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塑 鲎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年第5期总第15期 --1F-.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 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乔颖丽,梁俊仙,武敏 (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河北张家El 075000) 摘要:我国非农部门的收益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农户小规模经营难以致富。国家出 台引导劳动力流动和土地流转后,大量劳动力流转到非农部门,土地并未发生大量流 转,农业生产率也持续增长。原因是农户按综合收入最大化经营目标配置不同质的劳动 力,导致农业中节约劳动和与小规模土地相适应的技术与制度变迁,促进了农业要素的替 代性和可分性特征形成。只要能够实现与土地小规模经营相宜的技术变革,农户的土地生 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是必然低于规模经营。农业规模经营的实现,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就 业技能,使之进入稳定和高收入的就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够使农业规模 经营取得更高的生产率。 关键词:农户;土地流转;要素特征;经营目标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189(2012)05—0030—10 一、3l 言 为消除土地细碎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国家出台相关鼓励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但实 践中土地流转比例总体较低,流转面积占总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大约为8.7%,流出农户占家庭承 包经营农户总数的9%(朱敏,2011)。学者对我国农户土地经营效率进行研究后认为,农户的土地 经营规模已不能满足农民期望的收入底线,又不能扩大种植规模,农民的兼业和弃农成为普遍现 象,农业在农户经济中不断边缘化,导致农业国际竞争力消失,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核心难题 (何秀荣,2010)。农业劳动力女性化和老龄化趋势严重,依靠妇女和老年人对土地的感情难以维 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而由此导致的农业粗放经营、复种指数降低和撂荒现象,已成为我国 农业安全的潜在威胁(朱启臻,201 1)。 既然种植业农户经营规模的细碎化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也提供了农户家庭小 规模承包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的条件,但农业劳动力的流转趋势并未发生逆转,土地流转没有普 遍发生,相对弱质的农业劳动力仍实现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对前一个问题,有研究者从家庭 劳动分工的角度分析认为,是农户以家庭收益最大化为目标配置家中的劳动力要素的结果(钱忠 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105);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0GJ005)。 作者简介:乔颖丽(1957一),女,博士,教授,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农产品市场。 ・3O・ 乔颖丽等: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好,2008)。对粮食总产量的持续增长,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关于家庭分工是土地未能普 遍流转的影响因素一说,其隐含的假设是其他要素的投人方式是固定的,仅考虑劳动力要素配置方 式对土地流转的影响。本文在分析农户种植业劳动力分派特征的前提下,分析由此引起的机器等要 素特征的变化,论证劳动力流转未能促进土地流转、也未导致生产率下降的原因。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农户经营目标为家庭综合 收益最大化的经济学研究框架,在这一研究框架中,理论分析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准则,实证分析 土地未能普遍流转及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框架 (一)文献回顾 农户的经营目标决定要素投入行为。对农户经营目标的研究源自农户经济理论,主要有三大学 派,即以恰亚诺夫(A.V.Chayano)为代表的组织与生产学派、以舒尔茨(Theodore W.Schuhz)为代表 的理性小农学派和以黄宗智为代表的历史学派(侯建新,1999)。恰亚诺夫的“劳 动一消费均衡论 被称为“生存小农”说,认为小农的生产目标决策是维持生计,劳动力投入的均 衡点是边际劳动投入的辛苦程度等于对边际农产品产出的满足程度。这一均衡点体现为劳动者的工 作与休闲的替代关系。这一假说隐含着三个前提条件:一是没有劳动力市场,因而劳动力的机会成 本为零,农户因此无法考虑劳动投入的边际收益;二是农民可以自由获得土地,因为在技术水平既 定的条件下,可以有足够的土地用来投入劳动,来满足家庭的消费需求;三是农户家庭的基本消费 需求一定,因为消费需求若无极值的话,农户投入的均衡点将永远不会实现。舒尔茨(Theodore W. Schultz)的理性小农说认为,传统农业中的农民是理性小农,他们的生产决策目标符合边际收益等 于边际成本的收益最大化均衡条件,使传统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处于长期均衡状态(秀, 1996)。