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儒道的读音是什么

儒道的读音是什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儒道的读音是:rú dào。

儒道的拼音是:rú dào。 繁体是:儒道。 简体是:儒道。 结构是:儒(左右结构)道(半包围结构)。 注音是:ㄖㄨˊㄉㄠˋ。

关于儒道的词语

硕彦名儒  耆儒硕老  风流儒雅  白面儒生  焚典坑儒  喔咿儒儿  通儒达识  燔书阬儒  侏儒观戏  老师宿儒  

关于儒道的造句

1、那时,罗风便想要带其拜入仙门,奈何,这副身躯的原主人,却是读书读迂了的人,秉承儒道,敬鬼神而远之,根本不愿意。  

2、但在国姓爷看来,违反儒道天理不容。  

3、第一层是非真即假,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观,第二层是儒道的相生相待观,即辩证观,第三层是佛家的观照,直接面对体验,物我两忘。  

4、其以中外群圣,建言所黜,儒道众智,是除。  

5、“刚柔并济,儒道兼修”是陈励子的生活理想,“文若春华,思若涌泉”是“文思杯”全国征文大赛对你的期翼,那。  

儒道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儒家的道德原则。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儒道[rúdào]⒈儒家的道德原则。⒉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⒊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二、引证解释

⒈儒家的道德原则。引《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⒉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引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讖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⒊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引《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

三、网络解释

儒道(儒家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家思想对原始道教进行了改造,使之成为与儒家思想同样重要的维护封建统治的有力工具。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它以道家学说、神仙思想为主,广泛地吸收了古代文化的各个方面。综合释义: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羣,而意实卓尔矣。”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讖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锺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餘卒。”儒道[rúdào]儒者之道。《荀子·子道》:「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三国志·魏书·锺会传》:「好论儒道,辞才逸辨。」;唐、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诗:「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汉语大词典:(1).儒家的道德原则。《荀子·子道》:“若夫志以礼安,言以类使,则儒道毕矣;虽舜不能加毫末于是矣。”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杂文》:“唯《七厉》叙贤,归以儒道,虽文非拔群,而意实卓尔矣。”(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清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卷四:“儒道在汉为谶讳所杂,在宋为二氏所杂。”(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三国志·魏志·钟会传》:“弼好论儒道,辞才逸辩,注《易》及《老子》,为尚书郎,年二十馀卒。”其他解释:1.儒者之道。《荀子·子道》:「言以类接,则儒道毕矣。」;《三国志·魏书·锺会传》:「好论儒道,辞才逸辨。」;唐、杜荀鹤〈将归山逢友人〉诗:「儒为君子儒,儒道不妨孤。」其他释义:1.儒家的道德原则。2.泛指儒家的思想学说。3.谓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学说。

关于儒道的成语

老师宿儒  鸿儒硕学  白面儒生  喔咿儒儿  宿学旧儒  焚典坑儒  焚书坑儒  侏儒观戏  燔书阬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