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104・ Chinese Journal of Information O12 TCM 1u12.2010 Vo1.17 No.6 ・综述・ 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进展 石磊,指导:陈平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江苏扬州225001) 关键词:肿瘤;中药;血管能抑素;生物学效应;综述 D0I:10.3969/j.i s sn.1005—5304.2010.06.055 中图分类号:R27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5—5304(2010)O6.0104.03 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抗肿瘤血 癌微血管密度(MVD)最低。Magnon等 将血管能抑素与传统放 疗联合,通过克服缺氧导致缺氧诱导因子的激活促进肿瘤新生 血管生成途径,改变了缺氧诱导肿瘤对放疗的抵抗,使其转变 为缺氧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增强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 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管生成主要针对已经启动的新生血管,以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为 靶点,具有特异性高、不易产生抗药性等优点。迄今已发现了 多种内源性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其中一些已进入了临床试验阶 段。血管能抑素是继血管生成抑制素、内皮抑素之后新发现的 一种来源于Ⅳ型胶原Q 2链非胶原(NC1)区新的血管生成和肿 2 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中医认为,肿瘤病机以“毒、瘀、积”为主,“毒”既包含 了各种致癌因素,也包含了癌本身;“瘀”为气血不畅所致; 瘤生长抑制因子,具有较强的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 诱导内皮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的作用“ 。中药在肿瘤防治领域 中有其独特的功效,从中寻找新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已成为 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的另一突破口。利用血管能抑素联合传统 “积”为有形之肿瘤或癌。所以,中医治疗肿瘤以解毒散结祛 瘀为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特征呈 中药发挥协同作用,在未来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 景。笔者现就两者生物学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 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高粘滞状态,即“浓、粘、凝、聚”的改变。近年来,从天然植 物或中药中寻找新型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是肿瘤研究的热点 和突破口。一些中草药提取物及复方制剂显示出较强的肿瘤新 生血管抑制作用。 2.1有效成分 1 血管能抑素对肿瘤血管生成的影响 Kamphaus等 发现,血管能抑素可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体外 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生,并能特 异性诱导内皮细胞凋亡。He等 研究显示,大肠杆菌中表达血 2.1.1人参皂苷Rg,人参皂苷Rg。是我国研制的一类抗癌新 药——参一胶囊的有效成分,存在于人参中的四环三萜皂苷, 可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来抑制多种肿瘤生长。有文献 报道,人参皂苷Rg。可通过降低肿瘤组织的MVD和血管内皮生 长因子(VEGF)的表达,来实现对人乳腺癌移植瘤生成抑制。。 。 陈氏等 则通过研究人参皂苷Rg。对人肺腺癌A549细胞内源 性分泌VEGF的影响,发现其可使A549细胞凋亡,并通过抑制肿 瘤细胞内源性分泌的VEGF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管能抑素的N末端基因片断在鸡胚绒毛尿膜囊实验中能抑制 鸡胚新生血管生成。血管能抑素作用机理十分复杂,涉及以下 几个方面:①通过抑制蛋白激酶B(Akt)和粘着斑激酶(FAK)的 磷酸化,抑制纳巴霉素哺乳动物靶子(mTOR)及其下游的靶位 4E2BP1和p7Os6k,来抑制FAK/磷脂酰肌醇3一激酶(PI3K)/Akt 信号通路,诱导procaspase一9的激活,下调胞内抗凋亡蛋白的 水平 。②作用于内皮细胞,抑制PI3K/Akt信号,介导FasL的 表达,从而激活FasL/Fas信号通路,通过活化caspase一8诱导细 2.1.2姜黄素类化合物 姜黄素是从姜黄属植物姜黄、郁金、 莪术等的根或茎中提取的一种有效成分,具有明确的肿瘤防治 作用“ 。实验表明,姜黄素可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降低MMP-9 的活性、促进血管生成抑制因子TSP的表达等多种途径抑制肿 瘤血管生成,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血管生成抑制剂应用于临 胞凋亡,降低胞内抗凋亡蛋白水平 。③分别与内皮细胞表面的 av133和ave5整合素结合,引发信号转导,诱导细胞凋亡 。 迄今,在动物实验中应用血管能抑素通过抑制血管生成、 阻断肿瘤生长的营养供应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转 移 。鉴于血管能抑索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诱导休眠”的 床m。 。孙氏等“”报道,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肝癌细胞BEL-7402 中的VEGF蛋白和mRAN的表达,来抗肝癌血管形成、抑制肝癌 细胞的生长和转移。 