舒尔茨首先提出了“农业内卷化”的概念,本义指在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增长的劳动力 不断进入农业生产的过程(刘世定,2004),黄宗智的历史学派把边际报酬引入了“农业内卷化”理 论,认为小农户的家庭式农场不能像大农场一样根据需要多雇或解雇劳动力,为了生计的原因,家 庭式农场的劳动集约程度远远大于大农场,且这种劳动集约程度可以远远超过边际报酬递减的地步 (黄宗智,2000)。在经典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一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富有建树的理论见 解。小农经济的制度理性说认为,不同制度下农民的理性是有所变化的,在完全商品经济的市场制 度下,农民的理性主要为社会而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成为唯一的目的(郑风田,2000)。家庭作为 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位,劳动力要素配置的原则是利用家庭成员的分工优势,在农业部门和非农 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劳动力,实现家庭收益最大化(钱忠好,2008)。 对农业劳动力弱质化对农业生产率的影响,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些研究者认为,在农业 收益率很低的情况下,农户外出可能使得土地流向那些不能有效使用土地的农户,这不利于农业生 产效率的提高(贺振华,2006)。另有研究表明,在农业劳动力流动导致农业中就业的劳动力比例大 幅下降的同时,农业产出几乎未受影响,甚至部分地区还有所增长,说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显著提 升了(马忠东等,2004;盛来运,2007)。 因为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基础,实证研究基本是采用区域调研数据,农业劳动力流动 对农业生产率影响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也有一些研究存在推论成分,未能给出充分的论证。在分 析农户经营目标的前提下,从要素特征的角度人手,细化研究非农就业影响土地流转和农业生产率 的方式及结果的文献还较少。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环境的不断变化,产品与要素市场的完备程 ・3l・ 堕 盎墨菅 AgriculturaI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年第5期总第15期 度也随之改变,农业生产要素会不断产生新的特征。这些都要求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种植业中 的农户经营模式变化趋势做进一步的分析。 (二)研究框架 农户的经营目标决定要素配置,而市场的完备程度影响农户经营目标的确立。当市场不完备 时,土地流转、劳动力流动和资金获得的难度很大,农户只能在农业内部配置这些要素,效率目标 只能是产量最大化,从事家庭式的生产且满足家庭的消费,从而被称为“生存小农”;或者其效率目 标为农业部门的收益最大化,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上减少投入不可能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增加投入 也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且技术又长期处于停滞的状态,这就是贫穷却有效率的“理性小农”。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现代的农业和农民都不再可能自给自足,需要外部要素的投入和具备产 业与产品的竞争力才能生存和发展。在我国,随着生产要素市场的日益完善,农业与其他产业部门 间的要素互竞或互补更为便捷,农户的经营目标也随之改变。农户从生存小农的“劳动一消费均衡” 目标、理性小农的农业内部收益最大化目标,转变为家庭综合收益最大化目标。 农户为实现家庭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素将按照边际产值相等的方式在各部门问配置, 包括在农业和非农部门问的配置。只有要素投入让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产品的边际产值相等时,农业 中的农户经营模式才具有稳定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按照边际产值配置的一个隐含前提是要素的同质 性,有限的同质要素在不同部门问存在着配置的互竞性,在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驱动下,要素会自 然流向机会成本高的部门,直至两个部门间的机会成本均等,即劳动力的边际产值相等。据此推论, 要素未流向机会成本高的部门,说明其为不同质要素,只能在不同部门问配置,从而形成互补关系。 此外,农户作为生产经营基本单位的同时,还是一个家庭生活的基本单位,为了实现综合收益最大化 的目标,其劳动力要素配置还须考虑家庭生活必须的内部分工和家庭消费的基本需要。 基于上述假设,分析农户经营模式稳定性的经济原则是:第一,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决 定着要素配置的部门间边际产值相等原则,要素从边际产值低的部门流向边际产值高的部门;第 二,要素可在不同部门问流动的前提是要素的同质性,同质的要素才可进行机会成本的比较;第 三,农户家庭作为生产经营和生活共同体合二而一,其内部必须的分工要遵循劳动力要素的不同质 属性,以求得家庭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三、农户劳动力要素的机会成本与边际产值 农户家庭的同质劳动力在不同部门问存在着机会成本的比较。农户对同质劳动力配置到部门l 和部门2的准则是劳动力在两个部门的边际产值相等。仅从非农业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非农部门 的边际产值预期高于农业部门。