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Ⅱ两卷。第Ⅰ卷为选择题,6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40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读图“甲、乙两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世纪中期甲国人口急剧减少 B.20世纪初期乙国人口增长最快
C.在欧洲发达国家中,出现了与甲国相同的情况
D.老年人口比率,乙国高于甲国
2.有关两个国家近年来人口问题及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国人口增长过快,人均粮食及资源占有量明显减少 B.乙国人口增长过快,是因为国家实施鼓励生育的 C.乙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 D.甲国人口增长过于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
3、右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 B.③到⑤期间,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 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 D.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最不突出
下表为2002年我国四个地区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4~5题: 地区 总人口(万人) ① ② ③ ④ 9613 1625 3837 267 死亡率(%) 0.638 0.595 0.721 0.607 自然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0.603 -0.054 1.075 1.276 6163.2 5408.8 1180.0 159.7 4.四个地区中人口老龄化趋势最显著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四个地区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下列人类活动中,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的是( )
A.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的手段、方法的改进 B.大面积围海造陆和围湖造田 C.开垦草原和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高一地理 第 1 页 共 11 页
D.增加一次性消费,如一次性筷子、一次性饭盒等 7.关于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是( )
A.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是决定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B.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着获取资源的数量,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C.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D.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读城市区域景观结构变化示意图,完成8~9题。
8.城市区域与郊区相比,易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
A.逆温现象 B.水土流失 C.热岛效应 D.“臭氧洞” 9.为避免该问题对城市大气环境带来的污染,应该( )
A.将卫星城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范围之外 B.将工业区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向地带 C.控制城市发展,缩小城市规模
D.减少城市高层建筑物,增加城市空间 右图为我国某城市及其郊区土地利用图,该城市人口在100万以上,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为75°26′,位于东经115°。根据此图判断10~11题。
10. 计划在①②③④处待开发土地上新建一些工厂,从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考虑,其中不合理的工厂是( )
A. ①处建机修厂 B. ②处建水泥厂 C. ③处建电视机装配厂 D. ④处建棉纺织厂
11. 从农业产业结构分析,隶属该城市郊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向,合理的是( )
①从利用当地气候优势分析,大力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及发展相关的加工工业
②从城市近郊向郊区依次形成蔬菜、肉、乳、禽蛋、水果、小麦、棉花的农业基地 ③扩大原有工业基地的规模,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
高一地理 第 2 页 共 11 页
④发展以小麦、花生加工工业或利用城市协作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乡镇企业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阅读下列材料,判断12~13题:
材料一 世界银行和世界货币组织1997年年会发布的《碧水蓝天一展望2l世纪的中国环境》的研究报告中称:“从1995年到2020年,最大城市的大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
材料二 2001年7月13日,对亿万中国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一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北京申办奥运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是“绿色奥运”。 材料三 根据城市的发展,预计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线路约450公里,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轻轨线路约900公里,到2050年前,将建成约4500公里共300条的城市轻轨线路。
12. 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正致力于改善在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下列问题中的( ) ①环境污染 ②绿地面积少 ③交通拥挤 ④就业困难 ⑤社会治安差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13. 修建城市轻轨线路,除了能改善城市交通,还可以( ) A. 改善城市的景观
B. 提高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 C. 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D. 调整城市的经济结构
