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活动中,认为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的,
所以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的缝隙的形状相同,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发现问题 B.提出猜想 C.设计方案 D.进行实验
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3.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4.某一晴朗无风的早晨,一架喷气式飞机正在“作画”,使天空出现奇异“云彩”,如图所示.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痕迹,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凝固
5.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高山上烧水,水温低于100℃就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 C.衣柜里防蛀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
D.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会有湿润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6.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4℃
B.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 C.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D.人的心脏跳动每十分钟约80次
7.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B. C.
D.
8.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直线传播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9.如图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 ) A.参照物 B.光线 C.声源 D.光源
11.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表示渔民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12.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物体甲、乙,他们的运动相对于起点O的距离S
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甲比乙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甲在O点,乙在距离O点5m处;
③在3﹣5s内,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南运动的;
④从第3s开始,V甲>V乙,5s末甲、乙正好在距离O点10米处相遇.
A.①④正确 B.②③正确 C.①③正确 D.②④正确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1分,共26分)
13.请给下列物理量添上适当的单位(用符号表示):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 的细小颗粒物;静静坐着的小冬十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2 ;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规定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6 .
14.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送入高空,干冰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 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15.(1)如图(1)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支笔,用来拉紧橡皮筋,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 发出声音,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 不同,所发出声音的 也不同.
(2)如图(2)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 和 的关系.
(3)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得名.“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和 (填“响度”、“音调”、“音色”)
16.司机要善于通过观后镜了解后车的位置及速度情况.汽车观后镜有平面镜的也有凸面镜的,图示观后镜为平面镜,后车在镜中的像与后车大小 (相等/不相等);当看到后车的像在镜中占据的空间变大时,说明后车离本车越来越 (近/远);凸面观后镜 (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7.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增大/不变/减小).
18.如图所示,来自物点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点A 应该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 透镜制成的眼镜.
19.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运动(匀速/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
路程为60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m/s,苹果的运动方向是 (由A到B/由B到A).
20.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在水平方向的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
α应适当 (选填“增向的那个角度应为α= ;午后,随着太阳西斜,
大”或“减小”)才能保证反射光仍然水平射入洞中.
2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丙车 (选填“静止”或“运动”).
三、解答题(共8题,每空1分,共50分) 22.(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请在图中画出光射向水面时的反射光线和从空气进入水中后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两条入射光线(或延长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3.将图中各测量结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木板长度 cm,体温 ℃,时间为 s. 24.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如图2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温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温水的温度是 ℃.
25.(1)如图(1)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 热量.
(2)如图(2)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
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 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 热量.
26.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
①小华观察到如图乙(a)所示的现象,其中B是跳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C是一张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绘有相同方格的纸,OO′是方格纸的中线.请写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像的大小与物体不相同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像与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
②小明将一枚跳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后,镜面、物和像的位置如图(b)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补救的措施是:按图中箭头 (填“甲”或“乙”)的方向转动镜面.
(3)如图丙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①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 ;
②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③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现象.
27.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
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 (写出一个).
(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写出一个).
(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丙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一定是加速运动 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一定是加速运动 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应将 (蜡烛/凸透镜/光屏) (向上/向下)调整;随着蜡烛越烧越短,烛焰的像 ( 向上/向下)移动;将蜡烛向左移动,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屏 (向左/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移动过程中像 ( 变大/变小/不变);实验过程中有一只小虫飞来并附着在透镜上如图乙所示,则烛焰的像的形状将 ( 变小/变大/不变);
(2)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
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装置如丙图所示.以下对该实验装置的评价,错误的是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透镜置于光具座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某次成像情况如图丙所示,此时像一定是倒立的、 (放大/缩小)的实像,此透镜的焦距 (</>/=)15cm,图丙可以说明 (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9.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高速列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1:06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6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0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2015-2016学年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八年级(上)第二
次段考物理试卷
参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
1.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活动中,认为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的,
所以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的缝隙的形状相同,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发现问题 B.提出猜想 C.设计方案 D.进行实验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一般情况下,探究式学习环节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方案的设计与选择﹣﹣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评价与反思﹣﹣交流与表达等七个环节.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小明在探究树荫下的光斑的活动中,认为光斑是太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照在地面上的,其中“小明认为光斑的形状与树叶间的缝隙的形状相同”属于猜想假设环节. 故选B.
