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达标训练 九
(时间:45分钟 分值:65分)
一、基础巩固(3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苗裔(yì) 伯庸(yònɡ) 庚寅(ɡēnɡ yǐn) ....B.孟陬(zōu) 览揆(kuí) 搴阰(qiān pí) ....C.肇始(zhào) 辟芷(bì) 纫佩(rèn) ...D.三闾(lǔ) 骐冀(jì) 宿莽(sù mǎnɡ) ....
解析:A项,“庸”应读yōnɡ,“寅”应读yín;C项,“辟”应读pì;D项,“闾”应读lǘ。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朕皇考曰伯庸(皇帝的自称) .
②惟庚寅吾以降(降生) .③日月忽其不淹兮(忽然) .④惟草木之零落兮(思) .⑤不抚壮而弃秽兮(握持) .
⑥又重之以修能(美好的)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 D.②③⑤⑥
解析:①朕:我。古时不论贵贱都可自称朕,至秦始皇始定为皇帝的自称。③忽:迅速的样子。
答案:B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肇锡余以嘉名 B.扈江离与辟芷兮 C.朝搴阰之木兰兮 D.来吾道夫先路
解析:A项,“锡”同“赐”;B项,“辟”同“僻”;D项,“道”同“导”。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恐美人之迟暮 B.乘骐骥以驰骋兮 ....
C.惟草木之零落兮 D.恐年岁之不吾与 ....
解析:A项,“美人”喻指君主。 答案:A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名余曰正则兮 B.朝搴阰之木兰兮 ..C.夕揽洲之宿莽 D.旦余济乎江湘 ..
解析:B、C、D三项中加点的词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是名词作动词。 答案:A
6.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例:恐年岁之不吾与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予羁縻不得还
D.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解析:例句是宾语前置句,与A项同,B项是定语后置句,C项是被动句,D项是状语后置句。
答案:A
7.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称自己与楚王同姓同宗,目的不仅在于表明他有高贵的血统和身世,而且也表明他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B.诗人用“江离”“辟芷”“秋兰”“木兰”“宿莽”“美人”等香花名草来比喻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C.大量使用“兮”字,使语气舒缓有致,朗读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D.“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引出楚王不举贤能则将灭亡的道理,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B项,“美人”不属于香花名草,且这里的“香花名草”不比喻远大志向。 答案:B
8.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3分) 译文: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3分) 译文:
(3)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3分) 译文:
答案:(1)披着江离和幽香的白芷,又编秋兰佩带身上。
(2)时光迅速地逝去,未尝稍停,春季与秋季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3)你应该乘着骏马奔驰啊,随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开路。 二、类文阅读(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娴:熟悉 .
B.平伐其功 伐:夸耀 .C.王怒而疏屈平 疏:疏远 .D.明道德之广崇 明:光明 .
解析:D项,明:动词,阐明。 答案:D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条贯治乱之.A.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作《离骚》故忧愁幽思而.B.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事其君竭忠尽智以.C.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楚怀王左徒为.D.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解析:A项,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宪令。B项,连词,表因果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C项,均为连词,表目的关系。D项,动词,是;动词,制定。
答案:C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原“曾经深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和“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组是( )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B. 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接遇宾客,应对诸侯C.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D.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解析:B项,第一句“楚之同姓”,不是受信任的原因;C项,第一句“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受信任的结果,不是原因;D项,第二句“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离骚》中的内容,不是写作《离骚》的原因。
答案:A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节选的这段文字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解析:D项,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4分) 译文: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4分) 译文:
答案:(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
(2)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与楚国的王族同姓。他曾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很强,通晓治理国家的道理,熟悉外交应对辞令。对内与怀王谋划商议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怀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官位相等,想争得怀王的宠幸,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起草尚未定稿,上官大夫见了就想夺走它,屈原不给,他就在怀王面前谗毁屈原说:“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不知道的,每发出一项法令,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没有人能做’。”怀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怀王不能听信忠言,明辨是非,被谗言和谄媚之辞蒙蔽了聪明才智,让的小人危害公正的人,端方正直的君子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忧愁苦闷写下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于困境就会追念本原,所以
到了极其劳苦疲倦的时候,没有不叫天的;遇到病痛或忧伤的时候,没有不叫父母的。屈原行为正直,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辅助君主,谗邪的小人来离间他和君主,可以说到了困境了。诚信却被怀疑,忠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恨吗?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小雅》虽然多讥讽指责,但并不宣扬作乱。像《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二者的特点了。它对远古称道帝喾,近世称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和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事。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笔简约,辞义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多用香花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他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像蝉蜕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玷辱,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三、语言运用(15分)
14.请依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6分)
屈大夫沉吟江畔,九死不悔,用一腔热血演绎了生命的价值;杜子美颠沛流离,浪迹天涯,以忧患情怀凸显了生命的价值;
; !
我们终于明白:生命总会结束,价值永存世间。
答案:文天祥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用一颗赤子之心诠释了生命的价值 谭嗣同面对屠刀,仰天长啸,用满腔热血见证了生命的价值
15.阅读下面的材料,请用一句简明连贯的话概述肇庆裹蒸。不超过35个字。(4分) ①粽子是中国传统美食,以糯米为主料,一般的粽子多用芒叶包裹,呈扭身四角形或长条形。
②肇庆裹蒸是粽子的一种,用糯米、绿豆、肥猪肉做主料,再加入适量的精盐、曲酒、花生油、白芝麻、五香粉等配料精制而成。
③冬叶是肇庆特产,肇庆人用色绿、叶香而且具有防腐功用的冬叶作裹蒸的外皮,把裹蒸包制成枕头状或四角山包形。
④据说肇庆人制裹蒸始于秦代,当时农民为方便田间劳作,便用竹叶或芒叶裹以大米,煮熟后随身携带以作干粮,这就是最早的裹蒸粽子。
答: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压缩语段和简明连贯。本段材料①介绍了肇庆裹蒸的属性——中国传统美食,②介绍了肇庆裹蒸的用料,③介绍了它的独特形状,④介绍了它的产生历史。解
答此题时这几个要点不可遗漏,并注意语言简明连贯和字数。
答案:肇庆裹蒸是一种历史悠久、造型独特、用料丰富而讲究的中国传统美食。
1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学校准备于端午节晚上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5分)
要求:①主题鲜明,语言生动;②80字左右。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晚上好!
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
答案:两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屈原那爱国情怀、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