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俄罗斯武器出口现状与趋势

俄罗斯武器出口现状与趋势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俄罗斯武器出口现状与趋势

陈君、王峰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武器出口呈高速增长态势,目前俄已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武器出口大国。从俄武器出口结构看,空、海军装备占主要比例,中国和印度是主要市场。俄武器出口快速增长与其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外部市场需求及俄出口战略调整密切相关。未来俄武器出口将受到其军工体系生产能力、国际武器市场供应格局变化以及世界经济运行周期性波动等诸多因素制约。

[关键词]俄罗斯 武器出口 军工体系 国际军火市场

[作者介绍]陈君,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专业博士生、牡丹江师范学院系讲师,主要从事国际战略问题研究;王峰,黑龙江省东宁县65025,主要从事俄罗斯军事战略研究。

俄罗斯一直把武器出口作为提高经济总量、开展武器外交、维护大国形象和推行国家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武器出口随其国力衰减而一落千丈。进入21世纪后,俄罗斯采取积极的武器出口战略,其武器出口额已呈现赶超美国之势。

一、俄武器出口现状

苏联解体后至今,俄罗斯武器出口经历了由低潮到高潮的逐步复苏过程。19年,苏联武器出口额达到190亿美元, 1990年俄后武器出口额降 为16亿美元,并在20世纪90年代长期低位徘徊。从1999年起,俄武器出口步入高速增长期,出口金额连创新高,从1999年的34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85亿美元(见表1)。在普京担任总统的8年期间,俄罗斯武器年出口额增长近1倍

多。俄罗斯武器生产商手中的订单也成倍增加,订单总额从1990年代大约60亿-70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末的320亿美元,其中230亿为防武器出口公司的订单。与此同时,俄武器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也不断扩大。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最近公布的资料, 2000-2004年,俄武器和军事技术设备出口达269亿美元。2000-2008年,俄在世界武器出口市场所占份额大幅上升。防部负责武器出口的称, 2009-2010年度,俄武器出口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表1 1992-2008年俄武器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1992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金13.017.230.535.226.026.134.036.837.548.054.057.861.2.674.085.0额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6 0 0 0 资料来源:综合俄罗斯战略与工艺分析中心资料。2008年数据来自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米哈伊尔·德米特里耶夫2008年11月5日在俄新社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http: //en. rian. ru/)。

俄武器出口结构无论从产品种类讲还是从出口地区讲都相对集中。就品种结构而言,海军、空军装备占有重要比例,尤其是空军装备占了俄全部武器出口总额的一半(见表2)。过去8年间,在俄罗斯武器出口中占最大比重的是苏-30МК重型歼击机。从1999年至今,中国购买了100架,印度购买了50架(两国还购买了相应数量的许可证在国内进行组装)。此外,阿尔及利亚订购了28架,委内瑞拉购买了18架,马来西亚购买了18架。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埃塞俄比亚也购买了少量的苏-30МК和苏-27型歼击机。这一时期,苏-30的生产能力也达到了一个高峰,单一年度生产能力达到了50架,这几乎与美国的歼击机生产能力

相当。[1]同期,米格-29型歼击机的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长,特别是得到了来自亚洲和非洲一些欠发达国家的订单。

2004年,印度与俄签订了两国历史上最大的武器出口协议,印度海军签下了舰载型米格-29K的大单,用于装备印度海军的“维克拉特”号航空母舰,该航母是俄改造后无偿转让给印的。与此同时俄还出口了价格不菲的机载武器和飞机的地面维护设备。

表2 俄武器出口品种结构(占%)

空军装备 海军装备 陆军装备 防空系统 其它装备 2002 75 6 15 4 0 2004 60 18.8 12.9 5.8 2.5 2005 34.5 47.1 10.1 5.1 3.2 2006 49.9 27.3 11.4 9.2 2.2 资料来源:综合俄罗斯战略与工艺分析中心资料。

过去8年间,俄还出口了大量海军装备,这主要得益于中、印两国的订单。中国是俄制舰船最大的客户, 1999年至今俄向中国出口了3艘驱逐舰, 10艘潜艇和大量海基导弹。印度除购买了俄最新型“塔尔瓦”级护卫舰和基洛级潜艇外,还是俄反舰导弹和海基防空导弹的最大客户。根据布拉莫斯计划,俄印联合研制了PJ-10型海基、空基和岸基超音速反舰导弹,这是俄武器生产商第一次与外国企 业合作完成的武器研发计划。

