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逻辑学的理解范例

逻辑学的理解范例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计算机;;课程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以来,数学语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自然语言逐渐减少,代之以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命题之间的逻辑演算这些形式化(或符号化)的语言,这一改变为数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为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工具。为了顺应时展及课程改革的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新编的高中选修1-1数学教科书增加了《常用逻辑用语》一节内容。该节内容当属命题逻辑的范围。尽管内容并不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命题的否定”、“复合命题的构造”等内容,存在着不同看法,即使在中学数学教育杂志上,对上述问题的争论也很多,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这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和研究都是很不利的。

二、主要结果

1.关于命题

命题是什么,说法很多。教材中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命题。通常认为命题就是表达判断的语句。因此命题有两个重要的逻辑特征:其一是对判断对象有所肯定或否定,其二是能判断其真假。例如语句“太阳从东边升”,作为一个判断,它是正确的,所以它是命题,是一个真命题。。例如“8是4的倍数”是一个简单命题。。命题中的主语表示命题对象的概念,称为命题的主项。命题中的谓语表示命题对象所具有(或不具有)的某种性质的概念,称为命题的谓项。。在命题的主项前面都有一个表示命题对象数量的概念,称为命题的量词。量词有两种:一是全称量词:在指定范围内,表示整体或全部的含义,如“所有”、“一切”、“任意””等;二是存在量词:表示个别或一部分的含义,如“有的”、“某些”等,在命题中,全称量词常可省略,而特征量词不能省略。

2.关于“非p”命题

对整个命题p 加以否定得到新的命题叫做“非p”命题,即非命题。“非”就是否定,所以“非p”也叫做命题p 的否定,但“非p”之“非”只否定命题的结论,这也是“非p”与否命题的区别。所以欲写“非p”应先搞清p 的条件和结论,另外p 与“非p”的真假必须相反。含有量词的命题“p”与“非p”之间怎样转换呢?

(1)p:正方形的内角都是直角。

非P:有些正方形的内角不是直角。

(2) p:有些学生身高超过1米8。

非P:所有学生的身高都不超过1米8。

(3)p:有些素数不是奇数;

非P:所有素数是奇数。

(4) p: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两条直角边都不相等;

非p:有些直角三角形的斜边与直角边相等。

通过以上实例,推广到一般,可以得到:含有量词的命题的否定,是先将量词进行转化,即将全称量词转化成存在量词,将存在量词转化成全称量词,然后再对结论加以否定。

三、关于复合命题“p”或“q”与“p 且q”

复合命题“p 或q”、“p 且q”是逻辑联结词“或”与“且”联结两个命题p 与q。既不能用“或”与“且”去联结两个命题的条件,也不能用它们去联结两个命题的结论。复合命题“p 或q”、“p 且q”命题p、q 的关系有三种类型:

(1)p、q 的主项概念、谓项概念都不相同,如:

p:菱形的四边相等。

q:正方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

“p 或q”:菱形的四边相等或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p 且q”:菱形的四边相等且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相互垂直。

(2)p、q 的主项概念相同,谓项概念不相同,如:

p:12是3的倍数。

q:12是24的约数。

“p 或q”: 12是3的倍数或是24的约数。

“p 且q”: 12是3的倍数且是24的约数。

(3)p、q 的主项概念不同,而谓项概念相同,如:

p:对顶角相等。

q:同角的补角相等。

“p 或q”:对顶角相等或同角的补角相等。

“p 且q”:对顶角相等且同角的补角相等。

四、建议

为了学生能比较轻松的学好这一段内容,我想我们教师可

建议一: 在逻辑的教学中,一定要谨慎,不要想当然,多斟酌。 。

建议二:教学过程中,不要只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训练。应多注意培养、提高学生转换命题与构造命题的能力。学生能在自己的创造过程中发现问题,以此激发探究的激情,有助于完善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理性认识,并能逐步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总之,新教材的众多闪光点,我们将在渐进的教学过程中逐步体会到。我们要利用好新教材中的这些闪光点。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一点、优秀一点。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2

