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农地规模化经营分析 学术界关于农地规模化经营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并形 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通过扩大农地经营的规 表2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的选择 规模经营意愿 希望扩大 希望缩小 户数 53 10 占农户总体比例(%) 67.95 12.82 模可以产生规模效应。张忠根等认为,过小的农业生产规模 带来过高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导致我国农业比较效应 低,走农业规模经营之路是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业比较效 应的重要途径。 梅建明通过案例研究揭示出,在一定技术条 件下,小规模分散经营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低,农地规模经营 保持不变 没想过 11 4 14.1 5.13 合计 78 100 从表2可以看出,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农户所占比 例最高,为67.95%;如果把希望保持农地经营规模不变的农 户纳入不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范围,那么不希望扩大农 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客观要求和 必然趋势。 宋伟等利用江苏省常熟市农户的调查数据,构建 粮食生产的C-1)函数,结合偏相关分析表明农户经营耕地 规模对单产有显著地正影响,偏相关系数(PCC)为0.331 。 另一种观点则保持质疑态度,认为在中国不适合实行农 地的规模化经营。普罗斯特曼等认为,农业生产中的规模效 应很微弱,农场规模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一般是反向相 关 。罗必良认为,农业在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存在显著规模 效率的产业,农地的产出率和经营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 刘 凤芹以东北农卡寸l的调查为例说明,大规模农地经营与小规模 家庭农户相比,在全要素节约和粮食单产量上并没有显示出 可察觉到的优势。 许庆等利用全国粮食主产区5省的实地 地经营规模的农户占26.92%,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种粮大 户希望通过扩大农地规模,实现家庭受益和效用的最大化。 (一)种粮大户希望扩大农地规模的原因 此次调研中,53户受访农户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主 要原因有:(1)近年来受国家“抓农种粮”的影响,大户对 农业收益充满信心,所以对规模经营的欲望比较强烈。(2)农 村中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户为防止土地荒芜,将农地流转到亲 友,或者租给本村本组人耕种,租金比较低。希望扩大农地 经营规模的农户绝大部分是本村人,本村人租种农地的租金 平均为464元/亩,而外村人包地,平均租金为510元/亩。(3) 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农户承包农地的年数较长,承包农 调查数据,采用C-D和超对数(Translog)函数模型,对玉米、 晚籼稻、冬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进行估算,发现中国主要粮 食生产总的规模报酬系数均不会显著地异于1,从总体上讲, 中国粮食生产中几乎不存在显著的规模收益递增。 根据调研数据来看,2012年,i00—200亩、200~500亩、 地经验较为丰富,平均单产较高,因而农户希望扩大农地经 营规模来增加收益。 (二)种粮大户不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原因 这78户种粮大户中,有21户受访农户不希望扩大农地 经营规模。主要原因有:(1)农地租金高,在21户中的平均租 金为508元/亩,比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户高9.5%。(2) 从中籼稻单产来看,不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农户中籼稻 亩产为481公斤,明显低于希望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农户的 500~1000亩、i000亩以上的大户中籼稻亩产分别为517公 斤、520公斤、5】2公斤和587公斤,产量之间并没有太多的差 异,因此农地规馍化经营对中籼稻单产并没有显著提高。本 研究认为:农地规模化经营,一方面,改变了农民农地规模狭 小、分散化经营的现状;同时通过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 528公斤。粮食单产在某种程度直接影响农户农业生产的积 极性。(3)大多数农村缺少有形的农地流转服务组织,导致农 地流转的对象搜寻困难,流转的行为不规范,从而导致农地 流转的交易成本过高。外村人因在租种农地方面缺少相关 备减少了农业的劳动投入,降低了农业的生产成本。另一方 面,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户对农田的基础设施增加投入,如: 兴修水利、平整农地,充分改善了农作物生产所需的土壤、光 照、肥料、水分等自然条件,有利于增加农地产出率。但规模 经营也不是越大越好。规模过大,一旦超过农户的经营能 力,造成劳动力和机械等相关要素配置不足.会直接导致生 信息,信息严重不对称,额外增加了交易费用,在一定程度上 直接影响了大户扩大农地经营规模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在调查访谈中了解到,近年来包括化肥、农 产成本过高和粗放经营;反之规模过小,农业收入水平会远 远低于其他产业的收入,势必造成劳动者积极性的下降,从 而使农业生产受到不利的影响。所以要提高规模化经营的 药、种子等农资成本、雇工工资成本、农机具购买和服务成本 在内的农业综合生产成本上涨速度较快,而粮食价格太低, 同时粮食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粮食收益极不稳 综合经济效益必须要把握好适度规模。因此,安徽地区应根 据当地的客观实际,在农地规模适度扩大的情况下,充分利 用自然、经济、技术等条件,合理整合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 素,以降低粮食的平均生产成本,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 进一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定。一些农户提议应该上调粮食最低收购价。还有一些种 粮大户反映,部分地方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田间道路状况差、 农田不平整。由于农地的流转期限短,经营户都不愿意增加 农地改良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的投入。 四、与建议 (一)加大对种粮大户的培训力度 三、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经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就经济特征来看,追求粮食收益最大化是种粮大户的首 要目标,因此其在农地投资、资源配置及用工等方面必然追 求效率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种粮大户农地规模经营的意 愿反映了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欲望(见表2)。 ——国家应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培训平台,围绕技术、品种、 田间管理、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对种粮大户开展专门 的培训项目,促使其成为“有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 业生产者。 84—— (二)建立农村承包地流转服务平台,健全流转服务体系 策,如针对不同规模的种粮大户,给予不同额度的农机具购 买补贴;对种粮大户的粮食,优先采购等。 参考文献: [1] 张忠根,黄祖辉.规模经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重要途径[J_ l农业技术经济,1997(5):4-6 [2]梅建明.再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J]中国农村经济,2002(9): 31-35. 为克服农地流转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应建立健全基层农 地流转服务组织,为农地承包户和农地接包户提供信息沟 通、咨询、价格评估、流转合同签订、纠纷调解等服务,引 导农地流转正规有序进行。同时要帮助流转的双方,以市场 价格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流转的期限,确定合理的流 转补偿标准。 (三)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地方应加大公益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农业 水利设施、农地整理、田间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同时应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种粮大户对 农田水利设施进行改造,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 生产能力。 (四)进一步改善农业补贴方式 [3]宋伟,陈百明,陈曦炜冻南沿海经济发达区域农户粮食生产函 数研究一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资源科挚,2007(29): 206-2l1. [4]普罗斯特曼罗伊,汉斯达德蒂姆,李平.中国农业的规模经营, 适当吗[J].中国农村观察,1996(6):17 29. [5]罗必良.农地经营规模的效率决定[J].中国农村观察,20O0(5): 18 24. 在保证粮食补贴直接补给农民不变的前提下,区分 补贴的对象,把农业补贴补给真正意义上从事农业生产的农 户。调整粮食补贴方式,允许地方在下拨的粮食补 贴总额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对从事粮食生产的规模经营主 体的补贴。实行粮食生产合同制,按照粮食种植面积、销售 [6] 刘凤芹.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条件与效果研究:以东北农村为 例[J].管理世界,2006(9):71 79. [7]许庆,尹荣梁,章辉.规模经济,规模报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基于我国粮食生产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3): 59-71. 商品粮数量进行补贴。国家或当地对种粮的各种补贴 应直接补给种粮的主体户,农地流转的补贴直接补给农地流 转出去的农户 。同时对种粮大户设立专项补贴和优惠政 [8]张曙光,刘守英,张弛.土地流转与农业现代化『J].管理世界, 2010(7):66—85. 三、结论与建议 笔者通过分析发现,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与经济aK2clN 存在正相关关系,城镇内部收入差距通过消费、投资等渠道 影响经济增长。这说明经济发展从收入差距这个角度来看, 石油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4):36—41・ 曼 差距演变 一五’’趋势分 ¨经 [3]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 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7(6):65 71. [4]常兴华・城镇低收入阶层收入问题研究Ⅲ.宏观经济研究,2001 f ]陈立中・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分布演进特征一基于非参数Ke1"11e1 密度估计方法和省域区域视角fJ]・财贸研究,2010(6):8—13・ [6]孙慧-城镇居民收入结构转型实证研究[J]l统计研究,2。1 实证分析虽然是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研究的的,但是从 社会公平的角度来看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收入差距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过大 社会稳毒 譬济增 都很重要婪塞耋 曼登 宝 定u田煮 要 矍 , [7]李kIt小))丽". ̄o.经-8济0转.型中的城镇居民收人问题研究….学习与探索, 因此,把城镇居民之间的收 … 矗l, I8.H… ……一…~ … ” 入差矍控 第二经济增长不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全面建设小 l内 要的: ….. [8]王晓.我 城镇居民收人流动对长期收入不平等影响研究[J]. 。~ 财经大学学报2o13(2):53—58.。,,康社会,实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前提。贫 富差距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只重其一,特别是不能只重视 [91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 经济的发展,而降低对低收入阶层的关注程度。因此,在市场机制无法覆盖的再分配过程,作为至关重要。 第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流动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固化态 资教育和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III].经济研究,2oo5(12): 4-14 [1o]汪同三蔡跃洲.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对资本积累及投资结 ,势,城镇居民低收入和高收入层次居民的收人在整个群体收 人分配中的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居民收入缺乏流动 构的影响[JlJ_中国社会科学2006(1):4-15. [11]陈安平坤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研究[J1.经济问 ,题,2010(4):4-8. 性,不利于缓解长期收入不平等。因此,提高低收入层次收 入增长幅度,使得居民收入总体向上流动,可调节阶层固化 态势,缓解长期收入不平等。 参考文献: El[周云波,马草原.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拐点及其演变趋势 [J].宏观经济,201O(5):28—35. [12]沈凌,田国强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一个基于需求 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1):17—29. [13] Ales{ha,Alberto,and Dani Rodrik.Distdb ̄we Politics and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es,1994:109, 2465_490. .[14 A・F・sho rro。ks・ 。 “ 0厂。 .de 。 印。 “6 quali ” .J].Econometrica,]9SO(3):5O9一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