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卷 第6期哈尔滨学院学报Vol.25 No.6
2004年6月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Jun.2004 [文章编号]1004—5856(2004)06—0074—04
梦想的追求与幻灭
———评杰克・伦敦及其代表作《马丁・伊登》
余立霞
(黑龙江大学外语教学研究部,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摘 要]杰克・伦敦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揭
示了美国20世纪人们狂热追求“美国梦”的失败。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他反而更加痛苦、精神更空虚,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悲惨的一生。这是杰克・伦敦思想的真实写照,他以同样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可见,马丁的人生悲剧也是杰克・伦敦的人生悲剧。[关键词]杰克・伦敦《马丁・;伊登》;美国梦;追求与幻灭[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916)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马克・吐温的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把美国现实主义文学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在美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杰克・伦敦在其短暂的一生里,仅有十六年时间从事文学创作,但他的作品却颇为丰富,一生共创作了19篇小说、150篇短篇小说及3个剧本,另外,他还有相当数量的报告文学和论文。
杰克・伦敦的身世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生于旧金山,是一个私生子,生父是个星相学家。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八个月时丧父,母亲嫁给已经有11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是一个流浪工人,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从小就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挣扎,历尽沧桑。与同龄人相比,他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传奇小说,10岁时,杰克・伦敦就开始外出
打零工谋生;14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10小时,只得到1元钱;15岁时借了一些钱,
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16岁做过缉私警官;17岁当了远洋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他的见识,扩大了他的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18岁杰克・伦敦失业,沦为流浪汉,浪迹美国大部分地区,因此曾被监禁30天;19岁靠做工续完高中;20岁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后辍学;21岁做了洗衣店的学徒,后来又随同大批的淘金者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很快破灭,杰克・伦敦身染败血症回家,后又侥幸摆脱了疾病带来的死亡威胁,以顽强的毅力经阿拉斯加返回到加利福尼亚。在人生的道路上兜了一个大圈子,他发
[收稿日期]2004-04-15
[作者简介]余立霞(1969-),女,河北蛟河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6期余立霞:梦想的追求与幻灭75
现自己又回到了原处,等待他的依然是摆脱不掉的贫困和失望。艰难困苦的生活使他体会到了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以及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激烈竞争。这些经历成为他后来从事创作的素材。生活的磨难也磨练了他的意志,激发了他刚强的斗志、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和做生活的强者的坚定信念。他靠个人奋斗,于24岁一举成名。16年杰克・伦敦加入了美国社会主义工党;同时,他又是一个极端的个人主义者,追求并迷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1910年后脱离工人阶级的斗争。1916年退出美国社会主义工党,同年11月,在病债交迫中,服下过量的吗啡自杀,年仅40岁。
杰克・伦敦是一位思想极为复杂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既包含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又渗透着资产阶级思想。1900年第一本短篇(TheSonoftheWolf)出版后,他小说集《狼之子》一举成名。1903年杰克・伦敦根据他在英国伦敦贫民窟的实地考察,写成了特写集《深渊中的
(ThePeopleoftheAbyss)。接着,他又连人们》
(TheCalloftheWild,续发表了《野性的呼唤》
(TheSea-Wolf,1904)《1903)《海狼》,、白獠牙》(WhiteFang,1906)等风行一时的小说。这些作
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与马克・吐温齐名的重要作
家。
杰克・伦敦于1907年开始写作《马丁・伊登》,1909年发表。在这部代表作品中,杰克・伦敦生动形象地批判了在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通过个人的奋斗拼搏去追求“黄金梦”和“纯洁的爱情梦”,即是“美国理想”———憧憬着一个新的世界,憧憬着无限的机遇,憧憬着一个潜在的、完美得令人难以想象的伊甸园,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美国梦”。作品对资产阶级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鞭挞,揭露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与空虚。
