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12 词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与词相关的文学常识、写作背景。 2.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3.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4.体会词作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
朗读品味,理解词作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培养想象力,感受词的画面美。
第一课时《渔家傲·秋思》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人不寐(mèi) .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千嶂:层峦叠嶂。 2.作者简介
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州吴县人。范仲淹的散文、诗、词均有名篇传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此处,我们学过他的《岳阳楼记》,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喻户晓。
3.写作背景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侵宋。由于积贫积弱,边防空虚,宋军一败于延州,再败于好水川,三败于定川寨。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自越州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今陕西延安)知州。延州为西夏出入关要冲,战后城寨焚掠殆尽,戍兵皆无壁垒,散处城中。此词即作于任延州知州时。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试用自己的话归纳词的大意。
【交流点拨】上阕描写边界要塞之地的景色:边塞秋天的景色与中原不同,大雁过早向衡阳飞去,毫不留恋,风吼、马嘶,同号角声连在一起,构成塞下特有的声音。夕阳西下时,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城门紧紧关闭着。下阕抒情:他们离家万里,但燕然未勒,功业未成,没有办法回去。夜色已浓,羌笛悠悠,银霜满地,将军和征夫们难以入睡,流下思乡之泪。
(二)深层探究
2.《渔家傲·秋思》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交流点拨】《渔家傲·秋思》描述了与中原地区完全不同的塞外景色。“衡阳雁去”,秋天边塞的大雁向衡阳飞去,表明塞下天气极寒冷,与作者的家乡吴地(今江苏吴县)大不相同。“四面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当然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这里和中原地区万家灯火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这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总结:上阕写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的塞下景色),突出了“异”字。“风景异”在气候之异、边声之异、边城之异。下阕抒情,抒发了词人思乡报国之情。
3.怎样理解“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一画面?
【交流点拨】描绘出了边塞荒凉而又壮阔的景象,隐隐透出边城严峻的军事形势。 4.名句品味: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交流点拨】前句表达思乡之情,后句用典表达报国之情。 四、交流展示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交流】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4.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5.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王翰:《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五、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2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第二课时《江城子·密州出猎》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文学,无比璀璨。说起中国文学,不得不说古代文学;说起古代文学,不得不说唐诗宋词元曲;说起宋词,不得不说苏轼;说起苏轼,必说豪放词;说起豪放词,定说《江城子密州出猎》。因为他是公认的中国第一首豪放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右擎苍(qíng) 锦帽貂裘(qiú) 鬓微霜(bì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老夫聊发少年狂(姑且,暂且) .(2)千骑卷平冈(一人一马的合称) .(3)会挽雕弓如满月(终将) .3.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在“唐宋家”之列。
4.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驰骋疆场,为国效力。他在这年十月,祭常山归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朗诵,注意字音、节奏、气势。
2.学生四人一小组,翻译全词大意,一人一句。
【交流点拨】作者自称老夫,暂且发发少年的狂气,左手牵着黄犬,右臂上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裘,率领众多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山冈。为回报人们倾城出来观看太守狩猎,他要像当年孙权那样亲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间出现一点白发有什么关系呢?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那时我一定会为国效力。
(二)深层探究
3.上阕描绘的是怎样的内容?下阕抒发了什么感情?
3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交流点拨】上阕描绘出猎时的盛大场面。下阕抒发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爱国之情。 4.上阕描绘这样盛大的出猎,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上阕写出猎的盛况,表现了作者英武的身姿;进而又将自己与孙权相比,表达了词人非凡的气概。同时也为下阕抒情做了铺垫。
5.下阕哪个词集中抒发了他的情怀?表现在哪些句子上?
【交流点拨】“开张”——豪壮;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6.词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然不再年轻,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传说天狼星“主侵略”(《晋书·天文志》),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用典使表达委婉含蓄。 六、交流展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勾画了一个豪气十足,誓死为国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坚决抵抗外族侵略,保卫国家,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4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第三课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导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陈子昂吗?他因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喊出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旷古的苍凉与寂寞。报国无门,是中国古典诗词一个常见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宋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就是一首这样主题的悲壮诗篇。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麾下炙(huī) .