(理工大学 指挥信息系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7)

摘 要: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和培训班两种学生类型,参考先易后难教学理念,按照TMN层次结构分别提出网络管理教学设计,首先是基本网络管理模型,然后是基于SNMP的网元管理内容,进一步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最后介绍网络安全态势的相关平台。

关键词 :网络管理;TMN;教学设计

0 引 言

网络管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联网系统的运营、管理、维护和供应相关的活动、方法、规程以及工具,运用相关专业知识描述和表达问题,具有熟练的系统分析与应用能力[1-2]。该课程是一门专业课程,需要计算机网络原理、网络工程设计、网络应用编程等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虽然只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但是网络管理的教学内容选择性较大。从网络管理生命周期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网络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学生需要学习规范化的、可定量的网络管理方法和模型;从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教师需要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3]。此外,学生类型不同,学习目标也不同。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希望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培训班学生希望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能够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因此,整个教学设计的选择性较大,如何适应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先易后难”是常用的教学设计模式[4],首先介绍简单的、基础性的、容易理解的概念,然后学习比较复杂的、能够使用简单概念描述的抽象概念,最后学习那些综合性的、依赖于前面概念的知识信息。TMN层次结构是一个明确定义的网络管理层次结构[5],该层次结构中,网络管理可以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业务管理,因此教师可以结合TMN层次结构,按照“先易后难”方式,实现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

1 TMN层次结构

TMN是由国际电联(ITU-T)针对电信管理网络规范而制定的标准,其优点在于提供了一个明确而且广泛接受的术语学,有利于讨论网络管理的相关主题。TMN层次结构模型中描述了一系列网络管理层次,每个层次建立在另外一个层次之上。

TMN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整个网络管理内容划分为网元、网元管理、网络管理、服务管理和业务管理5个层次:①网元层,对应于单个网元内部部署的管理,涉及设备自身所支持的、与任何管理系统无关的管理功能;②网元管理层,实现单个设备的远程管理,功能包括远程查看、修改配置、报警监控等;③网络管理层,基于网元管理层进行功能分析和掌握网络基础设施的整体运行情况;④服务管理层,管理对象是网络为最终用户提供的服务;⑤业务管理层,核心目标是实现网络服务的支撑和统计,如计费和定价、业务预测等。

经过仔细分析,服务管理层和业务管理层面向具体的网络服务,在实际操作中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定义了网络管理的公共内容,是提供网络业务的基础性支撑。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按照网元层、网元管理层和网络管理层进行组织。

2 教学实施设计

作为一门网络专业课,网络管理要求学习多种专业工具,掌握相关网络管理协议;在专业工具方面,需要介绍设备管理器和维护终端、网络分析器、网元管理器、管理平台等;在网络管理协议方面,需要介绍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6]、命令行接口CLI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全面理解网络管理功能,教师需要介绍网络管理基本模型FCAPS、OAM&P[1],讲授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开拓学生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网络发展。因此,整个教学设计需要进行合理组织,按照一种先易后难、逐层推进的方式进行。

2.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结合TMN层次结构参考模型,通过分析各种网络管理工具、管理协议可得其所对应的管理层次,详细关系见表1。

其中,网元层重点介绍网络设备自身的管理功能,可以选择常见的超级终端接口进行讲解。对于服务器设备,教师可以介绍专门的自检工具或者类似于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工具。网元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SNMP协议。作为工业界事实上的标准,SNMP的支持和应用极为广泛,整个介绍内容需要涉及SNMP自身优势、运行原理、MIB信息等内容。网络管理层方面要求学生重点学习管理平台。作为一种网络管理集成方式,管理平台得到当前业界的普遍认可。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选择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系统作为学习案例。

整体教学内容包括相关教材选择、课堂教学设计和实验设计。在教材方面,选择Alexander Clemm编写的Network Management Fundamentals[2]作为参考教材,也可以选择其他具有类似知识结构的教材,要求是系统介绍网络管理的概念和原则,试图从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观点介绍网络管理,同时阐述网络管理中使用的各种技术之间的关系。教学的课堂设计以TMN层次结构为主体内容,同时增加必要的概述章节和总结性内容。教学对象可以分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和培训班学生,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类型,教师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