14.从城市的空间结构来看,工业区一般位于城市的边缘,关于其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于工业区造成的环境污染较严重,一般都要规划到城市边缘地区 B.由于外围地区地价较低,有利于工业使用大面积土地,降低一定的成本 C.由于城市边缘住宅多,有利于职工的上下班 D.城市边缘交通便利,有利于产品的输入和输出
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15~17题。
0 5 10 15 20 25 30(万)
农村人口
城市人口
15.此图说明该地区 ( )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人口为2500万 C.大约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 D.人口密度较大 16.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受国家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高一地理 第 3 页 共 11 页
C.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 D.居民生活以消费动物性食品为主
17.图示人口状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
B.③④
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④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出现负增长 C.①③
D.②④
A.①②
18.下图为兴趣小组绘制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示意图”,若纵坐标代表城区与郊区温度差,则横坐标不可能代表的是( )
A.建筑物面积 B.绿地面积
C.工业化程度 D.人口数量 19.有关商业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商业区用地面积虽小,但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商业区内昼夜川流不息、热闹非凡 C.中心商务区内的租金在市区里往往是最高的 D. 商业区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20.据下图判断,莫斯科城市道路网络布局形式的主要形成因素是 ( )
A.城市性质,城市规划
B.城市职能,产业布局
C.环境质量,城市规模 D.地表形态,经济水平
下图是我国江南丘陵某地地形结构和农业用地结构的饼状图。完成21~22题。
林业 水面 渔业 平原 陡坡 畜牧业
缓坡
种植业 21.造成该地农业用地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垦 B.过度放牧 C.过度围垦 D.过度养殖
22.该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 ( ) A.缓坡退耕,发展大牧场放牧业 B.修建梯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 C.全面封山育林,改善生态环境 D.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高一地理 第 4 页 共 11 页
右图为某种粮食作物种植主要分布图。据此回答第23题。
23.此种粮食作物区生产特点或现状是 ( ) A、水利工程量大 B、机械化水平高
C、科技水平高 D、粮食商品率高
24.我国西部某偏远农村农产品品质优良,但昔日却面临外销的难题。据你分析,其面临的
最主要困难应是( ) ①因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不足 ②通信落后,市场信息封闭
③公路、铁路网密度小,交通不便 ④山区面积大,耕地严重不足 A.①② B. 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决定下列农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①南疆的棉花 ②松嫩平原的甜菜
③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 ④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
A.①水源 ②热量 ③技术 ④地形 B.①水源 ②热量 ③地形 ④技术 C.①地形 ②热量 ③技术 ④水源 D.①热量 ②技术 ③水源 ④地形 读下图,回答26~27题 密集农业 商品农业 M 种植农业
26.符合图中M处农业地域类型的是( )
A.亚洲的水稻种植业 B.美国商品谷物农业 C.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小麦—牧羊带 D.潘帕斯的牧牛业 27.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
A.珠江三角洲 B.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 C.东北平原 D.黄土高原
28.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主要分布在( )
A.西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B.大分水岭东部
C.东南部的墨累—达令盆地 D.大自流盆地
高一地理 第 5 页 共 11 页
读图1,完成29~30题。
29. 如果a、b、c、d分别代表我国某自然村的4种农产品(依次为乳产品、蔬菜、玉米、苹果)占该村农业总产值的比重,那么,影响该村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因素是( )
A. B.市场 C.交通 D.气候
30.该自然村的位置可能在( )
A.杭州市附近 B.长春市附近 C.昆明市附近 D.西安市附近 31.下图为工业区位选择模式示意图,各选项中所列工业部门依次与模式一、模式二、模式三、模式四对应正确的是 ( )
A.精密仪表、电子装配、水果罐头、家具 B.集成电路、甘蔗制糖、粮食加工、印刷 C.普通服装、水产加工、炼铝厂、纺织
D.飞机制造、面包食品、啤酒厂、制鞋
我国山西省与德国鲁尔区虽然在资源方面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但山西省尚未成为我国的经济大省。据此完成32~33题。
32.图8为鲁尔区产值结构(图中①表示1958年,②表示1995年),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的显著变化是( )
A.化学工业比重上升,钢铁工业比重上升 B.第三产业比重上升,钢铁工业比重上升 C.化学工业比重上升,钢铁工业比重下降 D.第三产业比重下降,钢铁工业比重下降
33.为促进山西由能源大省转变为经济强省,必须加快省内经济结构调整。下列措施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是( )
A.增加原煤产量 B.发展新兴产业 C.增加科技投入 D.改善交通条件
高一地理 第 6 页 共 11 页
某企业集团计划新建一有色金属冶炼厂,图7是对甲、乙、丙、丁四地的成本分析图,读图回答34~35题。
34. 从企业生产的经济成本考虑,最适宜建厂的地点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35. 该企业集团最终选择在乙地建厂,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接近原材料产地和市场 B. 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C. 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 D. 经济、社会效益好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36~37题。