2.如图所示,用一张硬卡片先后快拨和慢拨木梳的齿,听到卡片的声音发生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 )
A.音调是否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物理学方法.
【分析】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的定义进行分析解答.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解答】解: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所以当用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因两次卡片的振动快慢不同,所以两次所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不同; 故选A.
3.如图所示,将甲手机挂在玻璃罩内,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能听到甲手机响亮的振铃声,同时也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如果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再用乙手机拨打甲手机,听到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但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这个实验说明( )
A.声音和光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声音和光都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光不能 D.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而声音不能
【考点】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声音的传播条件.
【分析】解答本题可根据题意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来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当用抽气机不断地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时(空气越来越少,最后连空气也没有
了,几乎就是真空了),甲手机的振铃声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到振铃声,这说明了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我们仍能看见甲手机来电指示灯闪烁(属于光信号),这说明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故选 D. 4.某一晴朗无风的早晨,一架喷气式飞机正在“作画”,使天空出现奇异“云彩”,如图所示.当飞机从空中飞过,在蔚蓝的天空中会留下痕迹,这种现象俗称为“飞机拉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排出的暖湿气体遇冷所致.在这一过程中,暖湿气体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液化 C.蒸发 D.凝固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
【分析】判断一种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是看清它变化前是什么状态,变化后又是什么状态,然后根据物态变化的定义得出它属于哪种物态变化.
【解答】解:“飞机拉烟”的“烟”实质上不是烟,而是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发动机排
出的湿热气流与高空冷空气相遇后,液化形成小水滴,所以白色的雾气是液化现象形成的.
故选B.
5.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高山上烧水,水温低于100℃就沸腾了,这是因为高山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 B.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口,这实际上是利用蒸发致冷 C.衣柜里防蛀虫的樟脑丸越来越小,这是因为樟脑丸汽化了
D.夏天,室外的自来水管外会有湿润现象,这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考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升华现象;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分析】(1)液体的沸点和气压有关,气压越大,沸点越高;气压越低,沸点越低;
(2)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汽化要吸热,狗的舌头上有很多的汗液,汗液蒸发吸热可以降低温度;
(3)樟脑丸是固态的,变小了实际上是变为了气态,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 (4)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 【解答】解:
A、高山上的气压比较低,沸点随气压的减小而降低,所以水的沸点低于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100℃,水的温度可能不到100℃就会沸腾;选项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盛夏狗会伸出舌头,就是利用舌头上的水分蒸发吸热降低狗的体温;选项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樟脑丸变小是变成了气态,由固态变为气态,是升华现象;选项中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夏季,有时天气闷热,气温较高,空气中的水蒸气较多;水管中的地下水的温度较低,水管的温度较低,温度较高的水蒸气在水管表面遇冷凝结成小水珠,是水蒸气的液化现象;选项中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估测符合实际的是( ) A.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4℃
B.初二学生步行的速度大约是5km/h C.学生期末考试试卷厚度大约150 nm D.人的心脏跳动每十分钟约80次
【考点】温度;时间的估测;长度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 【解答】解:
A、水的凝固点在0℃左右,电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一定低于0℃.故A不符合实际; B、中学生步行的速度在1.4m/s=1.4×3.6km/h≈5km/h左右.故B符合实际;
C、试卷纸的厚度一般在100μm=105nm左右.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0min跳动的次数在750次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7.在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
A. B. C.
D.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显示的是文字在玻璃面上成倒立的像,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人能看见本身不发光的课本,是因为课本反射的太阳光射到人的眼睛的缘故,是光的反射现象,不符合题意;
C、人在凸面镜中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光线通过杯子和水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是光的折射现象,符合题意. 故选D.
8.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一项是( )
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其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在运动
B.“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直线传播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D.“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平面镜成像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分析】(1)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2)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看水里的鱼比实际位置浅等;
(3)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
(4)物体在水中的倒影响相当于平面镜成像,其特点是成正立等大的虚像.
【解答】解:A、“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万千河”中“坐地”是相对于地面位置不变,是静止的,而“日行”则是相对于太阳位置改变,是运动的,故A正确.
B、“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从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偏折引起的,是光的折射;故B错误.