2.2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设计

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普遍掌握网络原理,但缺乏网络故障严重性认识和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学习目标是深刻理解网络管理的必要性,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教学目标是理解和应用网络管理相关标准和模型,为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的基础。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课时为20+20(小时),具体知识分配见表2。

第1部分是网络管理概述,主要介绍网络管理的必要性以及网络管理有关的功能、工具和活动。通过相关案例介绍,学生首先能够对网络管理的用途、基本概念及重要性有一定认识,从整体上对这门课程有直观认识。

第2部分是网络管理模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网络管理基础知识,学生在面临巨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时,应采用“分而治之”的方式逐个分解并解决,同时理解网络管理功能的分类方法。在该章节,教师可以初步介绍TMN层次管理模型和FCAPS等管理功能模型。这部分内容配套安排了一个实验,使用常用工具Ping测量网络中设备的响应时延并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该实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通过适当的网络管理能够定量了解网络运行状况。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这一部分是教学重点之一,首先需要分析比较CLI和SNMP两种管理协议,分析各自的优点并介绍SNMP的管理模型组成;然后需要学习SNMP的MIB相关知识,掌握基于SNMP的开发方法,为实现网络管理系统开发打下良好基础;最后是介绍常用的MIB库,学习SNMP浏览器的相关使用。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通过使用SNMP浏览器,学生既能直观理解SNMP工作机理,又能够用该工具解决一些网络管理问题,培养这两方面的能力。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学习网络管理功能集成的目标和原理并通过Manage-Engine_OpManager系统进行实践。管理平台的开发实践是可选内容,介绍WebNMS的开发框架。这一部分的实验环节和课堂教学相对应,重点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和WebNM的开发框架。实际过程中所花费的实验时间要超过6课时,可以选择只学习其中一个软件。

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OSSIM是开源安全信息管理系统(Open Source Security Information System),支持多种开源软件系统的信息集成并实现事件关联。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

第6部分是课程总结,教师可以按照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实施。

以上是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调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按照TMN层次结构介绍多种管理工具,使学生能够系统掌握网络管理工具;③侧重于学生进一步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师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

2.3 培训班教学设计

。此外,大部分学生有网络管理工具的使用经验,其学习目标是系统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工具,为实际工作服务。因此,教学目标侧重分析网络管理工具的原理,能够从整体上理解网络管理工具的选择;一旦需要解决网络故障,能够准确选择网络管理工具,具有定位和排除网络常见故障的基本技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课时为10+10(小时),具体课时分配见表3。

整个教学设计中侧重实际应用学习。其中,第1、2部分内容和工程专业教学设计基本一致,目标是理解网络管理所必要的基础知识。由于培训班的大部分学生对网络管理已经有感性认识,因此不安排实验。

第3部分是网元管理层,主要介绍基于SNMP的网络管理相关原理、MIB浏览器的使用以及常用的MIB库信息。在实验环节方面,教师可设计SNMP浏览器的实验内容。

第4部分是网络管理功能集成,主要介绍管理平台的集成方法,学生学习网络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和选择依据。实验环节是学习使用ManageEngine_OpManager。

第5部分是新技术的学习,学习内容和网络工程专业一致,介绍基于OSSIM的安全事件管理集成。实验环节侧重引导学生安装和使用OSSIM系统平台,了解系统集成在安全事件方面的应用。

以上是针对培训班的课程设计,主要突出如下特点:①整个教学中注重整体介绍网络管理,强调网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②侧重培养学生对网络管理工具的实际使用能力,通过介绍当前的学习资源,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料查找和自我学习能力。

3 教学效果分析

整个教学计划目前已经在两个培养对象类型上实施。网络工程专业的教学对象为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共计40人;培训班的教学对象为理工大学指挥信息系统学院的设备维修培训班学员,共计42人。