首先,非农部门的1==资是由劳动力供求关系决定的,有着较明确的 “人职匹配”关系。对农户来说,增加一个劳动力投入就多产出一份边际产品,劳动力的_T资预期明 确;而在农业部门中,由于经济再生产建立在农作物自然再生产的基础之上,农产品产出要经历一 个生产周期才能实现,增加一个劳动力所能带来的边际产量不能明确预期。其次,当在一定面积的 土地上劳动力投入达到了充分集约水平时,受技术水平的,所能增得的边际产量有限甚至为 零,即劳动集约的土地生产率提升作用是有限的。当减少农业中的劳动力投入边际产品并不减少 时,意味着农业中存在着剩余劳动力,部分农业劳动力必然分流,农户就将这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 他可增加家庭综合收益的部门中。可见,对农户来说,非农部门的高边际产值预期与小规模耕地的 劳动分流效应共存。 由于对可获得T资性收入的非农部门的收入预期更高,家庭中符合非农部门需求的劳动力被优 ・32・ 乔颖丽等: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I柬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先且最大限度地配置出去。纵观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的变化趋势,从事农业家庭经 营的高机会成本对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清晰可见。2000~2009年1O年间,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 的比重和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反,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户收入的重要性远不如从 前(见图1)。 70 60 +工资性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 50 —一 ・一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 40 — 30 20 1o O (年) 图1 2000年以来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2010)。 课题组从百村调查中得到关于农户收入的有效问卷776份,有效率86%。776个农户近三年 家庭年均总收入2.1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0.52万元,占24%;打工收入1.18万元,占56%。所 余为少量的畜牧业(调研的多为从事种植业的农户)、的种粮补贴收入及低保收入等。可见农 户家庭来自种植业的收入仅为打工收入的44%。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普通农民打工可得的月工资 收入约在1 200~2 000元之间,有技能的农民打一季零工可收入1 ̄2万元。2011年小麦收购平均价 格为2元/公斤,所调查区域农户的户均经营耕地面积为5.64亩④,按5.64亩耕地全部种小麦、调 查区域的小麦平均单产450公斤计算,农户种植小麦的全年总收入5 076元。小麦每亩的生产成 本平均为433.3元,亩纯收人为466.7元,农户种植5.64亩小麦的全年纯收入为2 632.2元,仅相 当于普通打工农民l一2个月的收入。在一年两熟的华北平原南部地区,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为小 麦,种植玉米和豆类是为了和小麦倒茬,这样计算,农民认为自己种两季庄稼实际上只能得到一 季的纯收入,其中有一季纯收入正好等于另一季的生产费用,意味着这2 632.2元就是农民一年 的纯收入。 上述实证分析表明,依照边际产值均等原理,农户投入一个劳动力到非农部门所能得到的边 际产值远远高于农业部门,农户的劳动力应全部转移到非农部门,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由农户 家庭劳动力的特征所决定的。 四、农业中劳动力要素的特征及成因 我国农户投入到农业中的劳动力和投入到非农部门中的劳动力是不同质的,农业劳动力的高 龄化和女性化的状况一直在持续。统计表明,年龄在5l岁以上的劳动力,其转出到非农领域的机 会成本较低,务农的比重高;41岁以上的劳动力占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则在55.6%;女性劳动力在 农业中就业的比重占53.2%(见图2)。 ①河北北方学院学生寒假百村调查资料案例。所调查农户中,最大经营面积是7O亩,只有两户人家,分别为河北省易县高陌 乡、黑龙江省甘南县查哈阳乡农户。最小经营面积为0.9亩,也只有两户人家,分别为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乡、河北省涉县井店镇 农户。后两个农户位于山区,耕地面积有限,特别是承德的农户位于河北省退耕还林区域,农户原有的耕地退耕较多。 ・33・ 蔓 鲎 垒g ulturaI Economics and Man gement 2012年第5期总第15期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一 一 ∞ 如 加 m 0 20岁以下 21~3O岁 31~4O岁 4l~5O岁 5l岁以上 图2 2006年农业从业人员和外出人员年龄构成 数据来源: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据国家统计局网站资料整理所得。 百村调研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劳动力配置的不同质性。河北省涉县西达镇西达村是坐落在太行山 区,户均耕地2亩。种植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种地的都为老人和妇女,打工收入是农户的主 要收入来源。从农户打工的地点可以清晰地看到劳动力的不同质性,村里有两个小型工厂,一个是 开发石英石并制作玻璃的工厂,工人的月收入为1 000 1 500元;另一个是砖厂,工人的月收入为1 000元左右,吸引的劳动力主要是一些40—5O岁的村民。而本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在外地从事建筑 业、煤矿业等,年收入约为5 ̄8万元②。