《马丁・伊登》主要是根据作家本人早年的实际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而创作的,带有很明显的自传性质。在马丁的身上,处处可以看到实际生活中的杰克・伦敦的身影。小说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水手,举止粗野,没有教养,但本质上却是向往文明的,他渴望获得知识。由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马丁・伊登救了律师莫尔斯的儿子阿瑟,尔后结识了莫尔斯一家,开始接触“上层社会”。对于这个与他所处阶层完全不同、五光十色的上层世界,他从惊奇转为羡慕,从自惭形秽转为跃跃欲试。而莫尔斯的女儿罗丝有文化、有教养,风度文雅、纯洁高尚,更是马丁所向往的文明的象征。罗丝深深地吸引了马丁。为了获得罗丝的好感,马丁决心发奋学习,跻身上流社会,摆脱他原来狭窄的、贫贱的生活环境。尽管,他知道自己的知识少得可怜,自己所处的地位与上流社会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但跻身于上流社会的强烈愿望使他充满热情和自信,他认为凭着他旺盛的精力和刻苦的努力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梦想就在他对上流社会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憧憬中产生了。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马丁・伊登尝尽了苦头,历尽了磨难。他常常身无分文、饥饿难耐。他废寝忘食地写作,一次竟然两天一夜未吃、未喝、未停笔。但他却受到了周围人的奚落和恶意中伤。他辛辛苦苦写的稿子也接二连三的被退回来。但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来源于生活,充满了生气,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风格,不同于当时流行的小说。就在马丁极度痛苦、失望、心灰意冷、创作欲望下降之时,却非常偶然地时来运转了。先是一
品形象地反映了作者的哲学观点:弱肉强食是生存竞争的基本法则。在创作这些小说的同时,杰克・伦敦参加了美国社会党的活动,写了
(HowIbecameaSocial2《我怎样成为社会党人》
(TheWaroftheist,1903)、《阶级之间的战争》
(WhatClasses,1905)、《生命对我意味着什么》
LifeMeanstoMe,1906)、《》(Revolution,1908)等政论文,对美国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08年他发表了体现其政治观点的
(TheIronHeel)。杰克・幻想小说《铁蹄》伦敦还(LoveofLife,1907)、写了《热爱生命》《墨西哥
(TheMexican,1913)和人》《在甲板的天蓬下面》(UndertheDeckAwnings,1913)等优秀的短篇小说。1909年杰克・伦敦发表了自传性质的长篇
(MartinEden),反映了作家本小说《马丁・伊登》人在世界观上不满现实、向往的叛逆精神和追逐名利、迷恋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矛盾。
这部小说被认为是杰克・伦敦最优秀的一篇小说、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传世之作,他因此而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6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
篇小说在杂志上发表,紧接着他的作品陆续被征用,而且供不应求。马丁一夜之间名声大噪、腰缠万贯。但此时的马丁却没了先前那种苦盼作品被征用的渴望、作品被发表时难以自抑的喜悦,他对一切都感到漠然。在他功名成就之时,与他解除婚约关系的罗丝小姐居然又来到他的面前,希望能与马丁言归于好。然而,马丁不再沉醉于爱情的幻梦之中,他从罗丝小姐身上,看到了上流社会的虚伪、庸俗、无情和冷酷。他痛恨资产阶级社会,痛恨周围人的虚伪,所有的一切都使马丁感到更加灰心,使他变得更加孤独,然而,他又无法与所生活的那个社会抗衡。当马丁为了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而摆脱了他原来劳动人民出身时,才发觉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空虚和冷酷,但再要回到他原来出身的阶层,他又深切地感到自己与那种生活方式已经格格不入了。在他的人生理想完全破灭之后,杰克・伦敦只好安排他选择沉海自杀来了结一生,这也是作家本人在精神极度空虚时为自己选择的路。杰克・伦敦以批判现实主义的态度,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伪善和丑恶。资本主义社会根本没有什么爱情、道德、廉耻,只有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马丁・伊登在没有名声、金钱和社会地位时,人们鄙视他;一旦马丁成名,那些庸俗自私的、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政客们和社会名流们,便争先恐后地吹捧他、巴结他。在马丁看来,他们都是一伙自私、庸俗、势利和道德低下的无耻小人。
杰克・伦敦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马丁・伊登,对他悲惨的遭遇寄予了同情,对他所处社会进行了有力的抨击。不幸的是,这部小说的悲剧结局对杰克・伦敦竟然是一个可怕的预言。杰克・伦敦将自己一生所有的经历都体现在马丁的身上。例如:他像马丁一样都很清楚地知道,要寻找人生的答案,要想得到世俗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努力学习,尽可能多地掌握知识。因此,杰克・伦敦在19岁时,毅然决然地走进奥克兰中学学习,以弥补他所失去的学习机会,而他笔下的马丁则在当地的图书馆看书自学。他们都废寝忘食地读书学习,他们在大量获取知识的同时,都有一种文学创作的渴望,因此,他们都开始了写作,而正是写作
