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验爨髓 周围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的体会 刘琦云 王小爱 (1 吕梁市离石区人民医院,山西吕粱033000) (2临县人民医院,山西临县0332O0) 周围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最常见、最有效、能迅速达到治疗 目的的给药途径。一针见血地建立静脉液路是临床护理工作者 们关注、摸索、总结、研究的问题。一针见血的效果不但能提高 护士的工作效率,减少患者的痛苦,最重要的是能快速给予患 穿刺点下方,这样绷紧皮肤可相对固定血管。穿刺时针尖应在 静脉的上方向下压直接刺入,如针尖在皮下沿静脉的侧面潜行 刺入,则静脉容易随针尖来回拨动而移动,不易一针成功。 3.2肥胖患者此类患者静脉较细,皮下脂肪层厚,静脉 多不暴露。遇到这种情况时,宜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 按压,使之暴露,弄清静脉的走行方向。如仍不奏效,用热水让 者治疗。笔者从事护理工作将近2O年,轮转过我院的各个临床 科室,对周围静脉输液一针见血穿刺颇有感触,在这里与大家 切磋。 患者泡泡手或让手臂下垂后再扎止血带穿刺,消毒后应快速进 针,进针的角度稍大不宜过深,过深易穿透血管而导致失败。 3.3水肿患者 临床上此类患者的静脉看起来毫不暴 露,似乎无处着手进行穿刺。遇到这样的患者时,要耐心地寻找 血管,可在手背或足背先按摩皮肤,并按压血管周围的水肿部 位,将水肿液驱散至血管旁的皮下组织,使此处形成一凹陷,静 操作者心态:良好的心态是穿刺成功的 脉隐约暴露,立即消毒与穿刺,往往效果很好。 1 临床资料 老年及血管硬化、肥胖、d,JL、慢性病需较长时间输液(大 于7 d)、水肿、烧伤、休克等是临床护士们感到穿刺较棘手的患 者。 2操作步骤 2.1调整心态前提。操作者应持足够的自信,沉稳而从容地面对各种患者,切 忌草率和急躁的心理。 3.4休克患者休克患者的静脉塌陷,血管壁弹性差,管 腔变小。穿刺时肉眼很难见到充盈的静脉,但往往能隐约见到 一患者心态:心理紧张、恐惧可使血管紧张素分泌增多,引起 全身血管收缩,甚至痉挛。表现为脚、手发凉,呼吸、心率加快, 头晕甚至晕倒。在这种情况下进行静脉穿刺不容易成功且易产 生心理性疼痛【l1。操作者应利用护理技巧与患者做好沟通,消除 其紧张、恐惧心理,取得患者配合,形成密切的护患协作式关 系。 丝浅蓝色的血管走行。此时在静脉近心端扎紧止血带,再向 静脉回流方向充分推压血流或轻轻拍打,血管暴露仍不明显, 辅以热敷,可使局部静脉暂时充盈暴露。当静脉充盈暴露时即 可迅速进行穿刺,但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没有回血,返折输液器 连接管或放低输液瓶可见到少量回血,证明穿刺是成功的。穿 刺者在穿刺时要细心体会针头进入血管的落空感,即使没有回 血,凭经验也能有十之的把握。 3.5小儿患者小儿输液一般多采用头皮静脉。d,JL头 皮静脉呈网状分布,细小,固定,暴露明显,但穿刺时,往往哭闹 2.2选择血管选好血管是穿刺成功的关键。操作者对 选择血管的走向、粗细、进针的长度和角度等都应在进针前做 到心中有数。 ’ 2.3穿刺环境作。 患者体位的摆放应利于穿刺,尽量保持 不止、多汗、面红,因此操作前必须将头发剃净,并绷紧头部皮 肤。进针后要掌握深度,待针尖进入后,松开调节器,让协助者 把输液瓶放低,针尽量贴着皮肤慢慢前行。回血后,应立即固 定,否则易刺破血管。穿刺时应注意头皮静脉和动脉的鉴别。看 不清的如骨缝中的血管就要用手定位,然后大胆进针。d,JL血 穿刺环境安静,减少不良刺激因素,让操作者全身心地投人工 2.4穿刺血管左手绷紧皮肤使血管固定便于进针,直刺 血管且进针速度快,手法轻,这样患者疼痛感觉较轻。 2.5固定针头穿刺成功后,顺着针头和连接管的方向 固定,连接管不能压在针头或针柄上,否则可能导致针尖斜面 管易受损,穿刺过的血管短时间不可再用,但其血管无静脉瓣, 可逆行穿刺。 3.6慢性病需要长期输液者对此类患者要有计划地选 紧贴血管壁,造成液体不滴或有疼痛感,导致穿刺失败。 3针对不同患者行静脉穿刺的技巧与方法 3.1 老年人与血管硬化者这两类患者通常皮下脂肪较 少,静脉虽很明显,但很粗硬,弹性也差,并且易于滚动。穿刺时 则因管壁增厚,针尖不易刺入管腔,穿刺者可感到血管壁坚韧 用静脉。选用原则-JA远端到近端,一般从手背开始。穿刺方法: 腕关节以下的手背及手指静脉,穿刺时以不握拳时成功率高。 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骨骼隆突明显,增加了静脉的弯曲 度及不平整性。不握拳则可避免上述这两个缺点。操作者左手 绷紧患者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 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为了提高静脉的利用率,在指掌关节 附近的静脉,可以采用逆向穿刺的方法,便于固定且不影响滴 速。 1151 如绳束状。对于这样的血管应该选用比较固定的静脉进行穿 刺,如血管不固定,可用左手中指按压血管走行上方,拇指压住 作者简介:刘琦云,女,37岁,本科学历,毕业于长治医学院,主管 护师。E—mail:hq980509@163.com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第l4卷12月下旬刊 ■缉固密强 3.7意识不清不主动配合者如酒清中毒、阿托品化、颅 选择也各不相同,3岁以下的小儿常采用头皮正中、额浅、颞浅 等静脉,3岁以上的/DJL及成人常采用四肢远端浅表静脉,在 非特殊情况下,以上肢远端的浅静脉为主要穿刺部位。