C、满树雪花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的,故C正确.
D、“岸上蹄踏蹄,水中嘴对嘴”是以水面为平面镜,物体相对于水面所成的像,故D正确. 故选B.
9.如图所示光学现象的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孔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图乙中,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图丙中,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 D.图丁中,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反射的可逆性;光的色散;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日食、月食、影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2)近视眼的成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到达视网膜时已经不是一点而是一个模糊的光斑了,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3)太阳通过玻璃三棱镜后,被分解为绚丽的七色光,从上往下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了白光不是单色光,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时的偏折程度不同;
(4)一束平行光射到粗糙的物体表面时,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解答】解:
A、小孔成的是倒立的实像,是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形成的,该选项说法错误; B、近视眼需要佩戴凹透镜矫正,是光的折射原理,该选项说法错误;
C、白光通过三棱镜时,因为不同颜色的光通过玻璃时偏折的角度不同,白光通过三棱镜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该选项说法正确;
D、漫反射的光线尽管杂乱无章,但每条光线仍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该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0.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光的传播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其中根据客观事实进行假象但实际并不存在的是( ) A.参照物 B.光线 C.声源 D.光源 【考点】物理学方法.
【分析】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归纳概括自然规律,方便于学习探究,将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或规律,用引入的新概念表示,客观上这些事实确实存在,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只是引入了一个新概念;有些是为了使问题简单明了,根据客观事实将抽象的物理现象假想为简单易懂、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模型表示,但实际上并不存在. 【解答】解:
在研究发光物体时,引入了“光源”的概念;在研究发声物体时,引入了“声源”的概念;在研究机械运动时,引入了“参照物”的概念,光源、声源、参照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物体;
在研究光的传播规律时引入的光线,能够形象地说明光的传播特点,但实际上都不存在. 故选B.
11.下面四幅图,能正确表示渔民在岸边看到水中的鱼的光路图是( )
A. B. C.
D.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光在两种不同介质的分界面处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即空气中的角始终是大的,并且折射光路是可逆的.要搞清看水中的“鱼”,是因为看到了由水中鱼发反射的光.
【解答】解:首先知道人在岸边看水中的鱼,是鱼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而A、C选项中的传播方向不对,表示的是从空气斜射入水中
其次是,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B选项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符合要求的是D选项. 故选D.
12.如图所示,沿同一条直线向北运动的物体甲、乙,他们的运动相对于起点O的距离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两物体由同一位置O点开始运动,但甲比乙迟3s才开始运动; ②t=0时刻,甲在O点,乙在距离O点5m处;
③在3﹣5s内,如果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南运动的;
④从第3s开始,V甲>V乙,5s末甲、乙正好在距离O点10米处相遇.
A.①④正确
B.②③正确 C.①③正确 D.②④正确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分析】在s﹣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表示匀速直线运动,斜率等于速度;由图可以直接读出出发点的位置和时刻;路程等于纵坐标的变化量,平均速度等于路程与时间之比. 【解答】解:
①甲从原点出发,而乙从距原点正方向上5m处出发,甲在乙运动3s后开始运动,故①错误;
②由图知,t=0时刻,甲在O点,乙在距离O点5m处,故②正确;
2s内甲通过的路程为10m,5s内乙通过的路程为10m﹣5m=5m,③由图知,所以v甲>v乙,
以乙为参照物,甲是向北运动的,故③错误;
④在s﹣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等于速度,从t=3s起,甲的斜率大、速度大,即有v甲>v乙,第5s时甲、乙的路程相同,在距离O点10米处相遇,故④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9题,每空1分,共26分)
13.请给下列物理量添上适当的单位(用符号表示):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 μm 的细小颗粒物;静静坐着的小冬十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2 s ;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规定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6 km/h .
【考点】长度的估测;时间的估测;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不同物理量的估测,根据对常见物体和相关物理量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 【解答】解:
①PM2.5是指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小颗粒物;
②人在平静状态下,心跳一次的时间接近1s,所以静静坐着的小冬十次脉搏的时间约为12s;
③电动自行车国家标准规定最高速度不得超过26km/h. 故答案为:μm;s;km/h.
