作一个记录表

2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会做哪些事了?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2

关键词:案例教学;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引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其他课程不同,基础理论多、性强,内容也较为单一枯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在以往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当中,往往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明确基础理论知识,再画出重点内容让学生进行背诵。这种教学的形式,不仅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学的效率,还不容易达到教学的目标。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能够提升课程教学的成效,对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虽然当前阶段在教育整体中已经不断地推进新课改,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有些教师教育观念没有更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之中,部分教师会不自觉地采取传统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而这种落后的教学观念不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同时教学中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手段不够丰富。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所采取的基本上都是理论教学,即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原本地再读给学生听,以此来帮助学生接受各种知识。这种最终为了应付考试的教学,教学手段十分的单一,同时也相对地更加形式化。最后,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脱离。在具体的教学之中,教师一般情况下都会设立相关的教学目标,以此来确定大致的教学过程。但是部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没有考虑到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出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相互脱离的情况。

(二)学生方面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一,学生用于道德与法治课学习的时间不多。由于初中课堂所开设的科目众多,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便会对科目进行主次轻重的排序,而部分学生不约而同地认为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重要,学生对待该课堂的态度便是考前突袭,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更注重于理科方面的学习。第二,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没有兴趣。由于课堂的教学基本上都是理论方面的教学,这使得很多学生在课堂之上提不起兴趣,便很容易出现学生走神、开小差或者是完成其他科目作业的现象。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采用教学案例的作用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按照以往传统教学方式,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需要以“讲读”作为核心,这样一来,完全忽视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种僵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吸收以及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掌握更加牢固。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通过法治案例的融入,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来,进一步地引导他们主动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可以想到解决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理解更加扎实,对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二)发挥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学习气氛

我国新课改明确“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主体的地位,进一步发挥出他们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诚然,与以往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相比,创建出以生为主这一教学的课堂,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紧跟教学的内容,适当地融入一些法治的案例,进一步地引导出学生结合案例展开思考活动,解答法治案例背后所包含的相关法律知识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充分获得发挥,对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具有积极作用。

(三)现代教育媒体融入,促使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是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这一背景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教师往往精选较为良好的法治案例,以艺术化处理的形式,有效地增强教学课堂的感染力,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信息化的发展。

四、选取教学案例的基本原则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以及高尚情操,进一步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法治的观念。因此,在选择相关法治案例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案例,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教学案例还需要充分展现出来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慢慢地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准确地判断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事情是对的。。

(二)贴近实际生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当中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就是为了指导学生日常的行为,进一步地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案例教学主要的作用是通过他们熟悉场景的呈现,让学生能够和课程教学的理论有机结合,从而更快掌握课程教学的内容。因此,教师选择的案例应当来自日常生活,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才可以真正掌握运用到基础理论知识,进一步地解决生活问题,以此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标。

(三)适应时展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内容也会做出一定的改变。日常生活也会随着社会不断变化,从而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基于此,日常生活当中存在的问题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备好教学的案例,紧跟时代步伐,按照课程教学的内容以及真实情况的变化,进一步地做出来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充分地了解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而指导学生日常生活以及学习。

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案例运用注意点

(一)精选案例,紧扣主题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有效运用到案例教学,最主要的就是选择能够与知识相关的教学案例,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导入的案例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以及探讨,但是最终的目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进而把知识内容能够内化,进一步地升华为学生自身的精神品质,更好地指导行为的实践。此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还需要考虑初中生实际学情以及日常生活。一般来讲,案例主要分成综合性、描述性、专题性以及分析性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教学案例时,需要按照相关知识做出来适当调整。譬如在上文当中提及,案例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够仅仅表现为文字方式。案例搜集的路径也具有多种形式,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一定的时效性,需要适当地引入到社会热点的话题为教学案例,例如,在我国现代信息化这一背景下,教师需要选择法治案例的路径非常多,可以结合到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也能够融入央视法治频道进行筛选,譬如《庭审现场》《普法栏目》以及《今日说法》等,教师需要有效结合电视的频道,进一步地选择出来适合的一些法治案例。教师在精选教学案例过程当中,需要深入了解一些法治案例的原则,譬如,启发性以及典型性等,为有效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铺垫一定的基础。基于此,使用好教学案例法的首步就是需要教师精心选择紧扣主题的案例。