3.1 考核指标安排

对于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对象,考核指标见表4。

对于培训班的培养对象,考核指标见表5。

两种考核指标中,网络工程专业的培训人员理论知识更为丰富,考核的内容中包含部分开发方面的内容。培训班的考核指标侧重于实际应用能力,由于授课时间较少,整个考核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应用能力方面重点考核实际操作能力。

3.2 考核结果分析

经过教学实施,我们最终统计出两个班级的知识点掌握情况分布。其中,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参加考试40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9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75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90分,最低成绩为60分,平均成绩为78分。培训班学生参加考试42人,理论成绩最高分为81分,最低分为60分,平均成绩为68分;实验成绩中,最高成绩为85分,最低成绩为60分。整体的成绩分布如图2所示,详细的成绩百分比见表6。

两者的培训成绩中,在偏重理论的知识点方面,两者差距不是很大。大部分知识点中工程专业的掌握情况比培训班的掌握情况要好,差距最大的是第3(TMN层次结构)、第5(SNMP的管理模型)和第7(管理平台)3个知识点,差距在10%以上。在实践操作方面,如第4 (SNMP操作)和第8(管理平台操作)两个知识点,培训班的学生掌握情况更好,这可能是因为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SNMP的相关开发内容,要求掌握更多内容,另外一个原因是培训班的学生操作任务比较明确,更有利于集中时间学习。

总体上,整个测试成绩说明教学设计方案有利于掌握网络管理的相关原理和实际操作,尤其是能够较好掌握SNMP和管理平台的基本操作步骤。

4 结 语

网络管理系统是一个对规模因素、鲁棒性、可伸缩性和可维护性具有苛刻要求的复杂系统,包含广泛的功能,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许多挑战,因此网络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对于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业务能力起到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笔者提出基于TMN层次结构的网络管理教学设计,注重在整体上介绍网络管理的相关功能,并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制定了教学实施方案。对于网络工程专业教学对象,除了学习管理工具的使用之外,还介绍了相关的开发方法;对于培训班的教学对象则侧重于原理性知识和实际工具的结合。总体教学设计中都考虑了学习资源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提高自我学习能力。

网络管理教学中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实验环境的建设,一个典型性的网络环境对于教学两方面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如何实现低成本的实验环境建设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笔者下一步将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Subramanian M. Network management: principles and practice[M]. 2nd ed.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2012:61-67.

[2] Clemen A. Network management fundamentals[M]. Indianapolis: Cisco Press, 2006: 24-25.

[3] 陈鸣, 胡谷雨.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 2009(19): 43-47.

[4] Scardamalia M, Bereiter C. Knowledge building: theory, pedagogy, and technolog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12.

[5] Martín A, León C, López A. An intelligent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the efficient network management[J]. Revista de Sistemas de Informa o da FSMA, 2012 (10): 10-18.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网络环境;学生成绩;管理;方法

学籍管理就是对取得学习资格的学生,比如入学注册、成绩考核与记载、升、留(降)级,转系(专业)与转学,休学,停学,退学,奖励与处分,毕业与毕业资格审查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而学生成绩管理就是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环节的效果评定的管理。高校学生成绩管理不仅涉及到了成绩方面的管理,还涉及到了学籍方面的管理。科学地管理学生成绩,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一、实行资源共享

利用现代管理手段,将高校各管理部门的数据信息围绕相关业务建立应用性的网络关联,做到衔接紧密,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高校统一管理学生,有利于高校节省管理费用,有利于学生各种信息的查询。

(一)入学编号统一

不少高校学生基本信息在学工处电子档案中有一套编号(即学号),而教务处根据学生的入学情况和班级情况也有一套编号(即考号)。学生在填制各种表格及证件时有时要用学号,有时要用考号。学生弄不清什么时候该用考号,什么时候该用学号。

在新生入学编班后,教务处根据学生的年级、系别、专业和班级统一编制一个学号,输入教务成绩管理学生基本信息库中。此库通过与学工处的电子档案库建立相应的关联和数据转换,使学工处的电子档案库共享教务库的学生编号和基本信息,这样既使学生发生了学籍异动,也可查出其异动的源目的专业和源目的班级。这个学号还可与财务处、后勤管理等部门建立关联,实行学生在校各编号的统一。