可见配置到农业中的劳动力是最弱质的部分,一旦有比小规模 农业比较利益高的部门存在,农业中的相宜劳动力就会外流。不同质的劳动力会按“人职匹配”被分层 次选择到其能胜任的部门,按所得到的收入衡量,最底层的是农业部门。 我国农业劳动力在非农部门中就业的机会成本极低或为零,这部分劳动力的作用是通过务农增 加家庭的总收益,而不是为了农业部门的收益最大化。因为在农户现有经营规模和技术条件下,即 使做到了农业部门的收益最大化也难以致富。百村调查数据显示,在776个农户中,经营面积在2 亩以下至3亩的占28%;3亩以上至4亩的占18%;4亩以上至5亩的占18%;5亩以上至5.64亩的占 l%。经营面积在平均数以下的农户共计504户,占农户总数的65%。表明调查区域中有65%的农户 年均种植业纯收入达不到平均数2 632.2元。因此,农户务农更直接的目标是满足口粮等家庭生存 物资的需求,是非农部门不可用劳动力的有效利用。调查表明,农户种植小麦都要留下口粮150~ 250公斤,一般为150~200公斤。如果一户有两口人常住,一亩地的产量就足够El粮之需。所以, 非农部门劳动力利用是优先的,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获得是附带的,农业成为了非农部门的“副业部 门”⑧。如前面案例所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可以做到用弱质劳动力耕种,是形成农业的“副业” 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不同地区的劳动力年龄号陛别构成分布看,也可以证实这一推断。在我国东北 和西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高于东南部地区,农业对增加家庭收入的贡 献大,农户就把更优质的劳动力投入到农业生产当中。从农业中从业劳动力的性别比重看,男性在 东北地区为49.7%,女性为50_3%;西部地区男性为48.6%,女性为5l-4%。全国男性为46.8%,女 性为53.2%0从农业中从业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看,西部地区5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51.8%,东北地区 占51%,全国占55.6%④。 对河北省百村案例调查的资料表明,学生在外上大学的费用是家庭支出的主要部分,如果这一 ②河北北方学院学生寒假百村调查资料案例。 ③在百村调查中对河北省邢台市小麦种植农户的调查中,发现几乎所有的农户都未与当地的小麦加工龙头企业华龙公司签订 合同,原因是“如今种地成了副业,完全没有必要签订合同”。 ④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nypcgb/。 ・34・ 乔颖丽等: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年龄段的农户家中有大学生,必须外出打工才可以勉强维持生计。百村调查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 问题,就“家里是否有人打工”、“家庭中上学人数”、“家中的劳动力数”及“户主年龄”等一组相关 问题,得到有效问卷728份,其中不打工者181户,占25%;有学生的为600户,这600户中只有 164户不打工,占27%。结合以上对农户家庭近三年总收入的调查,户均总收人为2.11万元,一名 非艺术类专业的本科大学生一年仅学费和住宿费至少需要4 100~5 000元,不计日常生活费用,也 占家庭总收入的21%。而来自种植业的总收入户均仅有5 076元,即使一家人衣食自给也只够_-_名 大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支出。综合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主导着农户经营模式的稳定性。小规模土地 不足以维生,劳动力市场的完善又提供了更高机会成本的非农就业机会,让农户可以实现在农业 与非农部门之间按边际产值均等原理配置劳动力要素,作为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基本单位,通过成 本最低的生活资源获得方式、收入最高的劳动力要素配置方式来实现家庭综合收入的最大化。 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高、劳动力的不同质性,再加上土地规模细碎,实现家庭综合收入最 大化目标的劳动力配置,让农户家庭经营模式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稳定性,他们在非农兼业的同 时,并不一定流转土地。 五 要素的替代性和可分性增强 从总体层上面看,农业劳动力投入弱质化并没有导致中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下 降。1991~2010年,我国在粮食播种面积年均几乎无增长的同时,粮食总产量和谷物单产的年均增 长率都是1%,使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91年的43 529.3万吨增长到2010年的54 647.7万吨,谷物单 产由4 206公斤/公顷增长到5 524公斤/公顷;农业劳动生产率由每个农业劳动力1991年生产粮食 1 113公斤提高到2010年的1 957公斤,年均增长3%;农业劳动力由1991年的3.9亿人减少到2010 年的2.8亿人,年均减少2% 。可见我国种植业生产在农户兼业经营模式下,土地生产率不仅没有 下降,反而提高了。这是由于在劳动力要素发生变化的同时,农业中其他要素也在发生变化。希 克斯的诱致性技术变迁说认为,资源禀赋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诱致技术变迁。当要素A的禀赋相对于 要素B变得更为丰富时,意味着要素A的价格相对下降而要素B的价格相对上升,就会产生偏倚于 要素A的技术进步,要素A将在生产中被大量使用。