(二)授课实施案例教学法

1.通过教学案例,设置相关问题

初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当烘托气氛,创造教学的情景,以更加灵活的形式,把教学案例充分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课堂。为引导其自主地进行思考,教师在呈现案例时,需要结合其本身与课本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师生互动过程当中,来思考老师提出来的相关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以礼待人”这一内容时,应该对课程教学情境进行设置,即“谁是店长,谁是店员”,小闽、小芳在逛街,他们进入到一家鞋店,小芳喜欢上一双布鞋,因此,她喊住店员帮她拿下来,想要试一试,之后她感觉小了,就问店员能不能换大一点的吗,店员小华看了小芳一眼,态度不好,说道“没有”,这时小闽说“可以找一找吗”,店员小菊却说“没有就是没有,不买就算了”,因此,他们两个人都非常不高兴,于是找到店员评理,这时一旁站着的店员小梅朝这边走过来,并且端来两杯茶水,询问一下具体的情况,发现本店已经没有货了,其他分店还有这双鞋,说道“为表达歉意,为您打六折,请您稍等片刻,这边会派店员送来”,于是两人等一会,拿到鞋就走了。初中教师在讲述完此案例后,说到这三名店员,其中有一位就是店长,于是问学生问题,“他们几个谁是店长,谁又是店员呢?”学生经过激烈探讨之后,回答“小梅是店长”,紧接着老师又会提出,“为什么小梅就是店长?”然后他们经过讨论之后,有的学生答道“小华待顾客不够礼貌”,有的学生答道“小梅能够以礼待人,才能够有顾客买鞋子”,老师笑着夸奖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家都对,非常棒”。这样一来,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兴,促进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通过以疑问形式,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且及时地解决问题,大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2.通过案例,树立法律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还可以树立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初中教师在教学“预防犯罪”这一内容时,需要运用到符合学生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案例。例如民警侦破一个盗窃犯罪案,犯罪团伙是四名未成年人,其中最小的只有十岁、最大的为十三岁,他们一共犯案四回,总计盗窃八千元,案发的原因是这四名未成年由于嘴馋想吃东西,然而没有钱,商店老板又不卖,他们就商量去偷一些东西。被民警带入派出所后,四名未成年人还没有意识到犯罪行为,一会看桌子上摆放的东西,一会相互打闹。教师安排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按照出示的案例,让他们能够意识到什么是犯罪,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从而让他们能够树立法律意识,做具有责任心的人。

案例教学法,重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在思辨过程当中可以达成基础知识的习得。在学生能够思考某一个案例时,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引导者,能够比较清楚地感知学生思想变化,从而形成一个初步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还应当注重学生所反馈的法治案例,在他们对教学案例本身产生疑惑时,教师应该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最重要的是应当全面地看待学生在自身情感以及思想方面的变化,当学生对教学案例产生错误理解时,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而是应当循循善诱,学生思维的演进需要一定的过程,同时还需要及时而积极地引导。。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当中,有效使用案例教学已是大势所趋。案例教学除了能够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之外,还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法治意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法治案例,应该根据案例选取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地选择出能够贴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法治案例,从而展开教学活动,发挥案例教学在提高课程教学成效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阳芸,袁成,卢志.道德与法治学科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以A市调查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6):90-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定制.义务教育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1.

[3]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公室.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项贤聪.浅谈情境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中学,2017(11):62.

[5]杨伦峰.谈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7(31):56,58.

[6]王文喜.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2017(10):70.

[7]马玲格.以情激趣,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6):24-25.

[8]李学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策略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19):87-88.

[9]王忠东.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0):147.

[10]骆瑞珩.新变化引领新探索:统编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浅析与教学建议[J].中外交流,2017(36).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3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案例教学法;策略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案例教学方式即在教学中通过对生活或法律案例的引用,实现对学生思维活动和课程能力的培养。在案例教学课堂中,教师处于引导地位,通过案例导入,创设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在案例的甄别与选择环节,教师围绕单元课程的具体内容,选择具有一定相关性、真实性、典型性以及多元化的案例,多视角、深层次地为课程内容进行辅助讲解。

二、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属职业型教育,内容包括职业知识教育及技能培训,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专业型、技术型人才,实现社会劳动人才结构的多元化。《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内容说教性质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课堂知识接收率。为提升教学效果,部分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第二,案例导入缺乏情境渲染;第三,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忽视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三、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的提升策略

(一)关联案例导入,强化学生理解

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课程内容中,以法律基础单元为主的部分单元课程在内容设计方面具有理论性和政治性较强的特点,涉及到法律知识与国家政治机构的组成模式,中职学生在理解和吸收过程中存在一定困难。基于此,教师在采取案例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可以围绕该课时的具体内容,选择关联性和典型性较强的案例,在进行课程知识讲解时将案例与理论知识有机结合,通过生动直观地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含义,牢固掌握课程的知识点,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整体把握。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二课第一节“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课程中,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了解基本的劳动权益保障途径。教师可以选择劳动权益保障案例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益:目前,公司拒签合同的现象虽然有所改善,但同时出现了合同签订短期化的新问题,小李在广州某企业从事销售职业近六年,与企业的合同签订以一年一签的方式进行,该方式使得小李对公司的用人理念缺乏安全感,小李认为,在该工作环境下,自身工作能力技能无法的到培养,并且随着年龄增长,再次求职的难度呈伴随性增加,如果被公司解聘,自身的劳动权益无法的到保障。案例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具化,帮助学生认知到合同的短期式签订侵害了劳动者的权利。教师通过导入案例深化了学生对课程知识的认知。

