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救赎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看了很多书,难免多幻想。我经常觉得自己应该是个来自未来的人,这样在突然发生一些措手不及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更加从容,面对那些陈旧的过去也会更加淡然。那会使我宠辱不惊,看起来不再像一个愚蠢无知的人。但是经历这么久的思想斗争,我最终发现我不过还是那样平庸,还是和大家一样斤斤计较着生活中发生的琐碎。
像我们这样的年纪,友情常与我们相伴。在花开的年纪青春总是懵懂无知却还热血沸腾。而且你知道的,关于友情,每个人都有很多回忆,有的回忆很美好,有的回忆却让人悔恨。无法预知未来已成为既定事实,那么我们就必然是在回忆里反复斟酌过去做过的事。就像那只风筝,终究成为那个阿富汗少爷阿米尔心中永恒的痛。
忘了是什么原因看的这本《追风筝的人》,因为本身对于阿富汗以及周边连年征战的国家的历史毫无兴趣,对于我这个理科生来说,那里发生的事离我有多遥远我自己都不知道。我大致的想,那里的人民生活该是痛苦的,该有多么悲哀。因此当我翻开书页,看到曾经那个曾经风光无限的喀布尔,仿佛飘荡着羊肉串香气的街道,还有那个让人忘不掉的放风筝比赛的时候,我必须承认我被深深震撼。
童年,阿富汗,阿米尔和哈桑。作为仆人的儿子,哈桑与阿米尔形影不离。“我的整个童年,似乎就是和哈桑一起度过的某个懒洋洋的悠长夏日,我们在爸爸院子里那些交错的树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与强盗,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虫……”他们一起放风筝,也追风筝。然而也正是追风筝,成了阿米尔悔恨的根源。当哈桑去为他追那只被割断的蓝风筝时,阿米尔静静地站在角落看着哈桑为保住风筝遭受了欺辱,性格软弱的他
并未像哈桑一样挺身而出。愧疚的种子深埋心底。随着时局的发展,阿米尔和爸爸远赴美国,然而他对哈桑的悔恨有增无减。后来当他得知哈桑是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时,他为了找回“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重返阿富汗进行救赎,可惜哈桑已经不在,他用他好不容易摆脱的懦弱挽救了哈桑的儿子,而耳边一直反复的响着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字字句句回荡在我的胸腔,我以为这句话便是全书的精华。有人也许会认为哈桑的亦步亦趋是因为骨子里的奴性,其实并不然。我分明看到那道友谊的光在他们之间闪耀。在那棵树上留下的痕迹,在那个电影院里留下的回忆,和他们的友谊一起镌刻在了追逐那只风筝的年纪里。
小说前后鲜明的对比,这场政治,种族的战争让曾经那个记忆里的城变成了一座废墟,而那个忠诚的少年哈桑和那句让我动容的话随着城市的坍塌一直伴随着阿米尔的余生。因为社会的现实,他是普什图,他是哈扎拉;他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从而导致他是主人,而他是仆人是事实无法被更改。尽管他们曾是亲密无间的朋友,虽然阿米尔并不想承认,尽管他们拥有共同的父亲,但无论他们是谁,他们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赋予他们的身份。阿米尔的父亲做不到,国王也做不到。也更因为少年对感情偏执的执着维护,对那份飘渺的亲情的占有欲望,让阿米尔放弃了哈桑,用那么顽劣伤人的方式逼迫哈桑离开,纵然哈桑已经为他放弃了尊严。
透过这本书,我看了人性的弱点也看到了闪光点。它存在于亲情,爱情中,也必然存活在友谊里。我们曾以为友谊是万能的,然而也只是我们自己的过高期许。事实是,无论什么样子的友谊,用我们的勇气去战胜所有内心的胆怯和懦弱便好。勇气也许不能够所向披靡,胆怯却根本无济于事。做人应该要有担当,要勇往直前,永不放弃。就算是在荆棘中,也要奋不顾身的绽放。很多事情不是别人准备好了才去做的,很多机会不是等到它来了才去抓住的,自己去努力,自己去争取,做一个追风筝的人。
美好的事情背后总有个悲伤的梦,也往往是一个不愿醒来的梦。喀布尔梦魇紧紧缠绕,抉择,救赎,证明,是轮回还是重新开始。我想,对于阿米尔来讲,他做了最正确的选择。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虽然布满荆棘,是血和泪的交织,但他会勇敢的面对,这一次,他不再逃避。在路途中奔跑,在回忆里奔跑,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充满爱的喀布尔。
蓝色风筝只是一个线索,一个象征。它既是温暖的亲情,甜蜜的爱情,珍贵的友情,也是果敢,忠诚和善良。那个追风筝的人既是哈桑,也是阿米尔,更是我们每个人。对阿米尔而言,童年时的怯懦伤害了哈桑,他轻而易举的背叛了友谊,也丧失了人格。而他为哈桑的儿子追风筝其实是获得救赎的途径,风筝成为他人格中必不缺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自己,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而我们,所有的人,难道心中就没有对自己有过完美的期许吗?我们被小说中塑造出的喀布尔震撼,我们为哈桑的忠诚痛心,我们为阿米尔的软弱难过,我们为阿米尔父亲的热血赞叹,我们为拉辛汗的一世坎坷唏嘘,并且我们为阿米尔终于追到了他的风筝庆幸不已,难道不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尚未追到的风筝吗?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带给我们最深的生命启示。
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风筝,无论它意味着什么,让我们勇敢地追。
合起书,我仿佛还能看见那个兔唇少年扯着那只蓝色风筝呢喃着“为你,千千万万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