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课堂教学研究方法

课堂教学研究方法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相关研课若干思索

一、课堂教学研究基础问题

1.课堂观察

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怎样描述、分析、评价观察结果? 2.定量分析

分析什么?怎样分析?怎样评价?怎样描述分析结果? 3.定性分析

分析什么?怎样分析?怎样评价?怎样描述分析结果? 4.个案研究

怎样研究?研究什么?

二、课堂教学研究基础方法 1.量化分析法

这类研究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课堂事件进行归类。 关键有两种指标:时间抽样, 事件抽样。 量化分析要有对应量表和指标

2.质性研究法

(1)质性研究关键内容

质性分析要有对应指导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

这类研究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尽可能具体而丰富地描述课堂。

搜集对课堂教学事件统计; 搜集描述课堂事件细节信息;

对课堂事件进行质性分析(情节怎样展开,学生怎样体验等); 对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分析; 对学生认识、了解和发展分析。

(2)定性研究初步尝试

1° 对老师教学行为分析:提炼教学行为,分析教学行为,概括教学行为特点。 2° 提出有待深入探讨方面:提出批判意见,概括自己认识,提出修改方案; 3° 对教学案例中老师发问进行研究,能否改善这些问题,说明修改理由;

事实性问题;

思索性问题:原始性问题,假设性问题,因果性问题,反思性问题; 启发性问题(启发性提醒语):认知性提醒语,元认知提醒语,方提醒语 4° 概括抽取老师应该含有基础素养、能力、技能或行为;

三、对“老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教学研究 1.搜寻苏格拉底式对话

(1)什么是苏格拉底式对话?

思想应该从学生脑子里产生出来,老师只是起一个产婆作用。 ——波利亚认为这是苏格拉底式对话标准。

“令人讨厌艺术是把什么说出来了”(伏尔泰)——衡量启发式提醒语准则。

令人着迷艺术是充满悬念,启发艺术亦是如此。

留下悬念让学生去探索,去发觉,去猜想。 教学中怎样制造悬念?

引发好奇,启发线索,引发探索,引导思索,引人入胜。 老师问题是否需要学生思索?——衡量启发式提醒语准则。

老师问题是启发思索,还是直接指向结果? 学生不知道结果,需要继续思索——是启发; 学生不需要思索,就知道结果——是告诉。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觉;而不是替换学生去探索,去发觉。 起引导作用,而不是替换她思索。(牵着学生鼻子走是替换学生探究)

(2)在课例中考察苏格拉底式对话

(启发关键方法——对话,游戏,小说,比方,动态图形,试验操作) (启发关键方法——启发性提醒语——暗示线索,提醒目标) 一节课组成在老师提问中。 考察关键是针对老师发问。

从课例中搜寻符合或靠近符合这些要求对话; 从课例中搜寻违反这一标准对话;

从课例中搜寻“不良”对话:意思不清,目标不明,词不达意,含糊其辞,

避重就轻,未及要害,不得要领,避而不答。

2.发明或修改苏格拉底式对话

(1)对案例中教学进程或对话中不符合产婆术标准部分进行修改或重新创设。

(2)创设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学片段;首先是修改,然后是创设。

3.分析概括产婆术对话启发特点

前两项工作全部是为这步工作做准备。

前两项工作是寻求事实阶段,是两种不一样寻求事实方法。 前者从她人实践中寻求事实,后者是从自己实践中寻求事实。 (前者好比老师给出具体例子或反例,

后者好比学生依据对正反例本质感悟编制自己例子) (1)从学生和老师心理角度

学生在这里是怎样想?(学生学习心理特点) 老师在这里是怎样想?(老师认识心理特点) (2)从数学原理、知识结构角度 数学对象本质,数学意义框架,

数学知识体系,数学语言编码,数学思想脉络 (3)从数学思维方法角度和研究方法角度 教知识更要教思维, 教知识更要教方法, 教科学研究通常方法 处理新问题思索方法

(4)从“由远及近”分级启发提醒语角度和语言结构角度 面向全体学生范围和程度 不一样层次学生最近发展区

暗示隐蔽性分析 线索、目标分析

语言结构 追问,反诘,质疑,试探,猜想,咨询,辨析,说明,解释,陈说。 (5)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索角度 四、评价内容确实定 1.智力(思维)导向结构; 4.数学知识系统;(概念、命题、方法本质把握, 清楚程度) 11.教学方法系统; 2.老师发问系统;

5.动机发展系统; 7.思维和认识力发展系统; 9.数学研究通常方法系统; 12.知识落实系统; 3.学生活动系统; 6.学会学习系统;

8.老师向导系统; 10.信息技术辅助系统;

13.教学理念系统;(建构原理,有意义学习原理,多元智力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

人本主义原理,累积学习原理,杜威思维教学原理,波利亚解题理论,直观化原理,经验概括原理,发生学原理,人人发展原理,情境化原理,再发明原理,方原理) 14.发生学原理(认识发生发生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途,反身抽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