(二)创设案例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通过采用情境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围绕案例内容在课堂上创设案例情境,通过提问、演示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在案例导入的过程中自主思考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第十课的第一节“运用刑法武器依法制裁犯罪行为”,教学目标包括帮助学生认知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对其判罚措施。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一定探讨价值的案例,重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某省发生一起八毛钱抢劫案,犯罪人员沈某、王某在对学生安某、陈某进行抢劫,结果只在陈某衣服内搜出八毛钱,事后两位犯罪人员被警方抓获,判定抢劫事实成立,判处刑期一年并缴纳八千元罚金。教师根据案例特点,提出问题:抢劫金额只有八毛,的判决是否过重?以此激发学生结合课程知识进行思考:抢劫行为的危害性在于侵害了公民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危害了社会安定,因此对该行为的判罚不以抢劫金额的量度为转移。教师通过创设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课程要点进行自主思考,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开展案例讨论,实现双向交流

教师在以课堂讨论为基础的案例导入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少案例辅助效果中的说教性和指导性,注重联合学生进行案例的讨论与分析。学生在接触到案例后,通过捕捉和收集与案例相关的课程理论知识,同时进行缜密的思维活动,针对讨论主题提出思考与判断,教师将讨论观点进行整合与补充。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强化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锻炼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同时深化了教师的思考,有助于教师完善教案内容。

综上所述,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的,在于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可有效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效果,提升中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推动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忠华.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2013,14(03):116.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4

一、以指导思想提高认识

思政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思政教师传道授业,要坚持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建设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坚定理想信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以党的宗旨和最高目标引导自己,不断强化自身思想信念,并将党的信念根植于课程教学中。中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工作,以新课标为依据,以常态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为重点,注重对骨干教师的培养,以此带动其他教师对本学科的重视,从而使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有所提高。

二、以工作开展落实目标

1.各备课组积极参与听课活动,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自身素质。

2.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结合小课题研究,将深度教学落实在课堂

4.要求教师做到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提出专课专上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鼓励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结合德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

三、教研课中提高实效

仅仅局限于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空洞的。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改的相关精神,积极参加线上培训,听课评课,学习其他学校优秀的道法课教学设计,取长补短,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专业教学水平。教师的专业即是教师之本,我们将在具体的教研活动中,在教案编写、课堂教学、课后反思等方面加强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研能力、教学水平,并通过听课加强互相学习,通过撰写反思、教学论文等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让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有趣、有效,更富创新思想,更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哪些是诚实的行为;能分辨是非,知道说谎的后果。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故事、举例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辨是非,用诚实的行为去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知道疫情期间在家里勤洗手,外出戴口罩,不与外人接触,这些都是正确的做法,疫情期间的谣言不要相信。

教学重、难点

知道什么是诚实;能分辨是非,知道说谎的后果。

教学过程:

教师讲《狼来了》导入:

听了《狼来了》的故事,说说你从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中体会到什么?

一、诚实与说谎

师:阅读教材Pl6三幅图内容。图中这些同学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师:你认为哪些行为体现了一个人诚实的品质?把你想到的行为写在下面的空格里。

让生完成教材Pl6空格内容,师可进行指导、补充。

让生阅读教材P17页“故事屋”《明山宾卖牛》。思考问题:有人认为,明山宾太傻了。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师指名发言。

师:诚信是做人之本,立业之本。明山宾的故事对于今天那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假混真的投机者和造假的经营者们是很有教育意义的。比如,疫情期间一些工厂做的口罩不合格,以次充好。再比如同学们疫情期间在家里上网课,写作业,不能没上说上了,没做说做了,要诚实。

话题二:请你帮他出主意

师:阅读教材第18页内容,思考教材问题。

1.小文为什么说家里养了金鱼?

2.设想一下后面会发生什么事。

3.同学们会怎么看小文?

4.这件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师:有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说谎话,也会因为恐惧、胆怯或虚荣好胜而说谎。请你判断一下,下面两位同学各是因为什么原因没有说实话。你能帮他们摆脱困境吗?

