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111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111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海明威笔下的女性形象

汉语言文学 本(04)班 姓名:张水香 指导师:鲍跃华

内容提要:海明威的生活和作品中都存在着温柔善良和破坏两类型女性。她们在男人面前有各自的存在方式,体现了各自的存在价值。然而她们也因男女各自的弱点遭受相似的惨局。海明威对女性的不同态度与他特定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海明威 女性形象 男子汉气概 存在价值 作品

提起海明威,无论在人们会看书的地方还是更多人们根本不去看书的地方,这个名字都是个传奇。海明威是一个与战争和勇敢,与爱情和暴力,与美和死相连的名字,把海明威与硬汉联系在一起,这是众多海明威的读者与研究者的共识。在他们的印象中,他作品中的主人公都是拳击手、斗牛士、军人、猎人、酒客等诸如此类的“标准男人”形象,批评家也大多在这些男人的身上做文章。很多人认为海明威根本就不会塑造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里,她们是海明威这个男主人公坚持用以表现男性作用的一种工具,与海明威同时代的评论家挨得蒙.威尔逊干脆说她们是“海明威的雌性变形虫”。懂衡是我国美国文学研究专家,特别是对海明威的研究更有其独到之处。他在《海明威评传》中这样说道:“女性形象的描写本来就是海明威的弱项,即使在他最成功的作品中他写女性也远不及写男子来得成功。她们没有个性,没有脾气,没有的思想。因而也没有的行动,除了麦康伯太太之外,大多数对女性的顾及之笔都没有超过以上的思维形式。”

诚然,没有人敢否定海明威是写男人的高手。然而他笔下的女性形象也决不那么简单,值得注意的是海明威是为了写他心爱的男主人公而写女人,在他那里,女人作为男人的某种陪衬,作为男人的一种有吸引力的有形动力,她们妥协于男性并与男性和平共处。但是世上的女人并非都是“原生虫”,女人的世界也同男人的世界一样复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那种个性强烈,不羁的“新女性”也大有人在,她们的出现破坏了男人的主体地位甚至使他们的男子汉气概弱化了。因此,考察海明威的妇女形象问题不能先入为主,方法应该是以文体为中心,联系作家的生活思想,并把她们放到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 一、妥协于男性,与男人和平共处

现代美国作家中,海明威是一个没有进过大学的,但是可以说一战的战壕是他的一所社会大学。他在前线呆的时间并不长,总共不过几个月,但他在战争中的亲身遭遇和耳闻目睹对他的世界观形成及日后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帝国主义战争的受害者,在胸前三级军工奖章光辉耀眼的背后却隐藏着比肉体上的二百三十七处伤更深的精神创伤,战争恐怖的画面不断地萦绕在他脑海,经常失眠做噩梦。参战归来后的思想情绪体现了他那一代人普遍的精神状态,他们需要庇护所,他们需要安全感。于是他们寻找着 寻找着,终于在除幽静大自然外的温顺善良型女性那儿找到了安慰,减轻了痛苦。她们是纯洁的,无私的,懂得微笑和同情,她们也在男性权威面前体现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1.男人的审美对象

上帝创造这个世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人间尤物。男人们站在主体的位置,把她们作为审美客体来欣赏她们的美丽,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作为男人的审美对象,这些女性都具备了外表美丽和性格柔顺这两种女性专有的美质。她们身材姣好,脸蛋漂亮,有一头令男人心醉的美发。这些外在的美质令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产生一种审美快感。海明威的四个妻子和他爱恋的一些女性都是外表和性格上的美女。一战受伤时他在意大利养伤期间爱上了照顾他的美国护士艾