(二)收费库资源共享

有些高校学生重修(补考)交费额要到教务处查询后,填制重修(补考)清单上财务处交费,学生毕业派遣费等也要到学工处查询,填制缴费清单后上财务处交费。学生办理各手续要跑遍各相关管理部门,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给各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增加了工作难度。

对于上述繁琐的事务,利用网络建立数据关联可以简洁、方便地解决。学生重修(补考)交费额在教务处规定了学生未通过学科的学分收费标准后,教务管理系统组建学生未通过课程的重修(补考)库。此库通过网络与财务处建立关联,实行资源共享。按学分计,交费了的科目财务处网上就会自动删除,此信息也可通过网络反馈。学生参加了重修(补考)成绩合格后,重修(补考)库里就会自动删除信息。同样,学生派遣、后勤管理等部门的费用也可与财务收费库建立网络关联。学生可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欠交费额和已交费额,使学生明了地直接上财务处手续。

二、准确地录入各种信息

利用现代信息管理可以将繁重的成绩录入任务分散到各院系、教研室或任课教师,充分利用校园网,快速、准确地录入各种学生信息。

不少高校学生成绩信息是由一个或两个专人来录入和校对。这样完成全部的工作需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不少选修课、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成绩还不能进入学生成绩档案。不仅给学生的毕业审核增加了难度,而且还不能及时提供重修(补考)学生名单和学生学期成绩通知单,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成绩信息查询。

利用校园网将学生所学课程中的理论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课程的成绩,直接授权给各任课教师,由他们在网上直接录入。对于学生毕业必须审核的计算机等级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这种特殊成绩,可以利用选修课成绩录入的方法来录入,采用必修课管理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毕业审核。各年级各专业的重修或补考成绩,也可以直接授权给各系、部教务员录入,各种原件上交教务处存档和审核。教务处只要将各学期的专业教学计划、学期教学任务录入教务管理系统,其资源可以与成绩管理里的学生学期课程资源统一,教师录入成绩时不需要再录入其课程,而只要选其学期课程就可以了。教师录入学生成绩信息也很方便、快捷。

三、信息查询

网络信息化管理不仅可以让教师在网上查阅各种信息,还可以让学生查阅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这样既方便院系教务工作的沟通,也方便院系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

(一)成绩查询

教师成绩录入提交后,学生输入自己的考号及密码就可看到自己某学期及全部学期成绩,未通过科目的学分情况,做好重修或补考的准备,教师可以看到自己整班学生成绩,打印班级各学生的学期成绩通知单。系部教务也可及时掌握重修(补考)学生信息。

(二)成绩分析

成绩全部录入后,利用网络信息化管理可以快速地算出学生及格率、单科排名、班级排名、系部排名。有利于教师进行学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也可为学校评定奖学金、评选三好学生及优秀毕业生等提供依据。

(三)信息

充分利用校园网、教务处及系部可以网上教务工作信息。如:请求开通某学期成绩录入通知、考试时间安排、考场安排、会议通知、学习文件等等。以养成教师和学生在网上查询信息的习惯。

(四)教务信息权限管理及安全

为了有效地管理学生成绩,设置各级权限至关重要,每位教师都要设置自己上教务成绩网的密码。教师在网上只能录入自己所授课班级学生成绩,打印所授课班级成绩表,对其他信息只能查看。系、部教务员可以打印班级学生成绩总表、学生各种排名及课程分析。学生成绩有误需要更改的,统一上教务处办理相关手续才能更改。

网络信息化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要维护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的安全。防止黑客的攻击,造成数据的丢失及更改。教师也要妥善管理好自己的上网密码,防止学生获息后更改成绩。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4

 爱因斯坦强调指出:“科学力求理解感性知觉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是用概念来建立一种逻辑结构,使这些关系作为逻辑结果而纳入这样的逻辑结构。”高中物理教改,必须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以心理学特别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科学成果为理论依据,以现代系统科学为方的依据来进行。就此粗谈以提高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习高中物理。