师:你是否也因为某种原因而说过谎?说谎以后你的心情怎样?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你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思考:图中的两位同学都对别人说了谎话,你认为两人的“谎话”是否有区别?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发言。

师:我们前面一直在说,诚实是一种美德,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而芳芳和爸爸的例子告诉我们,对于生活中一些善意的“谎言”,我们应该给予理解。有时候为了他人的利益着想,我们也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

但是,同学们应该清楚,那些因为恐惧、胆怯、虚荣好胜、恶作剧等原因而说谎的行为都不值得提倡。从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也感受到了说谎带来的后果。说谎不仅使我们的内心感到羞愧、自责、难受,还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甚至还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总之是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让诚实伴随我们成长。那如何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呢?我们来看看张强同学是怎么做的。

话题三:让诚实伴随我成长

让学生阅读教材第20页小故事,思考问题:你怎样看待张强的行为?

师:生活中,我们每个人要做“张强”。如果你遇到下面这些情况?你会怎么做?

看一下20页下面内容:该怎么做?

1.从商店买东西回家后,发现售货员多找了几元钱,我该……

2.测验时一道题难住了我,正好可以看到同桌的答案,我该……

3.不小心打碎了亲戚家的花瓶,我该……

布置阅读21页。

师:图中的两位同学都对别人说了谎话,你认为他们的“谎话”是否有区别?说说你的看法。

道德与法治教案范文6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依法行使权利的道理,明确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

能力目标

结合案例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会依法行使权利和维护权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白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性规定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增进热爱的情感,自觉遵守、维护尊严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行使权利。

教学难点: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为代价。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海市静安区公布对巨鹿路888号优秀历史建筑(如图)被业主违法拆除事件的调查结果,决定对违法行为人王某罚款人民币3050万元,责令其在10个月内恢复建筑原状。同时,对相关责任部门及10名责任人员严肃问责。的确,老洋房是业主花8000万元买下来的,公民的“财产权”应该得到保护。但是,公民行使财产权也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不能够“无法无天”。

思考:王某是在依法行使财产权吗?(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

教师总结:不是。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

二、新课讲授

活动一:角色扮演

江苏徐州的一位大妈火了。因为她闯红灯和横穿马路,被交警拦下,被告知需要“站岗”后,多次爆出雷语:“我有心脏病,如果犯病你要赔我钱;不差钱,明天继续闯;我就教育孙子去偷,去闯红灯;我50多,不,我60多了。。“闯红灯大妈”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诸多层面的问题。闯了红灯拒不接受处罚,态度还如此蛮横……

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这一情景。

1.思考:(1)对徐州大妈的言行,你是怎么看的?(2)如果你是现场的交警,会对她讲哪些道理?

提示:(1)这是法治观念淡薄的表现,不懂法律,不依法行使权利。(2)闯红灯是违法行为,要受到相应的处罚,公民行使权利不能超越它本身的界限,不能滥用权利。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等。

活动二:情景再现——足球比赛

2.思考:甲队球迷的行为可能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也损害了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知识拓展:我国对公民行使权利作出的性规定:

(1)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3)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4)禁止破坏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妇女和儿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3.总结:

行使权利有界限

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

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

活动三:探讨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好处

2017年7月16日上午,在北京飞往上海的上海吉祥航空公司HO1252次航班上,因一名四岁儿童在未购票的情况下登机,致该航班的全体乘客不得不重新安检,原计划6点55分起飞的飞机延误至11点59分起飞。吉祥航空公司对于此次航班长时间延误而耽误旅客的行程深表歉意,并表示,针对当日航班旅客的补偿工作已经启动。

1.思考:(1)假如你是这次航班的乘客你会主动维权吗?(2)维护权利时需要遵守程序吗?为什么?

提示:(1)会(或不会)。(2)需要。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每个公民都应该树立按照法定程序办事的意识,通过正确的途径和方式,维护自身权益。

活动四:探讨公民权利如果受到损害怎么办

2.思考:(1)张某与村民、厂家的纠纷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解决?(2)你认为哪种解决方式较为合适?

提示:(1)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2)协商。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依据法律,通过直接对话,摆事实、讲道理,分清责任,达成协议,使纠纷得以解决。

3.归纳总结:

维护权利守程序

原因

遵守正当的程序,有利于公民实际享受权利,有效避免和化解纠纷

方式

协商是一种快速、简便的争议解决方式

调解也是解决纠纷的有效方式

仲裁是解决纠纷的又一方式

公民可以通过诉讼向人民起诉,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依法行使权利。了解了行使权利有界限,知道了任何权利都是有范围的及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为代价的道理,知道了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原因和方式,明白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采取正确的途径和方式来维权。

3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