格尼丝.冯.库罗斯基.她身材小巧,端庄而又聪慧,是她第一次让海明威领略了女性的温馨。而第一次使海明威感受到爱情的完美的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哈德莱.里查逊。她比海明威大八岁却腼腆得很。不到6年,海明威的夫人便换成了另一个美女保琳,他们于1927年结婚,她当时三十岁,是个活泼好动的姑娘,同海明威一样喜欢到处跑。她长得小巧苗条,看上去不像三十岁的女人,又从事时装业,会打扮自己,穿着入时,很懂得穿什么衣服来显示自己的体态美。为了得到这等赏心悦目的美人相伴,海明威不得不言不由衷的背叛他原来的信仰转信天主教。然而,海明威与保琳仍没能白头偕老。其原因是在他俩的婚姻中出现了更具审美价值的两个人。一个是1931年海明威夫妇及两个儿子去欧洲旅游时在返美船上遇见的22岁的简恩.梅孙,她十分漂亮,运动员的身材,大大 的眼睛,鹅蛋脸,皮肤细嫩,苛立芝总统说她是拜访过白宫的最漂亮的女人。后来他俩的暧昧关系保持了好几年,保琳吃醋却无奈,她不可能整天看管他。另一个即是海明威的第三任夫人玛沙。可他俩的婚姻持续时间最短 ,仅5年之久,其原因下文待续。玛丽是陪伴海明威到老的一名温柔善良型女性,可她也因为19岁的女孩有过醋意,她便是1948年在游历意大利期间结识的阿德力亚娜.伊凡西奇。她那时19岁,高挑个儿贵族出身,是个美女。一头长长的黑发,鼻子形状有点怪,但富有魅力,欧内斯特说是“拜占庭式的”。她会写精巧的诗,会画画,滑雪技巧高超。她崇拜海明威,海明威也爱她,后来他们终身为友。玛丽是善良的,海明威的《过河入林》发表后,批评界几乎一致认为是一部“败作”。玛丽也表示失望,也觉得他的一些写法失误得令人惊奇,可为了不刺伤他的自信心,她一句话也没说。正是有这么多令人赏心悦目而又温柔善良的女性在身边,海明威在婚姻的“围城”里进进出出从没嫌累。世界上最伟大的立志成功大师拿破伦.希尔说:“爱,性和浪漫情怀这三者皆是驱使男人获致高度成就的情愫。这三者相结合的时候,可以提升“个人至天才的境地”,“对成功人物而言,大部分都是受了某位女性的刺激启发所致,我们所提到的这位女士往往是谦卑自抑,无私无我的妻子或少数情况下的其他女人”。那么,与海明威共同生活过的女性除玛沙外又有谁不是外表美丽性格温柔的呢?

我们说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作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产物。海明威在生活中碰到的女性在他的作品中也不无出现。他笔下的男主人公门也从中得到了自己的追寻。海明威向艾格尼丝求婚被拒绝后,他非常伤心,但始终忘不了她。十年后他把对她的全部温情倾泻在《永别了,武器》中的女主人公凯瑟琳.勃克莱的身上。凯瑟琳最美的是那头金发,当她一出场时海明威便写到她有一头“金黄色的头发”,亨利说:“你的头发长得很美。”当亨利和凯瑟琳真正坠入情网后。他更是对他的头发着迷:“我喜欢解开她的头发,她坐在床上,动都不动,除了突然钻下头来吻我;我把她的发针一根一根取了下来放在被单上,她的头发散开了,我定睛看着她,她一动不动地坐着,等到最后的两根发针取了下来,头发都散开了,她的头一低。于是我俩都在头发中。那时的感觉就好象是在帐幕里或是在一个瀑布的后边。”亨利在这一解发过程中的感觉是那么的细腻,也正是因为那头发太美了,才带给他这种如痴如醉的美感。这一类女性的存在都带给了男人以审美愉悦和情感慰籍,而它们自己也从男人热情的目光中看到了自身价值。

2、男人的征服对象

当男人站在主体位置来欣赏美女从而获得一种审美的愉悦时。女性们的存在价值得到体现了。当然,以主体自居的男性们必然也得做点什么来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那便是与自己在一起的共存者女人。男人们在为求生存而进行的物质文明生产,创造活动和参与战争中体现了男性的权威,尊严和力量,他们扮演的是生活中的主角。然而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位置,她们最初要征服的对象却是女人的身体和精神。就海明威他的男主人公而言,他们为战争丧气过徘徊过,对他们来说最好的办法是寻觅一个“伊甸园”藏在一个夏娃般温柔细致的女人的长发里吮吸那份温顺的宁静和善良的平和,尽情张扬自己的男子汉气概以调节他们那业已失去平衡的心理。在此意义上,海明威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追求女人时的初衷绝非是欧洲中世纪传奇文学中骑士们所追求的那种浪漫缠绵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生命价值的求证方式。乔丹打战的动机既没有政治目的,也不是为维护民主思想唱赞歌,的确他也意识到自己动机的不明确,找不到有自我存在的真正价值。因此,一般他检点自己的行为是否正当时,他害怕思考便逃离

