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着力点

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着力点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找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着力点

作者:张云华

来源:《中小学班主任》2021年第24期

[摘要]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从编排理念到实施策略都獨具匠心,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表达的典范作品。教师要在研读教材中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从字词理解、看图说话、聚焦课后习题、想象画面中关注语言现象,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阅读教学;语用能力;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只有聚焦了文字,关注了表达,课堂才能更具魅力。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应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关注课文中的字词句段,探索深藏于内容背后语言表达的精妙,并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 一、对比理解,打好语用基石

低年级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以形象直观为主,因而识记易混字、形近字要抓住其特点,在对比中理解不同文字的细微差别,让学生在比较中经历“发现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的过程,从而在语文实践中把握文字的运用规律。如在统编教材二年上册《小蝌蚪找妈妈》教学中,可以这样处理“迎”“追”的理解运用:

1.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找出小蝌蚪的动作词。(学生找到了“迎上去”“追上去”) 2.看课件,对比“迎”“追”。

师:两个虽然都是表示动作的词,但用法却大不一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迎”是双方要面对面,“追”是在同一方向。

生2:小蝌蚪因为看到了乌龟四条腿以为是自己的妈妈才“迎上去”。 3.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有没发现“迎”和“追”有什么不同? 生3:“迎”可以看得到对方,而“追”都看不到对方。

生4:“迎上去”一般是心情愉快,而“追上去”就是比较着急。

师:联系课文、联系生活有了发现,真了不起!当面对面相遇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迎上去”;如果你从后面往前赶,我们可以说“追上去。 4.动作演示“迎上去”和“追上去”。 (1)妈妈下班回来,我马上迎上去。

(2)老师离开教室,我连忙追上去,把作业交给她。 5.词语训练,巩固应用。

(1)老师来到我家家访,到家门口了,我连忙( )。 (2)前面的阿姨把钱包丢了,我捡起来( )还给她。

学习词语最终目的是运用。通过字词理解意思、动作演示、选词填空,让每个孩子经历语言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抓住语言特点创设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回忆,让学生在情境中学语文,学得有趣,学得真实,既获得语言能力的提升,又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是语言文字运用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扎实的语用训练正需要在实际运用中真实开展,如此,文字才有生命。

二、识字练说,生活中加强语用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当然须教。而尤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借助文本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丰富学生想象力。生活就是学语文的大课堂,联系生活是学语文用语文的重要途径。如在二年上册《语文园地二》中有“葡、萄、紫、狐、狸、笨、酸”的识字任务,可以重点选取“酸”来识字。

(课始出示课件,认识酸、甜、苦、辣味道的食物)

师:读准了这些字还不够,还要认识它、记住它。大家平时有见过这个“酸”字吗? 生1:我知道,“伊利优酸乳”的盒子上有这个“酸”字。

生2:我前天去餐厅吃饭时,我看见菜谱上有“酸菜鱼”这道菜,就是这个“酸”字。

师:你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是的,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就会认识很多汉字。那你们平时吃过哪些东西,他们的味道是酸的?

生1:醋很酸很酸,我吃饺子就喜欢蘸着醋吃。

生2:柠檬很酸很酸。有一次我吃了一口,酸得我牙齿都软了,下次再也不敢吃了。 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的气息,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教师把汉字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看、想、说的语言文字运用中重现生活细节,唤醒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调动各种感官感受“酸”的味道。

而在学生识记“酸”时,教师有意凸显汉字有趣的演变过程,让学生感觉到它不再是死板的方块,而是栩栩如生的图画,这样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明白“酸”的意思,做到形与意的巧妙结合,并在实际生活中准确运用。如此一来,学生对“酸”字就学得轻松、记得牢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关注生活中的汉字,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潜移默化中进行运用,从而让学语文变得快乐,变得有趣。 三、聚焦课后习题,落实语用训练

语文统编教材已经在小学全面铺开。在领会编者意图深入文本教研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非常重视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既重视基础知识的夯实,又强化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的实践,在扎实的训练中提升语文素养。如对二年级上册《寒号鸟》一课的练习题,可以这样融入课堂教学: (自由读课文第5自然段)

师: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喜鹊和寒号鸟各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生:寒号鸟在崖缝里冻得直打哆嗦,不停地叫着:“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

师:谁来演演“直打哆嗦”是什么样的?(学生演示)

师:寒号鸟冻得一直哆嗦个不停,就叫“冻得直打哆嗦”。这时,冷得崖缝像什么? 生:冰窖。(出示图片:冰窖图) 师:崖缝里像冰窖一样冷。

(回到课文再次阅读。出示:北风像狮子一样狂吼,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师:夏天到了,大家热得(生接“直冒汗”),阳光烘烤着大地,教室里热得像什么? 生:热得像蒸笼。(出示烈日和蒸笼的图片)

依托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聚焦课后习题,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感受寒号鸟的表现,在一次次的练说中提高语用能力。学生朗读后,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回忆自己的经历,并通过表演“冻得直打哆嗦”体会“打哆嗦”是什么样子的,在感同身受中加深理解。紧接着,出示烈日图和蒸笼图,让学生了解到了它们的共同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为什么事而着急过,描述自己的着急时刻。而且,同学们也能从他们的发言中引发思考,获得语言的积累。在这样的层层深入中,就实现了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设计意图的落地。 四、指向思维,提升语用的实效性

在以上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生的语用能力也在逐步提高。而提升语用能力离不开思维,思维是语言的内在基础,语言则是思维的外在体现或反映。实际上,有思维含量的语言表达训练更有助于增强语用的实效性。如在二年上册《敕勒歌》教学中,不妨引导学生关注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师:读到这句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好像看到蓝蓝的天上飘着白白的云,它们慢悠悠地飘呀飘。

生2:我好像看到了湛蓝湛蓝的天空一眼望不到边,天上有时飞过一群大鸟,一会儿又消失在这无边无际的空中。

生3:仿佛看到一阵风吹过,草摇晃着,像波浪一样起起伏伏,可美啦! 生4:我看到原来躲在草里面的牛羊在风吹过之后都露出来啦!

师:这样美丽宁静的画面,老师也想去看看呀!那么,还有哪些动的画面呢?

生5(奔跑状):牛呀羊呀,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着,有时停下来吃草,有时还抬头看看远处的风景。

生6:我仿佛看到蒙古包上有炊烟升起。

只有当学生将思维和语言融为一体,感受到语言文字背后丰富内涵的时候,才会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佳效果。在特定的场景里,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蓝蓝的天空下、茫茫的草原上,使情感融入具体的形象中,从而真正激发想说的兴趣,在辨析揣摩、品味意境和余韵补白中自由表达。这样的训练,最终实现思维和语言同构共生的境界,最终达到语用的目的。

高质量的语言学习需要高质量的语用打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是语言学习之内核,而语言文字运用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则是落实语用原则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找准语言文字训练的着力点时,要走进学生的生活,打开学习和生活的通道,為学生提供丰富而切合实际的素材。只有坚持这样的语用训练,才能使学生达到“入耳能取意,出口能达词,提笔能成文”的语文水平。如此,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也自然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