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总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推动五个方面的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这与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同步发展。只有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实现过程中,全面系统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组织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人才教育建设等,才能真正达成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总要求。
加强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田琳琳 李 坤*
【摘 要】党的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乡贤治理效果初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乡村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是:农民主体地位弱化普遍存在,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效能不高,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较低,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紧缺。建议以满足乡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为目的,提高相关制定的科学性;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营造良好环境,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乡风文明 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乡村文化产业
DOI:10.16775/j.cnki.10-1285/d.2020.01.010
一、当前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农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越来越低,2018年GDP占比只有7.2%。乡村人口持续大规模向城市流动,乡村空心化日趋严重,原来稳定的乡村社会结构迅速瓦解,乡村居民
关系因繁忙的工作和生活逐渐疏离。如何在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精神生活、形成新的乡村精神文明体系,凝聚新的价值共识,改善乡村文化、物质生活,已经成为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重要环节。党的以来,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
*
田琳琳,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坤,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本文系发展研究中心公管所“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成果。
35
2020年第1期(总第45期)
方面——乡风文明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正在推动乡村文化从精神、社会和物质三个生活层面全方位升级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
(一)乡风文明建设逐步加强,乡贤治理效果初显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
成部分和关键举措,是乡村社会治理的思想保障和伦理基石。党的以来,全国各地以乡风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经多年努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点领域进展良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突出价值引领。根据文明办提出的“十三五”期间全国50%以上的村镇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中国大部分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乡风文明创建评议活动。以四川为例,截至2018年底,全省约60%的村建成了省级“四好村”。
二是突出文化熏陶。依托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祠堂、村史馆等组建各种文艺队和文艺协会,组织具有文艺特长的村民开展弘扬正能量和新风尚的文化活动,促进形成村里的文化氛围,抵制吸毒等不良风气。
三是突出道德风貌塑造。以营造文明和谐农村新风尚为目标,引导培育一批“乡风文明示范村”,通过乡风文明活动,比如北京市北大化村的“家风重塑”活动等,引导村风民风、生活居住环境、文化道德建设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新乡贤的带头作用。新时期的乡贤是指有德有才乐于服务地方发展的一切优秀人士。新乡贤群体赓续乡绅自治传统,又突破古代强调出自本地的地缘性局限,突出共建共享共治精神,在培育乡村新风尚、调节邻里纠纷和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
36
挥积极作用,成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为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例如,广东省丰顺县80%以上的社会投资来自新乡贤,重庆市永川区的乡贤评理堂化解了大量乡邻矛盾等。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建设先进的乡村文化服务体系,是统筹
城乡经济发展,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党的以来,中国以顶层设计为引领,着力构建完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功能完备、基层全覆盖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文化惠民体系也日渐完善。以此为基础,经济发达地区正在探索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更丰富、更快捷、更人性化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党的以来,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初步建立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明确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内容、种类的年、2017年我国先后出台《文化产业促进法》,第一次以立法形式对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事业进行全方位规划,将民众基本文化权益和基本文化需求的行政性维护方式转变为依法维护保障方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从随机建设到标准化、均等化、专业化发展的跨越。
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既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构成,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中国已基本建成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体系,2017年底全国已建成34万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
“底线标准”以及各级的保障责任。2015《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设了乡文化村史馆、非遗传习场所、宗祠文化场所、农民文化公园等大批优质文化设施,为农村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空间。