首先,高中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开展,再学习乃至终身学习,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同时,高中物理又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科学理论,对于高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较初中物理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另外,从高中学生心理的年龄特征来看,在高中二年级将初步完成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这意味着他们思维趋向成熟,可塑性将变小。因此,在高中一、二年级不失时机地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以顺利地完成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水平的转化是必需的。

其次,从生理上看学生在16岁时已能完成人脑总重量的96%的发育过程,有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心理上,从初中开始了向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水平的转化,也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他们在语言、文字、数学物理等各方面都有了必要的知识基础,为在高中着重提高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可能。

因此,高中物理教改也应把提高学生担负逻辑思维能力放在首位。

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包含着“量变”和“质变”两个方面。学生知识的领会和积累,技能的掌握是思维发展的“量变”过程;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的智力或思维的比较明显的、稳定的发展,则是心理发展的“质变”。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以学习的难度为依据,安排适当教材,选好教法,以适合他们原有的心理水平并能引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任何一间科学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等组成的。;。当然这种结构也在变化和发展着。。目前,在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可以对现行物理教材进行一番加工改造,突出结构,强调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浅谈一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中物理的整体的知识和逻辑的结构和系统;同时建立各部分(力学、热学和分子物理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的子结构和子系统;以及各章、节的结构。并与学生的认知过程相适应。

二、实验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应强调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改变传统的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观点,改变那种认为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单纯起着事实的裁判作用的观点。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往往对于实验原

转贴于

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

三、例题和习题的配制应包含在上述系统中,构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题教学,侧重在开拓思路,放手让学生搞一题多解、一题多思,在“解”、“思”中“自悟”,以期形成深刻的记忆和能力。教师在例题课上的讲解,是在学生“悟”不出的时候,侧重在物理模型的分析上花功夫,教给学生如何针对所研究的问题,应用物理模型、构造物理模型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动量守恒与机械能守恒时,通过小球在圆弧槽中滑下,不计摩擦的例题分析,构造了这类问题的物理模型:(1)不计摩擦,水平方向又无其它外力,系统动量守恒;(2)小球和圆弧槽系统,只有重力做功,无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转化,机械能守恒。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5

关键词:数据结构;逻辑结构;物理结果;映射

数据结构有逻辑上的数据结构和物理上的数据结构之分。逻辑上的数据结构反映成分数据(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而物理上的数据结构反映成分数据在计算机内部的存储安排。这两种结果相互映射,逻辑结构用于数据结构的理论分析,物理结构是该结构的具体实现。两种结构的映射就是已逻辑结构为基础将数据在物理结构上实现。

1、数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反映了数据的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数据的物理结构反映了数据的逻辑结构在物理上的实现。数据的逻辑结构分两大类:

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的机构又可分为集合、树和图。线性结构是n个数据元素的有序(次序)集合。它有四个基本特征:

(1)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第一个元素”;(2)集合中必存在唯一的一个“最后的元素”;(3)除最后元素之外,其它数据元素均有唯一的“后继”;(4)除第一元素之外,其它数据元素均有唯一的“前驱”。

数据结构中线性结构指的是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线性关系的数据结构,而非线性结构的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着“—对多或多对多”的关系。

。存储结构是算法实现的基础,每种数据结构都可能用不同的存储结构来存储,而不同逻辑结构的数据也可采用相同的存储形式,而体现的关系不同。比如单链表是一种常见的逻辑结构,在物理上我们既可以用顺序结构来是实现也可以用链式结构来实现。

2、数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映射在教学中的地位

。对数据元素间逻辑关系的描述称为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必须在计算机内存储,数据的存储结构是数据结构的实现形式,是其在计算机内的表示;此外讨论一个数据结构必须同时讨论在该类数据上执行的运算才有意义。一个逻辑数据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且各种存储结构影响数据处理的效率。在数据结构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同学们理解数据的逻辑结构,理清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接着将这种逻辑结构在计算机上存储起来,紧接着在已存储的物理结构上完成特定操作,最后比较相同逻辑结构采取不同的物理结构完成相同操作在效率上的差异。通过以上一套完整的学习使学生对数据结构有一个全面完整的理解。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对逻辑结构向物理结构对应关系的理解是学好数据结构这门课程的关键,如果不能很好的理解这样一个结构,算法的实现将无从谈起。