现实躲到玛丽亚的怀里去了。与其说他从玛丽亚那儿找到了爱情,不如说找回了男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亨利在战场上找不到自我存在价值时也是躲进凯瑟琳的温柔乡里演类似的爱情故事。正因为如此,海明威在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时大量用他那“吝啬的笔墨”写他们的性爱关系。在他看来男人的性能力是男人的个体生命力量的一种重要标志,它能让男人觉得自己在女人面前强有力的征服力,在女人那儿他们的存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为了维护他们的主体位置,男人门不仅仅要征服女人的身体还要征服女人的思想,让他们作为依附男性的身体而存在,她们的个性已消融在他们的个性之中,而唯一保留 下来并且日益强烈的就只有温顺再温顺,服从再服从。海明威小说中那些对男主人忠贞顺从的女性形象证明了这一点,她们纯洁透明,温柔可爱、小鸟依人般地依恋着男主人公,并且愿为心爱的男人献出自己的一切。凯瑟琳对亨利说:“你是我的宗教,你是我的一切”,“你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你要我怎么样就怎么样”。在凯瑟琳这些依依鸟语中我们听到的是男人们高傲的声音,看到的是他们征服后的自负的眼神,这一切仿佛在说:“女人,我就是你的一切,我就是你的信仰。”

二、考验男性权威,塑造女性新形象

海明威曾把男人比做高山把女人比做平原。他认为男性是坦荡和单纯的,而女性是复杂和危险的。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们从心底里需要温柔善良的美女,但随着社会现代文明的不断进步,女性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增强,出现了不少破坏型的新女性。因为现代文明是以高科技和高度物质文明为标志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方式不再以力度为主,更重要的是智慧。在此意义上男人和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越来越平等。女人们也在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的追寻着。这类新女性对男人有相当的吸引力,只是他们或多或少有些怕她们威胁自己男性主体地位,她们令男人感到恐惧和厌烦。因此,海明威和他的男主人公们对这类女性时远不及对温柔型女性那么欣赏喜爱,觉得她们向“平原”一样复杂危险,对待她们也会复杂的多。

1、变被动为主动 破坏男人的主体位置

无论做什么事主动都是有价值的,即使做爱主动也是同等重要。女人只有在不主动(把主动让给男性的时候)才是“好”女人,不管有什么理由,女人一采取主动,使男性被动了,她就是“坏”女人了。《永别了,武器》里的凯瑟琳和《丧钟为谁而鸣》里的玛利亚都是“好女人”,因为她们都没采取主动,从来都没使男人有处于被动的危险。然而在海明威的小说中还有另一类女性,他们不具备 “第二性”道德意识,诱惑男人,破坏了男人的主体位置。她们的存在对男人的主体意识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甚至使男人的情况变得更糟,像《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

《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留着男子气的短发,戴着男帽把自己称为“小伙子”,她像男人一样豪饮,常醉得不醒人世。在《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利亚的长法是被侮辱性的粗暴的剪掉了,而海明威注意到的布莱特的发型是“头发朝后,梳像个男孩子式的发型”这种打扮是她开的头。可见,布莱特算是个的先驱,她革的是温柔长发为女子特征的命。由于她的衣着随便留着男士短发,又不戴女帽而被拒绝进入神圣的礼拜堂。不能进礼拜堂的她便闯了一般女子都不感问津的斗牛场,在场上比罗伯特科恩表现得还勇敢。所以迈克说:“她是个了不起的娘们。”但是围着她身边转的那几个男子的男子气概在布莱特那儿显得那么软弱和微不足道。布莱特觉得自己已经被战争给毁,便对命运采取放荡的态度。她一时性起可以主动同一个男人上床,事后把它看成逢场作戏,把那个男人甩掉去同另一个男人恋爱,因此除罗梅罗外她身边的男人都被破坏了。他的未婚夫迈克醉酒时大骂科恩(一位发狂的追求者):“你像一条受伤的健牛一样跟着布莱特转悠”,实际上这话也包括迈克本人在内的几位男子。科恩只知道整天哭丧着脸忍受痛苦,而他,布来特最亲密最信赖的情人杰克又是一个性残废,她的种种作为带给他的是除战争创伤外的又一层痛苦。假如布来特是个没有性欲望的女人或者说她压抑或放弃自己的性欲望而他又深爱着杰克,那杰克就不会感到如此的痛苦,他们的关系也会演绎成一个柏拉图式的美丽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布莱特也将被称为“圣女”、“好女人”。但问题在于布莱特是一个有明确的性认识的女人,而且他也不愿为杰克放弃自己的性爱权利,而是主动的换了