14.人工降雨可缓解旱情,在有利的气候条件下,用飞机或炮弹把干冰送入高空,干冰 升华 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便 凝华 成小冰晶,这些小冰晶逐渐变大,遇到暖气流就 熔化 为雨点降落到地面上.(填物态变化名称)
【考点】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 【分析】(1)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
(2)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干冰即固态的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干冰很易升华为气态,此过程中吸热,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空气中水蒸气由于遇冷,会凝华为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而下降,遇到暖气流会熔化为水滴;即形成雨. 故答案为:升华;凝华;熔化. 15.(1)如图(1)是小岩自制的小乐器,他将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缠到一个小盒上,又在小盒的两端各放一支笔,用来拉紧橡皮筋,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就会 振动 发出声音,如果用相同的力拨动这些宽窄不同的橡皮筋,由于橡皮筋的振动 频率 不同,所发出声音的 音调 也不同.
(2)如图(2)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 响度 和 振幅 的关系.
(3)鼓浪屿因其西南面有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声如擂鼓,所得名.“擂鼓”一词生动描述了声音的两种特性,分别是 响度 和 音色 (填“响度”、“音调”、“音色”)
【考点】声音的产生;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分析】(1)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音调的高低和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音调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指声音的大小;通过音色能辨别物体. 【解答】解:(1)弹拨橡皮筋,橡皮筋受到力的作用振动发声;用相同的力拨动宽窄不同的橡皮筋时,此时宽的振动慢,窄的振动快,即橡皮筋振动的频率不同,橡皮筋发出的音调不同.
(2)乒乓球弹起的越高,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实验可以说明响度跟振幅的关系. (3)海蚀洞受浪潮冲击发出声音,声如擂鼓,说明声音很大,指响度.像鼓声指音色. 故答案为:(1)振动;频率;音调; (2)响度;振幅; (3)响度;音色. 16.司机要善于通过观后镜了解后车的位置及速度情况.汽车观后镜有平面镜的也有凸面镜的,图示观后镜为平面镜,后车在镜中的像与后车大小 相等 (相等/不相等);当看到后车的像在镜中占据的空间变大时,说明后车离本车越来越 近 (近/远);凸面观后镜 遵循 (遵循/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考点】光的反射;凸面镜和凹面镜.
【分析】汽车观后镜有是平面镜,有的是凸面镜,凸面镜是靠反射成像的,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因此可增大视野.
【解答】解:汽车观后镜如果是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后车在镜中的像与后车大小相等;
当看到后车的像在镜中占据的空间变大时,说明后车离本车越来越近;
汽车观后镜有的是凸面镜,凸面镜是靠光的反射成像的,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凸面观后镜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故答案为:相等;近;遵循.
17.如图所示,一束激光射到空水槽底部O点,形成一个光斑.向水槽中注入适量水后,水槽底部光斑移动到O点的 左 (左/右)侧.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在此过程中,折射角 不变 (增大/不变/减小).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 【解答】解:(1)水槽内没有注水时,光沿直线传播,照射到O点;
(2)当向水槽内注入适量的水后,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因此光线移动到O点左侧O′点;继续沿水槽壁缓慢注水,折射光线逐渐向左偏折,但是入射角不变,折射角的大小也不变. 故答案为:左;不变.
18.如图所示,来自物点A 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后面的B 点.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点A 应该向 左 (选填“左”或“右”)移动;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应佩戴一个合适的 凸 透镜制成的眼镜.
【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由于晶状体太薄,其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使得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这就是远视眼的成因;然后据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即可判断用哪种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来自A的光线经过眼睛的晶状体成像在视网膜的后面,说明是远视眼;要使像靠近视网膜,物体应远离眼睛即向左移动;远视眼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左;凸.
19.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 变速 运动(匀速/变速).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60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 2 m/s,苹果的运动方向是 由A到B (由A到B/由B到A).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匀速运动是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变速运动是物体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
(2)知道物体的运动路程和时间,根据速度公式求出平均速度.
(3)苹果在下落过程中,苹果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苹果进行加速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 【解答】解:(1)如图,苹果每一个照片间隔是0.1s,苹果照片间路程不同,苹果进行变速运动.
(2)苹果运动速度:v==
=2m/s.
(3)苹果在下落过程中,苹果进行加速运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来越大,所以苹果从A向B运动.