3、数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映射在教学中的问题

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帮助学生跨过数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映射这道坎。

(1)本知识点过于抽象,内容在空间上的跨度过大,逻辑结构反映的是数据元素之间的关系,但数据元素是不可见的,而与其对应的物理结构是指的逻辑结构在物理存储空间上真是布置,这个也是不可见的,从逻辑上的虚拟组成到物理上的实际存储对应起来跨度较大。

(2)在教学中过早引入算法分析,学生在没有真正将两种结构之间的映射关系搞清的前提下就急于涉及算法实现。这样至少有两个缺点,一是基本理论没有完全搞清就进行应用,学生不能很好理解,二是数据结构开设的课程之前学生刚学过计算机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语言本身就不是很好理解,这样两难相合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

(3)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在教学实践中,每个学院在课程开设的安排不尽相同,有些班级在数据结构开设之前先修课程开设不够,学生对很多知识点要么理解的不透彻要么就是根本就没有学过。

4、数据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映射在教学中的建议

(1)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上,我们要尽可能的多的引入现实中的实例,使虚拟的结构变得可见生动起来。例如,我们可以将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比喻成建筑的图纸和实践的建筑,以此使学生理解两种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还可以举班级的学号序列与同学们在教室中实际就坐的空间关系来说明相同的逻辑结构在不同物理结构下的空间形态分布。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使同学们能更形象地理解该知识点。

逻辑学的理解范文6

[关键词] 血吸虫病 水利工程 灭螺法

[中图分类号] R532.2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7-323-1

血防又称为血吸虫病防治,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非常重要,在实践经验中,发展了许多防治血吸虫病的方法,其中水利血防工程逐渐发展为一种较为有效的防治手段。

1血吸虫病的概括及防治历史

血吸虫病作为一种重大传染病,其传染载体是钉螺,也是唯一的载体。而血吸虫病传播的媒介则是水质,血吸虫寄生于钉螺中,通过钉螺进入水质中,将尾蚴排到水中,而含有尾蚴的水与人体或动物接触后,人或动物就会感染血吸虫病,在水利建设过程中,很多员工因为接触了被感染的水质后,而染上了血吸虫病,因此如何保护这些前线的职工成为重大的问题。从这一角度出发,从消灭和控制钉螺的方向阻碍血吸虫病的传播成为防治的新手段。水利血防工程应运而生,其主要手段包括通过江湖治理、堤防工程、涵闸改建、渠系建设、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等水利工程建设,改善钉螺生存环境,防止钉螺孳生扩散,从而达到改善疫区水环境状况、有效控制血吸虫病蔓延的目的。

2血吸虫病在我国的危害

血吸虫病在我国12个省处蔓延,其中多数为了长江流域以南的省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血吸虫病在我国逐渐得到控制,但是形式仍然很严峻。血吸虫病容易引起区域内大量居民死亡,并且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严重摧残,十分痛苦。据统计,目前全国流行血吸虫病的所有县市中,约300个县已达到血吸虫病阻碍标准。广东、上海、广西、浙江和福建五个省已经多年未出现血吸虫病。但是仍有将近79个县市血吸虫病未得到有效控制。

3水利工程对血吸虫病的防治作用

血吸虫病的唯一媒介是钉螺,如果在水利工程上结合灭螺法就可以从源头上根除血吸虫病,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史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环节。消灭了钉螺,血吸虫病也就无从传播了。研究血吸虫的生长规律可以看出,钉螺是水陆两栖型的淡水螺,以陆生为主,灭螺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应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建设状况,彻底消灭钉螺,消灭钉螺的重点区域应该是钉螺繁殖较多,人畜与水接触较多的地方,通过改变生存环境而使钉螺无法生存。根据钉螺的寄生状况分析,在钉螺中成功寄生之后,钉螺往往会繁殖出成千上万条尾蚴,这些尾蚴再进入水质中,后果不堪设想。由此看出,在血吸虫并传播中,钉螺所起的作用甚至远甚于血吸虫本身,因此,在水利建设中结合灭螺法彻底消灭钉螺是根除血吸虫病的最好方法。

