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学经典导论02-06 孟子思想:仁政学说

国学经典导论02-06 孟子思想:仁政学说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02-06 孟子的仁政学说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讲国学经典导论第二章孟子与《孟子》的第六节孟子的仁政学说。孔子提出“仁学”,孟子发展为“仁政”学说。孔子曰:仁者爱人。什么叫“爱人”?孟子做了一个全面而精辟的概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第一层意思是指对亲人的爱,第二层意思是指对大众的爱,第三层意思是指对万物的爱。从爱亲人推及到爱大众,从爱大众推及到爱万物,直至爱满天下,这才是真正的“仁”。爱是人们生存的需要,爱更是一种精神境界。

对亲人的爱,核心是“孝”,对父母,其次是“悌”,对兄弟。孝是纵的要求,悌是横的规范。这一纵一横,为人间道德秩序确立了经和纬。 “仁者,人也。”“仁,人心也。”即对他人发自内心的怜惜、同情和爱护之心。孟子认为,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又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什么叫“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意思是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要做到融洽和谐,就要心存仁爱,“仁”就是“爱”。指做事既要为自己,也要为别人。什么叫“义”?“人”字出头,说明这个“人”遇到了超出了自己能力所及的困难,需要别人出手相救;“义”字中的那一“点”,就是帮人一把的“义举”,这就是“义”的意思。孟子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内心,“义”是人的大道;“仁”是一种爱人之心和内在的道德体验,“义”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内外统一的责任。但是,仁和义不是对立的,而是密不可分的。

孟子认为最理想的政治就是行仁政,“仁者无敌”。孟子认为,仁学只有变成仁政之学

并转换为国家的决策,才会给人民带来安定幸福的生活。而要实施仁政,首先就要让统治者具有仁义之心、不忍人之心。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在政治上,仁政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反对兼并战争。孟子说:“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仁者霸。”孟子认为,王道是重视道德教化非强权的政治观,王道就是“以德服人”,依靠仁德的感召力使天下来服,使百姓心悦诚服。“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兼并战争是造成人民困苦和各种祸乱的根源,因此必须制止兼并战争。只有实现仁政,只有用“仁”的思想力量使天下归服,才是真正的统一。

在经济上,仁政主张减轻赋税和制民之产。孟子反对统治者对人民巧取豪夺,认为取之于民应有一个限度。主张“省刑罚,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主张“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关卡与市场只稽查不征税,开放水域、山林,以利人民。什么是制民之产呢?就是国家分配给每家农户百亩之田,五亩之宅,让他们吃穿自给自足,上足以赡养父母,下足以抚育妻儿。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有了土地,有了固定的产业,才会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如果农民没有土地,没有“恒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轻则违法,重则造反。

在思想文化方面,仁政主张兴办学校,加强教育。兴办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引导人民崇德向善,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知识水平,建立一个人民安居乐业,道德情操高尚,和谐安定的社会,这就是孟子理想中的“王道”社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