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冼星海 茅 盾
①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了他那玩语言的自传以后。 ②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作成了曲子了!”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
的印象。
⑿一个 、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的。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③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可是朋友又告诉我: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④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就名为《冼星海作曲图》。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⑤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一是被生活所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星海就是后一种人!”——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⑥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⑦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赴苏联。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么!”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作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作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却使我兴奋鼓舞。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我深信他一定能达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他说他将在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⑧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么?”“不!”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 好东西。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⑨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这句话,今天还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⑩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⑾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要是他不死,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
1946年1月5日
【注】①苏联,指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91年解体
1.茅盾原名叫 ,
2. 第二自然段中“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的又舒服又难受”,“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3. .阅读画线句子,结合文章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内容: ②
4.思考文章开头“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句话的用处。 5.作者见到冼星海之后,为什么“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6.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阅读文章,
填写表格。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7.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不超过150个字) 答:
8.前五个自然段从哪几方面冼对星海进行侧面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9.本文紧紧围绕“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这一问题展开的,按照 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怎么分,请概括段意。
10.精读文章的第7、8、9自然段,作者较为详尽地叙述了初次见面时的长谈。仔细阅读这部分内容,说说从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1.作者在倒数第三段写到:“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倒数第二段又说:“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2.最后一段中“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你认为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案示例 1.沈德鸿
2. 形象地表现了音乐给人的精神洗礼和情绪感染。
3. .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4. 构成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与作者一起勾勒主人公的形象。
5. 说熟识,是已从侧面对冼星海有了较全面深刻的了解,说生疏,是过去还从未跟冼星海见过面。
6. .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7. 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再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会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8. 从冼星海的音乐作品来想象冼星海、他人口中的冼星海、木刻家作品中的冼星海、自传中的冼星海 这些对冼星海的侧面描写 通过所感所想所见所闻所思先把冼星海的形象勾勒展现出来引起悬念 吸引读者一起去想象 然后再通过正面描写(写见面长谈中的冼星海)进一步完整地表现这位人民音乐家潇洒从容的形象
9. 时间顺序1(1——5)未见时想像中的冼星海;2(6——9)初见时长谈中的冼星海;3(10——12)永别后记忆中的冼星海。
10.通过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名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在对人物的描写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
11. 表现了作者极度的惋惜、哀痛和思念之情。
12. 这是对“一个生龙活虎般的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的高度肯定,说明冼星海将永远活在作者的心中。一个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将永垂不朽 炼字品析
题型阐释
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
例一(2009•陕西) 湖 上 (宋)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二(2009•浙江台州) 村 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方略
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如例一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二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如例一,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二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
等角度切入。如例一,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朱自清《春》中\"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闹\"字与此处的\"乱\"字有异曲同工之妙。)例二,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提醒一点,炼字品析的\"析\",不能架空分析,泛泛地说运用了什么修辞,说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等空话;要结合语境,分析炼字使怎样的事、景、人、物、情更形象、更含蓄、更有意蕴等。 通关演练