治疗肿瘤方式,将其与传统化疗、放疗等联合应用,发挥协同作 用,是抗血管生成治疗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向。何氏等 在鼠的 异体移植肿瘤模型上,观察到血管能抑素联合5一氟脲嘧啶组 对胰腺癌抑制作用强于各单用组,抑瘤率83.2%,联合组胰腺 2.1.3黄酮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植物中, 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槲皮素及其衍生物是植物界分布最广泛 的黄酮类化合物,能通过下调VEGF表达抑制实验性乳腺癌的 血管生成 ;染料木黄酮具有抗癌和防癌作用,对多种血管生 长因子(如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旺 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半枝莲所含的半枝莲素是目前临床 基金项目:江苏省卫生厅资助项目(H2005 54) 通讯作者:陈平,E_1nai 1:chen86ky ̄l26.com 201 0年6月第17卷第6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05・ 治疗肿瘤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黄酮类化合物,李氏等 报道 半枝莲联合应用反应停可通过降低肿瘤组织的MVD的表达,来 抑制小鼠肝癌H22移植瘤的生长。 2.1.4 酚类化合物 ①茶多酚是茶叶(特别是绿茶)中的主要 成分,动物实验表明,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人 肺腺癌A549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肿瘤微血 管的生成。②白藜芦醇是从毛叶藜芦中分离出来的~种多酚化 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等生物学作用。研究显示,白藜 芦醇通过下调VEGF表达、抑制肿瘤内微血管生成和促进肿瘤 细胞凋亡抑NtJ,鼠Lewis肺癌的生长 。 2.1.5去甲斑蝥素去甲斑蝥素(NCTD)是斑蝥素的衍生物。 范氏等 在探讨NCTO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实验 中,发现NCTD有效抑制和破坏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其机制可 能与NCTD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下调VEGF、血管生成素一2 和上调血管抑制因子凝血酶敏感蛋白、MMP一2组织抑制因子表 达有关。 2.1.6其他 近年来,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新型天然抗癌药在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方面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康莱特注 射液系从中药薏苡仁中提取的抗癌活性物质,可抑制Lewis肺 癌小鼠VEGF—C蛋白及mRNA的阳性表达,减少肿瘤血管形成 。 2.2复方中药 2.2.1参麦注射液该药由红参和麦冬组成,有益气固脱、养 阴生滓之效。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可通过减少胃癌中核增殖 抗原(PCNA)和bFGF基因的表达,抑制肿瘤组织中的MVD,进而 抑制肿瘤的生长 。钱氏等 研究发现,当小剂量参麦注射液 (40 gL/mL)与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联用时,具有体外抑制血管 增殖和迁移体内抑制血管生成的协同作用。 2.2.2肺岩宁 该药由黄芪、白术等组成,具有益气养精、解 毒抗癌功效。研究显示,肺岩宁可通过减少VEGF分泌,抑制血 管生成,而抑制肺癌生长和转移 。 2.2.3肺一丸本方重用解毒祛瘀之姜黄、蜂房,配合白花蛇 舌草、大黄和儿茶等组成,具有解毒祛瘀、消积抗癌之功效。 田氏等 在动物实验中发现,该药通过荷瘤小鼠肿瘤 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起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抗转 移作用。 3讨论 近年来,应用血管能抑素治疗肿瘤在实验中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中药制剂的作用机制和靶点与血管能抑素有相同之处,两 者联合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协同作用,达到1+1>2的疗效。因 此,从血管生成角度来探讨血管能抑素及中药抗肿瘤、抗转移 作用,研究新型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开发新型抑癌中药,可在防 治肿瘤方面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 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①血管能抑素及中药制剂 在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的精确作用机制需进一步研究;② 中药对肿瘤新生血管的影响主要局限于对具有抗癌活性的中 药提取物的研究,对药物配伍及复方研究不多;③对实验性动 物肿瘤模型的疗效与自发性人类肿瘤是否能达到一致尚需进 一步研究;④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目前未能达到人们预期的结 ・106・ Chinese Journa1 of Information on TCM Jun.2O1 0 Vo1.1 7 No.6 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机制及中医学思考 吴宝,刘红旭,李爱勇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关键词:心肌缺血/再灌注;无复流现象;络脉;中医学;综述 DOI:10.3969/j.i S sn.1 005—5304.2O10.06.056 中图分类号:R259.422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 1005 -5304(2010)06。