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 毕业到现在已有两年了,在这段时间有欢喜也有很多的无奈、迷茫和失落。于是时光随着记忆回到过去——两年前,大学学习的不是教育类专业,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报考六安市小学数学特岗教师考试,没想到我真的考取了,当接到通知的时候,悲喜交加的我感到迷茫,从未接触过教育学和心理学,更不用说教学经验了,所有对我来说都是空白。

从事小学数学教育的我有太多的疑问,什么是小学数学?孩子们应该学什么样的数学?他们应该怎样学数学?我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怎样的数学教育?我应该怎样创设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呢?我在数学教学中思考着、实践着、探索着······

他们一道说着、笑着、思考着走过了两年的风风雨雨。我一直真诚的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和孩子们融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用教师人格魅力及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喜爱。同时数学目标不是培养只会纸上谈兵的考试状元,数学教育应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学习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使每位学生都能用数学的眼光,数学的意识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喜爱我的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热情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一起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一)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始终把学生看做是朋友,把课堂生活当做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的

温馨港湾。我爱孩子,特别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自然也特别喜欢上课。每每走向讲台我都有一种兴奋和喜悦感。我深知孩子们除了怀有获得知识的愿望外,同时还带来了各自的情感世界。他们像一颗颗饱含生命希望的种子,是一个个充满着情感和思想活力的生命。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不仅有知识的交流,同时也十分注重情感信息的交流。如在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们师生共同经历了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过程,我深深感受到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

上课时,同学们4人一组围桌而坐。桌面上放了一些水杯、圆形纸片、直尺、绳子、剪刀等学具。我首先提出问题:“学校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 ,准备沿花坛的四周围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利用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话音刚落,大家就行动起来了。有的把圆形纸片放在直尺边上滚动;有的用绳子沿水杯底面绕一周;还有的······同学们兴高采烈地交流着,同时也操作着。探索新知开始了,孩子们都充满了期待和热情。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了言。

A组代表魏惠:“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就测出了它的周长。”

我充分肯定了他们动手、动脑参与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又提出一个新问题:“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办法,把水池立起来滚动一周吗?”边说边做了一个滑稽的动作,同学们笑了,笑声过去,又进入了思考。

B组代表许杰 :“我们小组的研究办法比较好,用绳子在水池周围

绕一圈,再量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周长吗?”

我显然有些激动:“好!好!”

B组同学洋洋得意。安静片刻,我轻轻拿出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使小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一个圆(如图),抛出了一个问题:“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组的办法拿绳子绕一圈吗?” B组同学不好意思地摇摇头,若有所思。全班同学再一次进入沉思中······

C组同学的发言打破了这暂时的平静。“我们 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边说边操作,“我们 在小球上系一根足够长的红线,小球旋转起来,仔细观察红线和小球又一次接触的地方,那么从起点到这个地方的距离就是这个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我竖起大拇指脱口而出,“很了不起。”同学们的思维呈现着高度的活跃,学习中闪烁着创造思维的火花。这时,我的话锋一转:“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以及系红线的方法可以求出某些圆的周长,但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索一条求圆周长的普通规律呢?”同学们渴望求知的神情溢于言表,思维的高潮又一次迭起。我将两条长短不等的绳子的一端分别系上两个小球旋转(如图),小球滑过的轨迹形成了大小不同的两个圆。

疑问又一次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是谁决定了圆 周长的大小?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多次的观察、 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了“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

“同学们,你们的发现很了不起,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著名的科学

家······”屏幕上出现了祖冲之的画像,古筝配乐的散文朗读把课堂推向高潮。我激动地说:“今天同学们正是走上了当年科学家探索发现的道路,未来的科学家很有可能就在你们中间。”此时此刻,孩子们在教师期待鼓励的目光中,又一次体验了参与的快乐、成功的快慰和创造的愉悦。

通过这一节课,我自己反思:教师不可以是一架会传授知识的机器,要奉献给孩子们一个真实的自我,鲜活的自我,要走进孩子们的心灵,满怀真情地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从生活中寻觅数学的美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见《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如何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我认为应该走一条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教学之路。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他们才会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如我在教授“圆锥的体积”这一节课时,就是结合了同学们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让学生们理解在生活中到处可见数学原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上课开始,我把同学们带到操场。操场西侧有一堆圆锥体的泥土。我十分诚恳的邀请学生们为学校操场施工遗留的泥土搬运问题出谋划策。“平整操场的施工任务已进尾声,堆积在操场上的泥土要运出学校。施工队只有一辆载重为5吨的卡车,需要多少次才能搬运完呢?”话音

刚落,同学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称一称这堆泥有多重,再看看总量里包含着几个5吨就知道需要搬几次了。”有的说:“这也太麻烦了,一点一点地称来称去,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我耸耸肩膀,俨然像个大孩子:“是啊,太麻烦了,难道就没有好一点的办法吗?”同学们又一次交流开了。忽然,一个同学大胆地提出设想:“老师,你能不能提供两个数据,一是这堆沙石有多少立方米,二是每立方米沙石的重量。”我脱口而出:“真聪明!可是我只能满足你其中一个条件,每立方米沙石约重2.1吨。另一个条件还得请大家帮忙解决。”看着眼前这堆泥土,同学们又开始思考了:有棱有角的长方体、正方体、直上直下的圆柱体的体积都好计算,可这个尖尖顶的圆锥体如何计算呢?孩子们探索新知的欲望燃起了。我话锋一转:“好,请同学们回到教室,4人一组共同研究。我为每组都提供了研究的材料,请小组讨论实验,提出各组的解决方案。”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回到教室,马上拿起了大小不同的圆柱体及圆锥体容器开始了水或沙的自由实验。

你看每个小组合作研究是多么认真而有序:组长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有的同学负责选材料做实验,有的同学负责把每次实验的情况记录在表格里,有的同学代表本组汇报发言。交流、实验持续了好久,全班同学汇报开始了。让我们走进孩子们中间,一起欣赏他们的研究成果吧。

陈娟代表本组首先发言:这里展示的是我们小组的实验记录:

等高不等底 2 6 1 1 1 3 ··· ··· 等底不等高 9 8 1 1 不等底不等高 等底等高 圆柱体 圆锥体 ··· ··· ··· ··· 3 3 3 1 1 1 ··· ··· 在多次的实验中,我们发现圆锥体与圆柱体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体积关系不确定的。当圆锥体和圆柱体等底等高时,它们总是1份与3份固定不变的关系。

“对于第一组的发言大家有什么意见?”我插了一句。 “我想问问第一组同学为什么没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就得出结论了?”后面的同学提出了质问。第一组同学当然不甘示弱,一位同学说道:“前面的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实验已经证明没有规律,再做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不是浪费时间吗?”同学们向第一组同学投去敬佩的目光。遗憾的是下课的铃声响了,为了满足孩子们表现的欲望,只好第二节数学课继续上面的讨论。同学们用自己的智慧、小组的研究成果解决了身边的实际问题。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学习数学正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再创造”而主动获得的,数学教学一定要结合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如同一个五彩缤纷的乐园,处处充满着美。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只有被挖掘、渲染、感受,才会体现出它美的价值。我真诚地牵着孩子们的手,和他们一起跃进这充满智慧魅力的美妙花园,共同融入这美的意境,去尽情地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