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油田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
期末高一历史试卷
答卷时间:90分钟 试卷分值:100分 共3页
第1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虽成“空壳”,但仍作为辛亥成果象征的是( ) A.中国同盟会 三民主义 B.中国同盟会 中华 C.三民主义 《中华临时约法》 D.中华 《中华临时约法》 2.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主要背景是( ) A、为了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B、《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C、为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做准备 D、为“求同存异”方针提供基础
3.《世界文明史》介绍:罗马成文法的组成部分之一“是罗马城市行政官在执法过程中所做的决定„„行政官„„可以根据每一个别案例的情况做出裁量,而不必僵硬地按照有关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进行判决。他的这种决定成为事实上的判例法。”由此可见,罗马法的显著特点是
A.具有较为明显的习惯法传统 B.内容庞杂且受行政因素影响 C.结构松散但有普遍的适用性 D.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和实用性
4. 古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之所以说罗马法在世界法律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它
A.是近现代西方法律的先驱 B.维护巩固了罗马帝国统治 C.揭露和批判了私有制罪恶 D.给予自由民和奴隶公民权 5.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发表
A.使中美两国20多年的对抗关系结束 B.使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使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 D.使中美两国结成反苏统一战线
6. 资产阶级在中和后,往往通过制定法律来确保的成果、建设新的社会和调节社会矛盾。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制定《权利法案》的意义是( ) A.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的结束 B.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C.从“人治”到“法治”的演变 D.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的转变
- 1 -
7.甲午战后的“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权力的手段不同
8. “两个魔鬼胜过一个圣人”是一句英国格言,典型地说明了宪政就是让两个魔鬼友好地相处并相互制约。这说明代议制的关键和核心是 A.全体公民的参与程度 B.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C.市民的整体素质 D.的彻底性
9. 美国1787年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10. 我国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主要是因为 A.对战争与和平问题有了新的认识 B.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C.霸权主义成为威胁中全的主要因素 D.世界大战的悲剧再也不可能重演
11.人们在抨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同时,也对抗日战争陷入深思。有人指出:抗日战争是以惨痛的代价为民主作奠基石的。这块“奠基石”主要指( ) A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沉重的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 D 壮大了人民民主的力量
12.中美建交以来两国关系多次出现波折,但双方经过努力,再次争执后又会出现峰回路转、风和日丽的局面,使关系得以恢复和发展,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双方存在广泛的共同利益 B.中美矛盾已经彻底解决
C.中美虽有分歧但无根本利益冲突 D.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正逐渐消失
13.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不同民族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冲突、民族习俗的差异、文化传统的不同,等等。为解决这些问题,罗马统治者 A.延用习惯法 B.制定成文法 C.颁布《十二铜表法》 D.制定万民法
14.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写道:“罗马的立法者,又规定,被定罪的人的财产应受到尊重,为防止财产被人民没收。”“罗马法律规定,除了最重大的叛逆罪外,不得没收财产。”其用意在于说明( )
- 2 -
A.财产不能被没收 B.犯叛逆罪则必被没收财产
C.古罗马法重视保护私有财产权 D.没有财产权就没有自由,财产权是自由的基础 1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新的时代特点表现在( )
①运动规模空前巨大 ②反封建同时也反侵略 ③《天朝田亩制度》的平均主义理想 ④《资政新篇》的资本主义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2009年10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1届全运会在山东济南举行。电视台体育频道编制了大型系列报道“走齐鲁 看全运”节目。请问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的说法,最有可能起源于( )
A.宗法制度 B.古代地名 C.西周分封 D.汉初封国
17.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主义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主义集权制
18 1824年,欧文在美国购买了3万英亩土地,建立了许多“公社”,实行人人劳动、按需分配制度。然而,这些“公社”不久都瓦解了。其根本原因是( ) A.社员们思想觉悟太低 B.人们不理解他的主张 C.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D.缺乏大量的后续资金
19. 不合理、不公正的国际旧秩序长期存在的根源是( ) A.殖民主义的影响 B.第三世界的落后 C.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D.联合国的为力 20当前我国对世界形势的基本观点是
A.战争危险在加剧 B.世界局势总体趋缓 C.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化解 D.多极化格局已经形成
21. 瓦德西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表明列强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灭亡中国的企图 ③仍需扶持清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争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 22. 《马关条约》不同于《南京条约》的突出特点是( )
①签订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便利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
- 3 -
③反映了资本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侵略要求 ④通商口岸已深入中国内地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3. 30年来的实践表明,中美双方要维护和发展两国的正常关系,必须
①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②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③合力操纵国际反恐大局④共同解决统一问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24. 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朝多极化发展的形势下,中国的外交任务是( ) ①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 ②专注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③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④奉行自主的和平外交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5. 中国奉行不结盟的根本含义是 ( )
A.不与别的国家结成任何的联盟 B.不参与国际上的任何事务
C.不与大国结盟 D.处理国际事务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 26. 新时期的外交思想与建国初期的外交思想内在上的一致性是( )
①继续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 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④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7.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质上是( )
A.协助正面战场 B.收复失地C.壮大人民力量 D.开辟新的战场
28. 1942年国统区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反映了
A.民众普遍的厌战心理 B.对军人的评价很低 C.民众救亡意识的增强 D.对滥抓壮丁的
29.《临时约法》规定:中华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是( ) A、否定君主政体 B、实现国民一律平等 C、确立民主共和国的法规 D、结束封建统治秩序
30.1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西方政界议论纷纷,下列议论符合史实的有
(1):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2)英国:我们终于可以获得减免税率的权利了(3)法国:伙计,我们的机器也搬运到中国去(4)德国: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把使馆设在中
- 4 -
国北京了
A(1)(2) B(1)(3) C(2)(4) D (3)(4)
第2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材料解析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顺治年间)“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枢垣记略》 材料二: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赵翼《曝杂记》
(1)据材料一,说明顺治年间的政治制度有何特点?它有何弊端?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雍正设军机处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军机处设立及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军机处有何特点?