‘0106・-04 PTCA和动脉消蚀技术(Debulking)后。最近,有文献报道,NR 是发生于再灌注初始直到24、48 h逐渐发展的动态过程 。 2关于心肌无复流分类 2001年,Eeckhout等 根据NR的具体特征,将其分为3类: NR,常用特异的心肌染料(如碳黑和硫黄素S)来显示无复流区, 多位于心内膜下,即所谓解剖型NR;②心肌梗死再灌注NRJ指 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主要有三 大严重并发症,即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抑顿和无复流(NR),其中 NR的发生对患者的远期预后有重要意义。NR是指急性心肌梗 死(Acute Myocardia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梗死的相关动脉(Infarction Relative Artery,IRA)再通后, 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或静脉溶栓, ①实验性NR,指实验条件下通过制作急性心肌I/R模型观察的 排除病变部位急性闭塞、血栓、夹层、高度狭窄、 1 ̄4,b膜血管 痉挛等因素,冠状动脉前向血流减少(TIMI血流0~1级),其所 AMI在药物和机械方法使冠状动脉再通的情况下产生的NR;③ 支配的区域心肌组织无灌注或灌注不良“ 。目前对NR现象发 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若能明确NR现象的发生机制,对临床用 血管造影NR,是指常规PCI中所产生的N R,血管造影显示心肌 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低于3级但没有远端动脉 阻塞的证据。这3种类型NR之间既有共同联系,又有特征性差 别。 药将有深远的指导作用,对改善AMI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有 重要的临床价值。 1 心肌无复流概述 1974年,Kloner在冠状动脉闭塞后再灌注的动物实验模 Galiuto 根据形态学和功能学研究将NR分为2类:①解 剖型,指微血管解剖结构受到破坏,导致不可逆心肌细胞及成 分损坏;②功能型,指开放的、解剖结构完整的微血管由于痉 型上观察到即使解除44,1,膜阻塞,心肌也很少或无血流灌注, 这一结果被描述为NR现象。1985年,Schofer首先以双核素扫 ’描技术发现NR也发生于人的AMI再灌注时。1986年,Bate报 告冠状动脉造影时NR与梗塞动脉中异常的前向造影剂充盈缓 慢相关联。此后,Wilson(1989年)、Pomerantz(1991年)、 Feld(1992年)、Piana(1994年)、Abbo(1995年)、Ito(1996 挛和(或)微栓塞而受损,具有动态时相性和可逆性。 3引发无复流现象的相关因素 NR主要与缺血时间、缺血程度、梗死面积及再灌注时间 的长短有关。缺血持续时间和症状开始至再灌注的时间是冠状 动脉微循环功能障碍最强有力的决定因素,微循环功能的失调 年)和GiriS(2000年)等先后证实,NR现象发生于AMI、溶栓、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 3246) 通讯作者:刘红旭,Tel:1 3501161 583 可以导致心肌组织水平再灌注失败,使心肌受损加重,从而增 加NR发生的可能性。Reffelmann等 研究发现,NR区面积随 再灌注开通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另外,临床研究显示,NR的发 生与血管病变形态如几乎完全闭塞病变、血栓、钙化、长病变、 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6,26(12):843--844. f2o]范跃祖,陈春球,赵泽明,等.去甲斑蝥素对胆囊癌肿瘤血管生成的作 用及机制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0):693--699. [21]张爱琴,孙在典,马胜林,等.康莱特注射液对Lewis肺癌小鼠VEGF—c 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8,8(1):5—6. [22]徐莉,丁志山,魏颖慧,等.参麦注射液对胃癌中bF6F、PCNA基因表 达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4):530--532. [15]孔令泉,吴凯南,林辉.对实验性乳腺癌中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 究[J].中国肿瘤临床,2001,28(4):295--299. . [16]Sasamura H,Takahashi A,Miyao N,et a1.Inhibitory effect on expression of angiogenic factors by antiangiogenic agents in renal eell carcinoma[J].Br J cancer,2002,86(5):768—773. [17]李凌,李春来,程学新,等.半枝莲联合反应停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2):23—25. [18]马成杰,李元青,刘朝阳,等.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 度)对人肺腺癌A549抑制作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 l5(1):41--43. [23]钱晓萍,刘宝瑞,胡静,等.参麦注射液联合羟基喜树碱抑制血管生成 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J):953--957. [24]徐振晔.肺岩宁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生长转移和血清VEGF的影响[J].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7(3):l8—22. [25]田菲,贾英杰,,等.肺一丸对小鼠移植瘤VEGF的表达及肺转移 相关性研究[J].肿瘤防治杂志,2004,11(11):l141一l143. [19]符慧群,曹培国,罗红,等.白藜芦醇对小鼠LewiS肺癌生长的影响及 机制研究[J].肿瘤,2007,27(7):531—534. (收稿日期:2009一O6—17,编辑:梅智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