故答案为:变速;2;由A到B. 20.为了把太阳光反射到一座洞口在水平方向的涵洞中去,小明设计安装了一块能自动调节方向的平面镜M,如图所示,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图中表示平面镜方向的那个角度应为α= 45° ;午后,随着太阳西斜,α应适当 增大 (选填“增大”或“减小”)才能保证反射光仍然水平射入洞中.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分析】要解决此题,关键是要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根据数学平面几何知识,找出α与入射角的关系,分析解答本题中的问题.
【解答】解:如图,∠1为入射角,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即∠2=∠1,由平面几何知识:∠α=∠3,而∠3=90°﹣∠2,∴∠α=90°﹣∠1
正午时刻,太阳光垂直于水平地面照射,反射光线朝正东的水平方向,所以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为90°,入射角为45°,即∠1=45°,所以α=45°; 午后,随着太阳西斜,入射角∠1减小,∠α=90°﹣∠1增大. 故答案为:45°、增大.
21.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甲车的速度是 4 m/s.运动速度相同的两小车是 甲丙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 运动 ,丙车 静止 (选填“静止”或“运动”).
【考点】速度的计算;参照物及其选择.
【分析】根据图象,分别分析出甲、乙、丙三辆小车的运动情况,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v=求出甲、乙、丙的运动速度;进行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解:(1)甲的图象是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甲=
=
=4m/s;
(2)乙图象是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v乙=
=
=1m/s;
(3)丙图象是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v丙=4m/s;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丙,甲和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乙车向后运动. 故答案为:4;甲丙;运动;静止.
三、解答题(共8题,每空1分,共50分) 22.(1)如图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
(2)请在图中画出光射向水面时的反射光线和从空气进入水中后的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3)两条入射光线(或延长线)分别过凹透镜的焦点F和光心O,分别画出经过凹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分析】(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利用这一对称性作出AB的像.
(2)在折射现象中,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先确定所给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然后根据凹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图. 【解答】解:(1)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如图:
(2)从图中知: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所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首先画出法线,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
(3)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如图所示:
23.将图中各测量结果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木板长度 2.20 cm,体温 37.8 ℃,时间为 100.3 s. 【考点】长度的测量;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
【分析】①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要观察是否从0刻度线量起,起始端没从0开始,要以某一刻度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前面的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②使用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时,首先要明确体温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末端所对刻线相垂直;
③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由图知:
①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木板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8.2cm对齐,估读为8.20cm,所以木板的长度为L=8.20cm﹣6.00cm=2.20cm;
②在体温计上,1℃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0.1℃,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此时的示数为37.8℃;
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③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1”和“2”
之间,偏向“2”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
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40.3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40.3s,即秒表的读数为1min40.3s=100.3. 故答案为:(1)2.20;(2)37.8;(3)100.3 24.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小强在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温度时读取了四次数据,每次读数时温度计的位置如图1所示,其中正确的是 D .如图2所示的是
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温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 ﹣22 ℃,温水的温度是 38 ℃.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分析】(1)液体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测量温度.
(2)使用温度计前:首先看清它的量程,或者说要看清它所能测量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温度范围;然后看清它的分度值,也就是一个小格代表的值. (3)使用温度计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
②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物体后要稍后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④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量程和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解答】解:
(1)温度计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2)根据使用温度计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故选D;
(3)该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测量冰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0℃以下,﹣20℃下两格处,示数为:﹣22℃;
测量水的温度时,温度计中液柱的液面在30℃以上8格处,所以示数为:38℃. 故答案为:液体的热胀冷缩;D;﹣22;38.
25.(1)如图(1)所示,将烧瓶内水沸腾时所产生的水蒸气通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冷水的容器B内,过一段时间,观察到试管A中产生的现象是 A中有水滴出现 ,同时看到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这个实验说明了水蒸气液化时要 放出 热量.
