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张彩凤
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指出:“各级(党组)要切实加强领导,把先进性教育作为当前党建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同推动当前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寻找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工作的方法和途径,努力探索使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党的先进性是党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建立健全健全使党员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好经常性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健全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重要性
首先,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党员是党的细胞,党执政是通过全体党员的活动来实现的,党的执政能力也是通过全体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体现的。目前,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与党的执政能力总体上是适应的,但也存在着不相符合的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势必影响党的执政成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所以,要通过严格管理,长抓不懈,制度保障,使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宗旨,服务人民群众,发挥模范作用,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它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
1
其中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全面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员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思想品质、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等方面,其中实际行动是决定性的因素,思想品质、工作作风上的先进性最终都要通过实际行动来体现。而党员的实际行动除受自我约束之外,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规范和引导。由于党员的先进性决定和体现着党的先进性,努力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用制度规范和引导广大党员,使其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遵循,就成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
再次,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是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的制度保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6900万党员,在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没有一套特定持久、健全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来规范约束全体党员,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同志在贵州考察工作时强调:“能不能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和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方面有新收获,也是衡量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没有取得实效的一个重要标准。” 实践证明,党的先进性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它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必须把集中教育和常抓不懈结合起来;把个人自觉与严格管理结合起来;把思想教育与制度保证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从机制和制度上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真正把先进性要求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二、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总体要求
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中产生的
2
新鲜经验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先进性、不断推动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就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制度上探索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把党的先进性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为科学理论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
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的十六大明确要求:“要适应新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办法。”党关于在全党开展的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意见也明确规定:“要搞好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健全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的工作机制。”因此,要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稳定工作实际和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着眼点,以提高党员素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核心,建立健全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广大党员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党员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的原则。当前,党员队伍建设存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相对滞后的问题。应注意针对这些情况,把与党员先进性相关内容的长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一个自律与他律、自觉与强制相统一的长效机制链,以保证党章和党的条例、准则、决定、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
3
三、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建立健全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在总结和坚持已有制度的基础上,总结先进性教育中的好方法,形成适应新形势的党员学习教育各种制度。一是着眼于建设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党组织,进一步健全理论学习中心组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讲党课制度、完善党员干部在职学习制度、干部脱产进修制度,以此推动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二是不断深化学习教育内容,创新学习教育方法,提高学习教育质量,促进党员干部切实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提高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坚持学以致用、注意实效、克服形式主义,把是否学习、学习效果如何作为考察、评价和使用党员干部的重要内容,使学习由“软要求”变为“硬任务”。
建立健全党员管理监督机制。坚持用党章和党内法规严格规范党员行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管理监督的措施办法。一是建立健全党员目标管理制度。根据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和义务,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按照党员岗位职责确定每个党员的工作目标,并量化党员考核指标;二是完善党员民主评议制度。对党员在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和发挥作用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客观的评议,帮助党员肯定成绩、查找不足、明确努力方向;三是拓展监督渠道。在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不断完善群众监督、民主党派监督、新闻监督等党外监督形式,建立健全健全制度体系;四是强化廉洁自律。广大党员保持先进性,不仅需要组织的监督和约束,也需要党员的自律,只有把强化监督与廉洁自律结合起来,才能使广大党员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建立健全党员进步激励机制。激励党员进步,有利于激发党员的工作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党员
4
永葆先进性。应采用选树先进典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开展谈心活动,为困难党员送温暖等有效做法,并围绕榜样激励、荣誉激励、感情激励和物质激励等方面,健全完善具体规章制度,进一步增进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感情,激励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建立健全党员队伍“进出”机制。要坚持吐故纳新,严把发展党员的“进口”,疏通不合格党员的“出口”,才能保证党员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健全完善发展党员宏观指导制度,入党积极分子教育管理制度,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票决和责任追究制度等,进一步规范入党积极分子推荐程序和发展对象的确定程序,严把发展党员进口,确保党员队伍的质量。健全完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规章制度,科学界定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规范处置不合格党员的程序,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对那些对党丧失信心的党员,允许其自愿;对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实行劝诫;对落后党员,实行警示制度;对那些蜕化变质的党员,坚决清除出党,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参与机制。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永葆党员先进性必须在发扬党内民主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长效的党内民主参与机制,保障党员享有的各项党内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以及党内反馈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组织内部民主选举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三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对领导干部的民主评议和民主监督制度,切实保障党员的监督权。四是切实抓好《中国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的贯彻落实,制止一切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
建立健全党内组织生活机制。党内组织生活不经常,制度不健全,是导致当前部分党员党性意识
5
弱化的主要原因。必须通过健全和完善“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党员汇报制度、党员领导干部过双重组织生活制度等,不断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把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采取的谈心交心、党性分析、批评与自我批评、通报情况等办法进一步健全完善并坚持下去,以充实、提高党内组织生活的内容和质量。
建立健全党员联系群众机制。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性质决定的,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建立健全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党员经常受教育,让群众长期得利益。当前,由于存在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存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因此,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建立健全健全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机制。一是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教育,使广大党员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二是提供一个通畅有效的群众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尊重群众行使表达意愿、反映意见、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三是创新载体,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和卓有成效的主题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为群众办事实、做好事、解难事,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和干部关系,努力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用真情去感召和凝聚群众创新进取,用行动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共谋发展。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夏季运动项目训练中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