1.品读诗词,完成其后题目。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说说第一句中两个\"笼\"字写景有何妙处。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下面这首诗第二句中\"散\"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笼:笼罩。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
2.“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2分)
2、作者在诗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1分) 议论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三、论证方式:立论、驳论。(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四、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作用二个要点。具体如下: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2、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答题要点二个方面:(1)、明确论据类型;(2)、具体分析作用。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这是„„论据,在文中
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3、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4、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4)、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5、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1)语言特点;(2)语体特点。做这类题目,要掌握语言风格一些关键词: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而语体特点,就是抓信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6、文段结构作用:
(1)、引出(全)下文;(2)、总结前(全)文;(3)承上启下。 作为议论文段的作用,必须结合文体特征具体加答。
如开头段作用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二个具体答题规范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结尾段的作用,请参照4:“结尾的内容”回答。
写作开头指导
文章的开头,是一篇文章的脸面,这张面孔是否漂亮,直接关系到读者对整篇文章阅读的兴趣。下面就谈谈关于文章的开头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是在开篇段落就把自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说出来。如果是一篇记叙文,可以在开头点明要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如果是一篇散文,可以将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思想来做文章的开头,这样就能给读者一种亲和感,缩短阅读距离,容易引起读者的关注。 此外,还有一种与这些方法相反的开头形式,从与自己观点或所要讲述的故事相反的观点或故事来入手。
例如,马南邨的《燕山夜话》里有一篇《初生之犊不怕虎》,开头是这样的:最近人们在谈论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和其他成就的时候,常常引用“初生之犊不怕虎”这句成语来形容中国青少年队伍里不断涌现的新生力量。我看这句话,作为一般的比喻来说未尝不可,但是仔细一想,这个比喻却不很恰当。因为说的是初生的牛犊,实际上比不得老虎,只是不怕而已,也许是不懂得怕,而我们的年轻一代经过实际较量完全证明,他们根本不是初
生之犊所可比,他们的力量比虎还要强。
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要赞扬我国年轻一代的力量强大,朝气蓬勃,“比虎还要强”,却从“初生之犊不怕虎”说起,以此开头使文章增色不少。
二、交代式的开头方法
在文章的开头,首先交代写作的起因、动机、有关人物、事件的背景或文章所讨论的影响和意义,等等。与其相对应的,还有一种引出式的开头方法,就是从某种具体的人物、事件、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等入手,从而引出所要讲述的话题、主旨、事件的开头方法。
例如,有一篇文章《“和风细雨”好》,它是这样开头的:
春天来了,细雨蒙蒙,和风习习,春意盎然,一片生机。面对大自然的奇景幻化,一副春联蓦然涌上心头:“细雨点破红梅枝头玉,和风吹开绿柳叶中金。”细加品味,感到这副对联不仅对仗工整,音韵铿锵,而且包含着一定的哲理,耐人寻味。你看,细雨和风,貌似绵柔无力,实则绵中有刃,柔中寓刚,居然能开“金”破“玉”,拨动大自然的生机,实在神奇。
作者在对春天景物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一副春联的赏析之后,渐渐引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这是用“引出式”开头的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文例。
三、渐入法
讲述一个故事的时候,可以按照正常的时间或空间顺序,由远及近,渐次引入故事,引入话题;表述一个观点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一般原则或普遍规律谈起,渐渐说到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内容。这种开头方式,是最常用的。
四、设疑法
这种开头方式在文章起首提出疑问,或是设置一个引起读者兴趣的悬念,再在后文阐释,慢慢揭开疑团。
例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就这样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看似一句不起眼的话,却能让人思绪万千:作者先前肯定是在散步,什么样的奇景能让他把脚步留住?什么样的瑰丽能把他的心挽住?什么样的仙境能让他留下永久的惊叹?读者的心一下子被抓住了。
以上关于文章如何开头的技巧和方式各有特点,在实际的运用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以及个人习惯进行一定的灵活变通。同时,还可以归纳出其他的方法,比如,引用名言、警句、诗歌做开头,运用对话开头。
文章结尾的技巧和方法,与文章的开头一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是不可忽视的。
一、斩截法
主体结构说完就完,斩钉截铁,戛然而止,没有多余拖沓的废话,没有过多不必要的修饰或补充,能给读者以主题鲜明的印象,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尾。
例如,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小说一直用悬念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着,直到文章的结尾处,被捂的盖子才被揭开:德拉卖掉了一头飘逸的长发买了一根白金表链,而杰姆卖掉了祖传的金表买了一把梳子。结尾出人意料,增添了小说的感染力。
二、呼应法
通过对文章的题目或开头进行回顾或照应,同样是使文章结尾生动、富有意蕴的一种结尾方法。
例如,《紫藤萝瀑布》的结尾是这样的:“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回应了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从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行动经历了一个“走——停——走”的过程:开头的“走”,可能是在散步,但被路边盛开的紫藤萝吸引住了,于是停下来欣赏;结尾的“走”,意义更深一层——人在紫藤萝的光辉和芳香中领悟到了生命的意义。作者深受鼓舞,于是走向无限的生命支点。这种首尾的回应,很能强化读者的认同感,容易引起读者的感情共鸣。
三、引申法
这种结尾方法,利用结尾引申出一层新的意思,略加交代,或由个别而到一般,由此及彼,引人深思,回味无穷。与引申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另一种结尾方法,叫建议法,即在结尾时,利用文章中提到的故事、观点,表达的中心思想等,向读者发出建议或号召,产生一种感召,从而激发读者的深省、响应,使之付诸实践。
四、补充法
即利用结尾补充说明某种情况、某种意见、某个事件,或附带交代写作的起因和动机。
所有这些开头和结尾的技巧方法,我们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在这些“死法”中求变,从实际出发,真正进入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
扩展语句
扩展下面语句,使其生动、具体,字数70字左右。 琴声吸引了许多人驻足倾听
示例:优美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协奏曲,轻轻地飘出小白楼的窗户,穿过蒙蒙细雨,洒落在林间的小路上。许多路人情不自禁地停下脚步,听得如痴如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