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竞赛策划方案范文1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维持旧有的苏联体育教学模式,在新时期下显现出如下问题和弊端.
1.1对高校体育教育的认知不够深入
1.2高校体育教育目标设定单一化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对于体育教育目标的设定较为单一,主要是以学生的身体锻炼为目标,而对于学生的其他体育相关素养缺少目标设定,如:体育身体素养、体育心理素养、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育等方面,在上述全面体育教育目标缺失的情势下,高校的体育教育目标不符合现代体育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构建和培育.
1.3高校体育教育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在高校的体育教育内容中,只是偏向于对学生身体锻炼的基本训练,而对于其它体育教育内容则没有过多的涉及,如: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体育康复训练、体育心理素质提升等内容,这些相关的体育教育内容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没有得到全面的、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学生体育拓展能力的训练,对于学生体育意志力的培养也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在这个不够完整而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没有得到全面的、深度的激发,也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妨碍了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1.4缺乏科学长效的体育教育监控体系以及评价体系
2高校实施阳光体育教育的意义
2.1阳光体育教育目标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阳光体育教育的目标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过程,推行多样化的阳光体育教学手段,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育素养.在高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为目标,可以实现与阳光体育教育活动的内容相融性、目标一致性,在两者的内涵和外延相互影响、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2.2阳光体育教育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多样化路径
2.3阳光体育教育可以转变高校体育教学的师生关系
在阳光体育教育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进行体育组织的重新开发和选择.教师由单向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体育课程知识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由传统的管理者向体育教学的协调者转变.注重阳光体育教育下的平等、愉悦、团结、协作的竞赛精神的培育,尤其在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知识得到多样化的补充,体现了因材施教的自由体育教育特点,学生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为自主的、积极的学习者,符合现代大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精神风貌.
3阳光体育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构建阳光体育教育的长效机制
阳光体育的长效机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构建.宏观机制是指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层次高、范围大,它以全国同时启动的方式,对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创新,体现出组织的整体规划特性,具有整齐划一的和具体实施内容.从微观来看,阳光体育教育运动要从各构成部分来发动,要立足基层,将阳光体育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各基层的积极性之上,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作为阳光体育教育的载体,可以利用高校的互联网、校园网、广播站、学校社团等形式,创建高校阳光教育长效机制[4].
3.2实施个性化的阳光体育教学方式
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要秉承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理念,从学生的情感体验入手,进行阳光体育教学设计,采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对话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可以采用分班授课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条件,进行高中初等级的分班教学,同时,要兼顾一些身体疾病原因不能进行剧烈体育运动的学生,施以体育保健知识课程学习,在适当的、有针对性的体育锻炼的同时,促使其疾病的痊愈;对于体育技能和素养较强的学生,要给予其更为合理的体育教育设计,从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为主动地进行体育学习.
3.4体现高校阳光体育教学的人文精神,强化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活动
在高校阳光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高校校园的物质层面进行体育人文精神的倡导,可以通过校园的体育场馆、体育器材、体育设施、体育建筑和雕塑等方面,宣扬学校的体育人文精神和内涵,这些体育设施的选择和布设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激励作用,要不拘于体育设施的形状、大小、色彩、功能等,从安全和人文的角度出发,提升学生的体育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同时,高校还可以组织学校的体育骨干、学生裁判员等开展校园体育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沙龙、体育兴趣活动、体育俱乐部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推动高校全员体育文化建设,展示校园体育文化的魅力,倡导体育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良好的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5构建高校阳光体育质量监控体系,实现良好的阳光体育教育效果
对于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质量监控,可以从外部监控和内部监控两方面进行体系构建.为了更好地推行高校的阳光体育教育活动,从外部质量监控而言,主要有来自于社会的质量监控模式,它们是社会中介机构,以第三者的身份实施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质量评价;还有家长对于阳光体育教育的看法和评价,他们是阳光教育体育运动的主要评价者,可以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从而造成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声誉评价;大众媒体也是阳光体育教育运动的外部监控群体,他们以新闻公开和新闻批评的方式,对高校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有效而直接的评价[6].从高校阳光体育运动教育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而言,主要是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的评价,他们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进行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跟踪和评价,对学生的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并且在对学生的综合测试中,推行与学生个人情况相符的激励和机制.从学生自身而言,对于阳光体育运动的主观监控主要是根据自我的运动情绪、食欲、睡眠等指标,客观地对自己的运动状态进行监控,并且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和测定,根据自己的主观身体状况进行体育锻炼计划的确定,从而在自己掌控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运动技术水平和成绩,达到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3.6创建新型的阳光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4结语
参考文献:
[1]李欣悦.我国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2(5):102-105.
[2]陶宏军,龚剑.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开设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探索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3,27(5):150-151.
[3]任天平.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高校田径课“边缘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3):372-375.
[4]张洁,吴瑛.“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上海市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6):80-82.
[5]黄晓波.培育大学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及途径[J].体育学刊,2012,16(1):82-85.
[6]张晓丹.学校体育教育现代化进程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