36.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因素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有大量廉
价劳动力
A.①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②④⑤
37.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鞍钢工业基地效益越来越差,在整治过程中可以向鲁尔区借鉴的经验有( )
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发展第三产业 ③优化环境 ④从外区调入大量淡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高一地理 第 7 页 共 11 页
D.①②④
下图各坐标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指示方向表示区位条件优越性增加。读图完成38题。
38.据图示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此图表示聚落区位因素,则B地聚落最有可能呈带状分布
B.若此图表示人口区位因素,则G地人口可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上 C.若此图表示工业区位因素,则E地水运条件最好 D.若此图表示农业区位因素,则A地需要解决灌溉水源
传统经济是由图甲所示方式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现在倡导的循环经济是如图乙所示的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第39题。
39.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 )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40.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界问题,需要遵循的原则是(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普遍性原则
高一地理 第 8 页 共 11 页
第Ⅱ卷(综合题共40分)
41.根据下列材料,运用农业区位原理分析回答问题(10分)。
珠江三角洲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降水丰沛;河汊纵横,地势低洼易涝。自南宋开始,“塞堑为塘,叠土为基”,发展基塘农业。20世纪30年代初,形成桑基鱼塘、蔗基鱼塘、果基鱼塘、菜基鱼塘和稻田并存的局面。但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塘农业不断减少,基塘质量不断下降,水稻种植面积也不断萎缩。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花卉、蔬菜、亚热带水果种植等城郊型农业,以及各种农庄式休闲农业蓬勃兴起。
(1)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于 (农业地域类型)。(2分)
(2)珠江三角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水稻种植规模较大,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
这里种植水稻有利的自然条件有哪些?(4分)
(3)水稻种植业的生产特点又有哪些?(4分)
4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红木家具广受人们的喜爱。目前,我国红木原材主要依赖进口。越南是红木原材的主要出口国。近年来,越南规定红木原材需经初加工方可出口。凭祥(位置见下图)是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之一,近年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开始在凭祥集聚。
(1)分析凭祥成为我国红木家具加工基地的区位优势。(6分)
(2)说明与家具生产相关的企业在凭祥集聚的原因。(6分)
43.图11中①是电子工业区,周围有众多的高等院校,②是石油化工区。读图完成下列
高一地理 第 9 页 共 11 页
各题。(8分)
(1)影响电子工业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__。(1分) (2)若在图11中③处布局钢铁厂,是否合理? __________(1分),其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若在图中④处建自来水厂,是否合理? _________(1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为了保护城市环境,处于石油化工区与主城区间的P带应设置__________。(1分) 44.读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示意图回答:(10分)
(1)A、B两图中表示山区商业网点的是________图(1分),表示平原商业网点的是________图(1分)。
(2)由图可以看出,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________(1分)(大于或小于)平原地区,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山区与平原的商业网点大都设置在人口相对密集、对外联系方便的________(1分)两旁,靠近________(1分)地,有利于及时进货。
(4)A、B商业点的布局都体现了________(1分)最优原则。
(5)图A中居民点是沿________(1分)分布的,图B中的居民点是沿________(1分)分布的。
高一地理 第 10 页 共 11 页
高一下学期期末地理答案
一、 选择题
CDBBB ADCAB CBCCA BCBBD ADABB BCABD ACAAD AADDC
二、 综合题
41.(1)混合农业(2分)
(2)①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降水丰沛,雨热同期;
②土层深厚肥沃;③河网密布,水源充足。(每点2分,共4分)
(3)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大。(每点4分)
42.(1)(地处边境)接近原料(红木);(我国)市场需求旺盛;(高速公路和铁路经过)交通便捷;(作为边境地区的较大城市)基础设施较完善。 (2)接近家具厂(客户),节省运输费用;利于企业间人员与信息的交流,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43.(1) 知识、技术
(2) 不合理 钢铁厂污染大气,应放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 (3) 合理 河流上游,水质最好 (4) 绿化带 44. (1)A B
(2)小于 山区交通运输线路稀少,交通运输方式单一,商品流通尤其是区际商品流通很难建立和发展
(3)交通线 商品生产 (4)交通
(5)公路、河流 公路
高一地理 第 11 页 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