速水佑次郎等(2005)认为,这种偏倚性的技术 进步不仅产生于追求利润的企业家,他们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而增加利润,还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 生存型小农以至于早期社会中的采集者与狩猎者——他们为了找到食品供给的更有效方法,也会 采取与市场经济中的大企业相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拉坦和林毅夫等学者都认为,诱致 性制度变迁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巴西的利率补贴是其农业技术变迁偏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科斯等, 1994)。在我国,农业中存在着影响技术变迁的双重力量: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土地细碎化对 农业中的劳动集约形成,这种力量导致农业劳动力外流到非农领域;同时小规模土地可吸纳机会 成本低的弱质农业劳动力,以实现家庭综合收益的最大化,这种力量让农民有滞留在土地上的倾向。 国家为了粮食安全所建立的各种粮补制度、支持农户经营模式的农业投资制度安排也强化了后一种力 量的作用。在诱致性技术变迁和诱致』生制度变迁的交互作用下,我国农业中产生了机械对劳动的替 代、要素的可分I生增强两个方面的偏倚性技术进步。 农机补贴降低了农机对劳动力的相对价格,两种要素的价格比决定技术进步的方向,农机价 格的相对下降推动了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1978~2009年问,从我国谷物的生产费用变化可 ⑤据《中国统计年鉴}2OLO年数据计算得。农业劳动力数据引用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Ol1年的“按三次产业分的就业人 员”中的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量。 ・35・ 错浠5管理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年第5期总第15期 见,在农机总动力和农机数量投入增加的同时,每亩人工成本和机械作业费的比值为下降趋势⑥。 2009年与1978年对比,我国农机总动力增长了6.9倍,年增长率为7%。2010年与1991年对比,我 国每公顷农作物播种面积拥有的拖拉机数量从0.07台增长到0.14台,拥有的农具数量由O.07部增 长到0.22部。拖拉机数量增长了0.9倍,配套农具数量增长了2倍。1978年,我国谷物每亩人工费 用对机械费用的比值为31.71:1,2009年,这一比值下降到2.59:1(见图3)。从百村调查所得到的 粮食种植资料可知,所有的农户从种到收几乎都使用机械,只有前期备耕,中期的浇水、打农 药,收获时的辅助.I生工作是用人工。每亩小麦的机械作业费一般是:播种40元,耕地80元,收割 40元。小麦从种到收,每亩平均人工投入约15个人工H。 200.O0 l80.00 16O.OO 140.00 1 120.o0 10O.0O 80.00 60.O0 40.o0 20.OH0 0 器 -_ 累累 __一 茧豢 H 口 _一 豢 __ 豢器量吾营誊蓍誊善誊善§ (-_ 0 0 0 0 0 0 0 0 0 0 \f-q (-q t'q t"q 年)—r, I 图3 1978—2009年间谷物生产机械费用与人工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全国农产品成本价格调查网资料整理获得。 化肥投入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又一个重要原因。1991~2010年的19年 问,我国化肥投入量年均增长4%,按折纯量计算的谷物化肥投入量年均增长则为一1%,低于化肥 总投入量的增长速度;近5年按折纯量计算的谷物化肥投入量年均增长2%⑦。这说明,在农业种植 业内部,粮食是生产成本最低的作物。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91年的 32%提高到2009年的38%。从百村调查典型案例反映的农户化肥利用行为看,目前种粮施用农家肥的 农户不多见,农户为了提高粮食产量又节省劳动的方法之一就是施用化肥⑧,并且一些地方的农户在 化肥施用量上还存在着相互攀比的心理,施用量极不精确,“别人多撒一把,我也多撒一把”⑨,目的 是为了不比别人产量低。说明化肥利用已经成为粮食增产不可或缺的措施。 机械化是大规模农业经营中提高农业生产率的关键,也是农地规模经营的一个基本前提。新 古典经济学研究认为,资本的专业化是获取规模经济的主要源泉之一,某些高效率的机械只能在大 面积的土地上使用,其成本才会下降,从而产生规模经济。中国的情形有所不同,1978年后,中国 的农业机械化出现了专业化与小型化共存的趋势。如在收割机由南向北跨区作业的同时,收割机的 功率也小了。与小规模农业家庭经营模式相适应,要实现机械替代机会成本高的农业劳动力让农产 品以最低的成本产出,机械就要向小型化的方向变迁,通过农机领域的技术进步,增强了要素的可 ⑥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各年数据计算获得。 ⑦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各年数据计算获得。 ⑧河北省定州市案例。 ⑨河北省邯郸市案例。 ・36・ 乔颖丽等: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4 3 3 2 2 1 1 0 分性。1978年至今的30年间,从我国大型与小型拖拉机数量的增长趋势看,两者的增长速度都较 O O O O O O 0 0 0 ∞∞如吣∞∞砌 高,大型拖拉机数量增长了6.04倍,年增长率6%;小型拖拉机增长了12倍,年增长率达到8%。我 国小型拖拉机的数量经历增长的了峰值之后走向下降。1978年,我国小型拖拉机是大型拖拉机的2.5 倍,之后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到2001年达到峰值15.7倍之后下降,2010年降到4.6倍。2010年,我 国共有小型拖拉机1 786万台,配套农具2 993万部;大中型拖拉机392万台,配套农具613万部。小 型拖拉机总动力的增长不完全源于其数量的增长,农机总动力内部结构的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1978~2009年问,从每台拖拉机平均动力值看,大中型拖拉机台均动力呈下降趋势,而小型拖拉机台 均动力呈上升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大中型拖拉机的中型化趋势。