八百里分麾下炙:军旗下面,指部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 .马作的卢飞快:像……一样 .2.作者链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其词的基本思想内容。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发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3.写作背景
这首词约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上饶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诵读:注意把握好语速、语调、节奏。 2.文意理解。
【交流点拨】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光观看宝剑,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想起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让乐器奏起雄壮的军乐、鼓舞士气,这是秋天在战场上阅兵。在战场上骑着飞快的的卢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一心想完成替朝廷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
5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名。可惜壮士未酬,白发已生。
(二)深层探究 3.文本探究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交流点拨】闲居在家,没机会去战场,只能借酒醉后在梦中回到连营。表现出诗人时刻不忘杀敌报国。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这几句写的是将士们的军营生活场面,壮观,豪迈。将士们竟然吃“八百里驳”这样的好牛肉——只要是杀敌卫国,这又算得了什么?体现了将士们的豪迈之情。“沙场秋点兵”,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暗示了战斗即将开始。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句中出现了哪些事物?从哪些角度写了什么内容?描绘一下你从这两句诗中看到的场景。
【交流点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出现了“马”和“弓”,这是战场上使用的东西,这是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激烈的战斗场面。马飞快,追杀之速;弓如霹雳,杀敌之猛。让我们仿佛看到敌人狼狈溃逃,瞬间成为残兵败将,辛弃疾身先士卒,奋勇追杀,敌人纷纷落马,宋军大获全胜的场景。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赢得生前身后名”是不是说明作者杀敌只是为了自己的“名”?
【交流点拨】不是。在作者看来,“君王天下事”就是收复中原,与自己的抗金思想是一致的。而通过自己的奋勇拼杀,能“了却”君王收复中原的大事,正是自己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而已,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名。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在《小重山》词中也说“白首为功名”,这些都是指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理想。
(5)“可怜白发生。”词意在这里发生突然的急转。前九句和这一句是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前九句一气贯注,密不可分,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梦中的往事消失,回到现实,感情一落千丈,从豪情壮志跌落为深沉痛苦的悲叹。前九句实际上是为了最后一句画龙点睛之语做铺垫的。这种前后强烈的对比,更突出地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令人不能不为作者的不幸而悲愤,而叹息。
(6)“可怜白发生。”诗人何处可怜?是可怜自己经老了吗?
【交流点拨】第一,诗人毕生的杀敌报国的志向终未实现,可怜;第二,诗人的杀敌之策不被统治者采纳,致使收复中原大业不成,可怜;第三,诗人身已老迈,鬓已如霜,虽仍有杀敌报国之志,但仍赋闲在家,不得其用,壮志难酬,可怜。第四,诗人只能以酒为伴,在醉梦中重温杀敌报国的情景,可怜。
诗人可怜的不是自己老了,而是自己已经老了,但杀敌报国之志仍未实现。 四、交流展示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交流点拨】“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作“赋壮词”。 五、板书设计
6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四课时《满江红(小住京华)》
【导学过程】 一、导入
自从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岳飞首创气壮山河的《满江红》一词以来,历代文人志士莫不把它当作楷模,仿效创作,但大都是望尘莫及!看过古今许多人写的《满江红》,谁也没有岳飞那种气吞斗牛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只有鉴湖女侠的一首《满江红》词,颇有一些男子汉大丈夫的气魄,显示着她不甘雌伏的巾帼英雄的本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瑾的这首《满江红》,感受鉴湖女侠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壮志。 二、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lí(篱)下 秋容如shì(拭) 蛾眉(é) 胸襟(jīn) ..2.作者链接
秋瑾,1875年生于绍兴,原名闺谨,字璿卿,自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汉侠女儿。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是我国近代杰出的家、妇女运动的先驱。生于一个封建家庭,幼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1904年自费留学日本,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活动,并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事发后被捕,坚贞不屈,六月六日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
3.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的,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充满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三、合作探究
1.对照注释理词意,注意《满江红》中的典故:
7
人教版 九年级 语文下册导学案设计 编写人: (1)“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2)“四面歌残终破楚”作者又用《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3)“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青衫湿”出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言作者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2.概括词的内容。
【交流点拨】上阕:以写实为主,曲折反映自己婚后八年的平庸生活与抗争心理; 下阕:以述怀为主,写自己决定参加的心路历程与雄心壮志。 3.思考问题,体会词作感情。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中“终破楚”指什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比喻自己冲破家庭的牢笼,表达了作者冲破家庭的牢笼的喜悦心情。
(2)“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中“娥眉”指什么?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娥眉”借代女子。这一句写出了作者不能做男儿的遗憾之情。 四、交流展示
用下列句式说话:
从词作中我感受到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我是从“________”一句话体会到的。(按照“心情——句子——分析”的方式回答)
【交流】喜悦激动(冲破牢笼,获得自由,悠然自得)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投身,报效国家,豪情万丈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苦闷忧愁,中秋佳节,独自一人,备感孤独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冲破牢笼,面对未来,深感迷茫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投身,报效国家,知音难觅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五、板书设计
满江红 上阕:回顾过往生活 下阕:思虑未来前途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必做题:配套练习1、2、3、4 2.选做题: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