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言文字运用,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001版的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
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011版修订稿中对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定位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对比来看,两段文字表述的意义没有很大的改变,都是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很多年来,我们就很注重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还要注重语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作用。但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还是经常看到一些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的现象。有些教师让学生反复感悟文本思想内涵,忽视语文能力训练,有些教师则把课例当成阅读理解题,条分缕析,字词句段篇层层分解,学生读通了课文,但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染却几近于无。怎样改变这一现象?修订版中的一句话就指明了方法:“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短短的一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注重语文实践,并必须加强学科整合,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课程资源,践行大语文观念,让学生在大量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中读书、实践、积累、感悟,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从一句话看出修订组的专家们对课标修订极端负责任的态度,即提出要求,又提示方法。我们也应该本着对学生极端负责的态度俺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重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重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