说明我国农用牵引机具的 可分}生由小型拖拉机的数量增长阶段转入大中型拖拉机的内部机型结构变化阶段(见图4)。 Ⅱ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年) 图4 1991—2010年中国小型及大中型拖拉机每台平均动力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1)。 制度变迁是支撑要素可分性变迁的保障,的小额信贷、小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 ,都为要素的可分性技术进步提供了可行性。总之,我国农业中要素替代性和可分性,一方 面模糊了劳动力弱质性对农业生产率影响,另一方面也成为逆转农业规模经营趋势的因素。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随着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劳动力流入比较利益高的非农部门的机会增多,符合非农部门需 要的劳动力均流向这些部门,与流入非农部门的劳动力相比较,留在农业中的劳动力是相对弱质 的。弱质的农业劳动力却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这是由于诱致性技术变迁和诱致性制 度变迁的交互作用,使要素的替代性和可分性增强,相对价廉的机器替代了机会成本高的农业劳 动力,弥补了弱质农业劳动力对生产率的影响。这一点在粮食生产中表现尤为突出。小规模的农 户经营引发小型农机具的大量应用,小额信贷、的种粮补贴和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补贴等增加 了农户资金的可获得性,让粮食生产中生产要素的投入不再是性因素。这些变化使种粮变得 省时、省工也省力,与种植其他作物相比较,在如此小规模的土地上种粮食的投入成本还是最低 的,尽管收益不高,但小规模农户种粮并不是为了维生,只为弱质劳动力利用和附带获得廉价口 粮,最终实现家庭综合收益的最大化目标。 因农业中节约劳动和与小规模土地相适应的技术与制度变迁,非农就业虽不足以推动土地流 转,但并没有使农业生产率下降。这表明,在目前的要素市场和农村收入水平条件下,还不足以 ・37・ 蔓 堡遗,5菅 AgricuItur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2年第5期总第15期 通过稳定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来促进土地流转,并且只要能够实现与小规模土地相适宜的技术变 迁,农户的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未必低于规模经营。 (二)建议 高的农业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的特征之一,也是一国食物数量安全的重要保障,同时也带来了食 品质量安全和如何参与公司主导的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难题。尽管小规模生产方式也可以具 有较高的农业生产率,但勿庸置疑,规模化是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为此,我国相关的调整应 当注意以下方面。 1.统筹布局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 现阶段我国要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与国内外市场环境相对接,仅依靠农业 内部的调整是不能实现的。我国正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步入加快城市化率的发展时期, 还有50%的农业人口集聚在相对稀缺且越来越稀缺的农地上,制约着农业规模经营的形成,只有实 现一定比例农村人口的离土离乡,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规模经营。 2.为青年农民工在城市稳定就业提供支持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红利消失的阶段,在城市用工工资上涨的同时,城市用工荒和农村剩余劳 动力共存现象已经产生。这意味我国进入了工农业劳动力成本同时上升的阶段,出现了所谓的刘易 斯拐点。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应当支持4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群体在城市稳定就业,通过 提供免费或优惠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他们在城市就业的技能;通过改善社会管理体系,为他们在 城市稳定生活提供制度保障。稳定地释放出农地资源,为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奠定物质基础。 3.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式的农民 在刘易斯拐点时期,城乡工资率趋于一致;上一代的农民进入老年,数量相当可观的农地可能 面临着缺乏经营主体问题。这就为通过城乡一体化分流农村青年人口提供了前提条件。当一部 分农村青年人口稳定在城市释放出农地资源的同时,另外一部分青年可能在农村规模经营也能达到 同等收入水平。设计应以公共服务的方式,在一定时期内提供持续的资格培训,同时结合农业 技术进步和创新,以项目支持的方式引导农村青年从事农业规模经营,鼓励他们发展规模化种植和 家庭农场,培养新一代企业家式的农民。 参考文献 [1]朱敏.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障碍及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 1(1):28—29. [2]何秀荣.公司农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未来选择【JI.农业经济研究,2010(3):3-14. 【3】朱启臻,杨汇泉.谁在种地一对农业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1):162—169. [4]钱忠好.