使他们走向了那种向往已久的生活,而且改变了他们人生的轨迹。自从1900年,杰克・伦敦发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狼之子》获得成功后,以后的十年是杰克・伦敦创作的成熟期,陆续发表了多部著作,然而,从1910年起,杰克・伦敦成名之后,经不起物质生活的诱惑,开始追求物质享受。为了金钱,他赶写一些质量粗糙的作品,创作开始走下坡路。他思想空虚、精神苦闷,开始大量酗酒。在1916年的一个冬夜,杰克・伦敦服毒自尽,七年前虚构的马丁・伊登的遭遇竟然应验在他自己的身上。作者与主人公都是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下定决心要走进上流社会。但进入上流社会后,却并未像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给他们带来生活、精神上的愉悦,反而使他们更加痛苦,陷入无法自拔的境地,最终导致悲剧性结局———自杀。
《马丁・伊登》的艺术成就在于杰克・伦敦成功塑造了马丁・伊登这个人物,并且通过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使作品中的人物跃然纸上。在艺术思想方面,杰克・伦敦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虚伪,进行了相当尖锐的揭露与无情的批判。他要求社会尊重劳苦大众的劳动成果与道德价值,对饱受苦难的人民也应抱有深切的同情。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尽管杰克・伦敦憎恨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强烈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恶,但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也在时时刻刻地腐蚀着他,他追求金钱、追求金钱所能带来的一切享受,沉溺于安闲舒适的生活。这一切都充分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强大腐蚀力量,那怕是像杰克・伦敦这样一位具有进步思想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也不能例外。
20世纪20年代,许多美国作家沉醉于所谓“美国梦”之中,这个梦毕竟是文明社会最光耀的幻象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些作家的冲击是极大的,美国传统道德观的标语口号被揭穿,暴露出它自私、虚伪和道德真空的最恶劣的一面。那个年代,美国民主理想只残存一些碎片,取而代之的是极端个人主义的享乐思潮,似乎罕有别的什么能比这种思潮更具有煽动力了,它催发着浮华、虚荣、毫无责任感的利己行为,催发着人类的一切私念。在当时美国生活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6期余立霞:梦想的追求与幻灭77
中,有一个几乎完全用金钱来衡量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制度”。追梦的人没有对这个“制度”本身提出过质疑,没有向“这种制度”挑战,却反而忙于获取这种制度所能提供的任何花哨虚饰。这类花哨虚饰的重要性实在是既荒唐又可悲,因为,它们是获取爱情、忠诚以及奇想中的“幸福”的惟一工具。这些财富带来的东西,当然也是获取男子汉气概和个人价值的工具。
《马丁・伊登》成功刻画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名著。马丁・伊登这位主人公的形象,是那个时代的象征,是痴迷于“美国梦”的牺牲品,他们的“梦想”处于他们所赖以生存的那种环境注定是要破灭的。从更深一层意义上讲,正是马丁・伊登那“创造奇迹的能力”和那为理想而奋斗的奉献精神,使美国变得伟大;也正是这个“奇迹”的消失和这个理想的破灭使这个表面浮华的世界变成了罪恶的深渊,它深刻地揭示了美国价值观的失落———“美国梦”的失落,从中也暴露了决定美国民族发展方向的道德缺陷和理性缺陷。杰克・
伦敦与小说《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相似的命运增强了这部小说的社会性和悲剧性色彩,使它成为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现实主义作品。
[参 考 文 献]
[1]漆以凯.杰克・伦敦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84.
[2]马尔科姆・布拉德伯利.美国现代小说论[M].太原:
北岳文艺出版社,1992.
[3]〔美〕威勒德・索普.二十世纪美国文学[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4]韩靖.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研究浅析[J].哈尔滨学
院学报,2004,(2).
[5]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6]杨岂深,龙文佩.美国文学选读[M].上海:上海译文
出版社,1985.[7]雨宁.杰克・伦敦作品精粹[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
版社,1995.
责任编辑:张新潮
PursuitandDisillusionmentofDreams
———OnJackLondonandHisMasterpieceMartinEden
YULi2xia
(Heilongjiang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
Abstract:JackLondonisanimportantwriterofthecriticalrealisminthehistoryofAmericanLiterature.MartinEdenishismasterpiece.MartinEden,theheroofthenovel,wishedtoentertheupperclasswithhisownefforts.Butafterhecameintoit,hebecamemorepainfulandhadavoidinhisheart.Hewasplungedintosuchastateofuncontrollablegriefthathecommittedsuicide.ThisisagenuinemanifestationofJackLondon’sthoughts.Heendedhislifeinthesameway.Mar2tin’stragedyisJackLondon’stragedy.ThisnovelrevealsthefailureofAmericandreamsinthe20thcentury.
Keywords:JackLondon;MartinEden;Americandreams;pursuitanddisillusionment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