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两则》教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新闻两则》教学案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 题:1、《新闻两则》(一)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课 型:新授 课 时:2课时/1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教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完成教学案。 3.课前完成要求:A层尝试做完【合作探究】,B层尽量做完【整体感知】,C层必须做完【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重点)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难点)。 3、感受人民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自主预习,秀出风采】 在外线大量歼灭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 月10日,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蒋介石,全中国。战 一.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争第二年,歼灭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军重点设防的城市,1. 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1948年到1949年1月,连续进行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为与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2)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 海战役的前夜。 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4. 题目解读: △.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 《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冒着炮火奋勇2. 走近作者: 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本课作者 (1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 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家、 家和 家,中国党、中国人民和中 二. 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1. 给加点字注音: 在他漫长的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溃退( ) 歼灭( ) 督战( ) 芜湖( ) ....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 签订( ) 取缔( ) 对峙( ) 要塞( ) 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 ....《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2. 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 ) 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 C.约数,指百万左右。 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 3. 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 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3. 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战争,第一年歼灭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统治区,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1.在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并做好标记。(提示:记叙的六要素为时间、地 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六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一. 同桌对学: 借助语文学习资料和网络信息,学习有关新闻的知识:什么是新闻的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二. 小组群学: ①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方面概括了全文。 ②本文的主体可分为那几个层次?它们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③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有何表达效果。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回答问题。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 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 。 2.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 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广大官兵的_______ ____情绪。 4.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 ) (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 B.人民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回答问题。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1.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2.请试着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① ② ③ 【课后总结,积累经验】 1.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请认真反思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求今后改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 题:1、《新闻两则》(二) 备课时间: 使用时间: 课 型:新授 课 时:2课时/2

主 备 人: 审 核 人: 学生姓名: 学习小组: 教师评价: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记录疑难问题,再研做教学案。 2.规范书写,认真限时、完成教学案。 3.课前完成要求:A层尝试做完【合作探究】,B层尽量做完【整体感知】,C层必须做完【自主预习】。 【学习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准确、简洁的语言(重点、难点)。 3、认识中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得到有益启示。 【自主预习,秀出风采】 一. 知识链接,有效导读 题目解读: 《中原我军南阳》由南阳的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 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区军民乘胜前进的 斗志。 二. 水滴石穿,夯实基础 1. 给加点字注音: 阌乡( ) 潢川( ) 鄂豫皖( )( )( ) ..... 绥靖( )( ) 阻遏( ) 管辖( ) 襄阳( ) .....逃窜( ) .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整体感知,成长心灵】 根据六要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本文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合作探究,交流碰撞】 一. 同桌对学: 文章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是概括出各层大意。 二. 小组群学: 1. 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的战绩? 2. 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3. 我南线人民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4. 分析“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 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一)阅读“在人民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己全部为我。”回答问题: 1.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 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 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2.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 A.采用倒叙 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 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3.用横线画出本段中的说明性文字,说说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 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国家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 国家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 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高度 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 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 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祝“北京 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 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 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 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 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 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用“ ”划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并概括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3.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1.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不少于120字) 2. 真实的新闻报道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安定的生活来之不易。面对如今的世界局势和我们未来将面临的挑战,谈谈自己的感受。 【课后总结,积累经验】 1.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 请认真反思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以求今后改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