(2)如图(2)所示,将盛有少量冷水的烧瓶放在装有少量碘颗粒的烧杯口处,并将烧杯放在盛有热水的水槽中.不久会观察到烧杯内固态碘减少且出现红棕色的碘蒸气,这是 升华 现象;过一会儿还可以观察到烧瓶底部附有少量针状的碘晶体,这是 凝华 现象,同时烧瓶内水的温度会有明显升高,在此物态变化中 放出 热量.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1)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可以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受冷会液化,形成小水珠;水蒸气受冷液化时要放热;
(2)物质直接从气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在凝华过程需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升华,在升华过程需要向周围吸收热量. 【解答】解:
(1)烧瓶中水沸腾时产生的大量水蒸气进入试管A中,试管A放在装有冷水的容器B中,试管A的温度也比较低,通入试管A中的水蒸气受冷就会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试管壁上;水蒸气液化时要放出热量,因此,温度计C的示数升高;
(2)固态碘变成碘蒸气是升华现象,在升华时需要吸收热量;碘蒸气直接变成碘晶体是凝华现象,在凝华时需要放出热量,所以水的温度升高. 故答案为:(1)A中有水滴出现;放出;(2)升华;凝华;放出.
26.在进行光学实验的探究过程中:
(1)小明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的反射规律,其中有一个可折转的光屏,这个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 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活动中:
①小华观察到如图乙(a)所示的现象,其中B是跳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C是一张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绘有相同方格的纸,OO′是方格纸的中线.请写出由此现象可得出的实验结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像的大小与物体不相同 B.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C.像与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D.像与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
②小明将一枚跳棋子放在平面镜前某一位置后,镜面、物和像的位置如图(b)所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平面镜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 .补救的措施是:按图中箭头 乙 (填“甲”或“乙”)的方向转动镜面.
(3)如图丙所示,小明将一枚硬币放在碗的底部,眼睛在A处恰好看不到它. ①小明看不到硬币,这是因为光 沿直线传播 ;
②将平面镜放到碗边适当的位置,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反射 现象;
③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 折射 现象.
【考点】光学实验设计与探究. 【分析】(1)将光的反射规律中的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与题目中的可折转联系在一起,就能确定折转光屏的作用.
(2)①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②根据平面镜成像时,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先确定平面镜的大致位置,然后再确定平面镜的转动方向.
(3)①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③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就看到了物体的虚像. 【解答】解:(1)可折转的光屏,说明可以使光屏位于两个平面内,而根据光的反射规律可知,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由此可知:光屏在实验中除了能呈现光外,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验证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 (2)B是跳棋子A在“平面镜”中的像,故像的大小与物体相同, A和B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并且A和B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分别在平面镜的两侧,故A错误,BCD正确;
②如图乙,棋子和棋子像的连线的中垂线,是平面镜的位置,可以确定平面镜和桌面不垂直,向棋子的方向倾斜,所以补救措施是按箭头乙的方向转动.
①小明看不到硬币,(3)是由于碗的边缘部分挡住了来自硬币的光线,光线进入不到眼镜,所以眼镜看不到硬币,这说明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②小明在A处通过平面镜看到了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反射现象;
③当沿碗壁缓缓向碗中加水时,来自硬币的光线会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从而发生折射,当折射光线进入人眼时,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看去,看到的便是由于光的折射而形成的虚像(虚像的位置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偏高),所以小明在A处也能看到硬币的虚像,这是利用了光的折射现象. 故答案为:(1)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 (2)①A;②平面镜没有与水平桌面垂直放置;乙; (3)沿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27.取两张等大的圆形纸,分别剪去两个大小不等的扇形(图甲所示),再将它们做成图乙所示的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
(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可将纸锥按如图乙 A (选填“A”或“B”)所示的位置释放.
如果要测量两个纸锥的下落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刻度尺 和 秒表 .
(2)实验时小明所在小组将纸锥从课桌高度落到地上,发现它落地所需时间很短,很难测量准确.请你帮他们想个解决的办法: 增加下落高度 (写出一个).
(3)小明与其它小组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速度不同,请你猜想影响纸锥下落速度的因素可能是 纸锥质量 (写出一个).