此外,俄还向全球客户提供了大量防空导弹系统和陆军武器装备。其中,中国购买了俄10套C-300ПМУ-1/型远程防空导弹系统,越南购买了两个营的俄制C-300ПМУ-1型远程防空导弹,叙利亚购买了俄道尔-M1型机动式防空导弹

系统。俄陆军武器装备的订单主要来自印度,印从俄进口了700辆T-90型坦克。阿尔及利亚也从俄采购了大量的陆军武器和技术装备。此外, 2007年12月俄罗斯还与希腊签订了415辆BMP-3步兵战车的出口合同,总金额约12亿欧元。[2]

从地区分布结构讲,中国和印度是俄制武器装 备的主要出口市场。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俄80%的武器出口到了中国和印度,正是由于中印两国武器进口的大规模增长才使这些年俄罗斯武器出口保持了高速增长。印度从90年代末开始对俄武器提出了更高的战术和技术要求,几乎超出了俄军工体系生产能力的极限。但从2006年起,印度和中国在俄武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下降,从2005年占74%降到2006年占62%。实际上,俄近年来也在努力使其武器出口市场更为多元化。其中,俄对拉美国家武器出口所占比重趋于上升,从0. 5%增加到7. 7% (见表3),这主要得益于同委内瑞拉签订的大规模武器出口合同;俄向近东和北非地区的武器出口也在增加,并在2006年第一次向阿尔及利亚出口武器系统(在2005年的统计数据中还没有这个国家)。普京上台后曾制定了新俄罗斯外交战略,逐步恢复了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合作,俄武器装备重返南美、中东与北非地区市场,这极大地改变了俄武器出口区域分布状态,扩大了俄武器出口市场。2006年,俄武器系统出口到了个国家,而2005年是61个国家, 2004年是57个国家。这种结构性变化有助于俄武器出口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

表3 2006年俄武器出口区域分布情况(占%)

亚 洲 65.30 中东-北非 21.70 拉丁美洲 7.70 欧 洲 3.80 独 联 体 1.10 其他地区 0.40 资料来源:“Официальныеитогивоен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го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Россиисиност

ранными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в2006году”,《ЭкспортВооружений》,No. 1,январь-февраль.

二、俄武器出口高速增长的原因

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低迷后, 1999-2008年俄罗斯武器出口持续高速增长,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俄罗斯国内情况看,加强武器出口是国家战略需要。苏联解体后,俄经济面临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痛苦转型,国家迫切需要硬通货来偿还外债、稳定经济、度过经济-社会危机。但是,后的俄罗斯除了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等矿产品外,其绝大多数工业制成品在国际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而得益于原苏联强大的军事工业基础,武器装备成为俄罗斯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商品,也是附加值最高的商品。因此,加强对外武器出口便成为关系到俄能否摆脱经济危机、走上振兴之路的战略性任务。1999年普京担任总理时就表示,他的主要目标是振兴俄强大的军事工业,强化武器 出口,借此恢复国家经济,使俄重返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2001年3月,普京与到访的伊朗总统哈塔米会谈后说:“出于经济原因,俄罗斯对伊朗进行军事合作非常感兴趣。”此外,武器出口还是俄推行大国对外战略的重要手段。前苏联就善于通过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售武器、对外无偿军援,左右热点地区的政治进程,将武器出口作为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的重要战略手段。俄罗斯充分继承了苏联的传统,将武器出口作为国家对外战略的一部分,依托强大的军事工业体系,加大出口力度,通过多种形式的军事技术合作,巩固与贸易国的友好关系,保持在全球热点地区的存在与影响。对俄罗斯来说,武器出口从来都不只是一项单纯的贸易行为,它是俄对外战略、地缘政治与国家利益的复合体,俄武器出口也因此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选择性。