一个又一个男人。因此,布莱特成了一个引诱男人,威胁和破坏男人的“坏女人”。 2、变居家为事业,塑造女性新形象

海明威是伴着战争成长的,战争使他及他的男主人公们身心遭受无数的创伤,他们精神忧郁前途渺茫,他们厌恶战争又无法制止战争,看不见希望又不愿抛弃希望,矛盾纠缠下的他们选择躲进温柔女人的怀抱里暂时忘却一切。然而作为男性对立面的女性在战争中不总是都在男人怀抱中体现自我价值。她们也亲自参加战争,和男人并肩战斗,她们已不满足于在厨房、卧房操持男人们的一切,为男人服务,她们抛开了纠缠不清的家务走上了尽显男子汉气概的战场。海明威笔下塑造过这样一位女英雄形象——《战地钟声》里的比拉尔。她以不是手捏绣花针的小家碧玉,而是手持杆子的游击队长的形象出现,至于她的长相也不是男人们欣赏的小巧玲珑型。她“肩膀宽的和身高差不多”,“长着两条粗壮的腿”,“褐色的脸蛋像花岗石雕像”“说话像男人一样直率粗硬,意志坚强,行为果断”。作为游击队长,比拉尔带领一群男人在 敌战区勇敢的战斗着,赢得了游击队员的尊敬。她把炸桥胜利作为自己现阶段的事业,当她的丈夫巴勃罗企图破坏乔丹的炸桥计划时,为了保证炸桥计划顺利实施,他甚至请求乔丹把巴勃罗杀掉。她是对男人的主体意识及生命构成威胁的新女性,然而我们知道海明威不是为了写女性而写女性,而是为了人们心中的男性而写女性。他根本就无意放弃自己的男权意识,从女性意识出发塑造出一个真正女性英雄形象来。海明威在小说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乔丹和玛利亚做爱后,比拉尔当着乔丹的面问玛利亚有什么感觉,玛利亚十分害羞不愿说,乔丹也阻止她问这种纯属隐私性质的问题,但比拉尔却不理睬他,继续问玛利亚,直到玛利亚告诉她“当时地面动了”才罢休,并且故作自豪的说自己年轻时每夜都有这样的情形。但毕竟那是过去,爱情幸福已经离他而去并且一去不复返了,她只有暗自嫉妒玛利亚,并且几乎变态的刺探别人的隐私来满足自己。这种举止有如我国现代作家吴组缃笔下的《绿竹山房》中风雨交加的夜晚来窥房的老姑姑。然而仔细思考,这虽有悖于年龄和情理,但却是人性的表现。他们内心深处仍存有对人的生活的羡慕和向往。但是作为男性的海明威显得有几份刻薄甚至幸灾乐祸,他似乎在提醒读者这种新女性固然可敬可畏,但作为女人失落至此又有什么值得骄傲和羡慕的呢?在他笔下新女性存在着,然而她不能脱离男人幸福活着。 三、红颜惨局与海明威“准则”

面对复杂的女性,海明威想努力征服女人,但又害怕征服不了反而被打败;既想在女人那儿张扬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又担心这男子汉气概反被女人击碎。通过观察海明威对待女性的这种矛盾的心理,我们发现海明威在这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向人们透露:“其实我们这些公众形象中的坚强的硬汉子也有软弱的一面,我们在吃力地隐藏这一面。”这主要体现在海明威对“男性特征”和“男子汉气概”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追求。可以看出,无论杰克、亨利还是桑提亚哥都主观地要表现自己的坚毅高傲和勇敢,在维持男子汉气概这件事上都表现得很坚强,然而他们各有不同的软弱或伤疤,都遭受了丧失男子汉气概的痛苦。任何人都避不开这样一个结论:对一件事情永远无休止的追求,那在他内心深处必然有一种隐约可见的焦虑不安,海明威的这种焦虑不安就是对女人的又爱又恨。可无论是被爱的温柔善良型女性还是被恨的个性型新女性,她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这是海明威“准则”的尽现。他不论在创作时还是在生活和娱乐中都为男人和女人确立了“准则”——男人是女人的一切,女人因自己的软弱不幸也因男人的软弱不幸 。