(4)小明所在小组继续研究小球在水中的下落运动情况,他们用照相机拍摄了一张小球下落的频闪照片,如图丙所示.已知背景墙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a,闪光灯每隔△t时间拍摄一次.观察照片,关于小球的运动,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D ①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一定是加速运动 ②小球从B点到D点的运动一定是加速运动 ③小球从A点到D点的平均速度为
④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为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 【分析】(1)若使纸锥从同一高度落下,应使纸锥的尖端位置在同一水平高度处,比较快慢时,即可采用相同时间比距离,也可采用相同距离比时间的方法;根据速度公式v=可知测量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
(2)纸锥下落的时间与纸锥下落的高度和受到的阻力有关;
(3)分析纸锥在下落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进行合理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4)自由下落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匀速运动是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变速运动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平均速度等于这段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时间的比值
【解答】解:(1)为了比较纸锥下落的快慢,把两个纸锥拿到同一高度同时释放.图乙A中两纸锥的下端高度相同,图乙B中两纸锥的上端高度相同,故应选图乙A的位置释放; 由v=可知,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因此需要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和秒表;
(2)纸锥下落的时间短,是因为纸锥下落的高度短,或受到的阻力小,因此可通过增大纸锥下落高度或增大纸锥截面来增大下落时间;
(3)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重力与空气阻力的作用,所以纸锥下落的速度可能跟纸锥的质量有关;
(4)①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运动时,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小球从A位置到C位置是变速运动,因此小球从A点到B点的运动是加速运动,说法正确.
②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运动时,小球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所用小球从B位置到D位置匀速运动.说法错误.
③小球从A位置到D位置的平均速度为:v==
.说法错误.
④如图,小球在B位置到D位置,小球进行匀速运动,小球在任意一点的速度都相同,求出平均速度即为小球在C点的速度,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v==
=
.说法正
确. 故选D. 故答案为:(1)A;刻度尺;秒表;(2)增大下落高度;(3)纸锥的质量;(4)D.
2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如图甲所示,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应将 蜡烛 (蜡烛/凸透镜/光屏) 向下 (向上/向下)调整;随着蜡烛越烧越短,烛焰的像 向上 ( 向上/向下)移动;将蜡烛向左移动,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屏 向左 (向左/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移动过程中像 变小 ( 变大/变小/不变);实验过程中有一只小虫飞来并附着在透镜上如图乙所示,则烛焰的像的形状将 不变 ( 变小/变大/不变);
(2)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装置如丙图所示.以下对该实验装置的评价,错误的是 D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透镜置于光具座标尺的零刻度线上,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某次成像情况如图丙所示,此时像一定是倒立的、 缩小 (放大/缩小)的实像,此透镜的焦距 > (</>/=)15cm,图丙可以说明 照相机 (幻灯机/放大镜/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分析】(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物距大于f时,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像和物体运动方向相反;且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后,凸透镜的其它地方仍能够折射光线成物体完整的像;
(2)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的形状会受风的影响,并且烛焰和像的大小关系不容易确定;实验中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这样成的像比较稳定,并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像距和物距,若将凸透镜放在0刻线处,可以从光具座直接读出像距和物距的大小;
测量焦距的方法:根据焦距的定义,让平行光照射凸透镜,会聚到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根据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实像,当实像和物相等时,此时像距、物距都等于2倍焦距; (3)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应将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由图知,烛焰的位置偏高,需将蜡烛向下调节; 当蜡烛变短时,蜡烛向下移动,则像向上移动;
将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变大,此时像距应变小,成的像也变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 小虫附着在透镜上,透镜的其它地方仍能够折射光线而成像,所以能够成烛焰完整的像; (2)A、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与烛焰相比,像更稳定,A正确; B、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B正确;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这样可以直接从光具座读出测出物距和像距,C正确;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调节物距及像距,当成等大的实像时,物距便等于2倍焦距,这样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D错误.
(3)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40cm>2f,f<20cm,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f<15cm<2f,所以可得15cm<f<20cm. 故答案为:(1)蜡烛;向下;向上;向左;变小;不变;(2)D;(3)缩小;>;照相机.
29.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高速列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1:06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600m的桥梁,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0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火车的长度是多少m?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分析】(1)已知甲乙两地的距离和甲地开往乙地的时间,利用v=即可求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已知速度和时间可求火车和桥梁的总长,总长减桥梁长就是火车的长度. 【解答】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7: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1:06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t1=11:06﹣7:30=3h36min=3.6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v1=(2)由于v=,v2=180km/h=50m/s
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50m/s×20s=10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s火车=s﹣s桥=1000m﹣600m=4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250km/h; (2)火车的长度是400m.
=
=250km/h,
2016年8月24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