4水利工程结合灭螺的主要方法

根据实际经验总结,在水利工程建设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灭螺法,这些方法都较为有效的消灭了钉螺,而阻碍了血吸虫病的传播,其中主要的方法如下:

4.1填土灭螺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提防加固的手段,将池塘或洼地填平或抬高,使其最高处远远高于无螺线,并且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其利于排水。在填土过程中应该注意提防加固,选择没有钉螺赋存于其中的土壤进行填埋池塘或洼地,采用机械填土碾压方法,也可以将钉螺大量聚集的池塘、洼地表层挖开,将有钉螺的土壤堆放于池塘或洼地底部,然后再利用机械填土碾压方法将没有钉螺的土壤覆盖其上。填土之后,可以再喷洒灭螺药物,起到更好的消灭钉螺的效果。在钉螺密集区,结合水利工程建设,通过疏通河道,加高加固圩堤,在岸堤上江有钉螺的土壤加盖厚度较高的无螺土。填土灭螺法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水房工程灭螺法,成本低,见效快。

4.2降水灭螺法

在河流岸堤常常有钉螺密集,利用开闸排水降低水位之后,在平均水位线位置,挖沟将有钉螺的土壤全部埋入其中,用无钉螺的土壤覆盖之后,再喷洒灭螺药物,此法可根绝钉螺的存活。其次可以在建设提防设施时,建筑防螺带,通过隔绝钉螺与外界交流传播的途径,抬高防螺带的最高顶部之后,可以喷洒灭螺的药物,之后要保持防螺带常年干燥,从生长环境上彻底杜绝钉螺的复生。

4.3沟渠改造

钉螺密集生长区域包括沟渠,并且沟渠的排水频率较高,钉螺的扩散更为快捷,沟渠又常常处于人群高度集聚的区域,因此血吸虫病传染的危险性更大。应该对土质沟渠进行彻底改造,釜底抽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水利工程建设,将旧沟渠彻底掩埋,再开发新沟渠,将钉螺密集的旧沟渠彻底填埋。此法的工程量较大,但是也是一种可以彻底杜绝血吸虫病传染的方法。

4.4渠道硬化法

通过渠道向外扩散钉螺容易造成血吸虫病大范围传播的危险,因此应该从渠道周边的潮湿环境入手,血吸虫和钉螺在潮湿的环境都非常容易繁殖,因此破坏钉螺繁殖所需要的潮湿土质,对渠道边坡面进行硬化处理,破坏钉螺孳生的环境,达到防止钉螺孳生、扩散的目的。

4.5抬高或降低洲滩

。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在消灭洲摊外部的钉螺时,也能消灭塘壁内的钉螺,达到洲摊抬降与学习虫防治良好结合的效果。

5小结

血吸虫病防治是造福百姓和发展经济的重大举措,利用水利工程灭螺法防治血吸虫病的传播,在实践经验中取得不俗的效果。但是同样有些方面的问题要注意:其一,要做到统筹兼顾,在实际操作中腰吸收各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灭螺工作,水利部门的规划,血防部门的措施要提前做好调整结合工作,将血防的要求融入水利工程的各个细节中,做到紧密相扣,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其二,要因地适宜,选取最有效的水利工程灭螺方法,不是每一个地方都可以采取同样的灭螺法的,应该根据不同的地理位置、土质情况、钉螺数量以及当地的水利工程技术水平,在不同的地区采用相对应的水利工程治理法,才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血吸虫病防治是一项不容懈怠的重要工作,做好水利工程与血防科学结合,从源头上杜绝血吸虫病。

参考文献

[1]乔鑫位.黄荣宗.吴欢强.水利血防工程措施的探讨[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