有资料 提示,临床采用下肢静脉穿刺时,静脉血栓性栓塞、肺栓塞等并 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并有日益增高的趋势,故成人尤以长期卧 床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老年人等原则上不采用或避免使用 脑损伤等,此类患者病情往往比较重,又不听护士的劝阻。为了 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可以先用夹板固定,避免关 节活动,露出穿刺部位,然后穿刺。 3.8成人烧伤面积超过15%,儿童烧伤面积超过10%和 有可能发生休克的患者应立即建立静脉液路补液,但大面积 烧伤患者的常用穿刺部位往往被灼伤,故操作者应熟悉全身可 供穿刺的表浅静脉,精心选择,并努力保护。常用静脉有头部的 颞浅静脉、额静脉、耳后和枕静脉。头部静脉血管分布稠密,点 滴通畅,补液理想。躯干表浅静脉主要来自股静脉、大隐静脉及 腋静脉的分支,多粗而浅,补液也较理想,以脐为中心做离心穿 刺。 4小结 下肢静脉。由于个体静脉条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差异较 大,因此操作者必须了解各类血管的特点,灵活掌握穿刺技巧, 不断摸索,不断积累,只有这样才能练就一针见血的本领,减少 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l】高萍,乔天梅,张海霞.浅谈协作式静脉穿刺法在护理治疗中的作 用『J].当代医学,2009,15(10):131. (收稿日期:2010—03—17) 周围静脉穿刺因患者年龄、疾病、治疗不同,其穿刺部位的 全麻开腹手术患者围术期呼吸道护理 王 燕 (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西区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全身麻醉及手术的刺激使全麻开腹术后患者易引起呼吸、 循环、内分泌等系统生理功能的改变,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尤为 明显,而且对呼吸的影响常延续到术后。因全麻药物影响氧气、 二氧化碳气体交换,出现肺通气/血流灌注下降,肺功能受损; 道感染,故术前至少戒烟2周,严重吸烟者术后肺部并发症的 发生率较非吸烟者高2-3倍。②呼吸功能锻炼:包括正确的胸 式深呼吸、呼吸操训练,用力呼气技术,有效咳嗽方法,并说明 这些活动对预防肺部并发症的重要意义。护士可示范,嘱患者 加之气管插管引起局部黏膜损伤,呼吸道纤毛运动受损,呼吸 道清除功能受到抑制【l_,细菌易于进入呼吸道,致呼吸道感染。 所以,加强围术期呼吸道有效护理,是预防术后肺部并发症,提 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我科于2009年6月一201O年4月对 124例开腹手术患者加强了呼吸道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2.1.3相关健康知识宣教包括保暖,预防交叉感染,做 好口腔卫生,增加营养,术前宜进易消化、刺激性少的食物,按 要求做好术前禁食及胃肠道准备工作,预防术后腹胀、呕吐。 2.2术后护理 2.2.1保持呼吸道通畅麻醉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 偏向一侧,患者清醒后,血压平稳,即可垫枕或改为半卧位,以 2009年6月一2O10年4月选择全身麻醉上腹部手术患者 利于肺部气体交换。有研究认为,床头低和长时间仰卧位是吸 人性细菌性肺炎的一个危险因素目。指导患者进行二次咳嗽,即 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至咽部,第二次将痰咳出。因全麻术后患 者咳嗽排痰无力,必要时可采用辅助方法:①辅助咳嗽法:即术 后患者因疼痛不敢深呼吸咳嗽时,家属或护士将双手分别放在 124例,男72例,女52例,年龄25岁~8O岁,平均年龄62岁。 其中胃手术35例,消化道穿孔急诊手术12例,胆管手术33例, 创伤性肝破裂2例,结、直肠癌19例,其他手术23例。死亡1例, 发生肺部感染3例,经3 d-6 d的治疗后痊愈。 2护理 切口两侧,施加一个稳定、持续的阻力,在咳嗽瞬间适当加大两 手压力以抵消或抵抗咳嗽引起的局部牵拉和疼痛,变无效咳嗽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的沟通,了解患者及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家属对有效咳痰及深呼吸的认识程度,帮助患者了解预防呼吸 为有效咳嗽。②手击震动法,医护人员手掌半屈呈杯状,反复叩 击背部,每次3 min 5 min,用力适当,可使黏稠的分泌物松动, 道并发症的意义和方法,增加患者自我护理意识,提高患者自 理能力。 配合有效的咳嗽即可排出。③刺激咳嗽法:用食指和中指在吸 气末稍用力向内压迫胸骨柄上窝的气管,并活动压迫方向, 以引起咳嗽反射。④雾化吸入:用生理盐水30 mL、糜蛋白酶 4000U、庆大霉素8万U雾化吸入,每次15rain~20rain,每日 2次,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 2.1.2术前指导①劝其戒烟,因吸烟使呼吸道黏膜纤毛 运动失去活性,降低其净化作用,使气道阻力增加,易发生呼吸 作者简介:王燕,女,30岁,本科学历,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护 师。E—mail:Keren6464@soht1.com 2.2.2 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是预防控制感染的基本操作, 基层医学论坛2010年第14卷l2月下旬刊 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