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继承与发展
特别是,在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新的形势和任务,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同志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正确处理改革与建设过程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正确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关“政治”的观点,对政治作出了新的诠释,赋予了政治特定的内涵,从而开创了无产阶级政治新的实践领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坚持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提出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
设问题,特别强调政治对经济的保证作用
什么是“政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给出现成的定义,经典作家有关政治的释义,都是根据一定时期和建设的形势任务提出来的。诸如,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就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等等。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着手,揭示政治的本质,经典作家们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曾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1)
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一切政治权力起先以某种经济的社会职能为基础的”。2 列宁对政治与经济关系作出了
()
更为完整表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政治同经济比较不能不占首位。”“全部的问题就在于(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也只能在于):一个阶级如果不能从政治上正确地处理问题,就不能维持它的统治,因而也就不能解决它的生产任务。”3列宁之所以把政治摆在了首位,是针对当时苏维埃政权面临的严峻军事斗争和严重
()
经济困难而言的。在新生的政权巩固以后,列宁敏锐地把握了政治内涵的变化,提出:要“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4遗憾的是,列宁的过早去世,中断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与经济关系的理论探索。则创
()
造性地把列宁有关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思想,运用到了中国的具体实践中,提出,必须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没有正确的政治观念,就等于没有灵魂,等等。但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在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的认识上,没能把注意力及时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片面强调了政治的统帅作用,发生了严重失误。
可以看出,由于经典作家们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为无产阶级夺取和巩固政权作理论准备。所以,在对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认识上,都非常强调政治的作用。而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执政党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问题,都没有也不可能进行深入的探索。在实践中,对这一问题作出回答的是。针对十年“突出政治”造成的危害,小平同志提出,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同时,又强调,“政治工作要落实到经济上去,政治问题要从经济的角度来解决。”5
()
同志创造性地发展了的有关论述,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全局的高度,坚持了政治与经济的辩证统一。一方面,指出要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经济是基础,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经济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6在纪念中国党成立七十八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从对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认识的角度,
()
同志又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正确地认识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7另一方面,同志特别强调政治对经济的保证作用,指出,“政治是经
()
济的集中表现,是为经济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没有离开政治的经济,也没有离开经济的政治。”
1
(8)
“经济发展需要有坚强的政治保证和充分的政治条件,否则经济建设也搞不好。”9
()
二、正确处理政治与阶级的关系,提出要准确把握现阶段国际国内阶级矛盾,
特别强调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意识形态安全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主体是阶级,政治的实质是阶级与阶级的关系,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集中表现。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科学发现时说,“马克思则证明,过去的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在全部纷繁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中,问题的中心始终是社会阶级的社会和政治的统治,即旧的阶级要保证政治,新兴的阶级要争得政治。”10列宁指出,“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11经典作家们之所以把阶级斗争定义为政治的核心内容,是
(
)
(
)
从对人类社会的历史考察与当时无产阶级的实际需要提出的。但是,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政治是否还表现为阶级斗争,他们没有也不可能加以揭示。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向前推动一步的是,他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就提出,“现在的阶级斗争,一部分是敌我矛盾,大量表现的是人民内部矛盾。”12在《关于正确处理
(
)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但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没有能够坚持这一正确思想,导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十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同志拔乱反正,及时把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阶级斗争问题上,“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同时,也不否认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依然存在,但是这种阶级斗争“仍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阶级斗争,或者说是历史上的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遗留。”13正是基于此,同志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思想,发展了政治与阶级
(
)
关系的理论。
九十年代以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前,同志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指出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对我实行‘分化’、‘西化’和‘遏制’。国内一定范围的阶级斗争和各种违法犯罪现象仍然存在。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和外来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影响还在社会生活中发生侵蚀作用。”(14)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同志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现阶段国际国内阶级矛盾,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与阶级关系的理论。其一,坚决维护国家的主权,反对任何形式的干涉中国内政、危害中全和中国的图谋。“警惕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们的图谋,反对李和祖国的行为,„„都是政治。”(15)其二,在意识形态领域里要高度重视对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认为在思想领域的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抵制封建主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都是政治。”(16) 其三,反对“空”讲政治,把政治斗争的落脚点放在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上。“我们讲政治,决不是象境外一些报刊歪曲的那样,中国又要回到搞什么阶级斗争为纲,搞什么‘左’的那一套东西了,更不是也决不会去搞什么运动。”(17)而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有利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和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18)
三、重视政治的管理职能,开创了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政治运作实践的新领域 政权就其基本职能而言,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职能,一是阶级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认为,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围绕着夺取和巩固政权的斗争,是政治的基本内容,但同时也并不否认政治的管理职能。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一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19按照恩格斯的设想,管理与服务职能的行使是实现阶级统治的前提,是维持
(
)
政治系统稳定的必要条件。列宁也曾说过,“阶级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
2
和内容。”20但在无产阶级政治的长期实践中,由于历史条件的,政治的这种管理和服务职能一直没能得到
(
)
无产阶级政党的应有重视,而是片面强调了政治的阶级内容。同志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突出贡献,就是在政治的管理和服务职能上,对执政后的无产阶级政党,如何利用政权管理国家进行了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讲政治理论”。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创新和发展。
首先,同志把“讲政治”作为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题中应有之意。同志指出:“我们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我们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切实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这是决定社会主义在中国巩固和发展的根本问题。”21要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切实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
(
)
水平,就需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顾全大局,团结协调。“只有讲政治,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总揽和驾驭全局的能力。”22
(
)
其次,建立一支高素质干伍是保证政治运行的决定因素。“要巩固和发展好的形势,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完成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各项任务,„„干部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23同志强调,建立一支
(
)
高素质干伍,“是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领导全国人民把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需要。”24在分析当前某些干部政治观念模糊、政治素质下降的原因时指出,“根本的症结在
(
)
于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头脑里缺乏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25所以,“提部
(
)
素质,关键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素质。没有这个政治的灵魂,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和合格的党的干部,不可能成为一个清醒的和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领导者。”26
(
)
第三,把讲政治作为认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方。同志指出,“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事业,又是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行的。如果不善于从政治的高度、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认识当今国际局势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审时度势,正确决策,就难以把握正确的前进方向,也难以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27反复强调“要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洞
(
)
察力,善于从政治上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在事关方向、事关原则的问题上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28
(
)
这里,同志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涵,从方角度,回答了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一方面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另一方面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同时又面临着巨大的国际压力的情况下,如何既保证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又要保持头脑清醒,政治方向坚定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具体运用和创造性发展,是活生生的根植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政治观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全面落实同志提出的“讲政治”要求,更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更好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