三是提高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日益丰富,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中国2017年财政投入县级及以下单位的文化事业费达457.45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53.5%;乡村基层综合文化站年均增加3万个以上;艺术表演团队赴农村演出184.44万场次,占全国总场次的62.8%,观看人次达8.3亿。
造业态;农村自然风光、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等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形成了农业观光游、乡村生态游、乡村节庆游等乡村文化旅游业态;乡村音乐、舞蹈、杂技、竞技等乡村演艺娱乐文化经过商业化运作,产生了乡村文艺表演服务类业态。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入文化产品和服务,更深入、更广泛地融入当代生活,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消费紧密结合起来,有效实现了活化传承。
二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带动就业收入增长,为乡村扶贫做出巨大贡献。中国乡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通过文化产业紧密结合,促进了农民就业和收入增长。其中,乡村文化旅游业在大力推动下取得了突出成就。2015年、2016年先后出台《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推动乡村旅游与扶贫工作紧密结合。2017年,乡村旅游实现脱贫人数占全国脱贫总人数的17.5%。乡村文化旅游业已成为引领乡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高地。2012至2017年,全国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庄从5.3万个增加到10万多个,农家乐从150万家增加到220万家。2012至2018年,全国乡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从7.2亿增加到超过30亿(见图1)。
乡村传统技艺是乡村文化产业的另一主要增长点。2018年相关部委出台《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
83.33%3090%
80%70%60%50%40%30%20%10%0%
(三)乡村文化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是指县、乡(镇)、村等行
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以来乡村文化迅速发展,已成为带动乡村文化、经济全面持续发展的新兴引擎和重要途径。
一是业态更加丰富,推动传统文化更好地活化传承。中国乡村文化产业门类目前主要集中在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农村文化旅游服务和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等三大类,产业链覆盖了乡村生产生活、历史地理、自然风光、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乡村文化元素通过产业化手段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衍生出丰富的业态。例如,印染、刺绣、石器、木器、剪纸、泥塑、砖雕等乡村传统技艺与创意设计业相融合,形成了乡村工艺美术品制
35302520151050
2824
22
38.90%101220%
2013
2014
2015
7.220%2012
9.09%2016增长率
16.67%2017
7.14%2018
接待人次(亿)
图1 2012-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人次统计
数据来源:社科院、农业部、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37
2020年第1期(总第45期)
通知》《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以非遗培训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为抓手,将乡村传统技工艺类非遗传承与农村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广泛分布的农村技艺产业化给农村经济带来巨大活力。2018年,仅山东省就有119万家乡村传统工艺类实体,年营业收入1572亿元,带动350余万人就业。
三是乡村版权服务水平提高,加强了村民版权意识,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版权是文化产业最重要、最有竞争力的基础性资源,版权意识是契约精神在文化经济领域的鲜明体现。随着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很多省份已推动版权服务、保护和监管进乡村,加强了乡村版权普法教育,帮助农村居民在生产经营、休闲娱乐中强化版权意识重视知识产权。版权服务水平提高带动了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融合水平较高的乡村地区的专利申请。例如山东省昌乐县的版权工作站帮助当地文化企业申请了大量专利,其中一家企业就有授权专利271项、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专利51项、外观专利204项。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民的主体地位弱化、组织缺位问题普遍存在
一是农民在乡村的主体地位弱化。近40年来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农村精英大量流失,留在乡村的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主体意识不强,乡村文化建设只能主要依靠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进,以至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弱化,文化需求得不到表达和满足。
二是组织缺位问题较为普遍。一是编制不足。很少有村庄配备专职干部负责乡村文化建设,乡村文化建设只能由村干部兼职负责。二是经费不足。尽管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但整体投入
38
不足仍然是制约乡村文化建设的桎梏。调研显示乡贤传统保持得越好、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教育程度越高、经费越充足的乡村,文化自组织越发达,干部群众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积极性越高。以广东省为例,经济条件更好、教育程度更高的珠三角地区的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程度,普遍高过经济欠发达的粤西北地区的乡村。如南海区嘉怡村民社区乡贤和居民每年捐赠3000多万元用于公共文化建设,这个5万多人的村民社区有几百个文化自组织,村民每天都能参与丰富多样的公共文化活动。但在经济滞后地区,大多数村庄的乡风文明建设、公共文化建设仅通过传达文件、招贴宣传标语等方式落实。
(二)乡村公共文化服务配置错位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基本建
成,为居民开展文化活动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但调研发现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较低。90%的乡村居民没有去过农家书屋,80%的农村居民既不使用公共文化设施,也不参加公共文化活动。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文化供给内容与乡村居民的文化需求配置错位。国家对各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设施、产品、活动及其他服务的基本种类、数量和规模有严格的量化标准和考核要求。定单式的产品供给模式具有可量化、可考核便利,但难以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例如农家书屋提供的图书品种限定在文件指定的重点出版物目录范围内,乡村居民的阅读需求差异往往得不到满足。