从外部情况看,国际军备市场需求强劲为俄武器出口持续增长提供了条件。一方面,信息引发的新军事变革席卷全球,世界主要强国均不断加强海、空军建设,强化制空权与制海权的争夺,海、空军和防空装备成为近年来各国武器采购的重点。另一方面,全球热点区域动荡的局势使国际武器交易迅速增长。如中印在未来都可能卷入地区性军事冲突,其海、空军装备严重老化,两国的军事工业体系又无法满足本国装备更新的需求,外购成为它们在短时间内打造现代化海空力量的捷径。中印两国均有长期装备俄制武器的历史,对俄制武器装备的高性价比、高可靠性较为认同。此外,东南亚、中东等热点地区的国家也需要大量进口先进的武器装备,应对地区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

俄为加强武器出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加强出口管理,提高出口效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武器出口管理运行机制出现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政出多门、各行其是。为改变这种局面,俄于1999年6月公布了《关于积极加强俄罗斯联邦同外 国进行军事技术合作的措施》的总统令,同年11月又通过新规定具体明确军品贸易主管部门在计划、协调、监督和检查方法方面的职能。2001年1月,俄成立了负责协商出口控制问题的机构——俄罗斯出口监督委员会,并将原来的12级军贸机制变成由总统、、联邦军品出口专门公司和企业构成的3级管理。2004年3月,防部成立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对国防出口公司进行直接管理,同时成立了联邦技术和出口监督局,将武器出口的管理和监督职能完全划归国防部统一管理。[3]通过上述一系列措施,俄强化了对武器出口的管理,理顺了出口 程序,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武器出口效率。 二是适时改变出口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为扩大武器出口市场,俄罗斯适时地改变了武器出口,向国外出口最先进的武器系统,提高军事技术装备的国际竞争力。原苏联的武器出口是,国内装备最新式武器,对外军事援助或者出口的武器系统均较国内装备要低一代。出于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的考虑,

俄改变了苏联时期的武器出口,鼓励高技术武器的出口,将俄军事综合体所能生产的最新式装备提供给用户,其中有些甚至是俄军尚未大量装备的新式武器,如苏-30战机的出口数量要远远高于俄军装备的数量。针对美、欧及以色列在印度市场的竞争,俄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强化对印度市场的争夺。2005年8月,俄罗斯国防出口公司总经理谢尔盖·切尔梅佐夫在莫斯科航展上表示,防出口公司计划采取一项特殊,以便向印度方面提供一些美国人根本不可能提出的优惠建议。他还进一步明确说明,这些优惠措施不仅包括提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还包括技术转让和授权印度在本土生产某些型号的武器。此外,随着中印采购订单的逐步减少,俄认识到单纯靠中印订单无法维持俄武器出口的高速增长,于是着手加强对潜在武器市场的开拓,包括重新夺回失去多年的中东-北非市场,扩展东南亚市场,打入美欧传统武器出口市场等。2003年,俄罗斯的努力开始获得回报,东南亚国家成为俄武器出口新的增长点。这一年,俄与这一地区的三个国家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签订了武器出口合同,越南从俄订购了C -300ПМУ-1型远程防空导弹、“闪电”12418型导弹快艇;马来西亚与俄签订了价值9亿美元的军备合同,用于购买18架苏-30МКМ;印度尼西亚购买了价值2亿美元的4架苏-27/30和10架直升机,三个国家的武器出口合同总价值近20亿美元。南美洲的委内瑞拉也正成为俄制武器的进口大国。据俄方资料,自2005年以来,俄罗斯与委内瑞拉签订了12项军贸合同,购买了44亿美元的军事装备。[4]

三、未来俄武器出口趋势

俄近年武器出口的高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俄制武器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份额,为俄挣得了大量硬通货,不但为其经济复苏提供了急需资金,也使前苏联庞大的军工体系生产能力得以延续。但俄武器出口高增长趋势未来恐难持续下去,俄武器出口将受到国内、国外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制约。