海明威的男主人公们钟爱的温柔善良型女性因顺从被认为是女性自身的软弱,这种女性形象在小说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无一能获得永远的幸福,时间一步一步地把她们推向人生的悲惨点。《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亨利并准备为他生儿育女做个相夫教子的完美女人,然而她却死于难产。《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利亚把对幸福的期望寄托在乔丹身上,她憧憬着为乔丹留一头漂亮的长发并谈论着悠闲自在的家庭生活,然而乔丹在小说的结尾时走向死神,留下玛利亚在一个人混乱的世界里前途未卜。事实上,她们的不幸命运从她们做出依附选择的那一刻就已经是注定了的。海明威只能怜惜她们却不能在社会日益进步,女权意识逐渐显露的社会里居高临下地赐给她们一个幸福的归宿。就如他那温柔善良的前两位妻子哈德莱和保琳也遭受被心爱的男人温情包围从而被遗弃的悲惨命运,最后的夫人玛丽也因海明威的早

逝孤独的生活25年。

温柔善良型女性给海明威的男子气概提供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但在生活中也出现了两个敢于起来反抗海明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便是第三任妻子玛沙。她们试图去控制他甚至瞧不起他并想超过他,还试图要挫伤或毁灭他的男子汉气概。而这是海明威小心珍藏的宝物,他不容许这类女人有幸福的生活。当海明威在一战受伤后在意大利养伤时,母亲把他看作一个英雄似的不断写信问候时,因为从母亲的安慰中他觉得自己的男子汉气概尽显无疑,尽管那时他才19岁,他认为这样的母亲是可爱的。可在父亲自杀后他把一切归咎于母亲,他曾多次在公开场合用粗鲁的语言辱骂她,与此相对的是 他同保琳的母亲相处得很好。他认为它能够协助丈夫管理好家务,教育好孩子,不像他的母亲自恃是艺术天才,爱同丈夫闹,又缺乏管家的能力。他对玛沙更是恨之入骨,玛沙是一个 漂亮的金发女郎,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女记者。她与海明威结婚后一直不肯牺牲自己的事业陪伴丈夫,甚至1941年海明威的远东之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玛沙促成的,后来玛沙发表《我和他旅行记》,在书中她称海明威为U.C(unwilling companion),海明威内心受到了伤害,对她倍加憎恨,甚至在《过河入林》中借坎特威尔的 口含沙射影地一泻私愤。当雷娜塔问及上校:“你和妻子之间究竟怎么了”时。上校气愤地说:“她是个野心勃勃的女人”,“她为了自己的野心离家出走了”,“她的野心比拿破伦的还要大”。并且恶毒地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搜寻她然后把她吊在树上?”又诅咒她“在什么时候会在镜子里失去自己的美貌,然后就上吊自杀。”对这类具破坏性的女性,男人们认为他们威胁到了他们小心维护着的男子汉气概并触及了他们内心软弱的伤疤,因此他也要挫伤她们。就连《丧钟为谁而鸣》中强悍的游击队长得不到男人的真爱,也只能从年轻人的言语中找点以往的幸福回忆。男人们这种超乎寻常的个性实际也显露出海明威内心深藏着某种虚弱的东西。女人一旦触及这种东西,那海明威“准则”也就随着生效了——她们必遭不幸。

参考文献:

(1) 海明威著,汤永宽译:《永别了,武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 (2) 海明威著,程中瑞译:《丧钟为谁而鸣》,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3) 海明威著,赵群男译:《太阳照样升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年 (4) 海明威著,王蕾译:《过河入林》,上海译文出版社

注释:

a)

(1)懂衡巽:《海明威评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206,1页 (2) 拿破伦.希尔:《拿破伦一生的财富》,钟子清,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175页 (3) 海明威著,汤永宽译:《永别了,武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14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