二是供给方式、渠道与乡村居民不断变化的文化消费习惯配置错位。乡村居民文化消费习惯地区差异较大,文化供给方式渠道应该根据各地消费习惯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但实际执行中往往不能迅速适应消费习惯的变化。例如,2018年中国农村网民达到2.22亿人,越来越多农村居民已习惯通过手机、计
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算机或数字电视在网络进行文化消费,乡村公共文化供给却没有大量转移到线上渠道,仍主要依赖线下书屋和频次有限的送戏下乡等现场表演供给。
三是重数量考核,轻效能评估。如前所述,当前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考核是由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封闭考核,考核标准主要是基础设施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活动组织次数以及书面规章制度等,缺乏群众满意度、经费和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率以及管理服务水平的评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在考核中得不到直接体现。
活和文化需求。比如蜡染技术广泛分布于中国南部地区,但极少有市场主体有意识、有能力将传统蜡染与当代创意设计、文化展销和推广融合起来,蜡染元素不能嵌入当代文化生活,只能存活在千篇一律的、低附加值的旅游文化纪念品市场中。
三是资金偏紧,资本投资效益不高。乡村文化产业初期投入大、风险高,资本对该产业的躲避情绪大,大部分乡村文化产业门类来自市场的投资不足,例如非遗工艺制造业,目前还主要靠驱动投资。乡村旅游业市场人气高,获得投资多,但行业投资效益并不好。2014至2018年乡村文化旅游收入从3200亿元增加到超过8000亿元(见图2)。2017年大量市场投资紧跟消费潮流进入乡村旅游业,乡村旅游投资已达5500亿元,占全国旅游业直接投资的1/3,当年乡村旅游收入却只占全国旅游业收入的16.19%;2018年每人次旅游消费只有266.67元,与2014年持平。这些数据说明中国乡村旅游虽然总量在增长,但收入总量增速已经明显放缓,投资效益没有提高。如何增加乡村旅游服务附加值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乡村文化旅游业亟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较低
一是市场主体散小弱现象严重,龙头企业较少。中国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虽然数量庞大,但以小微企业和个体户为主,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例如,2016年全国有29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其中有200万家是农家乐;2017年,贵州传统手工业有100余万就业人口,产业年总产值60多亿元,人均年产值仅6000元左右。
二是产业融合度偏低,产业链较短,市场空间较窄。很多乡村特色工艺品成名已久,但产品竞争力并不强。主要因为技术、产品种类和外观等创新少,传统文化元素与新兴产业融合不充分,产品不能广泛契合当代生
9000
8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000
0
37.50%(四)乡村文化建设人才紧缺
新世纪以来大量农村人口尤其是高素质
人口进城工作,留守的乡村干部和居民教育
800040%35%30%25%20%15%10%5%0%
29.55%5700740029.82%4400320010.60%16.67%2015
2016
收入(亿元)
增长率
2017
8.10%2018
2014
图2 2014-2018年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收入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
39
2020年第1期(总第45期)
程度普遍不高,能够有效组织和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紧缺。目前,除了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经济较发达的省市,大多数省市区都没有足够的资金和师资支持大面积培训乡村干部和居民,难以迅速培养足够的乡村文化建设人才。
三、建议
第一,以满足乡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提高相关制定的科学性。一是要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乡村文化建设调查统计。加强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摸清乡村文化建设基本情况,为制定相关提供依据。二是要完善公共文化制定程序,形成制定、执行、评估的全流程。将调研乡村公共文化需求纳入地方制定文化建设的标准程序,严格做到不调研、无,提高地方对实际情况的因应水平;实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的社会化,解决评估主体单一化问题;待时机成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的法制化建设。三是要改革乡村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将由上而下的“配方式”供给,改为由下而上的“点单式”供给,有效推动乡村公共文化供给与群众文化需求对接。四是要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评估制度。在评估范围中增加以文化设施使用率、受众数量、受众满意度等条目,及时根据评估结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调整供给类型、内容、方式和渠道。
第二,推动形成主导下的乡村文化建设主体多元化。一是要切实做到建设组织到位、服务管理主体到位。完善乡村文化干部管理和公共文化组织机制,设置专人负责管理乡村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二是要加强乡村文化自组织培育。培育和引进一批公益性、服务性的乡村文化自组织,如文化活动团队、志愿者服务组织等,通过购
40
买文化服务等方式激励文化自组织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三是要推进乡村乡贤培养。借鉴和利用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机制,鼓励基层民众协商制定和遵守村规民约,延请、选拔、培养一批热心公益的新乡贤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放手发挥基层优秀人物的引领作用。
第三,营造良好环境,提高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严格保护乡村文化投资和经营主体的合法权益,发挥市场在文化产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减少行政对产业发展的干预,用市场优胜劣汰机制推动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业效益。二是要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主体多而不强,产业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不高,影响了客户消费体验和产业发展质量。所以要加强乡村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培育,通过投资、税收、土地、人才等优惠激励战略投资者和龙头文化企业投资乡村文化产业,运用先进的管理、运营、推广经验,加强技术和产品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
第四,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开展乡村文化干部培训项目。推动地方与各地高校开展联合培训,提高专职管理乡村文化建设的乡村干部的知识水平、管理能力和职业素养,造就一支胜任基层文化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乡村文化干伍。二是制定和实施基层文艺骨干培育计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乡村文化骨干轮训、交流计划,建设一支乡村基层文化骨干队伍,稳步提升乡村文化队伍的文化供给能力。三是要进行乡村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充分利用当代传媒和通讯技术,创新培训渠道和形式,在电视、广播、微信、APP等渠道设置空中学堂,增加产业人才交流,扩大培训内容和对象,为乡村文化产业培育投资、管理、运营、推广、生产等各类人才。
(责任编辑:葛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