32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和原则是,为保障本国、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
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 ----《共同纲领》
材料二 亚非的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相互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存异,会议应该将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我们中间的主要问题。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三 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的一个基础。我们讲永远属于第三世界,就是说,现在中国穷,理所当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即使中国将来发展富强起来,仍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
- 5 -
别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维护世界和平搞好国内建设》 请回答:
(1) 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的出发点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相似之处?材料三强调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的理由是什么?
(3)材料二中周恩来为什么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的基础是什么?这一方针起了什么作用?
33.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 1914-1917年间,有一千五百多万人被强征入伍;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工厂,工人们每天被迫工作十小时以上。物价飞涨,工人实际收入不断下降。截至1917年3月,约有一百五十万人死于战争,四百多万人伤残。
材料二、1917年3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犹如火山爆发,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推翻了统治长达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这次历史上称为“二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参加了什么战争?分析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二月”的性质是什么?后,的政治形势有何突出特点?同时,人民所特别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这又引发了什么?这场的性质如何? 34 .阅读下列材料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重新审视抗战历史已成海内外学界共识。关于抗战的时限,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长期流行的“八年抗战”说;二是“十四年抗战”说。学者李君如认为,坚持14年抗战说,“不仅在学术上有科学性,而且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关于、党在抗日中作出的贡献和扮演的角色,现在与的多数学者都认识到:互相贬低和否认对方在抗
- 6 -
战中的作用与贡献,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意义认识不足的主要原因,所以需要修正我们的视角。” 问题:
(1)“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说的起点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党在抗日战争中确实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3)关于国共两党在抗日中的角色,你认为该如何“修正我们的视角”。 - 7 -
高一历史期末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5 6------------10 11-----------15 DADAA CABBB DADCC
16----------20 21-----------25 26-----------30 CACAB DDABD BDCAB .二 材料解析题
31(1) 答:特点: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较大,皇权受到一定的;满洲贵族(议政王大臣)权势大。
弊端:皇权受到,不利于稳定朝政;满洲贵族权势大,不利于争取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 (2)答:直接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公务。
根本原因:加强皇权、巩固封建君主制度(封建统治)的需要。 (3)军机处有何特点?
答:军机大臣品级不高,利于皇帝控制;军机大臣人数较多(六、七人),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参与处理机要政务,能够协助皇帝控制政权;军机处设在离皇帝办公近处,便于皇上随时召集 32.
(1)保障本国、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 (2)相似之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理由: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永远不会称霸。 (3)为粉碎帝国主义破坏亚非会议的阴谋和缓和与会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求同”的基础是反对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谋求发展。作用是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和亚非会议的成功。 33.
(1)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爆发的世界大战,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导致了二月的爆发。
(2)资产阶级民主。二月后,政治形势的突出特点是: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
- 8 -
局面,但临时掌握着实际的权力。人民关心的基本问题:和平、土地、面包没有得到解决。十月。社会主义。 34.
(1)1937年七七事变为起点;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2分)
(2)①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东北,局部抗战开始,就积极投入抗战;相反,消极抗日,积极围剿红军;②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从民族大局出发,积极促成事变的和平解决;③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主动与国民实现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创抗战新局面;④创建抗日根据地,在敌后方展开游击战争,牵制了日侵华武装,配合与支持正面战场的抗战;⑤领导武装力量开展了如“百团大战”等抗日武装斗争,消灭了大量日伪军,给侵略者沉重打击;⑥发出“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中国开展大规模直至夺取抗战胜利。
(3)①面对外来侵略,国共双方都参与了全民族的抗战,共同抵御侵略并取得伟大胜利;②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应按此尊重和承认对方在抗战中发挥的作用和贡献。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