国内因素主要来自俄军工综合体的技术储备能力问题。苏联解体后,原有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分 布于的15个国家内,武器生产的配套、零部件供应都成了问题。俄罗斯在实施军转民的过程中,大量军工综合体因长期得不到军方订单而倒闭,对军工体系投入不足,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工艺设备长期得不到更新,致使军工企业产能不足,常常无法如期完成国外用户的订单。有关资料表明,米-17系列直升机的生产订单为每年150架,但俄三个直升机生产企业每年实际生产能力不超过80-120架。苏-30战斗机的生产也面临无法完成订单需求、如期向客户交付产品的问题。[5]近年俄印武器装备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俄方基于伊尔-38SD型海上巡逻机改装的新型飞机无法满足印度海军的技术要求;俄在为印度海军建造11356型驱逐舰(塔尔瓦级)时也遇到一系列的技术困难。[6]除不能按期完成订单外,俄已交货的产品还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这对俄制武器的声誉造成极大负面影响。2007年,阿尔及利亚因俄交付的首批米格-29战机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而将飞机返还并拒绝接收其余飞机,此事件严重影响了其他用户对俄制武器的信任。同年,印度海军也拒绝接收俄改装的“胜利之海”号877ЭКМ型“基洛”潜艇,理由是改装后的潜艇未达到规定的战术要求,无法成功发射俱乐部-S型潜射导弹(在2007年9-12月期间的6次巡航导弹发射均告失败)。显然,原计划经济下的俄(苏)军工体系,在经历军转民的阵痛后,积累的技术储备已枯竭,俄10年来所出口的武器装备绝大多数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苏联时期研发的,所谓的少数新式装备也是在原有装备技术基础上改进而成。未来俄若想继续保持武器出口的高速增长,必须加大对军工生产联合体的投资,加大科研投入,更新技术设备,提高生产能力。

外部不确定因素首先来自国际武器市场供应格局的变化。如果未来美、欧、以色列等世界主要武器供应国对中印等国的武器出口发生变化,俄将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中印之所以成为俄制武器的进口大国,与当前国际军火市场供应

格局密不可分。美欧对华武器禁运是中国大量进口俄制装备的重要原因。目前,中国在引进俄装备的同时,正积极寻求新的武器进口来源,中国与以色列已开始加强在军用电子设备和航空设备方面的合作,并积极寻求欧盟解除对华军售。此外,与大量进口成品相比,中国更愿意通过引进、仿制、技术更新的方式来发展本国的现代化军工体系,希望在中俄军事技术合作中更多引进技术,采用合作生产方式。而俄罗斯出于地缘战略考虑,对向中国出售进攻性武器有所保 留,对中国出售某些品种的武器。在此情况下,如果欧盟解除对华军售,必然要极大压缩俄制武器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美欧逐渐开放对印度的武器出口,印度也将逐步减少对俄制装备的依赖。

其次,俄武器出口还将受到世界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俄在制订武器出口价格方面与西方军火巨头做法不同,往往没有考虑到生产成本上涨、售后维修和服务费用,这就导致俄在世界经济发生大的波动时可能无法按原价格履行合同,从而与客户发生争端。例如美元的大幅度贬值会造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国际主要金属价格居高不下,武器生产成 本上升,利润下降,俄方将无法依据原协商价格履行合同。在2007年,俄就曾因原材料价格上涨,要求印度追加“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航空母舰改造费用20亿美元,否则推迟改造计划。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危机,这场危机必然会影响未来俄罗斯武器的出口形势。一方面,已签约的客户或潜在客户可能因危机导致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没有足够外汇购买俄制武器,从而调整军购计划。这种情况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就曾出现过,当时东南亚各国均大幅缩减军费开支,减少国防采购费用,取消了多项武器进口合同。另一方面,金融危 机对俄罗斯国内经济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俄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流动性减少,势必导致俄压缩对军工企业的投资,缺少资金投入的俄军工体系将无法提供更新的武器出口产品,其面临的国际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责任编辑:张浩)

注释:

[1]Александр Рыбас,“Прорыв на мировой рынок вооружений”,《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ОЙПОЛИТИКЕ》,ТОМ6.NO2·МАРТ-АПРЕЛЬ·2008. [2]“2007年俄罗斯地面武器装备出口订单情况”, http: //www. costind. gov. cn/n435777 /n435943 /n435948 /n435993 /148738.htm.l

[3]高际香:“俄罗斯军品出口”,《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07年第7期,第20页。

[4]彭玲霞:“委内瑞拉将从俄罗斯贷款购买俄制武器”,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 http: //www. dst.i net/News/49366. htm.

[5]Александр Рыбас,“Прорыв на мировой рынок вооружений”,《РОССИЯВГЛОбАЛЬНОЙПОЛИТИКЕ》,ТОМ6,NO2,МАРТ-АПРЕЛЬ·2008. [6]КонстантинМакиенко,“К вопросуо《кризис》в российскойобороннойпромышленности”,ЦентрАСТ.

《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