非农就业是否必然导致农地流转——基于家庭内部分工的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农户兼业化的解释fJ1.中国农村经济, 2008(10):13—21. 【5]侯建新.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述评[JlJ.世界历史,1999(1):100—108. 【6]秀.农户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fJ].农业技术经济,1996(3):24—30. I 7】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8】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_社会学研究,2004(5):96一l10. f 9]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M].北京:中华书局,2000. 【lO】郑风田.制度变迁与中国农民经济行为[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2000. [1 1]贺振华.农户外出、土地流转与土地配置效率『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95—103. ・38・ 乔颖丽等:非农就业影响农地低流转和农业高生产率的实证分析——基于农户经营目标与生产要素特征理论 [12】马忠东,张为民,梁在,等.劳动力流动:中国农村收入增长的新因素lJJ.人口研究,2004,24(8):2-10. [131盛来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影响和效果[J].统计研究,2007,24(10):15—19. 【14]速水佑次郎,神门久善.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第三版)[M].李周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1科斯,阿你钦,诺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经济学与新制度学派文集【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4. Empirical Analysis on N0n—agricultural Employment Influence and Results of Land Circulation and Agricultural roductivity: A Theory B ased on Farmer Management Goal and Production Factor Feature QIAO Yingli,LIANG Junxian,WU 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ebei North University,Zhangjiakou 075000,Hebei,China) Abstract:The non-agricultural department income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in China,and small-scale farmers are insufficient to keep their livelihood.Although there are a series of policies of guiding labor mobility and farmland circulation,farmland has not been happened general circulation,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has been grown,with a large circulation of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section.The reason is that farmers allocate their labor to different section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income maximization;therefore,it is happened that the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system transitions adapting themselves to save labor and matching themselves to small—scale farmland,which promotes the alternative and the separability of factors in agriculture.Farmers’land productivity and the labor productivity are not necessarily less than those of scale operators,as long as it can be changed that technological transition matched to small—scale farmland.Development of general scale operation still has to depend on improving farmer’S employment skills,on helping them into stability and high income sections; higher productivity of scale operation will appear with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Key words:farm;farmland circulation;factor feature;management goal -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